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特殊句式(高中文言文五十个特殊句式)
1.高中文言文五十个特殊句式
A1.安…乎(哉、也…)?怎么…呢?例: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哪能让玉一般清白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渔父》)\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是盖世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呢?】(《赤壁赋》)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如果真的能做到见了合乎(自己)欲念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以警戒自己。】(《谏》)3.得以能够。
例: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大)坟墓(被重新安葬),在大堤之上(立碑)列出他们的姓名。】
(《五》)4.独…邪(欤、与、耶、哉、乎…)?表疑问,常表反问。难道…吗?例: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况且公子纵然轻视我赵胜,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现在(您的)恩德足够惠及鸟兽,而功德却偏偏不能施及百姓,(这)又是为什么呢?】(《齐桓晋文之事》)5.得无…乎(耶、也……)?表推测,恐怕(大概)…吧?该不是…吧?例: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的饮食大概不会减少吧?】(《触龙说赵太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成名反复思考,这恐怕是教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促》)E6.俄而不久,一会儿。
例: 俄而梦醒烛灭,人静更阑。【不一会从睡梦中醒来,吹灭蜡烛,夜深人静。】
(《山庄玩月记》)\俄而近窗来窥,目光睒闪。【不一会靠近窗户来偷看,目光明亮闪烁。】
(《聂小倩》)7.而况何况,况且。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臣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谏》)8.而已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如此罢了。】
(《劝》)9.不(否)…则…如果不…就…例:不效则治臣之罪。【如果不成功就对下臣论罪惩治。】
(《出师表》)F10.非…而何?不是…又是什么呢?“非诸侯而何?”:例: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大事又是什么呢?】(《子路……侍坐》)H11.何乃为什么竟。例: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
【(你)怎么竟如此见识短浅!这女子不讲礼节。】(《孔雀》)12.何其为什么这么;多么。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到了对天发誓,剪下头发,眼泪沾湿了衣襟(的局面),多么的衰败啊!!】(《伶》)13.何所…?相当于“所……为何?”“所”与其后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何前置”。例: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所用为何)【我不知道您牧羊,用处是什么呢?】(《柳》)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所似为何)(《旅夜书怀》)14.何以…?相当于“以何……?”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呢?”】(《廉》)15.何为…?相当于“为何……?”为什么…?例: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孟东野的来信、耿兰的丧报,为什么在我的身边呢?】(《谏》)16.何…为(焉、也……)?…干什么呢?为什么…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这(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季氏将伐颛臾》)\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像刀和砧板,我们就象鱼和肉,为什么要告辞呢?】(《鸿》)\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般的节操,而使自己被流放呢?】(《屈》)17.何…哉(焉)?怎么…呢?什么…呢?为什么…呢?例:王笑曰:“是诚何心哉!”【王笑道:“这真是什么心理呢!”】(《齐》)\不然者,我何辞焉!【不是这样的话,我怎么能推卸(责任)呢!】(《柳》)18.何…之有?倒装结构,有什么…呢?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这就像把肥肉扔给饿虎,有什么作用呢?】(《信》)J19.几何?多长时间?多少个…?例: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太后说:“我一定会办的。(他)年纪多大了?”】(《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敝败至此,不知杀人几何许!【破烂到这个地步了,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了!】(《聂小倩》)20.既而随后,接着,不久。
例: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随后在井里找到了儿子的尸体,于是变怒为悲,呼天抢地,悲痛欲绝。】
(《促》)\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不久就以苏州百姓暴乱之名向朝廷请示,查究处死了五个人。】
(《五人墓碑记》)21.既…则…在…后,就…;既然…那么…例: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在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提议出来的人。】
(《游》)\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现在您)既然答应了并且问起来,那么,洞庭湖和京城,并没有不同。】
(《柳》)22.见…于…被。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廉》)K23.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2.高中文言文重点句式必修一到四
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高考要求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原则1.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句子本身。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甚或虚词,在独立的句了中作出的解译是行得通的,但句子来源于整个文段,如果把这个翻译放回到原文中去,可能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所以要结合语境给文言文句定位。
2.采取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因而必须做到字字落实。
3.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这是根据它们的特点决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字者都如此(现代汉语词保留古汉语词的除外)。
4.将古汉语的句式、用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用法。古今汉语的句式、用法是有较大的区别的,特别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和为动句,以及一些活用现象等等,必须译出。
5.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汉语比较简约,该省则省,该简则简,可以说是言简意赅,因此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为使语意明确、完整,必须关注省略的内容,补足并明确省略的内容。例如: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译为:人民禁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如果译文不加括号中的内容读起来就不通顺,有语病。
6.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气语言风格必须在翻译的时候很好地体现出来。语气在某种程度上说具有表意的作用,而风格则体现语言的特色,这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是不空忽视的。
翻译口诀字字落实,决不漏一;实词必译,重复合一;虚词实义,定要翻译;虚词虚义,留住语气;单音词语,双音替换;国年官地,不必翻译;修辞用典,可用意译;若有省略,补足原意;调整词序,删去多余;推断词义,前后联系;遇到难句,前思后忆;古代语法,现代顶替;官词句篇,联成一体;忠实原文,不违原意;翻译语病,坚决摒弃。
3.高一古文的各种句式整理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译法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文言固定结构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汉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
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
“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
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
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 初中古文常见固定格式翻译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固定格式。
这些固定格式,表示的意义是固定的,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句意。这里想对初中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固定格式作简单的归类和分类,以期对同学们翻译古文有所帮助。
一、表陈述的固定格式 1.以为,以……为。如: 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以为”可以是动词,译为“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像上例一样,“以(之)为”的省略,与“以……为”一样,翻译为“把(用)……当作(做)……”。 2.所以。
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表示原因时,译为“……的缘故”,如上例;表示手段和目的时,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