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有关项羽的文言文(求高中文言文不知道必修几《项羽之死》原文和书下注释的照片)
1.求高中文言文不知道必修几《项羽之死》原文和书下注释的照片
《项羽之死》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不是必修。
人民出版社的版本是必修五,课文名为《垓下悲歌》。
不知道有没有解决您的问题。
选修教材放在学校了,手头只有这个,应该可以。你在百度还可以搜到有关课本的讲解。
不懂编排,不好意思。
2.介绍项羽的古文有?
项之先,姬姓得封于项国,并于鲁,子孙因以国为姓,此项姓所由始也。
东晋(316年-420年)时远祖胜公官越州,成帝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避苏峻乱,奉父俊公由临淮迁睦之寿昌县吴村,旋卜居于青溪县敦福乡之轩翥,此项氏入浙之始也。轩翥俊公以下二十四世,曰:永公者,当唐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公元882年),黄巢兵乱,宗族沦没无存,惟永公之子四人。
兄弟四迁,长曰:遇公,仝子许师迁州城即今严州府,古之睦州也;次曰:泉公,仝子琏公迁歙州,后唐清泰三年丙申(公元936年),琏公之子绍公,却吴越王聘,隐于歙南之桂溪,又名小溪。支派繁衍,人文昌炽,即我桂溪族也;三曰:款公,仝子璇公迁和义乡即渡渎徐坑也,璇公三孙,曰:倪、曰:学,世居和义,其后登进士第者八人。
曰:偃,复迁安福乡之宋村,以项氏居此而显著遂名为项村,偃公之元孙世宗公由项村又迁紫盖峰,其后登进士第者五人,即今之紫峰一族也;四曰:瑜公,仝子安公迁张山即密山东也,祖居轩翥在密山之西,东西别于一山,虽迁而不远故土,遂误传为祖居张山且或混称为轩翥张山,盖不知有东西一山之别也。 至于今,轩翥之旧庐已无陈迹,即分迁之四派半,有兴衰。
我次房泉公一派无论矣;而长房遇公之迁州城者,今访惟南乡离城二十五里,有项姓一村,自述先世来自淳安,然亦莫能自详其支派,则不可考也;四房瑜公之迁张山者,今荒墟一片,久无庐舍村烟矣,据新安名族志云:休宁县之溪阳闵口二族项氏皆由淳安敦福张山迁此,或即瑜公之苗裔未可知也;三房款公之迁渡渎者,今犹有结庐其地而村烟不甚盛也,一支之转迁项村,而紫峰者,则庐厘栉比,族茂人繁,耕读于紫盖之阳,可与我桂溪并峙也。 此淳安之宗派,而桂溪开族之根源也,若夫以桂溪言之,自清泰以来,族属繁衍,有十三门焉、有十八派焉。
绍公初迁三世单传,至四世则生延庆、延寿、延宁三公,延寿公夭亡;而延庆公生守彰、守荣,居下街是为下族;延宁公生承立,居上街是为上族;此桂溪一族两大支也。 下族一支守彰公曾孙念二公,迁桂山即今“桂山派”是也,守荣公生二子,长应周、次德广,“德广公一派”传至十五世绝。
应周公五子,曰参、曰浩、曰磬、曰仪、曰文舆,“参公一派”传至十一世谱缺不书失传无考;浩公传至十世日森公,迁白石山即今“白石派”是也;“仪公一派” 传至九世无考;文舆公传至十二世时中公,迁路口至十八世岩德公,转迁丛木至二十五世成沄公,又转迁杭城今称“文舆公派” 是也;磬公二子曰:性之、怀之。 “怀之公一派” 传至十九世绝;性之公四子曰:敷、致、牧、敏。
“敷公一派” 传至十一世无考;“致公一派” 传至十二世绝;牧公即均安门之祖,今称“均安门”是也;敏公三子曰:大经、大有、大老。“大经公一派” 传至十五世迁安徽霍山;大有公二子曰:正一、得一。
“正一公一派” 传至二十二世无考;得一公生一子二孙,长生廷臣,次孙廷佐。廷臣公生二子曰士仁、士朗,“士仁公一派”今支下住常州休宁湖州等处,称“士仁公派”是也;士朗公生二子曰:昭佑、暾佑。
昭佑公生佛奴、华童、椿童三公,分上、中、下三门,今称上门、中门、下门是也;暾佑公一派其孙庆生公赘岫田,至二十一世法亮公转迁稠木岭,子孙居本邑稠木岭称“暾佑公派”是也;廷佐公即圣立门门祖,今称“圣立门”是也;大老公生二子,长曰:随,生子文虎无嗣;次曰:晋,生三子曰:友龙、文龙、遇龙;“友龙公一派” 传至十六世无考;文龙公以易经魁多士,因称“易魁门”;遇龙公称“玄门”;而文龙公生四子,长廷玉公,称“盛庆门”;次廷瑞公,称“学堂里”,三廷芝公,传至十九世绝;四廷珪公,生子宽未娶,卒康熙已亥;之后盛庆、学堂支裔合为一门,今仍统称为“易魁门”也。 遇龙公也生四子,长廷琇公绝;次廷璋公之曾孙兄弟三人各分门户。
宽奴公改称“玄门”为“前门”,耕公称“中门”,籽公称“后门”,是为外三门。三重公出继朱陈毕氏;四廷珍公称“碓公门”,今则合前、中、后和碓公统改为“裕公门”焉。
此下族十一门今合为七门十四派,而仅存五派皆延庆公之支也。 上族一支承立公生三子曰:德隆、德兴、德晟。
“德隆公一派” 传至十世; “德晟公一派”传至十五世绝;德兴公生五子,长曰“二公一派” 传至十世而绝;,三曰“八公一派” 传至十二世亦绝;五曰:珍公,为小溪寺僧即惠珍是也,惟次曰三公与四曰玘公,今裔丁繁衍,一称“上族门”,一称“嘉会门”焉。 此上族二门四派,而今惟有两门之人皆延宁公之支也,通上下族两大支凡十三门十八派,惟九门五派云。
3.高中读本2中项羽本纪的翻译?
