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颖诗集序文言文答案(《海愚诗钞》序文言文答案)
1.《海愚诗钞》序文言文答案
能不能把具体的题目给出来?
我不知道题目,简单翻译下,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海愚诗钞序(清)姚鼐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2],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3],柔者至于颓废而阉幽[4],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5],伸刚而绌柔[6],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7]。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其得之难也。
今世诗人,足称雄才者,其辽东朱子颖乎?即之而光升焉[8],诵之而声闳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气勃然动乎纸上而不可御焉[9],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10],其惟吾子颖之诗乎?子颖没而世竟无此才矣!子颖为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其为诗能取师法而变化用之。鼐年二十二,接子颖于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之雄才。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子颖仕至淮南运使,延余主扬州书院[11],三年而余归,子颖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
子颖自少孤贫,至于宦达,其胸臆时见于诗,读者可以想见其蕴也[12]。盖所蓄犹有未尽发而身泯焉。其没后十年,长子今白泉观察督粮江南,校刻其集。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13],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
译文:
我曾说文章的本源,本自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无外乎阴阳刚柔罢了。如果能体味到阴阳刚柔的精神(并能表现出来),都可以成就文章的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如果只取其中一端完全没有另外一端,刚、阳就会走向愤激乖戾,柔、阴就会变成颓废萎靡,这就对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了。不过古时君子们称为文章之极致的境界,虽然要兼备二端,却也不能不在两端之中有所偏重。这是为什么呢?天地之道,阴阳刚柔和谐交融成就事物的合理存在,按规律变化又自然会生发出出人意料的表现,道理本来就是如此。这道理在天地万物之中表现出来,就高抬阳而下抑阴,伸张刚而曲屈柔,所以人体味到的天地精神也是如此。雄伟而刚劲直截的文章,必定高于温和而深沉柔婉的文章。能作温婉深沉之文的人才,不容易找到。但更为难得的,必定是能作天下雄文的人才。古今写诗的人多了,写诗又写的好的也多,但卓越超然足以称上诗中雄才的,一千多年中只不过几个人罢了。真难啊,这样的雄才太难得了.
现今的诗人,足以称得上雄才的,莫不是辽东朱子颖?一接触它就感到有光芒升起,诵读它就声气宏壮,顺着读下去就感到不可一世的勃然英气跃动纸间无可压制,回味它就发现奇思妙趣卓然独出其间,这只有子颖的诗能如此了吧?子颖走了之后世上竟然再无这样的雄才了!朱子颖是我同乡刘海峰先生的弟子,他做诗能取用先生的诗法又独出变化。我二十二岁时,首次在京师接触子颖,就知道他是那种天下绝然特出的雄才。从此相知几十年,屡经人世离合变化。子颖出任淮南运使,邀请我主持扬州书院,三年后我回了家,子颖也称病辞官而去,就再也没见过面。
子颖从小孤弱贫寒,直到他仕途腾达,他胸中精神情怀常显现于诗,读者可从中感受他的胸中块垒。子颖心怀积蕴还没有道尽就身死离世了。他逝后十年,他的长子现任白泉观察使,在江南督运粮食,校订刻印了他的诗集。我和王禹卿先生一同录排修订此集,名为《海愚诗钞》,共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作序。
注释: [1]《海愚诗钞》:朱子颖的诗集。朱子颖字海愚,其生平见前姚鼐《宋双忠祠碑文并序》注。[2]“有其一端”句:指阴阳刚柔只有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却完全没有。亡:无。[3]偾(fèn布)强而拂戾:紧张激烈而违逆乖张。偾:紧张,兴奋。拂戾:违逆不顺。[4]阉幽:蔽塞昏暗。[5]下:贬低。[6]伸刚而绌柔:扬刚而抑柔。[7]温深:温和深厚。[8]即:接触。[9]循之:顺着往下看。御:节制。[10]角立:卓然特立。按以上四句形容朱子颖诗的阳刚之美。[11]延:聘请、邀请。[12]蕴:积蓄。[13]王禹卿: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文学家,名画家;乾隆进士,官至云南临安知府。为文尚瑰丽,老归平淡。著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此文所论,也是文学风格的阳刚阴柔问题。而据此文所论,又可见出作者于阳刚、阴柔二者,更欣赏阳刚之美。作者慨叹“雄才”难得,可见他心目中阳刚之美的境界是很高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释①秘演诗集序br/?
