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文言文怎么说(文言文疑问词有哪些,请给出它们的释义)
1.文言文疑问词有哪些,请给出它们的释义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等。
这些疑问代词有的称代人,有的称代事物,有的称代处年,有的具有两种或三种称代作用。“谁”和“孰”主要用于指人,“谁”的用法和现代汉语完全一样,只是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① 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二年》) ② 吾谁欺?欺天乎?(《论事•子罕》) “孰”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主要用于选择问句中。例如:① 吾子与子路孰贤?(《孟子•公孙丑上》) ②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柳子厚墓志名》) “孰”用来指人时,也有不表选择的,这就和“谁”的用法相同了。例如:①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② 孰可以代之?(《左传•襄公三年》) ③ 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何”、“胡”、“曷”、“奚”主要用于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使用最广泛,可以充当宾语、定语、谓语;有时也充当主语、状语。
义当状语时相当于“怎么”、“为什么”。例如:① 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城濮之战》) ②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许行》) ③ 是何言也?(《夫子加齐之卿相》) ④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许行》) ⑤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⑥ 公笑曰:“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何贱?”(《左传•昭公三年》)——公:齐景公;子:指晏婴。
例①“何”充当动词谓语的宾语;例②“何”充当介词的宾语;例③“何”充当定语。这三例中的“何”都可以译成“什么”。
例④“何”充当谓语,可译成“什么原因”。例⑤“何”充当状语,可译为“什么”。
例⑥“何”充当主语,可译成“什么东西”。“何”充当主语的情况比较少见。
“胡”、“曷”、“奚”的使用范围比“何”小,主要用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①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诗•魏风•伐檀》) ② 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潜《归去来辞》) ③ 吾子其曷归?(《左传•昭公元年》) ④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⑤ 既自以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辞》) 这几个例子中的“胡”、“曷”、“奚”都充当状语。
例②中的“曷”是“何时”之义,并不是“归”的宾语。“曷”在《诗经》中经常用来询问时间,也是“何时”之义,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
例如:① 怀哉怀或!曷月予还归哉?(《诗•王风•扬之水》) ② 我日构祸,曷云能榖?(《诗•小雅•四月》)——我每日都遭受祸患,怎能说命运会好呢?例①“曷”充当定语;例②“曷”充当状语。“胡”、“曷”、“奚”作宾语,常和介词“以”、“为”组成“奚以”、“胡为”、“曷为”这样的介宾词组,在句中充当状语,询问原因,也是“为什么”的意思。
例如:① 奚以为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② 已矣乎?寓表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潜《归去来辞》) ③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李白《蜀道难》) ④ 孟子三见宣王,不言事。门人曰:“曷为三遇齐王而不言事?”(《荀子•大略》) “何”、“奚”有时也可以称代所,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
例如:① 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
(《吕氏春秋•贵因》) ②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庄子•人间世》) “安”、“恶”、“焉”主要用来称代处所,在句中充当宾语或状语。
例如:①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②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无形,则天地安从生?”(《列子•天瑞》) ③ 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
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孟子•尽心上》) ④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庄子•知北游》) ⑤ 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战国策•魏策一》) ⑥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例①“安”充当动词宾语;例②“安”充当介词宾语。例③“恶”充当动词宾语;例④“恶”充当介词宾语。
例⑤“焉”充当动词宾语。⑥“焉”充当状语。
以上诸例说明“安”、“恶”、“焉”充当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四、无定代词 “或”或“莫”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无定代词。
“或”是肯定性无定代词,“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都只作主语。“或”有时泛提某种人而这人往往是假设的对象,可译为“有人”。
例如:①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下政?”(《论语•为政》) ②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侍坐》) ③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汉书•食货志》) 有时“或”指代它前面已经出现过(或隐含)的人或物中。
2.疑问词在古文中有哪些
指人的疑问代词——“谁”、“孰”“谁”主要用于1般问句。
“孰”经常使用在选择问句里,1般都有先行词,意思是“哪个”。“孰”除指人之外,也能够指物或地方。
“谁”的用法基本上与现代汉语相同,这里就不举例了。 “孰”表示“哪个”的用例如: “吾与徐公孰美?”——我和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礼与食孰重?”——这句的“孰”指物,意思是:礼制和食品相比哪个更重要? “孰”还常常和介词“与”连用,构成固定组合“孰与”,表示比较。
“孰与”用在句中大致意思是“和……比,哪个更……”。如以下例句: “吾孰与徐公美?”——意思是我和徐公比,哪个更美? 有时相比较的内容在上文已出现,因此句子里可以没有比较的内容,如: “君料臣孰与舜?”——这句里比较的内容不出现,大致意思是,您看我和舜相比,哪个更好? 有时“孰与”比较的结果已明确,常常用在反问句里,实际已不是表示疑问,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3.关于古诗词(古文)的一点疑问?
