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步步高上篇翻译(高中文言文步步高植树郭橐驼传)
1.高中文言文步步高植树郭橐驼传
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 既然已(“已”通“矣”,了) 句式
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非……也,表否定的判断句)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主语)鸣鼓而聚之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先君序略
1。
C 2。D 3。
C 4。B 5。
(1)如有受感染行善的人,(他)就高兴得睡不着觉。(3分 )(2)儿子辈的人妄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没有做到。
(4分)(3)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不能骑马,有脚病更难以步行。(3分)1。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结合文意,运用适当的方法,比如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对称结构推断法、结构成分分析法等,将“待遇”放入“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语意上讲不通,前半句说他不知不觉过去了半生,科举考试又几经坎坷,指的应该是没有机遇、机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D,代词。他;A,介词,同/连词,和;B,转折连词,但是/代词,这样;C,介词,在/介词,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
“十日前”为“有书”的状语,不是“有书云疮发”的状语,故而在“有书”后面断开,另“于项偏左”为“疮发”的后置状语,因而在“于项偏左”后面断开,“名世等”作“以”字的主语,其前断开,“此”为判断句中的主语,其前断开,“足疾余毒”为名词性词语作判断句中的谓语,其后断开。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4。
4】试题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常用方法步骤就是,先到文本中找到原句与选项对照比较,再推断关键词语。 原文“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是戴硕文风,原因不能追究于科举失利;另外,“科举考试历尽坎坷”于文中也无根据;再则,“大抵有”不表示诗文“充满凄苦悲凉的情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5】试题分析:翻译题一般采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
翻译前,可有意识地去找该句的采分点,采分点一般为重要的常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实词:兴起者,受感染行善的人;虚词:辄,便;句式:省略句,补充主语,他。
(3分)(2)实词:妄意,妄想;活用:娱,使双亲欢乐;实词:定省,定时问候;甘旨,名词作动词,准备美味的食物。(3)实词:去,离开;虚词:以,因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先君的名字叫戴硕,字孔万,号霜岩,又号茶道人。 家中世代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努力耕种,凭钱财在乡里称雄。
乡里人都称赞姓戴的家族出忠厚而有德行的人,县里的官员常去馈赠慰问,以此教诲县里的人。 先君做人醇朴恭谨,忠厚谦让,从不说别人的过失之处。
和人交往没有界限和范围;和人说话,总是喜欢劝勉别人做善事,津津乐道,说个不停,第一次见人说这样的话,第二次见人也还是这样的话,如有受感染行善的人,他就会高兴的睡不着觉。 无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贤能的还是愚笨的人,都叹服他是有德行的人,不敢冒犯他;即使有人冒犯他也不计较。
生平不曾和其他人红过脸或是在人面前说话失言过。但他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尝尽了人间的苦处,却从不把它告诉别人。
甲午年,他二十一岁时,补官任博士弟子。 因家里贫穷,以教授经书为职业。
辛丑、壬寅年间,开始在庐江一带背着口袋教授学生。一年回家两次,博士弟子一职得的薪俸用养家糊口。
近年,在乡里教授学生,然而生性不喜欢居住在家里,就又客居在外。现在竟然死在外面。
唉,悲哀呀! 先君写文章不起草,只需在阶梯前回走几次,就能落笔成文,且不需修改一个字。 尤其喜欢写诗,诗词的内容大多是悲伤凄楚的情调,总共一百多卷,都可以为世人传诵。
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半生,但科举考试却一生坎坷,没有机遇。家里米和盐之类的生活用品常常缺少,家里的儿女们也常饿的啼哭不止,他曾说过:“想要靠读书积累善行获取回报,就象风和影子一样都是抓不着的。
像我这样的人,难道就应该到这种地步吗?”当时的感叹都表现了出。家中的人只有我的母亲侍奉他非常恭谨,儿子一辈的人狂妄地想有一天富贵时能使父母欢乐,但却连早晚向父母问安,准备美味的食物都无法做到。
先君死在陈家洲。陈家洲距离县城有一百四十里路,他在去年十月初一前往。
在此以前,他客居舒城山中,夏末秋初时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了。突然脚上起了疮,很痛,过了一个月稍稍有了好转,于是就回家了。
回家后不再离开,因为山多陡峻,连绵起伏,不能骑马,有脚病也难以步行。过了不久,脚疮痊愈,恰逢吴家人请,就离开。
3.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的翻译急
我从小就酷爱读书。
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去向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来还书。在非常寒冷的冬天里,砚台里的水都成了坚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仍然)不放松抄写。
抄录完毕,亲自跑去还对方,不敢稍微超过约期。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遍读各种书籍。
已经成年后,(我)更加地仰慕圣贤的学问;又担心(忧虑)自己无法和大师,名人交流,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弟子们多得挤满了整个屋子,(对待学生)从来没有略微把话说的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我站在他身旁,待候着他,提出疑惑,向他请教道理,俯下身子,倾耳聆听;有时候遇前辈发怒、呵斥,我的脸色更加恭敬,礼貌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顶撞他;直等到他高兴后,才再度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终也学有所成。
