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18个个小故事掌握虚词(关于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解释及例子,还缺5个)
1.关于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解释及例子,还缺5个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张溥《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勾践灭吴》。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宣公四年》 (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原道训》 (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墓碑记》) 2.【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大王来何操?”《鸿宴门》;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释:何敢助妇语。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释:作计何不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四)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释: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泰伯》。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
2.关于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解释及例子,还缺5个
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表恶其能而不用也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张溥《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勾践灭吴》。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宣公四年》(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原道训》(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墓碑记》)2.【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大王来何操?”《鸿宴门》;(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释:何敢助妇语。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释:作计何不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四)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释: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泰伯》。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强调某一行为。
3.给我高中生文言文18个虚词的详细资料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高中的18个主要文言虚词是哪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29 13:17
1 而
(并列,递进,承接,转折,假设,修饰)连词;第二人称;
2 何
代词,作宾语;作定语;副词,表反问,表程度
3 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表测度;用于感叹句;
作介词,相当于“于”
4 乃
(顺承,逆转,限制)副词;第二人称代词;判断动词
5 其
第三人称代词;代词(作主语短句的小主语,活用为第一人称);指示代词(表远指,表包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连词,表假设或选择
6 且
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7 若
代词,表对指(你,你的),表近指;假设连词;选择连词
8 所
助词,表被动;组成“所”字名词性结构
9 为
读去声,介词表对象;介词,表(替代,时间,目的,原因);助词,表诘问
10 焉
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助词,表反诘
11 也
语气助词,表(判断,肯定,疑问,感叹),表停顿;连词,表递进,并列;副词,译为将要,姑且
12 以
介词,表(工具或方法,起提宾作用,原因,时间或处所,对象);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目的或结果,因果关系,修饰关系)
13 因
介词,表原因、凭据、方式;连词,顺接上文
14 于
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表比较;表被动
15 与
抱歉,我在虚词里没找到
16 则
表(承接,假设,并列,转折,判断)关系
17 者
助词,构成名词性短语;起停顿作用;置于数词之后
18 之
指代人或事物等;指示代词,表近指;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细解析
文言文常用虚词 一、而 ㈠[ér] 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
1、你。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例:今之从政者殆~! ㈡[néng]名词。
才能。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 ㈠[hé] ⑴代词。
表示疑问。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例:豫州今欲~至? 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 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 ㈡[hè] 动词。担,负。
通“荷”。例:~蓑~笠。
三、乎 [hū] ⑴助词。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⑵介词。
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 [nǎi] ⑴代词。1、相当于“你”。
例:今欲发(发兵)之,~肯从我乎?2、相当于“你的”。尔其无忘~父之志!3、相当于“他(们)的”。
例:备~器械,持~糗粮。4、相当于“如此”。
例:子无~称。 ⑵动词。
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
例:当立者~公子扶苏。 ⑶副词。
尚且。例:厥子~弗肯堂,矧肯构(其子尚且不肯奠定房基,何况建造房屋呢?)? ⑷副词。
竟,却。例: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彼能是,而我~不能是。
⑸副词。仅,只。
例:天下胜者众矣,~有二十八骑。 ⑹副词。
于是,这才。例:陈涉~自立为王|断其喉,尽其肉,~去。
⑺副词。宁,岂。
例:或主强直,难~不生? ⑻连词。而。
例:大夫不拜,~饮实爵。 ⑼连词即若。
例:非独政能也,~其姊亦烈女也。 ⑽连词。
如果。例:~所愿,则学孔子也。
⑾助词。作语助。
例:~文~武。 五、其 ㈠[qí] ⑴代词。
1、相当于“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它(们)的”。例: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足而置之~坐|断~喉,尽~肉,乃去。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
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2、表示希望。
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
例:且行千里,~谁不知?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
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
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
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
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3、表示承接。
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
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
例:~以沛为联汤沐邑。2、作语助,表示限定。
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
姓。 ㈡[jī]助词。
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
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六、且 ㈠[qiě] ⑴副词。尚且。
例: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祸~不测,敢望报乎? ⑵副词。暂且,姑且。
例:存者~偷生,死者长已矣|卿但暂还家,吾今~报府。 ⑶副词。
将近,将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以为~噬己也,甚恐。
⑷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1、又。例:河水清~直猗。
