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国渊答案(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DCCBC
1.十日。A.古义是“没有私底下(议论)”,今义是“不自私”。B.古义是“考核政绩”,今义是“学生规定的作业、技能”。D.古义是“事情的真相”,今义是“人的常情和一般道理”。2.都是指示代词,“那”、“那些”。A.介词,“用”、“凭”/连词,表承接关系。B.助词,起提顿作用/助词,与“愚”组成名词性短语。D.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3.恭俭自守,即谦恭节俭,保持操守。②是他屯田的一些做法,表现他的政绩,④⑤是表现他断案如神的,故②④⑤均不合题意。4.“以一当十”,夸大战绩,是指征讨境外敌寇时的做法,对这种做法,国渊并无异议;他感到羞耻的,是对在讨境内田银等叛贼也虚报战绩的做法。
参考译文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征召任为司空属下的官职。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沦。太祖皇帝打算大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到活命的有一千多人。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大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大,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想派他们去拜师学习。”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习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解它的老师,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了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信人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节操,最后死于任上。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国渊字子尼,乐?
小题1:“简”应为“选拔”之意小题2:都是指示代词,那、那些。
A介词,用;连词,表承接关系。B助词,起停顿作用;助词,与“愚”组成名词性短语。
D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递进关系。小题3:恭俭自守,即谦恭节俭,保持操守。
②是他屯田的一些做法,表现他的政绩,④⑤是表现他断案如神的,故②④⑤均不合题意。小题4:“以一为 十” ,夸太战绩,是指征讨境外敌寇时的做法,对这种做法,国渊并无异议;他感到羞耻的,是对征讨境内田银等叛贼也虚报战绩的做法。
参考译文:国渊字予尼,乐安盖县人。被太祖皇帝任以司空—属下的官职。
每每在朝廷上议论政事,总是态度严肃,直言不讳,退朝后再不私下议论。太祖皇帝打算太力推行屯田措施,便让国渊主管这项事务。
国渊屡次陈述应当舍弃或增加的项目,考察土地,安置民众,计算。 ·用人数量,安排设置官吏,明确订立考核政绩的条例。
经过五年的时间,就使粮仓丰实,百姓竞相勉励,愉快地耕种。太祖皇帝征讨关中,任命国渊为居府长史。
田银、苏伯在河间谋反,田银等人被打败后,他们的那些余党,按律都应处斩。国渊认为这些人都不是首恶分子,于是奏请不要对他们执行死刑。
太祖皇帝准许了他的奏请。依靠国渊的奏请得以活命的有一千多人。
以前,写斩杀敌兵的奏章,往往以一当十,到了国渊上报斩杀敌兵首级的数量时,则按实数上报。太祖皇帝询问原因,国渊回答说:“征讨境外敌寇时,多报斩杀捕获敌兵的数量,是想夸太战绩,向百姓显示实力。
而河间在境内,田银等人是朝廷的叛逆,战胜他们虽然有功,但若虚报战绩,我会感到羞耻。”太祖皇帝听后很高兴,于是提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当时有人写匿名信诽谤朝政,太祖皇帝非常痛恨这种举动,很想知道写信的人是谁。国渊奏请把原信留下,而不把它宣扬泄露出去。
那封信很多地方引用了《二京赋》的内容,国渊命令功曹说:“这个郡本来很太,而且又是都城,但有学问的人却不多。你去挑选几个聪明有知识的年轻人,我要派他们去拜师学习。”
功曹挑选了三个人,国渊在遣派前召见了他们,教导说:“你们学的东西还不广泛,《二京赋》是博学多识的书,世人忽略了它,很少有能讲 解它的 老师。 你们可去找寻能够读懂它的人,并向他请教。”
然后又秘密地告诉他们自己的真正意图。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找到能读《二京赋》的人,三人就去拜师学习。
官吏趁机要那人写了一纸笺书,然后与那封信作比较,发现那人所写的与寄的信是同一种笔迹。随即拘捕并审问那人,得到了全部的事实真相。
过后,国渊又被提升为太守仆。国渊虽然身居列卿的高位,但仍然穿布衣吃素食,自己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发给宗亲朋友。
他始终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行,最后死于任上。
3.三国志.魏书 国渊传答案
国渊(生卒年不详),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吏。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高足,曾跟从管宁、邴原避乱辽东,后来归魏为臣。
