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地文言文(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郭生文言文阅读,邑之东山人)
1.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题郭生文言文阅读,邑之东山人
【小题1】A【小题2】D【小题3】B【小题4】C【小题5】(1)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2)(我)特地派遣将士把守关口,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发生意外的变故。 【小题1】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
A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文“当即以为师”内容大意可知,质:请教。 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而”: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
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为介词,与言构成“对…说”。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 ②“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的是王生的认识,而非郭生的谦虚。
③体现的是叶公心气高;所以选B。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狐狸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有误,应为“于是渐不信狐”。
所以选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以/舍/以为/东道主/行李/害。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
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
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
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
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 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
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
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 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
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
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
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
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
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
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
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 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
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 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2.文言文阅读(共19分)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
【答案】【小题1】B【小题1】A【小题1】B【小题1】(1)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好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
(2)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 【答案解析】【小题1】工:擅长,善于【小题1】①连词,因为 ②介词,把 B。
副词,才 C。代词,他 D。
介词,跟【小题1】被高祖李渊所驱斥【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1)首先翻译关键字,如与译为和,潜译为暗地里,申结译为相互结合,死力可译为竭尽力量,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连接起来。
(2)翻译关键字,以译为凭借,可不译,注意求备取人和己长格物格式相似,译为不以求全来选人,不以自己的长处要求人,隔,本意隔阂,在这里可译为排斥,然后联接起来。 【参考译文】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
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
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
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受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
当有谋臣猛将,都跟他们暗中互相申好结合,各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
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
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我儿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为太宗亲近礼遇,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带进内阁商量大事。
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 贞观元年,玄龄代萧瑀为中书令。
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进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三年,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
第二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 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应当处的位置。
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
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用自己的长处来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
高宗成为太子之后,加玄龄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赐下玺书表彰,赐物一千五百段。
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丁忧服丧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在昭陵赐给他墓地。不久,他又从回本官职位。
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 ”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
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
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
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
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得满面凄怆。
后病情加重,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诀别。
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柳芳说:玄龄辅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总共有三十二年,天下人称为贤相。可是无法形容他的伟大,德行可说是相当高深了。
所以太宗平定外祸内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圭、魏征劝谏国君,而房玄龄、杜如晦让位给他们,李世绩、李靖善于统御部众而房玄龄、杜如晦采用他们的意见,使得政治得到太平,却把善处归给国君。 说他们是唐宗室大臣,是很恰当的。
3.简短文言文
1杨亿巧对 杨亿(974~1020),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
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属福建浦城县)人。
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原文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列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
