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钱塘六井记文言文答案(《钱塘六井记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钱塘六井记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钱塘六井记苏 轼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
沮洳斥卤①,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乃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故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
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 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
始长源六井,其最大者,在清湖中,为相国井,其西为西井,少西而北为金牛池,又北而西附城为方井,为白龟池,又北而东至钱塘县治之南为小方井。而金牛之废久矣。
嘉祐中,太守沈公文通又于六井之南,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 出涌金门,并湖而北,有水闸三,注以石沟贯城而东者,南井、相国、方井之所从出也。
若西井,则相国之派别②者也。而白龟池、小方井,皆为匿沟湖底,无所用闸。
此六井之大略也。熙宁五年秋,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
皆曰:“六井不治,民不给于水。 南井沟庳③而井高,水行地中,率常不应。”
公曰:“嘻,甚矣,吾在此,可使民求水而不得乎!”乃命僧仲文、子圭办其事。于是发沟易甃④,完缉罅漏⑤,而相国之水大至,坎满溢流,南注于河,千艘更载,瞬息百斛。
疏涌金池为上中下,使浣衣浴马不及于上池。而列二闸于门外,其一赴池而决之河,其一纳之石槛,比竹为五管以出之,并河而东,绝三桥以入于石沟,注于南井。
明年春,六井毕修,而岁适大旱,自江淮至浙右井皆竭,民至以罂缶贮水相饷如酒醴。而钱塘之民肩足所任,舟楫所及,南出龙山,北至长河盐官海上,皆以饮牛马,给沐浴。
余以为水者,人之所甚急,而旱至于井竭,非岁之所常有也。 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摘编自《苏轼全集》)【注】①沮洳斥卤:低洼潮湿的盐碱地。
②派别:江河的支流。③庳:低下。
④甃:井壁。⑤罅漏:缝隙,漏洞。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惟负山凿井 负:靠近B.率常不应 率:大抵C.并河而东 东:东面D.六井毕修 毕: 全部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六井修治措施的一项是( )(3分)①绝河而东至美俗坊为南井②于是发沟易甃,完缉罅漏③千艘更载,瞬息百斛④而列二闸于门外⑤比竹为五管以出之⑥皆以饮牛马,给沐浴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开篇介绍钱塘城的形成和地理特征,为下文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作了必要的铺垫。 B.钱塘六井的开凿始于宰相李长源,终于刺史白乐天,为百姓引来了西湖之水,解决了饮水问题。
C.陈述古到任后,组织人员对钱塘六井进行了修治,使六井在第二年的大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D.本文以记钱塘六井的开凿和修治为主体,但不局限于“记”,而借“记”发“议”,意在“记”外。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太守陈公述古始至,问民之所病。
