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人询问文言文怎么说(问说文言文翻译)
1.问说文言文翻译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扩大知识面。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但有的人却不能在实际中应用,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但有的人却不能了解其中的细节,(对于这些问题)放弃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用来破除那疑问,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
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
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因此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2.《清•顾彩髯樵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
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
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
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
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
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
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
一日,值髯于途,告之故,且曰:“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
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闼。
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
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
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
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
群仆骇变,号呼来追。 髯拳三人仆地,不能出声。
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
髯谓学奇,亟宜鸣之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于髯,赐帛酒花彩以荣之。
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清•顾彩《髯樵传》)【注】①蓰:五倍。 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
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为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鬻于人 鬻:卖 B。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C。值髯于途 值:遇见 D。
迂道疾行,至河干 干:岸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①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 ②女泣如雨,诉失身状③髯曰:毋迫 ④于是密具舟河干⑤出门,绐其副,迂道疾行 ⑥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髯樵胆量过人,常常在夜间独自上山砍柴,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B。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髯樵每次背负比别人多一倍多的柴。
C。以砍柴为生的髯樵,虽然目不知书,但有勇有谋,疾恶如仇。
D。营救邹氏、帮助陈学奇夫妇团圆的义举,使人们对髯樵褒奖有加。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1)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3分)(2)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4分)(3)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3分)参考答案:4。
B(赡:胜任。)5。
A(①句表示髯樵为以后的行动作准备,④句也是为搭救邹女作准备,⑤句更是搭救邹女的行动。以上几句都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
6。B(髯樵多背柴,并不是为了容易买)7。
(1)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共3分,“由是”“异”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2)你向来嫉恶如仇,能为我想办法(解决)这事吗?(共4分,“若”“素”“筹”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3)但是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不要催促我。
