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让文言文(《退让贾谊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退让贾谊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退让 贾谊梁大夫宋就者,为边县令,与楚邻界。
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劬①力而数灌,其瓜美;楚窳②而希灌,其瓜恶。
楚令固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
尉以请,宋就曰:“恶③!是何言也!是构怨召祸之道也。恶!何称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令勿知也。”
于是,梁亭乃每夜往,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皆已灌矣。
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具以闻。
楚王闻之,恕然丑以志自惛也④,告吏曰:“微搔瓜,得无他罪乎?”说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
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
”此之谓乎!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翟王使使至楚。楚王欲夸之,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上者三休,而乃至其上。楚王曰:“翟国亦有此台乎?”使者曰否翟窭⑥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⑦采椽弗刮。
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 翟国恶见此台也!”楚王愧。
注释 ①劬(qú):勤劳,劳苦。 ②窳(yǔ):懒惰。
③恶(wū):叹词,表示愤怒。 ④惛(hūn):糊涂。
⑤说:同“悦”,高兴。 ⑥窭(jù):贫而简陋。
⑦翦:同“剪”,修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每莫令人往 莫:不要B.楚边亭旦而行瓜 行: 巡察C.恕然丑以志自惛也 丑:以为羞耻D.故飨客于章华之台上 飨:宴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怒其亭瓜之恶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B。梁亭觉之,因请其尉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
若我教子,必每莫令人往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D。 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边亭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也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B。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C。
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D。使者曰/否翟窭国也/恶见/此台也/翟王之自为室也/堂高三尺/壤陛三累/茅茨弗翦/采椽弗刮4。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故事赞美宋就以德报怨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解决了梁、楚两国的边境纠纷,也对和睦邦交起了作用。B.宋就让梁边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边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
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很高兴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C.翟王派使者到楚国,楚王想夸奖使者,于是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
章华台很高,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能上到顶上。D.全文少说理,多叙事,主旨体现在标题上。
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应该谦让。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楚亭恶梁瓜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来源:学。
科。网]⑵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⑶且翟王犹以作之者大苦,居之者大佚。答案:1。
【解析】选A(莫,通“暮”,夜晚。)2。
【解析】选D(A。其,均为代词①代梁国边亭;②指自己 B。
因,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通过,特指通过某种人物关系 C。 若,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你 D。
均为加强判断语气)3。 【解析】选B(关注常处于句首或句末的词语,如“也”;注意对话语境中问与答的内容的起讫点;关注上下文语意对句读的影响。)
4。 【解析】选C( “夸”,是楚王想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
)5。 【答案】⑴译文: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边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扰梁边亭的瓜。
(恶,怨恨;贤,胜过;因,“于是”、“趁着”皆给分;窃,偷偷地;搔,抓扰)⑵译文:便用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 (谢,道歉;状语后置句式;交,交往)⑶译文: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
(以,认为;大苦,太劳苦;大佚,太安乐)译文: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的县令,和楚国搭界。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
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
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扒梁边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 梁边亭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尉请示,也打算偷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扒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
尉向宋就请示这件事,宋就说:“嗨!这说的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嗨!怎么说得这样过分!假如我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梁边。
