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全解全练(初中古文基础知识总汇)

1.初中古文基础知识总汇

通假字

例字含义例句出处

说“说”通“悦”,愉快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女“女”“汝”,人称代词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知“知”通“智”,聪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乌“乌”通“无”,没有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山市》

裁“裁”通“才”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不“不”通“否”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阙“阙”通“缺”,两岸连山,略无阙出《三峡》

止“止”通“只”,只是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扳“扳”通“攀”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帖“帖”通“贴”,粘贴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火“火”通“伙”,伙伴出门看火伴《木兰诗》

邪“邪”通“耶”,语气词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

坐“坐”通“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

知“知”通“智”,聪明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见“见”通“现”路转溪头忽现《西江月》

强“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童趣》

要“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藩“藩”通“繁”,繁多可爱者甚藩《爱莲说》

诎“诎”通“屈”,弯曲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衡“衡”通“横”,横放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简“简”通“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攀“攀”通“扳”,往里拉右手攀右指《核舟记》

有“有”通“又”舟首尾长八分有奇《核舟记》

与“与”通“举”,选举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

矜“矜”通“鳏”,老无妻矜,寡,孤,独,废疾者《大道之行也》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全解全练电子版,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全解全练,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入门

2.初中语文的文言文知识又要请各位帮帮忙讲一下初中的文言文知识有哪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

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

文言文,基础知识,初中,全解全练

3.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25篇概括文言文(用白话文)两三句话就够了1钟

1。

钟毓、钟会小时趁父亲值夜偷酒喝。其父假装睡觉,看见钟毓先行礼再喝酒,钟会是只喝酒不行礼。

父亲问他们愿意,钟毓说酒是一种文化礼数,不能不拜。钟会说,偷酒喝本身就是非礼,只能不拜了 2。

常羊子向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对他说:从前楚王曾到云梦涉猎,想射左边的鹿,右侧的鹿又出来,刚想开弓,头上又飞来一只鹄鸟。

楚王看着弓箭不知向哪里射去。大臣养书进谏说:我能百步穿杨,但给我十枚树叶,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射中了3。

有个荆州人叫次非,在干遂得了一把宝剑。坐船回家的途中,遇见了两条蛟龙。

次非问:船遇两条蛟龙人能活下来吗?船手答道:没有能活下的。 次非便拿着宝剑,跳进江里跟蛟龙搏斗。

蛟龙死了,船上的人都活着回家去了。4。

南岐在蜀中的山谷中,那里的水甜但是水质不好,喝了的人都会得病。因此那里的人没有一个不是有病的。

当他们看到了外地人,都会耻笑外地人的脖子平滑,不像内地人有很多突出的包囊。 外地人告诉他们说,他们都是有病的,应该吃药看病。

内地人说,当地人都这样干么去看病啊。始终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丑。

5。高阳应要盖房子,工匠对他说:不行,木材还没干透,再涂上漆,一定会腐烂的。

用湿木材盖房子,现在看是挺好,将来会腐烂败坏的。 高阳应说:依你所说,则新房子不会败破的——木头越干越有劲力,涂料越干越轻,用大的劲力承受轻的会越来越坚固(不会败坏)。

工匠无言以对,接受命令盖房。房子刚盖成时很好,后来果然腐烂败破了。

4.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及练习

初三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l—):脊骨。

③瘳(chu):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②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二、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童仆)追之。

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列子•说符》) 6.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 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之: 7.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 )问:“获羊乎?”( )曰:“亡之矣。”

8.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9.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滥竿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浩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0.南郭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为什么要“请为王吹竽”? 答: 11.南郭处士本不会吹竿,可他却为齐宣王吹竽多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 12.齐泯王听吹竿,喜欢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为什么要逃走? 答: 13.南郭处士逃走后,你认为他会去做什么? 答: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4.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15.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③不难:不惜,不耻。 16.“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 ) 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7.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老马之智可用也。

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 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 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

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 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

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

5.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基础知识总结 (有实例)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陈太丘与期》