(共3分,“毋”“迫”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附参考译文: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
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
再说,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常常激于义愤,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
(有一次),曾经背着柴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 众人急忙来救。
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
洞庭有个孤儿叫陈学奇,聘邹家的女子为妻室,婚姻已经定下了日期。 女子的哥哥忽然夺去妹妹的意愿,把妹妹献给姓苏的一个宦官为妾。
学奇到官府哭诉,官府害怕苏宦的势力,没有办法。
3.求古文翻译
醉叟传 袁宏道 醉叟者,不知何地人,亦不言其姓字,以其常醉,呼曰醉叟。
岁一游荆澧间,冠七梁冠,衣绣衣,高权阔辅,修髯便腹,望之如悍将军。年可五十馀,无伴侣弟子。
手提一黄竹篮,尽日酣沉,白昼如寐。百步之外,糟风逆鼻。
遍巷陌索酒,顷刻数十馀家,醉态如初。不谷食,唯啖蜈蚣、蜘蛛、癞虾?,及一切虫蚁之类。
市儿惊骇,争握诸毒以供,一游行时,随而观者常百馀人。人有侮之者,漫作数语,多中其阴事,其人骇而反走。
篮中尝畜干蜈蚣数十条。问之,则曰:“天寒酒可得,此物不可得也。”
伯修予告时,初闻以为传言者过,召而饮之。童子觅毒虫十馀种进,皆生啖之。
诸小虫浸渍杯中,如鸡在醢,与酒俱尽。蜈蚣长五六寸者,夹以柏叶,去其钳,生置口中,赤爪狞狞曲伸唇髭间,见者肌栗。
叟方得意大嚼,如饭熊白豚乳也。问诸味孰佳?叟曰:“蝎味大佳,惜南中不可得。
蜈蚣次之,蜘蛛小者胜。独蚁不可多食,多食则闷。”
问食之有何益?曰:“无益,直戏耳。”后与余往来渐熟,每来踞坐砌间,呼酒痛饮,或以客礼礼之,即不乐。
信口浪谈,事多怪诞。每数十数,必有一二说入微者。
诘之不答,再诘之,即佯以他辞对。一日,偕诸舅出游,谈及金、焦之胜,道值叟,二舅言某年曾登金山。
叟笑曰:“得非某参戎置酒,某幕客相从乎?”二舅惊愕,诘其故,不答。后有人窃窥其篮,见有若告身者,或云僧为彼中万户,理亦有之。
叟踪迹怪异,居止无所,晚宿古庙,或阛阛檐下。口中常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凡行住坐眠,及对谈之时,皆呼此二语。有询其故者,叟终不对。
往余赴部时,犹见之沙市,今不知在何所矣。译文:醉叟,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他姓什么叫什么,因为他经常处于喝醉的状态,就叫他醉叟。
有一年他在荆澧一带游历,戴着一品高帽,穿着锦绣衣服,高颧骨阔腮帮,胡须修长,大腹便便,看去像一个勇武的将军。年龄大约50多岁,没有妻子儿女。
手中提着一个黄色的竹篮,整天醉醺醺的,白天好像没有醒过。百步以外的地方,酒气冲鼻。
他在街上到处讨酒喝,一会儿就是几十家,喝完后醉态跟没喝前一样。他不吃谷物,只吃蜈蚣、蜘蛛、癞虾?和一切小虫蚂蚁之类的东西。
市中小儿都很惊奇,争着拿出各种毒虫给他吃。他出行时,跟随观看的人常常有一百多人。
有侮辱他的人,他只是轻轻说出几句话,大多击中那人的隐秘私事,那人惊骇转身就走。他的竹篮中曾储备烘干的蜈蚣几十条。
询问他,就说:“天冷的时候,酒能得到,这个东西可就不能得到罗。” 袁宗道告假还乡的时候,开始听说了以为传言言过其实,叫来与他饮酒。
仆人找来几十条毒虫给他,他都把它们活吃了。一些小虫泡在酒杯中,就像罐子里炖的鸡,跟酒一起喝下去了。
蜈蚣有五六寸长的,就用柏枝夹着,除去它的钳夹,活着放进口中,红色的爪子在嘴唇胡须间扭来扭去,看的人都起了鸡皮疙瘩。而醉叟正得意地大嚼,好像吃的是猪肉米饭。
问他毒虫的味道哪一种最好,醉叟说:“蝎子的味道最好,可惜南方中原都不能找到。蜈蚣的味道次之,小的蜘蛛的味道优美。
只有蚂蚁不能吃得太多,吃多了就闷。”问他吃毒虫有什么益处,回答说:“没有益处,只是好玩而已。”
后来跟我来往熟悉了,每次来就盘腿坐在台阶上,呼酒痛饮,有时用客人的礼节礼待他,他就不高兴。他随口漫谈,事情大多怪诞,每几十件事情中,一定有一二件事是细致入微、深刻的。
询问他,他却不回答了,再问,就假装用其他的话来搪塞。一天,带着几个舅舅到外面游玩,说道金、焦的胜景,谈到那个醉叟。
二舅说有一年曾跟他一起登金山,醉叟笑着说:“如果不是某某参戎,某某怎会做你的幕僚呢?”二舅惊愕,询问原故,醉叟不再回答。后来有人暗中查看他的竹篮,看见好像有一个官职委任状,有人说他曾经是万户(官名),道理也是有的。
醉叟的行踪飘忽,行为怪异,居无定所,晚上有时住在古庙,有时就住在别人的屋檐下。口中常说的一句话是“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凡是行住坐眠,和跟他谈话的时候,都会说这句话。有人询问这句话的缘由,醉叟始终没有回答。
我在到户部上任时,还在沙市看见过他,现在不知他在什么地方了。梁冠上的梁数是明朝时期的王公大臣区分品级的人的一种方法.注释: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
驸马七梁不用雉尾。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
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2。[1]荆:今湖北一带。
澧:河流名,在今湖南境内。[2]七梁冠:有七道横脊的帽子。
梁,帽子上的横脊。[3]高权阔辅:高颧骨阔腮帮。