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 字词 会:正好。
请:邀请。 因:于是,就 戏:以……为游戏 为:是。
应声:紧接着对方刚停下的声音 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 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一:全,满 译文 寇准在中书省。和同事们嬉戏做对子,他说水底中的太阳是天空中的太阳没有人能对出,恰好杨亿来报告事情,于是别人请他对对子。
杨亿接着刚停的话音说:“眼中人是面前人。(眼睛里面的人是面前的人)”所有在座的人都称这是好对子。
2楚人学舟 原文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然则以今日之危者,岂非前日之幸乎? 译文 有一个学习划船的楚国人,他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驾船调头、转弯,还是快慢、缓急,只听船师傅的。
他到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于是他认为学完了驾船的技术。(就)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径直快进,突然遇上了危险,他于是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入江中,舵失去操控。
然而现在的危险,不就是之前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3乐不思蜀 【原文】 丁亥,(魏元帝)封刘禅为安乐公,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晋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谓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注释】 ①晋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岷、蜀:都指四川。
⑥感怆:悲哀,悲楚。 【译文】 公元264年3月27日,魏元帝封刘禅为安乐公,子孙和大臣封为诸侯的有五十人。
司马昭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但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人的无情,竟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让诸葛亮在世,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安全无事,何况是姜维呢!” 又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
郤正知道了这事就对他说:“如果晋王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于是心向着西面而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呀。
'就闭上眼睛”适逢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左右的人都笑了。4斗牛图 文物简介 《斗牛图》是中国唐代画家戴嵩的国画作品。
该画为册页,绢本水墨,纵44厘米,横40.8厘,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介绍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
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擅画田家、川原之景,写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
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文物鉴赏 《斗牛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一牛前逃,似力怯,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低前牛的后腿。
双牛用水墨绘出,以浓墨绘蹄、角,点眼目、棕毛,传神生动地绘出斗牛的肌肉张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
可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作品不拘长规、生意昂然,不愧为传世画牛佳作。 丰子恺曾经把这幅画挂在墙上却被一个牧童指出了错误:“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的夹在两股当中的。
画上的两头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于此就有人认为作者戴嵩并没有对生活有着微乎其微的仔细观察,并将《斗牛图》作为一幅有瑕疵的珍品。 然而后人去斗牛场亲身观察过斗牛时的场景,发现斗牛时牛的尾巴大都不是是夹在两股之间,而是垂在腿后,尾梢向上翘起,或是尾巴左右摆动,像扑打蚊子似的。
也有熟悉牛性的人提出牛尾巴的状态和牛的情绪有关,牛情绪好的时候,“翘”起,不好时,“夹”起。 相关文章 道理 画家戴嵩并没有画错,牧童的话有失偏颇。
当然这是不能责怪牧童的。毕竟他的活动范围有限,见识有限,平时只看到他。
4.文言文 王充求学 翻译
《王充求学》
孤儿王充自幼喜读书,且过目不忘
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时候是孤儿,在乡里以孝顺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跟一个叫彪的扶风师学习。王充喜欢读书,而且无书不读,没有特别的限制。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市集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背诵,因此,对各家各派的学说都很熟悉。
林之栋善画兰,好游,闻兰所在,则必大寻之。樵者或告:某山大壑中,常闻兰花气特多,茅棘虎豹,不可行。林乃募壮士执刀矢火攻,具裹粮(1),鸣金入深谷中,若当劲敌者。至则兰叶长丈许,花大如掌。自是,所画兰益奇变。
5.特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并写出列句
特 在古代主要做名词、形容词、副词。用法分别如下:
〈名〉
(1) (形声。从牛,寺声。本义:雄性的牛马)
(2) 同本义 [bull]
特,朴特,牛父也。——《说文》
凡马,特居四之一。——《周礼·夏官·校人》
特,牡牛也。——《玉篇》
(3) 又如:特处士(赋予公牛以处士头衔);特牛(一头公牛)
(4) 泛指牛 [ox]
高辛氏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樊绰《蛮书》
(5) 三岁兽 [three-year old beast]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诗·魏风·伐檀》
(6) 敌特;特务 [spy]。如:反特;特工
词性变化
◎ 特 tè
〈形〉
(1) 独特,特异;突出;特别[special;particular;out of the ordinary]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韩愈《伯夷颂》
何其无特操与?——《庄子·齐物论》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臣超区区,特蒙神灵。——《后汉书·班超传》
(2) 又如:特达(特别通晓事理);特支(特别支出。源于宋时朝廷发给军士的特别赏赐);特等;特旨(特诏;帝王的特别诏令);特命(特别命令);特绝(卓绝);特表(非凡的仪表)
(3) [single-handed;by oneself] 。如:特操(独立的操守);特识(独立的见解);特笔(独特的笔法);特见(独特的见解);特士(有独特志向、操行的人物)
◎ 特 tè
〈副〉
(1) 单独;单单;特地 [alone;by oneself;specially]
夫国岂特为车哉?——《吕氏春秋·君守》
岂特为宫室哉?——《吕氏春秋·分职》
我特以三国城从之。——《战国策·秦策四》
使韩信特将北击之。——《汉书·张良传》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庄子·逍遥游》
且姑墨、温宿二王特为 龟兹所置。——《后汉书·班超传》
特怪老人。——清· 周容《芋老人传》
特赏侍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特为天之所厚。——[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2) 又如:特特(特地);特骨地(故意地);今特汇上;特为此事而来;特加(特别给与);特遣;特约;特故(特意);特甚(特别厉害);特生(孤独生长,独立生长);特为(独个儿干);特将(独自统率指挥军队)
(3) 只,仅,不过 [only]
特以诈佯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特示故人。——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特自皇古迄今。——[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特为变至微。
6.特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句子
tè
①公牛,也可指其他雄性牲畜。《诗?正月》:“瞻彼阪田,有菀其~。”
②三岁的兽。《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
③杰出的;突出的。《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起。”
④特别;特地。《陈情表》:“诏书~下,拜臣郎中。” 《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⑤仅;只;不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特操】独特的操守。
【特起】崛起;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