当我外出去追随老师学习的时候,背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 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
回到旅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侍女拿着热水让我泡脚,给我盖上大被子,很久才暖和起来。我寄住在旅舍,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从没享受过鲜鱼肥肉的好滋味。
别的同学都穿著华丽的衣服,戴著红缨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系著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著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我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相处在一起,丝毫没有羡慕的念头。 这是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地方(指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现在我虽然年老昏乱,没有什麽成就,仍然幸运地当官任职,承蒙天子的恩宠,追随在三公九卿的后面,天天陪侍圣驾,作为皇帝备询的顾问,天下人也都称扬著我的姓名,何况才干在我之上的人呢 ! 现在各个学生在太学里读书,天天有朝廷供给的公粮,年年有父母寄来的衣服,没有挨饿受冻的忧虑;坐在大厦底下读着诗书,不再有奔走的辛劳了;有司业,博士做老师,没有问了不告诉,求了得不到的事情了;凡该有的书,都已搜集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别人借书然后才读得到。
如果有学业不够精进,修养没成功,那么若非天资低劣,便是不如我这么专心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太学读书已经二年了,同辈的人都夸他优秀。
我到京师时,他以同乡晚辈的关系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来当见面礼,信里的文辞很畅达。
我和他讨论学问,他的言谈温和脸色平夷;他自己说少年时读书很用心。这可以说是很会求学的了!他现在要回家去省亲,因此我把求学的困难告诉他。
[如果有人说我这是勉励同乡读书,这正是我的用意;如果有人说我这是向同乡夸耀自己际遇畅顺,荣升大官的话,那怎能算是了解我呢!]。
4.游高粱桥记袁中道翻译北师大教材,不是什么褒禅山什么什么的,是高
高粱桥原有一条清澄的袋子般的河水,柳色绵延几十里,刚好天气比较晴好和暖。
中郎拉我和王漳浦一道前去游览。那是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积在路上,瘦弱的马无法行走,我们步行来到西直门外。
这时已是三月中旬,柳树还没有发芽,冰刚刚融化,我坐在靠近水边的枯柳树下喝酒。 交谈的刚刚畅快的时候,暴风就从北而来,灰尘遮天,就连对面的人都看不到。
沙石击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发出响声。冻住的树枝被吹落,古树呜呜号叫,乱世击打。
十分寒冷,一起带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袄用来抵挡暴风然而仍不能忍受,于是就急忙回家。到黄昏时,十分狼狈地走在沟渠间,历经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还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乡杂花烂漫,风和日丽,正月就己经可以去郊游,为什么京都恶劣到这种地步。如果不是很不得已,而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我看是很荒谬的。
况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这里,为的是担任官职,出游的人。 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这里,为的是谋取吃穿。
现在我没有一官半职,屡屡谋求却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见的了。而家里本来有产业可以维持生计,却舍去享受山水花鸟风光的乐趣,而奔跑在充满浑浊的烟气沙尘的地方,我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无法解释。
既然如此,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写下它用来记下我的着迷于试图钻营却不知羞耻,本末倒置而缺乏考虑。
5.怎样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标准 会使辙 步步高
简单说,翻译文言文要以直译为主,生硬的地方用意译处理。这就是原则,也是基本方法。
如:“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直译是“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玦来示意项羽的动作有三次”,意译是“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直译准确,符合原文的特点,又不显得生硬,就用直译。
再如:“炭火邕湖滢,山晴紫竹凉”,前一句直译是“炭火上轻轻叫着的湖水很清澈”,意译是:“盛满清澈湖水的茶壶在炭火上发出轻轻的鸣唱”,显然意译更明白。
一般来说,“文”多用直译,诗词歌赋多用意译。
至于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要求是准确、通顺、可读性强。老师判卷子,首先扣分的是翻译不准。有的学生常常望文生义,用现代的词汇知识去解释文言文词汇,造成过多失分。
如:“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予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
意思是:我们之所以一起来这里,不过是想要保全性命等待时机而已。你如果老是显示才能不能自制,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
这里的“见”是“现”的古字,读:xiàn,显现、显示的意思;“吾徒”是“我辈”的意思。有同学按照看见和徒弟去理解,结果失分。
在准确的前提下,力求通顺,符合事理。
如:“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意思是: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有同学翻译为:“刚刚被罢黜了巡抚居住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在句法上结构混乱。
再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如果翻译为:“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滩”,表面看来是“准确”的,实际上不符合自然常理,只能译为: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滩。
翻译文言文如同“手艺”,熟能生巧,好与不好,在于事先对全文了然于心,完全读懂了原文,翻译起来并不是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