【答案】【小题1】D【小题2】B【小题3】B【小题4】时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求合/无所放其意/则往往从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颠倒而不厌【小题5】(1)但智谋出众、志向雄伟的不平凡的人,往往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便隐居着不出来做官,在山林中、在屠夫商贩里面,必定有直到老死还没有被世人发现的人才(2)也能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用气节来勉励自己。
(或译为:也能超脱世俗,以讲求气节来自守清高,《赤壁赋》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句,“遗世”即遗弃/摆脱尘世)【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适:去,往,引申为满足、享受。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D对应的原文“然喜为歌诗以自娱。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大意是“然而他们都喜欢做诗来自己取乐。
当他们尽情饮酒而大醉时,唱歌吟诗欢笑狂呼,来( )天下最大的快乐,那种情景是多么豪壮啊!”,把“适应”代入显然不通顺,此题可套用课本《赤壁赋》:“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B,为,动词,创作。
A而,并列/修饰;C之,动词,去,往/助词,的;D焉,代词,那里/兼词,于之。文言虚词的题目心中一定要明确词性的区分、具体的意义和文中所起的作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
选项B对应的原文“皆奇男子也。然喜为歌诗以自娱。
当其极饮大醉,歌吟笑呼,以适天下之乐,何其壮也!”可见醉酒以后两人的表现相同,选项事件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
时人不能用其材(人物变化,断开)曼卿亦不屈求合(语意转换,断开)无所放其意(前面是原因,这是做法,断开)则往往从布衣野老(并列)酣嬉淋漓(并列)颠倒而不厌。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
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关键词语:(1)非常——不平凡,所——地方,便伏——隐居,山林——在山林中,屠贩——在屠夫商贩里面,世莫见——没有被世人发现。
(2)遗外——摆脱世俗,高——勉励。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我年轻时以进士的身份游历京城,因而能够广泛结识当代的贤人豪杰。
然而,我还是认为国家统一天下,停止战争,天下休养生息太平无事的时间已有四十年了,但智谋出众、志向雄伟的不平凡的人,往往没有地方施展他们的才能,便隐居着不出来做官,在山林中、在屠夫商贩里面,必定有直到老死还没有被世人发现的人才。 我想去追随他们、寻找他们,却无法办到。
后来,我终于找到那已死去的朋友石曼卿。曼卿为人,开朗豪放有远大的志向。
当时掌权的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去求得苟合。他没有地方抒发意愿,就常常和平民百姓、乡村老人,痛快地尽兴喝酒游玩,到了颠狂的地步也毫不厌倦。
我疑心那些隐居而没有被发现的人才,也许只有亲近他们才能找到他们,所以我常常喜欢跟曼卿交往,想通过他来暗暗地寻求天下杰出的人才。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时间最久,也能超脱世俗,以讲求气节来自守清高。
