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就是文言文(潮州话的与文言文)
1.潮州话的与文言文
潮州话很难学,因为他的文言词汇和语法繁多1、卵——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2、肥——胖“环肥燕瘦”3、骹(ka)——脚4、寒(guá)——冷5、刣(tai)——杀6、惊——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7、目——眼9、土(tóu)——泥土许氏《说文》,原无涂字,至宋徐铉(鼎臣归朝,故称宋。)
奉诏校正《说文》,始于土部新土付涂字。其文云:泥也。
从土,涂声,同都切10、箬(hiêh8)——叶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11、脰——脖子,但“脖子”潮州话多念为am6,疑另有它字。 (L加注:应为颔)《资治通鉴》卷四篇“乐毅行武王之道”: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12、学(哦)堂(dén)——学校1、汝(lì)——你《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2、伊——他/她/它宋代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箸——筷子《世说新语》: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4、厝——房屋起厝——盖房子5、鼎——锅6、彘——猪《曾子杀彘》: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7、炊——蒸8、剁——砍9、曝——晒10、落雨——下雨11、日头——太阳12、月娘——月亮13、走——跑《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即“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的意思14、行——走15、食——吃16、拍——打17、面——脸18、乌——黑19、索——绳子20、翼——翅膀21、裘——棉袄22、hà——喜欢23、雅、生好——漂亮24、姿娘——女人小女孩叫姿娘仔,老年的叫老姿娘,美丽的女人叫雅姿娘。
姿:姿色、姿态;娘:古代深闰里的小姐25、新妇、新哺——儿媳妇26、母——妈妈27、连细、物件——东西疑为软细,即细软的倒装,而文言文中细软即是东西的意思28、勿——不要29、戆——傻30、散纸——零钱31、冥——夜晚32、物——东西《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第二个“物”字就是动词,和潮州话的用法一样33、曱甴——蟑螂34、作四句——说诗句,祝福人。可能和古代文人常作诗祝福别人有关。
潮州风俗凡红白喜事都有专门的“四句”。35、衫——衣服36、跍——蹲37、徛、企——站38、睇——看39、孥囝——小孩子40、呾——说41、大家——婆婆42、畔——旁边唐诗:“沉舟侧畔千帆过”。
43、曳(手)——招(手)44、翘楚——厉害、有本领、有种、有钱等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杂薪之中尤为翘翘者,我欲刈取之。”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来比喻杰出的人才45、底——用为疑问代词,如“底个”、“底块”等,即“哪个”、“哪里”的意思韩愈被贬到潮州,有一句诗:“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46、zi个——用为指示代词敦煌曲子词:“我是曲江临池柳,遮人折来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47、东司——厕所48、还有很多带番的词,意思即是番邦传入的,正是古代汉人对外国的称呼番薯——地瓜番茄——西红柿番梨——菠萝番碱、番枧——肥皂番仔——外国人红毛番——荷兰人48、心悉——喜欢。
2.《兰亭序》全文潮汕话怎么读?
