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鹿得人文言文(《师旷撞晋平公》的文言文和翻译)

1.《师旷撞晋平公》的文言文和翻译

师旷撞晋平公①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②!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③侍坐于前,援④琴撞之。公被衽⑤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⑥?”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⑦,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⑧!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⑨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难一》

注释

(1)选自《韩非子》。 (2)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 (3)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 (4)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师旷侍坐于前——师旷陪坐在前面 (5)援——执持,拿。 (6)衽——衣襟、长袍。 (7)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 (8)言侧——于侧言。 (9)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10)除——清除,去掉。除之:除掉他 (11)故——所以 (12)被——通“披”,披着。 (13)师旷——盲人乐师。 (14)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 (15)是非君人者——这不是国君 (16)谁撞——撞谁

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兴正浓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太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嘛。”师旷说:“哟!这不是做国王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2.释鹿得人的寓意

一次,鲁国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打猎途中,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他非常高兴,便下令让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以供日后玩赏。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后,不停地哀号。那只大鹿一号叫,这里小鹿便应和,那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明白了,这是一对母子,他觉得心中实在不忍,于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顾秦西巴站在旁边对自己有什么危险,一下冲到小鹿身边,舔了舔小鹿的嘴,两只鹿便撒腿跑进林子里,眨眼就看不见了。

孟孙打猎归来,秦西巴对他说放走了小鹿,孟孙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猎回来的余兴一下子全没有了,他气得将秦西巴赶出宫门。

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老师,孟孙一一接见这些人,但他总觉得不是十分满意。正当孟孙闷闷不乐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并把他请回宫来,拜他为太子老师。

左右臣下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他们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所钟爱的鹿,他对您是有罪的,您现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不但学问好,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之情,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终于被国君理解,国君捐弃前嫌而合理启用秦西巴的长处,这一点对我们是大有启发的。

文言文,得人

3.新唐书苏世长译文

译文: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每次都给他好的脸色。苏世长前前后后多次进谏,高祖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

4.求这篇文言文翻译

【参考译文】 眭夸,又名昶,赵郡高邑人。

祖父名迈。是晋朝东海王司马越军队中的参谍副官。

后投奔石勒当了徐州刺史。父亲名邃,字怀道,是慕容宝的中书令。

眭夸年轻时就很有气度,不拘小节。潜心读书,不曾把世俗事务放在心上。

喜好喝酒,气宇轩昂,超然干世事之外。20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得)以至于鬓发全白,每次恸哭,听到的人都会感动得流泪。

他情怀高远,不入仕途,将自己的情志寄托在高山大谷之中。同郡的夸顺愿意结交他,然而眭夸拒绝了,当地无论年轻年长的没有不敬畏他的。

年轻时和崔浩成了莫逆之交。崔浩担任司徒一职,进言要皇上征召睦夸作自己的中郎(官职),然而眭夸却借口自己有病推辞不去。

州郡的官员仍然逼他就职,迫不得已,他才到了京城。和崔浩相见后,逗留了好几天,只喝酒叙谈生活琐事,不涉及社会上的各种利害得失。

崔浩每每想诱导他顺从自己的意愿,终于难以说出口来。他就像这样让人敬畏。

后来崔浩把诏书扔到眭夸的怀里,也不开口说话。眭夸说:“桃简,你已经是司徒了,为什么还要用当官来烦我呢?我马上就放下(这个东西),要告辞了。”

桃简是崔浩的小名。崔浩想到眭夸就要回去了,来时只骑了一匹骡子,没有其他的坐骑,于是把眭夸的骡子拴藏在马厩中。

希望以此来挽留眭夸。眭夸于是就委托送租粮的同乡弄了辆车,谎称是车夫,才逃出关来。

崔浩知道后,叹息说:“眭夸是独来独往的人,本来不该用小小的职务去侮辱他。使他赶着车子回去,我将怎样说,才能向他赔罪呢?”当时的朝廷法律严峻,眭夸既然是偷偷回去的,就有私归之罪。

因崔浩仍辅佐在君王左右,才得以不受追究。过了一年,崔浩送还眭夸的骡子,并把自己的坐骑赠送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歉意。

然而眭夸不再接受他的坐骑,也不回信。崔浩被杀以后,眭夸为他穿素服,接受乡里人的吊唁,过了一段时间才结束。

叹息道:“崔公已经死了,谁还能容得下我眭夸!”作《朋友篇》一文,篇中的文辞和内容为当时人所称赞。 岳父是钜鹿人魏攀,也是当时的知名人士。

和眭夸不曾以翁婿对待,感情如同好朋友一般。有人对眭夸说:“我听说有突出才能的人一定会取得高官厚禄,为什么你偏偏留在乡间呢?”于是睦夸作了《知命论》一文,予以解释。

75岁时去世,安葬的那天,送葬的人像赶集一样。身后无子。

5.古文孟孙与西巴怎么翻译

释鹿得人一次,鲁国国君孟孙带随从进山打猎,臣子秦西巴跟随左右。

打猎途中,孟孙活捉了一只可爱的小鹿,他非常高兴,便下令让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宫中,以供日后玩赏。 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突然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在后,不停地哀号。

那只大鹿一号叫,这里小鹿便应和,那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明白了,这是一对母子,他觉得心中实在不忍,于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

那母鹿不顾秦西巴站在旁边对自己有什么危险,一下冲到小鹿身边,舔了舔小鹿的嘴,两只鹿便撒腿跑进林子里,眨眼就看不见了。 孟孙打猎归来,秦西巴对他说放走了小鹿,孟孙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猎回来的余兴一下子全没有了,他气得将秦西巴赶出宫门。

过了一年,孟孙的儿子到了念书的年龄,孟孙要为儿子找一位好老师。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老师,孟孙一一接见这些人,但他总觉得不是十分满意。

正当孟孙闷闷不乐的时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赶出宫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开朗,立即命人去寻找秦西巴,并把他请回宫来,拜他为太子老师。 左右臣下对孟孙的做法很不理解,他们问道:“秦西巴当年自作主张,放走了大王所钟爱的鹿,他对您是有罪的,您现在反而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笑了笑说:“秦西巴不但学问好,更有一颗仁慈的心。

他对一只小鹿都生怜悯之心,宁可自己获罪也不愿伤害动物的母子之情,现在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可以放心了。”。

释鹿得人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