他们两人相处欢娱,没有一点隔阂。 曼卿在饮酒中隐蔽自己,秘演隐居在寺庙中,他们都是有奇才的男子。
然而他们都喜欢做诗来自己取乐。当他们尽情饮酒而大醉时,唱歌吟诗欢笑狂呼,来求得天下最大的快乐,那种情景是多么豪壮啊!当时的贤人,都愿意跟他们交往,我也时常到他们的住处去。
在十年中,秘演向北渡过黄河,向东到了济州、郓州一带,没有遇上合意的事情,不得志地回来了。 曼卿已经去世了,秘演也年老多病。
唉!这两个人,我竟然亲眼看见他们的盛年和衰老,而我也快衰老了。曼卿的诗极为清新,可是他特别称道秘演的作品,认为它高雅雄健,有诗人的意趣。
秘演相貌雄伟,他的胸怀宽阔刚直,他既然学习佛教,就没有地方施展才能了,只有他的诗可以在世上流传,可是他懒散,。
3.朱子颖诗集序全文翻译 要详细的
朱子颖运使说:他镇守泰安的时候,听说有个读书士人来到泰山的深处,忽然听到从石壁中传出人的说话声说:“是什么地方的经书香,难道有转世的人来了吗?”又听到一声震响,石壁从中间裂开,现出了紫贝美玉装饰的宫阁楼阁,耸立山顶,有位年老的儒者顶冠束带下来迎接。
士人惊怕奇怪,问这里是什么地方,回答说:“这是经香阁。”士人询问经香的意思,答:“这说来长了,请坐下慢慢听我讲来。
过去孔子删定经书,传教万年,诸经的要义、精微的言辞,一代一代地传授下来。汉代的各位儒者,离开上古不远,阐释注解,大概能够窥见先圣的心,而且当时风俗淳朴,尚未流于凉薄,没有培植党羽争名的习气,只是各传老师的学说,实实在在地追溯渊源。
流传到唐代,斯文的风气也没有改变。到了北宋,刻为注疏十三部,为先圣所嘉许。
大儒们耽心新说日日兴盛,儒家经典学说将渐渐失传,所以建造这个阁来贮藏它。中间是初刻本,用五色王做成匣子,是尊崇先圣的遗教;配上历代官刻的本子,用白玉做成匣子,是显示帝王表彰的功德,都在南面。
左右则是各家私刻的本子,每一部书成,必定取初印精好的,按照时代次序入藏这个阁中,用青玉做成匣子,是奖励钻研古籍的辛勤,都在东西面。并且用珊瑚做成书签,黄金制作锁钥。
东西两边廊屋,用沈檀木做小桌子,锦绣做垫子。各位大儒的神灵,每年来观看一次,共同依次相坐在这阁里。
后面三排房子,则是唐以前各位儒者解释经书义理之书,逐套编列,收入一个库房之中。除此以外,即使是著述高与身齐,声誉荣耀超出当代之上,总听任他自己贮藏于深山之中,不得进入这门一步,这是先圣的意旨呵。
各种书籍每到子刻、午刻,一字一句都发出浓浓的香味,所以题名叫经香。因为一元旋转,二气交融,阴气起于午时的正中,阳气生于子时的夜半,圣人的心与天地相通。
各位大儒阐发圣人的义理,它的精微深奥也与天地相通,所以互相感应。但必须是能传承这门学问的人才能闻到,其他人则不能。
世上的儒者对这十三部经书,有的焚油膏以继日光,钻研仰望一辈子;有的深推曲解,吹毛求疵,百般抨击,也各自因为他的性情学识的根柢不同罢了。您四世以前做刻字工,曾经手刻过《周礼》半部,所以佘香还在,我得以知道您的来到。
于是引导他遍看楼阁廊屋,用茶点果品来招待,然后送别说:”您善于自爱,这里是不容易来的呵!“士人回头一看,只有万峰直插天空,幽深不见人迹。按,这件事荒唐怪诞,大概是尊汉学者的寓言。
汉代儒者以解释古书字句为专门的学问,宋代儒者以阐发经书的义理为重,好像汉学粗而宋学精。但是不明白古书的字句,义理又何从知道?一概诋毁排斥,把它看成犹如渣滓,这就未免像已经造成了华美的大车,而回头去斥责原始时没有幅条的车轮;得以渡过了迷津,立即焚弃宝贵的筏子。
于是攻击宋儒的,又纷纷而起。所以我编著《四库全书》诗部总叙中说:宋儒的攻击汉儒,不是为讲解儒家的经书起见,不过求得胜过汉儒罢了:后人的攻击宋儒,也不是为讲解儒家的经书起见,不过是不平于宋儒的诋毁汉儒罢了。
韦苏州的诗说:”水性自云静,石中亦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就是这个意思了。平心静气而论,《周易》从王弼开始改变旧的说法,是宋学的萌芽。
宋儒不攻击《孝经》旧疏,因为词义很明显。宋儒所争的,只是今文、古文的字句,也无关于大旨,都可以暂且搁置不予议论。