古人朗读诗词,与现代人用普通话朗读起来,韵脚不同,音调不一。而潮汕话作为先祖南迁时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方言之一,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用潮汕特有的语言、韵律读古诗词很是吻合。因此,潮汕话在诵读古文,特别是古诗词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目前,潮汕话受普通话及外来语的影响,致使年轻一代出现发音不标准,部分方言语音丧失的问题,使潮汕话在传播上出现断层。因此,用潮汕方言诵读古诗词,在大家重温诗词文学之美的同时,还可以用潮汕话特有的调性体味其中的意境之美,更有助于推广及传播潮汕话。所以,许友文老师应《汕头青年》之邀,倾情演绎此潮语版《兰亭序》,希望为潮汕话的发展传承献出自己的力量。
大家可以点击下方绿标收听许友文老师倾情演绎的潮语版《兰亭集序》,看看是否更有韵味。
潮语版《兰亭序》-许友文来自非石文化00:0003:42
兰亭序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文解读
兰亭序记录了王羲之和众多名流高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举行修禊祭礼,饮酒作诗的情景。在场名士每人赋诗一首,王羲之则为整本诗做此总序。
序中记叙了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感叹与感悟,对生死的洒脱与超脱,对自然的赞美与热爱。
朗读者简介
许友文,汕头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播音员。现为《今日视线》节目主持人。其潮汕话吐音纯正,字正腔圆、具有本土味道,曾参与《现代汉语方言语音库》采集。许友文老师虽被称为“汕头话标准第一人”,但他却从不放松对汕头话的研读。在他的办公桌上、录音室里,都可以看到他随时准备翻阅的潮语字典、词典。经过20多年的点滴积累,他掌握了十分丰富的潮语字项、俗语,在语音技巧、语境处理方面颇有心得,被同行称之为汕头话的“活字典”。
3.为什么说潮汕话是“古”不是“土”
老潮汕除了现时的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之外,还包括汕尾市。历史上移民众多,主要是从北方南迁,也有部分是流放岭南的。除小部分讲客家话外,主要讲的是潮汕话。潮汕话虽大同,但仍存小异,可分潮州、汕头、潮阳、汕尾四大语系和众多小系(每个县一个小系,县中有时还分多个口音小小系),不管口音大同小异,只要在潮汕地区(也包括移居海外的潮籍华侨),只要讲潮汕话,人人都能听懂。
据潮籍人士初步研究,在先秦文献中可找到很多汕语踪迹,如:怎生、扫底地、无窟无丛、花鸟百舌、斜陂箩等,有待进一步研究。
潮汕成语、口语,寄物倍意,一语中的,语气铿锵,寥寥数字,杀伤力极强,有的可追朔到先秦文献中,是古不是土,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下是本人暂时收集到的,供大家参考或研究:无腑无脏、三甫无影、哭父死母、甫宣图字、软土深掘、经龟食鳖、竹扁扭出汁、枭横食羹粥、只目金只目暗、花鸟百舌、鬼样鬼像、抽猴钵鬼、无事寻非、而肇散漫、横咬里隔、好戏在后、葫芦大截在后、狗仔饲大甫狗母、狗屎俞拉俞臭、竹杆企做横个、竹杆屈落晏、老实过猫、枭过贼、死港仔、做积恶、龟蛇、猫戏、怎生?好人唔做欲做鬼、通街市无、好心无好报、嘴甜脚仓带弯镰、蛤蟆代床脚、瘦猪母革硬屎、浪硬掷腰龟、好好鳖宰啊屎流、北字掠无蟛蜞、有时蛟鲸哈哈叫有时松柏哈哈叫、山山有龙渡处处有傲人、入乡随俗入港随弯、冷粥唔食老狗个、田螺屈死一肚仔、企六坐七腰龟腰直二分一(未完待续、有待修改,各位同仁也可留言补充啊)。
我知道的就只有这些,不知我说的对不对。
4.古代汉语与潮汕方言的关系
一个字(即一个音节)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就叫做这个字的声调。这古今都一样。如“竹”字,古代汉语语音读为“张六切,人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zhu”,是阳平声,潮汕方言读为“多英(4)”,是上人声,这就是声调。可是,古代汉语,普通语和潮汕方言的声调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古代汉语语音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也是四个声调,但却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没有入声。而我们潮汕方言却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明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声调。这8个声调是从哪里来的?
