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石父文言文答案(越石父认为晏子让他不满意的地方)
1.越石父认为晏子让他不满意的地方
春秋时期,齐相晏婴出使晋国,路过中牟地方,看见一个人头戴破帽子,反穿皮袄,身背饲草,正坐在路边休息。
晏婴问了他几句话,知道他叫越石父,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便把拉车的马解下来,用这匹马把越石父赎买下来,并与他一起坐车回国。回到相府,晏子没跟越石父告辞就进了自己的房门。
越石父很生气,要求与晏婴断绝关系。晏婴派人对越石父说:“我不曾与你结交,谈和绝交?你当了三年奴仆,我今天看见了才把你赎买回来,我对待你还算肠胆斑感职啡办拾暴浆可以吧?你怎么可以恩将仇报,说什么绝交?” 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士人在不是知己的人面前蒙受委屈,在知己面前扬眉吐气,所以君子不因为自己对人有功就轻薄人。
我曾做了别人三年奴仆,那些人不是我的知己,现在你赎出了我,我把你当成知己。先前您坐车,不同我打招呼,我以为是你一时疏忽。
现在您又不向我告辞就直接入屋门,这与把我看做奴仆是一样的。你不能对我以礼相待,我还不如去做别人的奴仆。”
晏子听了越石父的回话,走出来,请求和越石父见礼。晏子说:“以前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现在理解了客人的内心。
我听人说过,考察他人行为的人不助长人家的过失,体察他人实情的人不讥笑人家的言辞。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抛弃我吗?我诚心改正错误的行为。”
晏子命令人把厅堂打扫干净,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说:“我听说过,最高的尊敬不讲究形式,用尊敬的礼节款待人不会遭到拒绝。
先生以礼待我,我实在不敢当。” 后来,晏子把越石父奉为上宾。
2.求《越石父请绝》《田子母不受百镒金》《吕蒙正不为物累》的翻译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子不可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姓田的人为相国,三年得了黄金百镒,交给母亲,他的母亲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黄金的’?姓田的人说:‘这是我所领的俸禄(工资)’。
他的母亲说:‘当相国三年,不吃饭么?做官这样。并不是我所愿意的,做孝子要尽自己的努力要真诚,不义之财,不能带进家里,做人的子女不能不孝顺,你走吧’。
姓田的人十分惭愧,走出家门。把黄金交还朝廷,自首请罪,大王认为他母亲贤惠(意动用法 贤 认为。
贤),回复她(田母)的义气,赦免了姓田的人的罪名,让他继续为相国,把黄金赐给他的母亲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拘系犯人的绳子。
引申为囚禁)。晏子出,遭之涂(同“途”),解左骖(古代一车三马或四马,左右两旁的马叫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
宴子戄然(惶遽的样子),摄(整理)衣冠谢(道歉)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灾难),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通“屈”,委屈)于不知己而信(通“伸”,伸展,伸张)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感动醒悟。
寤,通“悟”)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
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何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
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
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5吕蒙正不为物累(欧阳修《归田录》卷下) 译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
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
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
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