至于《尚书》、《三礼》、《三传》、《毛诗》、《尔雅》、各种注疏,都是根据古义,断然不是宋儒所能。《论语》、《孟子》,宋儒积累一生的精力,字斟句酌,也断然不是汉儒所能赶得上的。
大概汉儒看重老师的传授,自有来源;宋儒崇尚心悟,研求容易深入。汉儒或考执著于旧文,过于相信传述经义的文字;宋儒或者单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勇于改动经文。
计算它的得失,也还相当。只是汉儒的学问,不是读书考古,不能下一句话;宋儒的学问,则人人都可以空谈。
这中间兰草和艾蒿同生,确实有不能满足人心的地方,这就是讥笑指摘的由来。这种虚构的话,也不是无缘无故而起的。
4.海愚诗钞序文言文答案
我不知道题目,简单翻译下,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海愚诗钞序(清)姚鼐
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2],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3],柔者至于颓废而阉幽[4],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5],伸刚而绌柔[6],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7]。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其得之难也。
今世诗人,足称雄才者,其辽东朱子颖乎?即之而光升焉[8],诵之而声闳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气勃然动乎纸上而不可御焉[9],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10],其惟吾子颖之诗乎?子颖没而世竟无此才矣!子颖为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其为诗能取师法而变化用之。鼐年二十二,接子颖于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之雄才。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子颖仕至淮南运使,延余主扬州书院[11],三年而余归,子颖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
子颖自少孤贫,至于宦达,其胸臆时见于诗,读者可以想见其蕴也[12]。盖所蓄犹有未尽发而身泯焉。其没后十年,长子今白泉观察督粮江南,校刻其集。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13],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
译文:
我曾说文章的本源,本自天地之道。天地之道,无外乎阴阳刚柔罢了。如果能体味到阴阳刚柔的精神(并能表现出来),都可以成就文章的美。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如果只取其中一端完全没有另外一端,刚、阳就会走向愤激乖戾,柔、阴就会变成颓废萎靡,这就对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了。不过古时君子们称为文章之极致的境界,虽然要兼备二端,却也不能不在两端之中有所偏重。这是为什么呢?天地之道,阴阳刚柔和谐交融成就事物的合理存在,按规律变化又自然会生发出出人意料的表现,道理本来就是如此。这道理在天地万物之中表现出来,就高抬阳而下抑阴,伸张刚而曲屈柔,所以人体味到的天地精神也是如此。雄伟而刚劲直截的文章,必定高于温和而深沉柔婉的文章。能作温婉深沉之文的人才,不容易找到。但更为难得的,必定是能作天下雄文的人才。古今写诗的人多了,写诗又写的好的也多,但卓越超然足以称上诗中雄才的,一千多年中只不过几个人罢了。真难啊,这样的雄才太难得了.