原来,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中每个声调的声母有清声和浊声之分,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主要是浊音清化,入声调消失,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了。而在潮汕方言中则是根据古声母的清浊,每个声调都变成两个:清变为阴调(阴平、明上、阴去、阴入):浊变为阳调(阳平、阳上、阳去、阳入)。这样,古汉语四声,在潮汕话中就变为8声了。其对应规律如下表:
古代汉语四声 古声母 例字 潮汕方言八声
平声 清 崩东工冲 1(阴平声)
浊 朋同红农 5(阳平声)
上声 清 巧取景纸 2(阴上声)
浊 妇上市旱 6(阳上声)
去声 清 镜窍票记 3(阴去声)
浊 侵漏示用 7(阳去声)
入声 清 八泣怯驳 4(阴入声)
浊 日逆泽域 8(阳入声)
5.潮汕话中的保留下来的古代文字
潮汕人面称母亲为“āi”而背称为“yī”,这两个读音其实都为一个“姨”字。
在潮汕话中背称的“姨”为文读,面称为白读。背称源于古代对庶母的称呼,面称来自民间故意用片称之俗,潮语两者都保留下来了。
烦恼,文读“huǎng nàu”,与普通话一致表示烦闷苦恼,而白读“huǎng lò”表示担心担忧之义,是普通话所不具有的,这个义项在古代就有了,例如《古今小说》中:“如春酒也不吃,食也不吃,只是烦恼。”可见“烦恼”一词白读层次词义存古。
再看“亲情”。白读时“情”字半鼻音化(“dziān”),指亲戚,这在唐代以后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如《水经注》中:“质去家已数十年,亲情凋落,无复向时比矣。”
文读时与普通话一样有一个表示“亲人情义”的义项,此外还有表示“婚嫁之事”之义,普通话不具有,这个义位在明清小说中多有出现,也是古义。潮汕人喜喝粥,称粥为“糜”,白读为“muē”。
“糜”的说法在上古时就开始了,《淮南子》、《尔雅》中就有记载,潮语这个日常用语相当久远了。“糜”的文读“mī”与普通话一致,表示“糜烂”之义。
“饮”文读表示“喝”,白读“àm”,是“米汤”之义,古时就有将“米汤”称为“饮”的说法。潮汕人有“食糜”的习俗,自然少不了“饮”了。
最后看看“芳”。潮语谓香为“芳”,读“pang”,是作形容词,这在屈原的《离骚》常见。
“芳”文读“huang”,如“芳草”、“芳香”就是文读音,与普通话一致。“芳”白读的声母为“p”,是古音的毒发,正是“古无轻唇音”的体现。
6.潮汕话的起源
潮汕话
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无法互通。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如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潮语或潮汕方言一般称为潮汕话或潮州话,汉语方言之一。分布于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有华人的地区。 潮汕地区的城市:汕头市(含潮阳区、潮南区、澄海区、南澳县)、潮州市(含潮安县、饶平县)、揭阳市(含揭东县、揭西县、普宁市、惠来县)、汕尾市(含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 潮汕话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不过大部分都能顺利交流,相互通话。 按照城市可以分作以下几种: # 潮州音; # 汕头音; # 澄海音; # 潮阳音; # 揭阳音; # 汕尾音。 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韩江流域语调; # 练江流域语调; # 榕江流域语调; # 海陆丰区域语调。 Category:闽语 zh-min-nan:Tiô-chiu-oē th:แต้จิ๋ว
7.潮汕话的由来
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潮州先人主要是闽南的莆田人,从9至18世纪期间陆续移民潮州汕头,规模最大的在南宋末期间,十几万闽南的莆田人集体向南移民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
所以潮汕话和莆田话大体相同,都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越族等少数民族方言的影响。由于莆田县是划南安县地(今泉州)而设立的,莆田一带属于广义的泉州(周边)地域,所以莆田话的底子是闽南话,莆田两县从南朝到宋朝,清朝中期到1970年属于原来的泉州,莆田县是闽南中最早设县的地方之一。
潮州话源自闽南语-莆田话。莆田人移民原因主要是从唐朝后期开始莆田人口过多,土地不足和为了逃避南宋末期,元朝后期、明朝中后期的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清朝中前期的严酷的沿海迁界。
潮汕话主要来自于闽南方言莆田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