(项羽的出身,他和项梁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项籍,是下相人,字子羽。
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四岁。他的叔父名叫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军项燕,就是被秦国将军王离所杀害的那位楚国将军。
项氏世世代代任楚国的将军,封在 项城,因此而姓项。 项籍少年时代,学习认字写字没有什么成就,于是放弃了而去学习剑术,又没有学成。
项梁对他发怒。项籍说:“认字写字不过书写姓名罢了。
学好剑术也只能抵抗得住一个人,所以不值得学,我要学能够打败万人的本领。”因此项梁就教授项籍学习用兵打仗的方法,项籍非常喜欢,大略懂得其中 的大意以后,又不肯完成学业。
项梁曾经因犯罪受牵连而在栎阳被捕入狱,于是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一封讲情的信给栎阳狱掾司马 欣,因此犯罪的事能得到解脱。 项梁又杀了人,就和项籍逃到吴中地区躲避仇家的报复。
吴中地区的贤士大夫都推崇他。 吴中地区每遇有大的徭役和丧葬的事。
项梁经常是做主办人。他暗地里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因此吴中地区的人知道他的才能。
秦始皇帝到会稽去巡视,在他渡过浙江的时候,项梁和项籍一起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而代之。
"项梁掩住了他的嘴,说:“不要胡说,会被灭族的!”项梁因此认为项籍是一个不凡的奇人。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他的力气能够扛起大鼎,才气过人。
尽管吴中青年刚烈好斗,但都很畏惧项籍了。 (项羽灭秦的经过:钜鹿之战) 章邯打败了项梁的军队以后,就认为楚国的军队不足为忧,于是渡过黄河攻打赵国,打垮了赵军。
在这个时候,赵歇为赵王,陈馀担任将军,张耳担任国相,他们都逃入巨鹿城中。章邯命令王离、涉间 包围巨鹿城,章邯在他们的南面驻军,并修筑两边有高墙的南道来输送军粮。
陈馀作为将领,统率着几万名士卒而在巨鹿的北面驻扎,这就是所谓的河北军。 楚军已经在定陶被攻破,怀王惊恐,从盱眙来到彭城,把项羽和吕臣的军队合并起来由他亲自指挥。
任命吕臣担任司图,任命他的父亲吕青担任令尹。任命沛公担任砀郡长,并封为武安侯,统领砀郡的 军队。
当初宋义所遇到的那位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正在楚军中,见到楚王后说:“宋义断定武信君的军队必然失败,过了几天,军队果真失败。军队还没有作战而能先行预见有失败的征兆,这个人可以称得上是知道用兵的人了。
”楚王召见宋义和他共商大计而非常喜欢他,因而他被任命为上将军;项羽封为鲁公,被任命为次将军;范增被任命为末将军:他们一同率军救援赵国。此外其它各路军队都归宋义 指挥,他的称号为卿子冠军。
大军行进到安阳,停留了四十六日不再前进。 项羽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巨鹿,应立刻率军渡过黄河,楚军在外围攻击秦军,赵军在城内配合向外攻击,一定能够攻破秦军。”
宋义说:“不是 这样。要去拍死牛背上的大虻虫就不可能顾及到会杀死牛身上的虮虱。
如今秦军攻打赵军,秦军战胜了军队就会疲惫不堪,我们的军队可以趁着它的疲惫攻击他们;假若秦军不胜,我们就可以声势浩大地率领军队向西进攻,一定会消灭秦朝。 因此不如先让秦、赵互相厮杀。
若是身披坚固的铠甲,手持着锐利的武器上阵杀敌,我宋义不如你,若是坐下来运筹策划,你不如我宋义。”因此他在军中下令说:“那些凶猛如虎、狠戾如羊、贪婪如狼、强悍而不能听从差遣的人,都要把他们斩杀了。”
于是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到齐国去作国相,亲自送他到无盐,饮酒大会宾客。 天寒,大雨,士卒忍饥受冻。
项羽说:“在将要奋力而进攻秦军的时候,却久留不行。今年遇到饥荒灾害而百姓贫困,士卒们吃的是掺半的野菜和豆子,军中没有存粮,却饮酒宴会宾客,而不率军渡过黄河依靠赵国提供的粮食,去和赵国合力攻打秦军,却说‘等秦军疲惫了再攻打’。
以秦军的强大,攻打新建立的赵国,他们势必 会消灭赵国。赵国若被平灭而秦军反而强大,有什么疲乏的机会可以利用!况且我国军队刚被攻破,国王坐立不安,倾尽国内的军队全部归属将军指挥,国家的安危,在此一举。
如今不抚恤士卒却徇私情,他不是安定社稷的贤良之臣。 ”项羽早晨拜见上将军宋义的时候,就在他的帐中斩了宋义的头,出来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和齐国人阴谋反叛楚国,楚王密令我项羽诛杀他。”
在这个时候,诸位将领都畏服项羽,没有人敢抗拒,都说:“首先扶立楚王的,是将军家族的人,如今将军又诛杀了叛乱之臣。 ”于是相互共立项羽担任代理上将军的职务。
派人追赶宋义的儿子,到了齐国境内才把他追上,杀死了他。又派桓楚向楚王报告。
怀王因而任命项羽当了上将军,当阳君和蒲将军都归属项羽指挥。 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宋义以后,威震楚国,名闻诸候。
于是他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士兵渡过漳水,救援巨鹿。经过交战没能取得胜利,陈馀再次请求出兵。
于是项羽就率领全部人马渡过漳河。把 所有的渡船都沉入水底,把作饭的锅碗等炊具砸烂了,把住的房屋也全部烧毁,只随身带着三天的口粮,以此向士卒表明一定要决死战斗,没有丝毫的退却之意。
因此楚军到达巨鹿就把王离的军队包围了,和秦军遭遇,经过多次激战,断绝。
4.翻译文言文(关于项羽的)翻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
原文: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⑧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⑩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
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 五人共会其体,皆是。
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译文: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
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
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 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肯定得决心战死了,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
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
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 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
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
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
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
"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
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
"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王翳拿下项王的头,其他骑兵互相践踏争抢项王的躯体,由于相争而被杀死的有几十人。
最后,郎中骑将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争得一个肢体。五人到一块把肢体拼合,正好都对。
5.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文言文汉译项羽之死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
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于是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zhuī,追),项王一直骑着。
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起头来看他。
在这种情况下,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
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