现今的诗人,足以称得上雄才的,莫不是辽东朱子颖?一接触它就感到有光芒升起,诵读它就声气宏壮,顺着读下去就感到不可一世的勃然英气跃动纸间无可压制,回味它就发现奇思妙趣卓然独出其间,这只有子颖的诗能如此了吧?子颖走了之后世上竟然再无这样的雄才了!朱子颖是我同乡刘海峰先生的弟子,他做诗能取用先生的诗法又独出变化。我二十二岁时,首次在京师接触子颖,就知道他是那种天下绝然特出的雄才。从此相知几十年,屡经人世离合变化。子颖出任淮南运使,邀请我主持扬州书院,三年后我回了家,子颖也称病辞官而去,就再也没见过面。
子颖从小孤弱贫寒,直到他仕途腾达,他胸中精神情怀常显现于诗,读者可从中感受他的胸中块垒。子颖心怀积蕴还没有道尽就身死离世了。他逝后十年,他的长子现任白泉观察使,在江南督运粮食,校订刻印了他的诗集。我和王禹卿先生一同录排修订此集,名为《海愚诗钞》,共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作序。
注释: [1]《海愚诗钞》:朱子颖的诗集。朱子颖字海愚,其生平见前姚鼐《宋双忠祠碑文并序》注。[2]“有其一端”句:指阴阳刚柔只有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却完全没有。亡:无。[3]偾(fèn布)强而拂戾:紧张激烈而违逆乖张。偾:紧张,兴奋。拂戾:违逆不顺。[4]阉幽:蔽塞昏暗。[5]下:贬低。[6]伸刚而绌柔:扬刚而抑柔。[7]温深:温和深厚。[8]即:接触。[9]循之:顺着往下看。御:节制。[10]角立:卓然特立。按以上四句形容朱子颖诗的阳刚之美。[11]延:聘请、邀请。[12]蕴:积蓄。[13]王禹卿: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文学家,名画家;乾隆进士,官至云南临安知府。为文尚瑰丽,老归平淡。著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
此文所论,也是文学风格的阳刚阴柔问题。而据此文所论,又可见出作者于阳刚、阴柔二者,更欣赏阳刚之美。作者慨叹“雄才”难得,可见他心目中阳刚之美的境界是很高的。
5.《海愚诗钞》序文言文答案
海愚诗钞序(清)姚鼐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
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
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2],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3],柔者至于颓废而阉幽[4],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
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阳而下阴[5],伸刚而绌柔[6],故人得之亦然。
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7]。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
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
甚矣,其得之难也。今世诗人,足称雄才者,其辽东朱子颖乎?即之而光升焉[8],诵之而声闳焉,循之而不可一世之气勃然动乎纸上而不可御焉[9],味之而奇思异趣角立而横出焉[10],其惟吾子颖之诗乎?子颖没而世竟无此才矣!子颖为吾乡刘海峰先生弟子,其为诗能取师法而变化用之。
鼐年二十二,接子颖于京师,即知其为天下绝特之雄才。自是相知数十年,数有离合。
子颖仕至淮南运使,延余主扬州书院[11],三年而余归,子颖亦称病解官去,遂不复见。子颖自少孤贫,至于宦达,其胸臆时见于诗,读者可以想见其蕴也[12]。
盖所蓄犹有未尽发而身泯焉。其没后十年,长子今白泉观察督粮江南,校刻其集。
鼐与王禹卿先生同录订之[13],曰《海愚诗钞》,凡十二卷。乾隆五十九年四月,桐城姚鼐序。
注释:[1]《海愚诗钞》:朱子颖的诗集。朱子颖字海愚,其生平见前姚鼐《宋双忠祠碑文并序》注。
[2]“有其一端”句:指阴阳刚柔只有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却完全没有。亡:无。
[3]偾(fèn布)强而拂戾:紧张激烈而违逆乖张。偾:紧张,兴奋。
拂戾:违逆不顺。[4]阉幽:蔽塞昏暗。
[5]下:贬低。[6]伸刚而绌柔:扬刚而抑柔。
[7]温深:温和深厚。[8]即:接触。
[9]循之:顺着往下看。御:节制。
[10]角立:卓然特立。按以上四句形容朱子颖诗的阳刚之美。
[11]延:聘请、邀请。[12]蕴:积蓄。
[13]王禹卿:王文治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清代文学家,名画家;乾隆进士,官至云南临安知府。为文尚瑰丽,老归平淡。
著有《梦楼诗集》、《赏雨轩题跋》等。此文所论,也是文学风格的阳刚阴柔问题。
而据此文所论,又可见出作者于阳刚、阴柔二者,更欣赏阳刚之美。作者慨叹“雄才”难得,可见他心目中阳刚之美的境界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