国渊归曹后,曹操任其为司空掾,而国渊亦忠于职守,在朝议上讨论问题时,经常厉言疾色,敢于发言,正直无私。曹操推行屯田制,令国渊负责处理屯田事宜。国渊发挥其管理才能,多方面平衡政策利害,将屯田的土地分配给人民,又按照人民比例安排吏员跟进,更列明屯田的各项实行措施,短短五年间就令到国家仓廪丰实,百姓亦能安居乐业。
曹操征伐关中,留国渊作后勤,担任居府长史,统摄府中诸事。不久,田银、苏伯于河间造反,将军贾信破之,田银属下千余人众请求投降,程昱劝曹操不诛降众,国渊亦认为请降余党并非首恶,为其求赦,结果这千余人都得以保命。在纪录战事的文书中,按照常规,战功往往会夸大十倍,即“杀一人”会写成“杀十人”,但国渊在呈报是次平乱一役所斩获的首级数量时,却只是如实上报。曹操问其原因,国渊便说:“国家征讨外寇时,夸示斩获贼首的数字,可以增长军队的威势,亦可振奋国民之心。但如今河间属国境之内,田银等人的造反是内乱,虽然平乱亦是一种战功,但这毕竟不是一件荣耀的事,我深为国有内乱而感到羞耻。”曹操十分欣赏他的言论,于是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后来国渊任职太仆,位列九卿,最后卒于任内。
评价:
陈寿评:“袁涣、邴原、张范躬履清蹈,进退以道,盖是贡禹、两龚之匹。凉茂、国渊亦其次也。”
郑玄:“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魏书》:“渊笃学好古,在辽东,常讲学于山岩,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
4.三国志.魏书 国渊传答案
国渊(生卒年不详),字子尼,乐安郡盖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官吏。
汉末经学大师郑玄的高足,曾跟从管宁、邴原避乱辽东,后来归魏为臣。国渊归曹后,曹操任其为司空掾,而国渊亦忠于职守,在朝议上讨论问题时,经常厉言疾色,敢于发言,正直无私。
曹操推行屯田制,令国渊负责处理屯田事宜。国渊发挥其管理才能,多方面平衡政策利害,将屯田的土地分配给人民,又按照人民比例安排吏员跟进,更列明屯田的各项实行措施,短短五年间就令到国家仓廪丰实,百姓亦能安居乐业。
曹操征伐关中,留国渊作后勤,担任居府长史,统摄府中诸事。不久,田银、苏伯于河间造反,将军贾信破之,田银属下千余人众请求投降,程昱劝曹操不诛降众,国渊亦认为请降余党并非首恶,为其求赦,结果这千余人都得以保命。
在纪录战事的文书中,按照常规,战功往往会夸大十倍,即“杀一人”会写成“杀十人”,但国渊在呈报是次平乱一役所斩获的首级数量时,却只是如实上报。曹操问其原因,国渊便说:“国家征讨外寇时,夸示斩获贼首的数字,可以增长军队的威势,亦可振奋国民之心。
但如今河间属国境之内,田银等人的造反是内乱,虽然平乱亦是一种战功,但这毕竟不是一件荣耀的事,我深为国有内乱而感到羞耻。”曹操十分欣赏他的言论,于是升国渊为魏郡太守。
后来国渊任职太仆,位列九卿,最后卒于任内。 评价:陈寿评:“袁涣、邴原、张范躬履清蹈,进退以道,盖是贡禹、两龚之匹。
凉茂、国渊亦其次也。” 郑玄:“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魏书》:“渊笃学好古,在辽东,常讲学于山岩,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
1。
B2。D3。
B4。(1)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社会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
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2)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 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解析】1。试题分析:B 候:探望、问候。
本题考查理解实词的含义,理解诗词要依据语境、词性等。例如:是时汉边郡烽火候望精明。
候:守望,放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D.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A.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B.连词,于是、就;副词,才;C.动词,担任;介词,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B 错在“亲人去世”,应是“亲人年迈”。原文为:“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语句要通顺,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出来。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1)无道、有道、至、苦;(2)安、同志、以、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陶潜字渊明,是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曾祖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的情趣,知识渊博,善于写作文章,聪颖洒脱不合群,自得于真性情。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当世人说是真实的记录。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任用他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没几天就辞职,自己回家了。