(3分)译文:(2)此天下之通患也,岂独水哉? (3分)译文:。
2.钱塘六井记翻译
钱塘江的潮水离开钱塘向东冲向西陵,从远处流来,在此形成了低洼潮湿的盐碱地,后来发展成为种植桑麻的地方,经过很长时间,这里就又发展成为了人口聚居的城镇,今天州区的平陆,都是钱塘江的故地。这里的水质又苦又恶臭,只有依山凿井,才有了泉水(可以饮用),可是供给的范围又不够广。唐朝的宰相李长源开始开凿六井,引西湖的水来供给百姓饮用。之后,刺史白居易治理西湖,疏通水井,并且在西湖边上刻碑题字,西湖及六井至今人们还在使用。当初,李长源开凿六井,其中最大的,在清湖,叫做相国井,相国井的西边,是西井,西井的偏西而向北的叫做金牛井,向北而偏西 ,靠近钱塘城的分别是方井和白龟井,向北而偏东到钱塘县治南面的叫小方井。不过,金牛池废弃已经很久了。嘉祐年间,太守沈文通又在六井的南面,河对面向东到美俗坊的地方开凿了南井。出了涌金门,顺湖向北,有三道水闸,水流注入石砌的水沟,穿城向东,这是南井、相国井、方井的水源。至于西井,则是相国井的支流。而白龟井、小方井,都是暗渠从湖底流过,无需用水闸。这就是六井的大致情况。
熙宁五年秋天,太守陈述古刚到这里,问及百姓担忧的事情。百姓都说:“六井不整治,老百姓都没有水饮用了。南井沟处低洼可是井高,水在地底下流淌,常常供应不过来。”陈公说:“很好,我在这,还可以让老百姓求水求不到吗!”于是命令和尚仲文、子圭办理此事。仲文、子圭又带领他们的子弟如正、思坦来帮助,为官府出力的共有二十多人。于是,挖沟,换了井壁,补好了一些漏洞,这样相国井水就全满了 ,溢出井坎,向南流入漕河,千艘粮船竞相运载,转眼间就运载了很多粮食。因为方井接近于污浊恶臭的地方,因而将它稍向西迁移,没有超过五步远,而找到了它的原来的地方。当地父老惊奇地说:“这就是以前的方井。由李甲迁到这里的,有六十年了。”
疏通涌金池,将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让洗衣浴马这样的事不在上池发生。并且在上池的门外设置两道闸门,其中一道闸门连接池内并将河水引入,另一道(闸门)设在石围栏里,并排放置五根竹管引出池水,汇入河水流向东边,横跨三桥然后流入石沟,进入南井。水从高处流下,所以南井常常水满。一共建造四个水闸,都砌了墙做了门上锁来保护它。第二年春天,六井修葺完毕,正好赶上干旱之年,从江淮到浙右的各地水井都干涸了,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奉如美酒相互赠送的地步。而钱塘的百姓肩上扛的,舟船载的,南自龙山,北到长河盐官海边,都可以用水饮牛马,供给人们洗澡。当时,打水的人都诵佛来为陈述古祝祷。
我认为水是百姓急需的,干旱以致井水干涸,并非年年会发生。因为不常有,而忽视了它的必不可缺,这是天下通病,(这样的事)哪里只是水呢?所以我把这事详细记载以告诉后人,使那些虽然时间久远而废弃的东西依然有可考价值。
3.求苏轼《钱塘六井记》译文
潮 水 避 钱 塘 而 东 击 西 陵 , 所 从 来 远 矣 。 沮 洳 斥 卤 , 化 为 桑 麻 之 区 , 而 久 仍 为 城 邑 聚 落 , 凡 今 州 之 平 陆 , 皆 江 之 故 地 。 其 水 苦 恶 , 惟 负 山 凿 井 , 乃 得 甘 泉 , 而 所 及 不 广 。 唐 宰 相 李 公 长 源 始 作 六 井 , 引 西 湖 水 以 足 民 用 。 其 后 刺 史 白 公 乐 天 治 湖 浚 井 , 刻 石 湖 上 , 至 于 今 赖 之 。 始 长 源 六 井 , 其 最 大 者 , 在 清 湖 中 , 为 相 国 井 , 其 西 为 西 井 , 少 西 而 北 为 金 牛 池 , 又 北 而 西 附 城 为 方 井 , 为 白 龟 池 , 又 北 而 东 至 钱 塘 县 治 之 南 为 小 方 井 。 而 金 牛 之 废 久 矣 。 嘉 佑 中 , 太 守 沈 公 文 通 又 於 六 井 之 南 , 绝 河 而 东 至 美 俗 坊 为 南 井 。 出 涌 金 门 〔 一 〕 , 并 湖 而 北 , 有 水 闸 三 , 注 以 石 沟 贯 城 而 东 者 , 南 井 、相 国 、方 井 之 所 从 出 也 。 若 西 井 , 则 相 国 之 派 别 者 也 。 而 白 龟 池 、小 方 井 , 皆 为 匿 沟 湖 底 , 无 所 用 闸 。 此 六 井 之 大 略 也 。
