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言文实词研究(总结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1.总结下高考文言文常用的实词
文言文常用实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通假字
1.同音替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通按)
2.音近替代 距关,毋内诸侯。(内与纳声母相同) 举酒属客。(属与嘱韵母都是u)
3.形近替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被与“披”因同一个形旁“皮”而通)
通假字的理解和句意关系甚大,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碰到实词字面意思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出现通假现象。但是需要注意不要胡乱代替,望文生义,因为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要注重积累。
二、偏义副词
所谓偏义副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暗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今有一个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暗衬。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副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伶俜萦苦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其中“伶俜”是合成词,不能单独解释某个词素。“怨望”是同义词连用,都是怨恨的意思。“死生”指死亡和活着,不偏指。
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别忽略的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江”“河”二字,古代特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臭”必须解释为“气味”。
3.词义转移:“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能解释为“眼泪”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即褒贬意义的转化。 “卑鄙”古代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却指品行恶劣。其中“卑”为身份低下,“鄙”为见识浅陋。
5.名称说法改变:“目”该称眼睛,“寡”现已换用为“少”,“足”换用为“脚”。
四、一词多义,即一个字或词有多个意思。
主要是掌握好课本上古诗词及文言文的注解部分,注重积累。并且要与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综合起来,才能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读懂!文言实词太多了,此处不赘述。有什么疑问请追问或给我留言,希望对你有帮助。
2.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f?kz=81244699 你可以去这里看看,由于内容超过一万字,没法打上来………………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何 ⑴什么。例: 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 ①如太行、王屋何? 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⑷多么。
例: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⑸为什么。
例: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⑹怎么。例: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⑻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例: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 ②今日之事何如? ③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何消」哪用得着。
例: 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若」如何。
怎样。例: 此为何若人。
「何尝」并非。例: 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为」 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 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⑶作什么。
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何意」 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 ⑵岂料,哪里料到。
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由」 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
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
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 「何乃」怎么能。
例: 何乃太区区! 「何得」怎么能。例: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曾」有什么益处。例: 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何其」多么。
例: 何其衰也! 乎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③若毒之乎?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例: 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例: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⑸同“于”。例: 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 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 于是乎书 乃 ⑴于是,就。
例: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⑵才,这才。
例: 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⑶却。
例: 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③今君乃亡赵走燕。
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
例: ①视之,乃庞德也。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
3.高中200个文言实词用法
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
4.高考必须掌握的文言文120个实词和60个虚词有哪些
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高中只需要掌握18个虚词而已吧!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