2、又……,又……。例:先生~喜~愕,舍狼而前。
3、一面……,一面……。例:先生仓卒以手搏之,~搏~却。
⑸连词。表示进层关系。
1、而且。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
2、并且。例:又有若老人咳~笑于山谷中者。
3、况且。例:~壮士不死即已。
⑹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抑或,还是。例:岂吾相不当侯邪?~因命也。
⑺助词。发语词。
例:~顺性情,好利而欲得。 ⑻名词。
姓。 ㈡[cú] 动词。
往。例:士。
6.高考文言文十八个虚词及其用法
一、之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2、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二、其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三、以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3、其它(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四、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五、虽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六、然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2、作词尾:表……的样子。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七、或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八、为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7.高考语文文言必考的十八个虚词是哪些
一、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 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 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出于蓝,而青于蓝。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忘秦之续耳。
(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而母立于兹。
3、助词,附在其它的词上。 (1) 作时间词,“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
如:既而儿醒,大啼。 俄而百千人大呼。
(2)“而已“,放在句未,表示限制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二、何 1、疑问代词 (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大王来何操? 子何恃而往? (3)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2、副词 (1)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吏呵一何怒。 3、复音虚词。
(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 如太行王屋何? (2)“何以”,即“以何”。
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的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如:荣禄待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4、同“呵”,喝问。
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乎 1、语气助词 (1) 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 如:欲安所归乎? 壮士,能复饮乎? (2) 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 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如:孰之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 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
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用作助词,可作形容词词尾。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四、乃 1、副词 (1) 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
可译为“就”“才”等。 如:良乃入。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2) 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竟然)”。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 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仅”。
如: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你”“你的”。
如:家祭无忘告乃翁。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用作副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嬴乃夷门抱关者。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她的”(包括复数)。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不加“的”)。
如:秦王恐其破璧。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3) 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 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副词 (1) 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如:其皆出于此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 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怎么”。 如: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 婉商语气,可译为“还是”“恐怕”。
如:吾其反也。 (4) 期望语气,可译为“可要”“可”。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连词 (1) 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 (2) 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耶? 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4、助词,作形容词词尾。
可译为“……的样子”。 如:霰雪纷其无垠兮。
六、且 1、连词 (1) 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且矫诏纷出。 (2) 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
8.高中文言文中的18个重点虚词和实词是什么
虚词有十八个的说法,实词就多了。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附录了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词,其中实词150个,为便于学生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此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同时也收入课本中出现的解释。对于个别不常用的解释,为减轻学生的负担,就不予收入。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重点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9.高中文言文常见的18个虚词
(1)并列就是指两样相同性质的东西连接一起,多数是两个相同名词连在一起,如“蟹六跪而二螯”,“六跪”和“二螯”都是相同性质的两个词;(2)承接就有种“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的意思,如看电视,当然是先要打开电视机才能看啊,而“打开电视机”和“看电视”间就有种承接的关系;(3)修饰,如“拿着扫把搞卫生”,“拿着扫把”就修饰“搞卫生”,怎么样去搞?“拿着扫把”去搞,修饰一般是修饰某个动作;(4)目的就很容易理解啦,简单来说就是指为什么要做某件事,举个例子,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呢,目的就是将来生活得好一些,报答国家嘛:(5)因果,凭字面解释就是原因和结果咯,例如这句话“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是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所以“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很明显就存在因果关系。
附:并列,承接,修饰,目的,因果这几种关系有时会混淆,应该多做题,慢慢渗入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以上都是凭我了解所说的,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