州里征召他为主簿,不去就职,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往问候他,瘦弱饥饿地躺在床上有一段时间了。
道济对他说:“贤能的人生活在社会上,天下政治黑暗那么就隐退,政治清明就入世为官。如今你生活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为什么像这样使自己受苦了?”陶潜回答说:“我怎么敢奢望贤明的君王呢?志向不达到。”
道济把粱肉赠送给他,陶潜挥手让他拿走。 他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姑且想做个文官,把这作为补贴家用的资本。
”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
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
年末,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将印绶交还辞职,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义熙末年,征召为著作郎,不去就职。
江州刺史王弘想要认识他,但是却不能叫他来(指叫陶潜来他府上)。陶潜曾经去庐山,王弘命令陶潜的老熟人庞通之携带着酒肉,在他前往庐山的道路栗里那里邀请他。
陶潜的脚有疾病,他让一个门生的两个儿子用篮舆抬他,已经到达栗里这个地方,庞通之邀请他一起喝酒,陶潜欣然同意。 不久王弘就到了,看到陶潜坐在篮舆上,也不生气。
以前,颜延之在担任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担任始安郡,经过浔阳,便天天去陶潜家。
每次前往,一定痛快地喝酒直到喝醉。王弘想要邀请延之坐下喝酒,停留一天都不能。
延之要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就能方便地喝酒,曾经九月九日没有酒,走出宅边菊丛中坐着,很久,满手拿着菊花。 忽碰上王弘送酒来,马上就喝,喝醉酒就回去。
潜不通晓音律,但是收藏了一张质朴的琴,没有琴弦,每喝酒恰到好处时,就抚弄它以便寄托自己的情感。无论尊贵和卑微的人来拜访他,有酒就设宴。
陶潜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说:“我喝醉了,想去睡觉啦,你可以回去了。 ”他的真率性情就是这样。
陶潜的妻子是翟氏,也能安于勤劳困苦的生活,和他的志向一样。陶潜自己认为他的曾祖一辈是晋朝的宰辅等级的大官,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感到可耻。
元嘉四年,朝廷将要征召他去当官时,他却死了。死时六十三岁了。
世人都称他为靖节先生。
6.《梓人传唐•柳宗元阅读答案附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梓人传 唐•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①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②、规矩、绳墨,家不居砻③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
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
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
”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
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注释]①梓人:木匠师傅。
②寻引:度量长短的工具。③砻:磨刀石。
5。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愿佣隙宇而处焉 佣,租B。 委群材 委,派C。
莫敢自断者 断,决定D。 使无所德 德,感激6。
下列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梓人“其术之工大”的一组是( )①家不居砻斫之器 ②皆环立向之 ③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④余圜视大骇 ⑤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一天,裴封叔到木匠的屋里去,看见木匠睡的床缺了一只脚,叫他自己修,木匠却不理睬,要请其他人来修。
B。 后来,我做京兆尹时修建衙门,在房屋建成以后,看到正梁上题的字,只有这个木匠师傅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C。
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一样。D。
那些远近大小的各种事情,宰相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宫殿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直到完成一样。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⑵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⑶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