熙 宁 五 年 秋 , 太 守 陈 公 述 古 始 至 , 问 民 之 所 病 。 皆 曰 : 「 六 井 不 治 , 民 不 给 於 水 。 南 井 沟 庳 而 井 高 , 水 行 地 中 , 率 常 不 应 。 」 公 曰 : 「 嘻 , 甚 矣 , 吾 在 此 , 可 使 民 求 水 而 不 得 乎 ! 」 乃 命 僧 仲 文 、子 珪 办 其 事 。 仲 文 、子 珪 又 引 其 徒 如 正 、思 坦 以 自 助 , 凡 出 力 以 佐 官 者 二 十 余 人 。 於 是 发 沟 易 甃 , 完 缉 罅 漏 , 而 相 国 之 水 大 至 , 坎 满 溢 流 , 南 注 于 河 , 千 艘 更 载 , 瞬 息 百 斛 。 以 方 井 为 近 於 浊 恶 而 迁 之 少 西 , 不 能 五 步 , 而 得 其 故 基 。 父 老 惊 曰 : 「 此 古 方 井 也 。 民 李 甲 迁 於 此 , 六 十 年 矣 。 」 疏 涌 金 池 为 上 中 下 , 使 澣 衣 浴 马 不 及 於 上 池 。 而 列 二 闸 於 门 外 , 其 一 赴 三 池 而 决 之 河 , 其 一 纳 之 石 槛 , 比 竹 为 五 管 以 出 之 , 并 河 而 东 , 绝 三 桥 以 入 于 石 沟 , 注 于 南 井 。 水 之 所 从 来 高 , 则 南 井 常 厌 水 矣 。 凡 为 水 闸 四 , 皆 垣 墙 扃 鐍 以 护 之 。
明 年 春 , 六 井 毕 修 , 而 岁 适 大 旱 , 自 江 淮 至 浙 右 井 皆 竭 , 民 至 以 罂 缶 贮 水 相 饷 如 酒 醴 。 而 钱 塘 之 民 肩 足 所 任 , 舟 楫 所 及 , 南 出 龙 山 , 北 至 长 河 盐 官 海 上 , 皆 以 饮 牛 马 , 给 沐 浴 。 方 是 时 , 汲 者 皆 诵 佛 以 祝 公 。 余 以 为 水 者 , 人 之 所 甚 急 , 而 旱 至 於 井 竭 , 非 岁 之 所 常 有 也 。 以 其 不 常 有 , 而 忽 其 所 甚 急 , 此 天 下 之 通 患 也 , 岂 独 水 哉 ? 故 详 其 语 以 告 后 之 人 , 使 虽 至 於 久 远 废 坏 而 犹 有 考 也 。
--------------------------------------------------------------------------------
【篇名检索】【体裁检索】【叙文检索】【正文检索】【综合检索】
--------------------------------------------------------------------------------
4.钱塘六井记翻译
钱塘江的潮水离开钱塘向东冲向西陵,从远处流来,在此形成了低洼潮湿的盐碱地,后来发展成为种植桑麻的地方,经过很长时间,这里就又发展成为了人口聚居的城镇,今天州区的平陆,都是钱塘江的故地。这里的水质又苦又恶臭,只有依山凿井,才有了泉水(可以饮用),可是供给的范围又不够广。唐朝的宰相李长源开始开凿六井,引西湖的水来供给百姓饮用。之后,刺史白居易治理西湖,疏通水井,并且在西湖边上刻碑题字,西湖及六井至今人们还在使用。当初,李长源开凿六井,其中最大的,在清湖,叫做相国井,相国井的西边,是西井,西井的偏西而向北的叫做金牛井,向北而偏西 ,靠近钱塘城的分别是方井和白龟井,向北而偏东到钱塘县治南面的叫小方井。不过,金牛池废弃已经很久了。嘉祐年间,太守沈文通又在六井的南面,河对面向东到美俗坊的地方开凿了南井。出了涌金门,顺湖向北,有三道水闸,水流注入石砌的水沟,穿城向东,这是南井、相国井、方井的水源。至于西井,则是相国井的支流。而白龟井、小方井,都是暗渠从湖底流过,无需用水闸。这就是六井的大致情况。