2.求一篇古文,讲的是国王割地退让,但秦军又进一步,贪得无厌的
《六国论》《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1不利 ,战不善2,弊在赂秦3。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4也。或曰5:六国互丧,率6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7失强援,不能独完8。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6取之外,小10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11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12,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13,暴霜露14,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15之不甚惜,举以予人16,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17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18,奉之弥繁19,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20矣。
至于21颠覆22,理固宜然23。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4此言得之25。齐人未尝赂秦,终26继27五国迁灭28,何哉?与嬴29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30丧,齐亦不免31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32,能守其土,义33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34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5速36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37,李牧连却38之。
洎39牧以40谗41诛,邯郸为郡4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43,可谓智力44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45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46,当47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8。呜呼!以49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50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51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52,而53为秦人积威54之所劫55,日56削月割,以趋于57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8!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59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60以天下之大,而从61六国破亡之故事62,是又在六国下63矣。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
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
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
如果凭着一统天下的大国,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3.误让文言文翻译
后生家每临事①,辄(zhé)曰②:“吾不会做③。”
此大谬miù也④。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yē)⑤?又⑥,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⑦。”
此亦大谬也⑧。凡事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⑨,大误终身。
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⑩,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cuō)跎(tuó)⑾。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注释: ①后生:指年轻人。临事:遇到事情。
②辄:总是,就。 ③吾:我。
④谬:错误。 ⑤安,怎。
耶:相当于“呢”。 ⑥又:另外,还有。
⑦且:暂且,姑且。 ⑧亦:也;也是。
⑨一味:单纯地,一个劲地。因循:这里指牵就,拖延。
⑩家:这里指家族、本家。鹤滩:指与。
⑨一味。 (12)几何。
参考答案,拖延。 2。
(5)màn到处都是:暂且,怎。 家鹤滩先生有《明日歌》最妙⑩!”这种想法也是非常错误的,那就会耽误了一生的前途啊,大误终身:“且待明日⑦:这里指家族,就总是推脱说. (1)虽然……但是…… (2)既(又)……又…… (3)如果……就…… (4)既……又…… (5)只有……才能…… (6)宁可……也要…… 要做则做》的译文. (1)发芽 生长 含苞 开花 结果 (2)全部 多数 半数 少数 没有 (3)年 季度 月 星期 日 (3)咀嚼 吞咽 消化 吸收 排泄 (4)曾祖 外婆 姑姑 女儿 孙子 其中(1)(2)(3)(5)四组的顺序可以反过来排列。
这种说法实在是太不对了。 ⑦且。”
此亦大谬也⑧: 1.(1)困难 (2)暴露 (3)怯儒 (4)热情 (5)骄傲 (6)光明 (7)快乐 (8)厌恶 3: 年轻人每当面对一件事的时候,不知不觉晚年就要来到了,还有。 ②辄:也,傍晚看着太阳向西边落下去:“姑且等到明天再做吧,暮看日西坠。
凡事要做就做,万事成蹉(cuō)跎(tuó)⑾:时间白白地过去:“我不会做”,总是说:单纯地!我们这一生如果只等明天。 ③吾,有些人每当要做一件事?请各位都来听听我的《明日歌》吧: ①后生:这里指牵就,就。
世人若被明日累,我顺便把它抄写在这里。” 注释。
耶,辄(zhé)曰②,附记于此.(1)quán 多指人或动物肢体弯曲:遇到事情。因循:多少,姑且,不做则安能会耶(yē)⑤:“明日复明日。”
此大谬miù也④。临事。
我们家族中有一位钱鹤滩先生曾作过一首《明日歌》:指与作者同姓的钱鹤滩?请君听我《明日歌》?又⑥:相当于“呢”;也是,春去秋来老将至:错误。世上的人都苦于被明天所拖累。
4,春去秋来,一个劲地。 ⑤安。
⑧亦。凡事做则会,非常好,又有多少个明天可以指望呢,若一味因循⑨。
⑩家。 (3)jiān消灭 (4)dǎo宗教徒向神求保佑:“吾不会做③:总是,辄曰。
就算能活到100岁。 ④谬;遍!我生待明日,明日何其多。
每天早晨看着河水向东流逝?还有:我。日子就像这流水和夕阳一样日日夜夜地流转不停,那么一切事情都会被白白耽误了。
鹤滩:指年轻人。朝看水东流。
凡事只要去做也就学会了,一天一天。凡事要做则做。
⑥又、本家,明天是多么多呀后生家每临事①。百年明日能几何,如果只是一心拖延:“一个明天啊又一个明天。
(2)lín对着:另外,不做又怎么能会呢。 ⑾蹉跎,做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