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为什么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1.为什么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白话文”与大众口语有紧密关系,“大众语不是白话之外的一种特别语言文字,‘大众化’,即是能够把白话做到最大多数懂得的本领。”鲁迅认为“提倡大众语,就是要做‘更浅显的白话文’”。一些论者认为白话文运动是大众化运动的前奏;其实这二者的概念内涵是有区别的,不能盲目地把“白话文运动”等同于“大众化”。此外,白话文运动也是30年代左联时期“大众文艺”,40年代解放区“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理论起点,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与凸现,同时随之即来的是概念内涵的窄化。“白话文”作为现代文学的一个范畴确立之后,时至今日,仍有一些争论与阐释,主要集中在“反思”层面,如钱谷融《反思白话文》等等。
白话文比文言文更容易,可以清楚表达人们说话时的意思,而文言文,很难理解字面意思,一定要用脑筋,经过反复思考才知道所表达的意思,白话文呢,很容易表达自己所认为的东西,方便易懂。
白话文是中国发展的需要,它简练,通俗易懂。以白话文运动为发端的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
现代书面白话文语言仍然有着各种不同的层次,一个人要参与哲学界的学术讨论必须掌握现代哲学的一整套基本话语体系,一个人要参与经济学的学术讨论必须掌握一整套现代经济学的话语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社会书面对话的人都必须掌握像文言文那样与自己现实日常口头语言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套独立的话语体系,因为现代各种不同专业的话语体系都是在现实日常口头语言的基础上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这种种在现实日常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言也能具体运用在现实日常口头语言的交流中。
2.为什么要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古人口语用白话,做文章的书面语用文言文。
古代学者因为尊奉儒家经典,所以写文章时都以论语孟子等经典作为语言标准,其实论语中记录的就是当时的口语,但是语言是发展的,也就是人们的口语是发展的,从语言史上看,一般来说口语和书面语的发展是同时的,所以相差总不会很大,但是中国古代一直以儒家经典为书面语典范,尽管口语发展变化很大,但书面语依然用文言文,造成了中国古代文白分家的现象,其实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就是春秋时期的口语,所以没读过书的古人是不懂文言文的(千百年前的人说的话不学怎么能懂呢),但即使是读书人平时说话不过是有些之乎者也但也不会用文言文交流。唐朝白居易的诗就比较口语化,他写的诗让所有的人都读的懂。
而真正能反映古代口语面貌的作品呢,就是明清时期的白话小说了,水浒传就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三国的话还是半文半白的。
水浒中的很多对话就是当时市井中的对话哦,可以看一下的。
3.为什么白话文全面取代了文言文?
" 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私塾教育制被取消,学生不用再读[四书五经]了。此后学校中学的大部分是白话文,只有很少两篇是古文。
去年高考一篇:赤兔马之死,以文言文仿[三国志]博得满分。而社会与论赞赏有之,贬斥有之。
贬斥者言:都什么年代了,还提倡文言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白搞了么?又在走回头路了。是不是进入现在文言文就不应该存在了?文言文只可供学者研究之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答的白话文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我认为白话文的作用只是在普及文字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区别不大,就是笔划简单了,如果是个读书人,简与繁的效果都差不多,不会因为繁就记不住它。白话文则是口语化了,文字与语言具有一致性。
文言文则是传承而来的书面语,其特点是简明达意,不象我们说的话那样费口舌。那么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差距是怎么来的呢?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似乎如白话文,并不十分难解,但语言精要。