熙宁五年秋天,太守陈述古刚到这里,问及百姓担忧的事情。百姓都说:“六井不整治,老百姓都没有水饮用了。南井沟处低洼可是井高,水在地底下流淌,常常供应不过来。”陈公说:“很好,我在这,还可以让老百姓求水求不到吗!”于是命令和尚仲文、子圭办理此事。仲文、子圭又带领他们的子弟如正、思坦来帮助,为官府出力的共有二十多人。于是,挖沟,换了井壁,补好了一些漏洞,这样相国井水就全满了 ,溢出井坎,向南流入漕河,千艘粮船竞相运载,转眼间就运载了很多粮食。因为方井接近于污浊恶臭的地方,因而将它稍向西迁移,没有超过五步远,而找到了它的原来的地方。当地父老惊奇地说:“这就是以前的方井。由李甲迁到这里的,有六十年了。”
疏通涌金池,将它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让洗衣浴马这样的事不在上池发生。并且在上池的门外设置两道闸门,其中一道闸门连接池内并将河水引入,另一道(闸门)设在石围栏里,并排放置五根竹管引出池水,汇入河水流向东边,横跨三桥然后流入石沟,进入南井。水从高处流下,所以南井常常水满。一共建造四个水闸,都砌了墙做了门上锁来保护它。第二年春天,六井修葺完毕,正好赶上干旱之年,从江淮到浙右的各地水井都干涸了,老百姓到了用瓦罐装水奉如美酒相互赠送的地步。而钱塘的百姓肩上扛的,舟船载的,南自龙山,北到长河盐官海边,都可以用水饮牛马,供给人们洗澡。当时,打水的人都诵佛来为陈述古祝祷。
我认为水是百姓急需的,干旱以致井水干涸,并非年年会发生。因为不常有,而忽视了它的必不可缺,这是天下通病,(这样的事)哪里只是水呢?所以我把这事详细记载以告诉后人,使那些虽然时间久远而废弃的东西依然有可考价值。
5.《苏轼散文集》 钱塘六井记
钱塘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
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项;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
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若岁旱,百姓请水,须令经州陈状,刺史自便押帖,所由即日与水;若待状入司,符下县,县帖乡,乡差所由,动经旬日,虽得水,而旱田苗无所及也。
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时,即濒湖千余顷田,无凶年矣。自钱塘至盐官界,应溉夹官河田,须放湖入河,从河入田,准盐铁使旧法,又须先量河水浅深,待溉田毕,却还本水尺寸。
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数尺,水亦随加,即不啻足矣。
脱或水不足,即更决临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 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塘县官。
县官多假他词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
或云:茭菱失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茭菱与稻粱之利孰多?断可知矣。
又云:放湖水即郭内六井无水,亦妄也。且湖堤高,井管低,湖中又有泉数十眼,湖耗则泉涌,虽尽竭湖水,而泉用有余;况前后放湖,终不至竭。
而云井无水,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与湖相通,中有阴窦,往往堙塞;亦宜数察而通理之。则虽大旱,而井水常足。
湖中有无税田约十数顷。湖浅则田出,湖深则田没。
田户多与所由计会,盗泄湖水,以得私田。其石函、南笕并诸小笕闼,非灌田时,并须封闭筑塞,数令巡检,小有漏泄,罪责所由,即无盗泄之弊矣。
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即往往堤决。须所由巡守预为之防。
其笕之南,旧有缺岸。若水暴涨,即于缺岸泄之;若不减,兼于石函、南笕泄之,防堤溃也。
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欲读者易晓,故不文其言。
长庆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