2.走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跑 走

3 再 一股作气,再而衰 第二次 又

4 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水池

5 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停驻 质量差;次数

6 戾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至 暴戾

7 令 何患令名不彰耶 美好的 命令

8 寻 未裹,寻病终 不久 寻找

9 狱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案件 监狱

10 坐 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 坐下

11 渠 问渠哪得清如许 它(他) 水渠

12 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微小

13 迁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官吏调职 迁移

14 形 无案牍之劳形 身体 形状

15 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卑鄙

16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下 品质低下

17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祭祀用的物品 为正义事业而奉献

18 亲戚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父母兄弟等 姻缘亲属

19 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

20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性的配偶

21 绝境 同上 与世隔绝的地方 山穷水尽的地步

22 无论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条件关系连词

23 几何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数学学科之

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

②.父异焉(异,对。。。。。感到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父利其然(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 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

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

⑥.彼其:他。 ⑦.泯然:完全。

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木兰诗》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口技》

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②.

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两小儿辩日》

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正午时离人远。

《狼》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6.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识)

1.薄雾冥冥/日薄西山 (薄字的意思不相同)薄雾冥冥:薄báo(形)不浓;淡日薄西山:薄bó〈书〉(动)迫近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咨诹善道 (善字是相同意思) 善shàn(形)良好:至若春和景明(景字是什么意思)“景”是景色的意思。

征于色/未尝稍降辞色 (征于色: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

未尝稍降辞色:但前辈(先达)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三顾茅庐/瞻前顾后 (三顾茅庐 顾:拜访。 瞻前顾后 顾:回头看)2.这个句子中成语用是对的朝鲜不顾世界各方坚决反对,再次进行核实验,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轩然大波解释: 轩然:波涛高高涌起的样子。

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

出处: 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例子: 没想到这么点小事竟然引起这样一场~。

[用法] 用作贬义。多用于水面波浪;也可用于事件的发展;人群中或人物的心灵上;作品的情节发展冲突上。

一般作主语、宾语。3.绝句和律诗有何区别? 绝句:中国诗体,是近体诗的一类。

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

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

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

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

律诗: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问题补充:另外,单句和复句有什么区别?单句与复句的区别如下: 1. 定义法 单句是由一个的词或短语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构成的句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

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密切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分句构成的语言单位,叫复句。 分句与分句在结构形式上互不包含,语义上不存在主谓、述宾、述补这类语法关系,而是因果、转折、让步、条件等关系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由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单句是一个句子,是由句子成分组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成,各个分句之间都不能互为句子成分如: 对待失败的态度应该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时间是金钱,时间是生命 第一个是单句,是一个句子。

“是”后面的部分看起来很长,但它不是独立的分句,而是整个句子的宾语。后一个是复句,有两个句子组成,两个句子不能互为句子成分。

2.抓主干法 &nbs, p; 对复杂的句子用定义法不好判断 ,那么需要用抓主干法来区别。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都可以缩成一个主谓短语或非主谓短语。

而复句缩短后,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短语或非主谓短语。例如:当你痛苦的时候,当你高兴的时候,当你哭泣的时候,你应该想到人生的意义。

妈妈的病好了,大家都很高兴。 第一个句子是单句,缩短后是一个主谓短语,这个短语是:你想到意义。

后一个是复句,缩短后是两个主谓短语:病好和大家高兴。 3.外部标志法 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组合起来,这种形式的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可以用定义法和抓主干法来区分。

另外一种借助关联词语 组合起来,一般来说这些关联词语是组成复句的标志,但是出现关联词语的句子也不一定是复句。例如:“因为我好好学习,所以我取得好成绩”。

“妈妈说: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要好好学习”。 虽然这两个句子都借助了关联词语,但是前一个是复句,后一个是单句。

那么怎么区分呢?需要用关联词语法来区别。 4.关联词语法 如果关联词语法连接的是句子,那么这个句子是复句,如果关联词语连接的是句子成分,那么这个句子是单句。

所以,“因为我好好学习,所以我取得好成绩”。这是个复句。

关联词语连接的是两个句子;“妈妈说: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要好好学习”。 “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做了说的宾语。

关联词语连接句子做了句子成分。这个。

初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全解全练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