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谷传节选文言文答案(初二下巢谷传点击答案)
1.初二下 巢谷传 点击答案
一、1.是2.熟悉3.迁移,指贬4.寄送,寄送5.交往 一起6.稍微 渐渐的7.只是 难道 回头看8.恰好 遇到二、1.韩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营中当顾问。
2.知道他的志向节操,是大事小事都可以托付的人。3.然后说到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得厌倦。
4.我恰好当时也很贫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当路费。三、1. 去京考进士时遇到“举武艺”的人,很是喜欢,且平时“多力”。
2.同乡好友,从小一起长大。3.(1)徒步访受贬两兄 (2)复见子瞻与南海4.言出必行 重情重义 缓急可托 值得信赖 有胆子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5. 巢谷敢在三苏被众人避讳时,以高龄不远万里来看望三苏,十分值得崇尚。
6.D四、北宋 苏辙 三苏 人物传记。
2.《苏辙巢谷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巢谷,字元修。
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
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久之业成,而不中第。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
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 ”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
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
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
”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
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
城不沉者三版,县釜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 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
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
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谷始名榖,及见之循州,改名谷云。(节选自苏辙《巢谷传》)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梅州遗予书曰 遗:遗留,留给B.遂弃其旧学,畜弓箭 畜:储备,置办C.阅其橐中无数十钱 阅:察看D.县釜而爨,易子而食 县:同“悬”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B.予以罪谪居筠州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通过巢谷的弃文从武、与作者兄弟的交往刻画了他重朋友义气,具有古代侠士遗风的义士的形象。
B.当作者兄弟俩被贬谪岭南时,巢谷以年老多病之体,万里步行,去见苏轼后,再去见苏辙途中,病死。这突出表现了巢谷的古道热肠、侠士风概。
C.本文选材典型,语言朴素平易,看似平淡却又回味无穷,人物形象鲜明,意蕴高妙,这就是苏辙行文的特色所在。 D.文章最后部分作者发表议论,将巢谷比作春秋末年忠于赵襄子的高恭,除了褒扬巢谷之高义外,还有讥刺世人趋炎附势的意味。
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1)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3分)(2)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3分)参考答案:17.A(应为“寄、送(信)”的意思。 )18.D(A。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一人称代词,我;B。介词,因为/介词,凭借……的身份;C。
介词,在/介词,表被动,被;D。介词,表对象,替,给。
)19.B(先见苏辙再去见苏轼途中病死)20.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断对2处得1分,3处2分,4处3分)21.(1)士大夫都避忌同我们兄弟交游,平生的亲戚朋友都同我们断绝了往来。 (2)(我)为他痛哭失声,深怪他不听从我的话,然而也格外敬佩他的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行自己的志向。
参考译文:巢谷,字元修。他的父亲名中世,是眉山的农民。
巢谷幼年跟随父亲学习,虽然人很质朴,却也博学多才。 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看见参加武举科考的人,很羡慕。
巢谷一向力气很大,就放弃原来所学的,置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不久学成,但却没有考中武科。
后来我入朝为官,巢谷在家乡谋生,两人不曾见面。绍圣年初,我(苏辙)因为获罪被罢免住在筠州,然后从筠州搬到雷州,再搬到循州。
我哥哥子瞻(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了,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只有巢谷在眉山扬言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
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虽死而无憾了。
”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厌倦。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日的那个元修了。
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 ”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
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十钱了。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
3.《节选旧唐书•杜甫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
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
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
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
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梠,儿女饿殍者数人。
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
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 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
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
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译文: 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
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
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 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
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
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
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 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
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
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
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
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认为他忤逆。 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
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
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东蜀去依附高适。 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
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杜甫曾游览耒阳的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 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接杜甫回来。
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岁。 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
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
4.<巢谷传>全文理解
巢谷与苏轼是同乡,小时候常在一起玩耍,又是好朋友。苏轼、苏辙兄弟在朝做官时,巢谷在家乡做事,彼此没有太多来往。绍圣初年,苏轼、苏辙被朝廷贬官,亲朋好友害怕牵连,纷纷避而远之,巢谷得知后,“慨然自眉山诵言徒步访两苏”,“闻者皆笑其狂”。
后来,巢谷果真开始履行自己的诺言。他先是徒步到达梅州,看望了苏辙,然后他不顾苏辙的劝阻,又以73岁高龄和一身病体南下海南,欲见苏轼,结果行程未半,便病死在途中。巢谷在苏氏兄弟处于困境时不忘旧情,可谓品德高尚,他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也值得颂扬
5.巢谷传点击的答案
一,,1是
2熟悉
3调走
4寄送
5相处
6相约
7渐渐地
8只是
9难道
10回头看
11恰逢
12赶上
二,,1)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营中当顾问 .