权,通颧。辅,腮颊。
[4]阴事:隐密不愿让人知道的事。[5]伯修:袁宗道,宏道长兄。
予告:官吏获准休假。[6]醢(hǎi)本来是用肉、鱼等作成的肉酱,此指美味的渍液。
[7]参戎:明、清时武官参将,俗称参戎。[8]告身:委任官职的文凭。
[9]万户:元代官名,为世袭军职,有上、中、下三等。[10]阛阛:集市。
[11]沙市:在湖北江陵县东南。
4.有人问:
文言文肯定回答:可;然。
文言文否定回答:否,不可。问句:可否?这是一种固定搭配,表示询问。
相当于询问可以不可以,能不能,是不是。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在问你可不可以的意思,回答只需要判断他的问题是什么,然后给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
可否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原文:“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译文:之后便与裨谌驾车来到野外,让他看谋划计略是否可行。
扩展资料:常见文言固定结构的对译1.诚……则……:如果……那么(就)……。2.得以:能够。
3.俄而:不久,一会儿。4.而况:何况,况且。
5.而已:罢了。6.否则:如果不……就……。
7.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何乃太区区:你居然如此见识短浅。
8.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9.既而:随后,不久。
10.既……且……:又……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否。
5.文言文翻译
燕、赵、吴、楚四个国家联合起来,准备进攻秦国。秦王召集众位大臣和宾客总共六十多人,向他们询问对策。秦王说:“现在四个国家联合进攻我国,而我国正处于财力衰竭的时候,而外面的战争又接连失利,应该怎么办呢?”大臣们都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姚贾回答说:“我愿意替大王出使四个国家,必定能破坏掉他们的阴谋,使他们停止进兵。”于是秦王就给了他战车百辆,黄金千斤,并让他穿戴自已的衣冠,佩带自己的宝剑。姚贾辞别秦王,游说四国,破坏了四个国家联合进攻秦国谋划,使联军停止进兵,并且和四国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来报效秦国。秦王大为高兴。就封给姚贾一千户的城邑,并让他做了上卿。
秦国的大臣韩非知道了这件事情,在秦王的面前进言说:“姚贾带着珍珠重宝,向南出使荆、吴两国,向北出使燕、代等地,期间耗费时间长达三年,这四个国家未必真心实意地与秦国结盟,但是我国国库中的珍宝却已经被他分散完了。这实际上是姚贾借大王的权势和我们秦国的珍宝,在外面私自结交各国的诸侯,请求大王对这件事情明察。更何况姚贾不过是魏国国都大梁的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经在大梁做过盗贼,虽然他在赵国做过大臣,但是后来被赵国驱逐了。让这么一个看门人的儿子、大梁的盗贼、赵国的逐臣,来和我们秦国的大臣们一起参与商讨国家大事,不是用来勉励群臣的好方法!” 于是秦王召来姚贾,问他说:“我听说你用我秦国的珍宝在外面结交各国诸侯,有这样的事情吗?”姚贾回答说:“有这样的事。”秦王说:“既然有这样的事情,那你还有什么脸面再来见我呢?”姚贾回答说:“过去曾参孝顺他的父母,天下的人都希望有曾参这样的儿子;伍子胥对国君忠诚不二,天下的诸侯都希望用他这样的臣子;贞女的女工做得精巧,天下的男人都希望娶她这样的女子做妻子。如今我效忠于大王,但大王并不知道,我不把财宝分送给那四个国家,还能让他们归服谁呢?如果我对大王不忠诚的话,四个国家的国君凭什么这么信任我呢?夏桀听信谗言就杀死了他的良将关龙逢,纣王听信谗言就杀死了他的忠臣比干,导致了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了谗言,就没有忠臣了。” 秦王又说道:“我听说你是看门人的儿子、大梁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姚贾说:“姜太公吕望,只是一个被老婆赶出家门的齐国人,在朝歌卖肉,肉都臭了也卖不出去的屠夫,也是被子良驱逐的家臣,他在棘津时出卖劳力但没有人雇用他。文王任用他做自己的辅佐大臣,最终建立了王业。管仲,不过是齐国边邑的一个小商贩,在南阳的时候非常贫穷,在鲁国时曾经做过囚犯,齐桓公任用他辅佐自己,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原来是虞国的一个乞丐,用五张羊皮就被买走了,秦穆公任用他做秦国的丞相,使西戎向秦国朝贡。过去晋文公任用中山国的盗贼,最终在城濮之战中取得胜利。这四类人,都是出身卑贱,身背丑陋的名声,被天下人看不起,但是英明的君主任用他们,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能够为国家立下功劳。如果人人都像卞随、务光、申屠狄那样,做国君的谁任用他们呢?所以英明的君主不会计较做臣子的过去干过什么,不听信别人对他们的非议,而只考察他们是否对自己有用。所以能够安邦定国的英明的君主,即使有人在面前诽谤进谗,也不听信他们;有的大臣即使有清高的名声,如果他们没有建立丝毫的功劳,也不赏赐他们。这样所有做大臣的都不敢用虚名,来对大王提出什么要求了。” 秦王说:“很好。”于是仍然让姚贾出使各个国家,而诛杀了韩非
6.询问几句文言的文言句式``
自己对照看一下吧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
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
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