都督此问很是令在下惊讶。
看平时对句,不该有此疑问。 1。
是不是一定要把古诗词/古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才能解读其中含义? 答:不一定。现代白话翻译是学习古文的辅助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手段,更不是学习的目的。
2。如何在不把古诗词/古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情况下,解读其中含义? 答:(1)培养阅读兴趣。
要肯下功夫,肯钻研,要多读多看,由浅入深。 (2)锻炼阅读能力。
要熟练掌握古文基本文法和常用字词,要广泛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定的阅读量对提高能力是必要的。先从现代简体加标点的看起,逐步培养语感,最后要能直接阅读影印本,要学会自己离章断句。
(3)选择经典范文。对部分经典的范文要深入研读。
比如现在较为流行的《四书》、古文观止等。要找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上海古籍等出版古人注释的版本。
这很重要,古人注释是现代注释的基础。历代名家的注释都是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基本是逐字逐句的说明来龙去脉的,只要肯读肯坚持,都会读懂。
(4)学会使用工具书。现代人学习古文不借助工具书是很难的。
工具书有几种,一是现代人编著的词典和古汉语词典,比如辞海、比如王力的古汉语词典。二是古代的词典,如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
三是古代的类书和工具书等。比如佩文韵府、册府元龟等。
对古诗文和历史典故很有帮助。 (5)善于顺藤摸瓜。
这是古人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一段古文,要把其中的典故上溯到原始出处。
一来可以扩大阅读,二来可以深入理解,三可以举一反三。 3。
哪些古诗词/古文需要借助翻译才能准确理解把握? 答:一些比较通俗的文章,如用古代白话文写的小说、故事,东郭先生、南郭先生的故事、聊斋志异的一些故事等,除了个别特殊名词之外,不用翻译,一般人也都能理解大意。 而对于比较艰深的文章,尤其是学术类著作,不借助翻译,则难以把握,比如尚书。
其实个人体会,之所以我们学古文觉得难,是有些词语、事物已经在现代生活中见不到了,或者用法都变化了。比如,古代生活用品,几、案的区别;床、榻的区别。
还有好多礼器的称呼,更头疼。 比如生活习惯,跪、坐的区别;躬、揖的区别等。
再举诗词为例,一般唐诗宋词元曲等比较好理解,而诗经楚辞汉赋就很难;同样是诗经,风就比雅、颂好理解;同样是唐诗,白居易的就要比杜甫的好理解。即使是现代人写的,胡适、郭沫若、闻一多的作品,要比陈寅恪的要通俗。
和个人写作习惯也有关系。这些都要慢慢积累和体会。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在当前,能有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就很难能可贵了。
4.文言文 疑问代词有哪些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
(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 “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何”:作主、宾、定、判谓。
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
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
“胡、奚、曷”经常
a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
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
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
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
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
c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
d “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
5.古文中“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区别
第一个问题:古文中“疑问代词”和“疑问副词”的区别
首先要分清代词和副词。
代词就是作为人或事物的代称,与名词有完全相同的语法作用。主要是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作定语。而副词是不能充当这些成分的。
以“何”为例,如:
何为浅易?(“什么是浅易?”作主语)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时带什么了?”,作前置宾语)
江上何人初见月?(“江边哪个人第一次看到月亮?”,作定语)
副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前或之后,充当状语或补语。
败义以求生,岂巨伯所行邪?(岂,难道)
何可胜道也哉?(何,怎么)
第二个问题: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何”在这些句子中怎么会做谓语?而且做谓语怎么又能说是疑问代词?
之所以说它是谓语,是因为它相当于一个句子,上述三个“何……”,都可以理解为“(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在现代汉语中已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来直接翻译,所以只好用句子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