2)知道他的志向节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托付的人 .
3)然后说到平生的事情,说了一个多月也不厌倦 .
4)我恰好当时也很贫穷,还是凑钱给他当路费 .
三,,1 赴京赶考遇到武艺高强的人,很是喜欢,且平时力气也大
2 同乡好友
3 1)徒步访两兄
2)复见子瞻与南海
4 言出必行 重情重义 缓急可托
5 对事执着 说到做到 言出必行 重情重义
6 D
四,,北宋 苏辙 三苏 纪传体
晚了些,, - -
6.巢谷传点击答案
谷,字元修。
他的父亲是中世,眉山的农民,年少时跟随士大夫读书,老年时在里地的学校教书。巢谷小时候跟随父亲学习,虽然家境简朴但是博学多才。
进京参加进士考试,看见武艺高强的人,很喜欢。巢谷一向力气很大,于是放弃了原来所学的东西,准备弓箭,学习骑马射箭。
不久学成,而没有考中进士。听说西部的人大多骁勇善战,骑射击刺的本领是四方中最好的,于是去游历秦凤、泾原等地。
与所到之处的豪杰结交。有个叫韩存宝的,与他的关系特别好。
巢谷教他兵书,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熙宁年间,存宝作为河州的将领,建立战功,被称为熙河名将,朝廷有些重视他。
正赶上泸州蛮乞弟侵扰边境,各郡都不能抵制他们,于是命令存宝出兵攻打。存宝不懂少数民族的风俗,请巢谷到军营中作顾问。
后来存宝犯了法,就要被抓捕,自己料到一定会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的一个武夫,死并没有什么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就难免挨饿受冻生活困苦,口袋里还有数百两银子,除了您没有别人可以带我交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
就更换姓名,带着银两步行去送给存宝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死后,巢谷逃避到江淮一带,等到赦免才出来。
巢谷与我是同乡,所以小时候就认识,知道他的志向高洁,是大事小事都可以托付的人。后来我入朝当官,巢谷在里地,我们没有机会见面。
绍圣初年,我因罪谪居在筠州,后来从筠州搬到雷州,又从雷州迁到循州。 我哥哥苏轼也从惠州搬到昌化,士大夫们都不敢和我们兄弟来往,亲戚朋友也再没有联络了。
只有巢谷在眉山公开说要徒步寻访我们兄弟俩。听见的人都笑他痴狂。
元符二年正月,他从梅州给我来信说:“我步行万里来见你,自己也没有意料到还能保全性命,现在到梅州了,很快就能相见,就算死也没有憾了。”我惊喜地说:“他不是现代的人,而是古人啊!”相见之后,握手相对而哭,然后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厌倦。
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瘦而多病,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元修了。他还要去海南见子瞻,我同情他年老多病,劝止他说:“你虽然一番好意,但是从这里到子瞻那里数千里,还要过海,不是老人能做到的。”
他说:“我自认为还不会马上死,你别拦我。”留不住他,再看看他包里,只有数千钱了。
我虽然也很穷,还是凑了点钱给他作为路费。船到了新会,有个南蛮奴隶偷了他的包逃跑,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着他到了新洲,很快就病死了。
我听说后,痛哭失声,埋怨他不听我的话,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 我住在南方,和蛮夷住在这里,大概也要死在这里了。
虽然知道他的贤德,但我还能用什么方法来传扬他的事迹呢?我听说他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的军中,所以只能为他立传,改天交给巢蒙。巢谷开始叫巢谷,在循州见过之后,改名叫谷云。
7.巢谷传点击答案
一、
1 是
2 熟悉
3 调走
4 寄送
5 相处
相约
6 渐渐地
只是
7 担忧,顾虑
还
回头看
8 恰逢
恰逢
二、
1 存宝不熟悉少数民族泸州蛮的情况,请巢谷到军营中向他询问。
2 知道他的志向节操,是可以托付危急之事的人。
3 说平生之事,说了一个多月也不觉满足。
4 我虽然也正穷,还是勉强资助送他走了。
三、
1 "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
2 交心挚友
3 徒步访两兄 复见子瞻与南海
4 因为他行侠仗义,为人正直,不忘情意
5 D
四、
1 北宋 苏辙 三苏
2 专记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