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
项王于是又带着骑兵向东跑,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
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终于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一定胜它三回,给诸位冲破重围,斩杀汉将,砍倒军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
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
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
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 。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
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
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
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
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
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马童这时才尴尬地跟项王打了个对脸儿,于是把项羽指给王翳看:“这才是项王。”于是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说完,自刎而死。
6.高一文言文翻译 《鸿门宴》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译文: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
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
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原文: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译文: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你,平时和留候张良友好。张良这时候跟随着刘邦。
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详细把事情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跟(我走)将会一被杀。”张良说:“我替韩王护送沛公(入关),沛公现在有急难,(我)逃跑离开是不讲道义的,(我)不能不告诉(他)。”
张良就进去,(把情况)详细告诉刘邦。刘邦大吃一惊,说:“怎样应付这件事呢?”张良说:“谁替大王献出这个计策的?”(刘邦)回答说:“浅陋无知的人劝我说:‘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所有的地盘都可以由你称王了。
’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能够抵挡住项王的军队吗?”刘邦沉默(一会儿)说:“本来不如人家,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
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他比我大。”
刘邦说:“你替我(把他)请进来,我得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项伯立即进来见刘邦。刘邦就奉上一杯酒为项伯祝福,(并)约定为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将军(的到来)。
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你(对 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
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项羽)军营里,详细地把刘邦的话报告项王。就趁机说:“刘邦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来呢?现在人家有大功(你)却要打人家,这是不仁义的。
不如就趁机友好地款待他。”项王答应了。
原文: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枣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
7.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鸿门宴 荆稞刺秦王
荆柯刺秦王翻译秦国的将领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如果这样那么我虽然想长久地侍俸您,恐怕是不行了?”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采取行动了。如今空手而去,恐怕也没有什么信用,那么秦王也就无法接近了。
现在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外加一万户人口的封邑来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那么我才有办法来报答太子。”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实在不愿意因为我太子的缘故,而伤害了尊长,希望您能够重新考虑一下!”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悄悄地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地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害。
如今听说用万户邑、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呀!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可以一报将军之仇,二雪燕国被欺侮的耻辱。
将军你可愿意?”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到现在才能够听说!”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
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
于是打点行装送荆轲出发。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
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太晚,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之所以留下来,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送了很多的礼物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荆轲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人来把这些告诉大王。
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
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
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
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
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点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
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急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
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呀,然后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