定海水操文言文答案(《清•顾彩髯樵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清•顾彩髯樵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
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
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
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
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
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
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
一日,值髯于途,告之故,且曰:“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
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闼。
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
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
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
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
群仆骇变,号呼来追。 髯拳三人仆地,不能出声。
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
髯谓学奇,亟宜鸣之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于髯,赐帛酒花彩以荣之。
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清•顾彩《髯樵传》)【注】①蓰:五倍。 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
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为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鬻于人 鬻:卖 B。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C。值髯于途 值:遇见 D。
迂道疾行,至河干 干:岸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①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 ②女泣如雨,诉失身状③髯曰:毋迫 ④于是密具舟河干⑤出门,绐其副,迂道疾行 ⑥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髯樵胆量过人,常常在夜间独自上山砍柴,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B。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髯樵每次背负比别人多一倍多的柴。
C。以砍柴为生的髯樵,虽然目不知书,但有勇有谋,疾恶如仇。
D。营救邹氏、帮助陈学奇夫妇团圆的义举,使人们对髯樵褒奖有加。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1)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3分)(2)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4分)(3)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3分)参考答案:4。
B(赡:胜任。)5。
A(①句表示髯樵为以后的行动作准备,④句也是为搭救邹女作准备,⑤句更是搭救邹女的行动。以上几句都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
6。B(髯樵多背柴,并不是为了容易买)7。
(1)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共3分,“由是”“异”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2)你向来嫉恶如仇,能为我想办法(解决)这事吗?(共4分,“若”“素”“筹”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3)但是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不要催促我。
(共3分,“毋”“迫”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附参考译文: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
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
再说,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常常激于义愤,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
(有一次),曾经背着柴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 众人急忙来救。
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
洞庭有个孤儿叫陈学奇,聘邹家的女子为妻室,婚姻已经定下了日期。 女子的哥哥忽然夺去妹妹的意愿,把妹妹献给姓苏的一个宦官为妾。
学奇到官府哭诉,官府害怕苏宦的势力,没有办法。
2.毛遂自荐 文言文答案
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导读:毛遂“自荐”并且在出使中建立奇功,从此流传于后世,被人津津乐道。但“自荐”也需要能力、自信和对国家的一腔热诚,盲目的“自荐”则是行不通的。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余无可取者( ) 2.其末立见( )
3.毛遂自荐于平原君( ) 4.使遂蚤得处囊中( )
二、翻译
1.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
2.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三、成语_____、_____都出自这篇文章。前者比喻_______,后者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你如何看待毛遂“自荐”?
【参考译文和答案】
96.毛遂自荐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一、1.剩下的 2.尖端 3.向 4.通“早”
二、1.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 2.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光露个尖儿!
三、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自己推荐自己 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四、①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 ②这也是自信的表现。
3.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 钓饵同而得失异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予叹日:“旨哉!意成乎道也。” 2、甲、乙钓鱼是相同的条件有哪些?---- 钓饵同 结果不同 ---(甲)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
(乙)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这句话的作用是卒章显志(凸显主题)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为甲、乙两老汉画像。
甲老汉:钓鱼时,心中坦然眼睛微闭神色安然,使鱼看不清老汉的用意,因而上钩。 乙老汉:一心取鱼,双目盯着鱼,神色在意鱼,使鱼有所察觉。
所以鱼跑了。、5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悟出的道理:办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
要轻松安然。
4.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阅读答案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原文】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①谓孟尝君曰:“猿狝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骇骥②不如狐狸。曹沫③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而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非世之立教首也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注释】
①鲁连:姓鲁名仲连,也称鲁连。齐人,游侠义士。
②骐骥:千里马。
③曹沫:鲁庄公时的武士。
【译文】
孟尝君田文因为瞧不起他食客中的某人,因而就想把他赶走,鲁仲连对他说:“猿猴和你如果离开树木浮游水面,它们动作没有鱼鳖灵敏;要说经过险阻攀登危岩,良马也赶不上狐狸。曹沫手提三尺长剑,万夫难挡;假如叫曹沫丢下他的三尺长剑,让他改拿耕田的家具,和农夫一样在田里工作,那他连一个农夫都不如。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舍弃他的所长,改而使用他的所短,即使是尧舜也有做不到的事。现在让人干他不会干的,别人会说你无才;教人做他做不了的,就说他笨拙。所谓笨拙就斥退他,所谓无才就遗弃他,假使人人驱逐不能共处的人,将来那些被放逐的人必然逃往国外,并且谋害我们以报往日的怨恨,这难道不是为后事开了一个坏头吗?”孟尝君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决定还是留下这个食客。
5.文言文阅读题(写答案,要正确的)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