若观宋朝的[朱子语类]则与白话文差不多,好象宋时的语言习俗与现代的语言相差不大。至元曲、明清小说,则是基本白话,没有人捧了本[红楼梦]、[水浒傅]、[西游记]说看不懂的。
可见,合附日常口语的白话文早就存在了,并非“五四”之功。而文言文,只是在记史时,为精简文字;若是科举应试、填词作赋用之。
既然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形式存在,在历史传承中并没有消失,自然有他的原因。由人类发展史来说;语言起源在汉字起源之先。
名物先以语言,后以图形象物。西方以文字合语言,每一字母代表一个音节,以拼音为文,使得语言与文字有一致性。
而中国则不同,语言了语言,文字则象物为文。拼音字节是在梵文传入中国之后才开始有的,以前则是以字拼字,单音节字拼双音节字。
正是由于语言与文字的差距,使中国文字会长期保留两种特色,文言文与白话文。秦以前,各国均有自己的汉字,一个象形文字有很多种写法,然而语音却是各国相同,现在也没有看到有史料记载,各国出使,或朝见天子要带翻译官的。
秦以后,则统一文字,以秦地文字为标准文字。以后文字是统一了,而字与口语中的含义并末统一,有口语中常用的音节,却没有对称的文字。
也有一个字代表一个词组的,这种习俗一直到“五四”前期。至“五四”全盘西化,仿西人之语音与字对应,作汉语拼音,文字全部口语化。
常用的汉字只有三千来字,原来一字表一物的,现在变成以音似表物,所以用字的数量大幅度减少,使大部分汉字成了生辟字。后来又有人主张,汉字简的不能再简了,为了普及和扫盲,以拼音文代替则可。
这是继“五四”之后全盘西化的又大胆之举,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要废除中国文字,而在今天人人大胆,个个可成仓颉,再过些日子中国的文字将会消失了。古文的意义还在么?古时[六书],是为造字、用字之法,属文字学。
分为象形,象声,象事,象意,转注,假借等六种。如今以口语来说,只要合音就可以了,而其他的字都可以不要了,中国文字再一演,则可演至如日本的片假名,最后也只拼音节。
这个是国际潮流么?我们古人造就的文字,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后不是专家恐怕都难读解了。古文中的字都是单意字,如“五四”之后,白话文与文言文不并行,单意字演成白话文的词组,原意大多不能再解。
如“变化”,原可以辩证法说理。“变”可以说是质变,忽变;“化”可以说是量变,是缓“变”。
如“学习”,“学”重于思,“习”重实践,知行合一,则是学习。这些都是很好的辩证对子,而哲学翻译者却不注重这些已有的对子,另造词组,导致词不达意。
古人的辩证精神很难再领略了,这此都是“五四”只重语音,不重词意之过,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并末能与西方文化契合起来。
4.为什么要学习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
主要涉及两个问题,实用与推广。
文言文,顾名思义是古代人所用的语言,白话文是现代语言。而且文言文晦涩难懂,不易理解,推广很难,毕竟现在的孩子从小接受的都是书本上白话文的填鸭式教育。
对于文言文,我个人的建议是当做兴趣爱好即可,如果不是学历史考究这类的,完全没必要去深钻,因为对于现今社会形态教育方式来讲已经不实用了。其实像增广幼学之类的启蒙书主要目的也是教会学子道理和语言技巧,只是时代不同,发展到今天白话文更加实用,所以被取代了。
白话文的作用也是教导人们的语言能力,语言和交际总是分不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你细心你会发现古时候的启蒙读物和现代书本教育所表达的理念都差不多,只是形式变换了一下而已。
至于为什么学习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除了实用和推广两方面外,主要是因为时代变了。
5.为什么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
古人口语用白话,做文章的书面语用文言文。
古代学者因为尊奉儒家经典,所以写文章时都以论语孟子等经典作为语言标准,其实论语中记录的就是当时的口语,但是语言是发展的,也就是人们的口语是发展的,从语言史上看,一般来说口语和书面语的发展是同时的,所以相差总不会很大,但是中国古代一直以儒家经典为书面语典范,尽管口语发展变化很大,但书面语依然用文言文,造成了中国古代文白分家的现象,其实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文就是春秋时期的口语,所以没读过书的古人是不懂文言文的(千百年前的人说的话不学怎么能懂呢),但即使是读书人平时说话不过是有些之乎者也但也不会用文言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