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节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尚节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1.《尚节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尚节亭记刘 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①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②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③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①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②易,指《易经》。③瞒,通“樠”,流出的样子。
8.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益处B.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 完备C.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过分D.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游览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有节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D.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10.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是为了获取其所蕴含的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喜好和好玩。 同样,选取别的一些物什也是为了体现某种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很有才能但还没有开始施展,他仍然心境淡泊,崇尚节操,没有在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也表示赞赏。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5分)▲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5分)▲。
2.《刘基尚节亭记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①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②液,为瘿③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
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 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
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 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
黄中立怀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确实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 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
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
在人生旅途中遭到变故,人的节操就会显露出来;所谓节,是人很难表现到恰到好处的,于是才有合乎中庸的(一个标准)。所以:辞让继任国王之位,这件事是大节,在泰伯就做对了,在季子就没有做对;坚持自始不变,这也是大节,子思这样做就适宜了,但曾子这样做就太过了。
必定要看看怎样才能合乎义,不可固执。分辨得不精细,处理得不适当,就不能畅达通顺,而变成流出汁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了。
这不就差太远了吗? 《礼记中庸》的注书上说:“在做事前预先计划好,就不致发生困惑。”平日有所研究,一旦遇到事,处理起来就应对自如了。
那么,黄中立取竹的含义来为他的亭子命名,且又和我们这类人交游,又岂是无意义呢?。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尚节亭记br/>刘基?
【答案】【小题1】D【小题2】D【小题3】B【小题4】(1)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
(2)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 (3)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小题5】含毫运思/能曲尽其态者/止一法耳/一者何/曰传神而已矣/世徒知人之有神/而不知物之有神【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过:过分、过头。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此词注意和前面词语的照应,前面是“宜”是“适宜”“应该”的意思,后面如解释为“过错”不对应,应为“过头”。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
①和④的“节”指的是植物自然生长的“结节”;⑤中的“节”指的是“节令”“季节”,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
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选项B会稽人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这是与刘基等人长期交往受到熏陶的结果,在文章中没有任何提示,原文只是表明作者对会稽黄中立能以“尚节之亭”明志的做法很欣赏,选项事件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关键词语:(1)徒——只,而已——罢了。比——比拟,自励——藉以自勉,惩——惩戒。
(3)诚——真,安——怎能。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
含毫运思(语意转折)能曲尽其态者(停顿的虚词)止一法耳(句尾词语)一者何(引起下文)曰传神而已矣(句尾语气词)世徒知人之有神(转折)而不知物之有神。【参考译文】整个天地之间,万物林林总总,含着笔杆构思画面,能够婉转曲折地展现出他们的姿态的,只有一个办法。
一个什么办法?说的不过就是“传神”罢了,世人只知道人有神,却不知道物也有神。因此郭若虚极为鄙视有些普通画工,他们那虽然叫画但其实不能算画,理由是他描绘出人或物的外形,却不能描绘出人或物的神韵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上污秽。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
我见了,很喜欢。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
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
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尚的吗?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 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
花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 所以得到这个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
因此一年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就是节气;所谓节,就是阴阳寒暑转移的契机。在人生。
4.需要刘基的"尚节亭记"的解析,谢谢了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 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 上污秽。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 。展开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
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参考译文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所以(栽)兰花,是取它的芬 芳;(种)谖草,是取它的名字含有忘忧的意思;(爱)莲花,是取它生长在污泥里,却不染 上污秽。
不只是花草树木,(其它如)用玉石做佩饰,用象牙做环圈,用倾斜的器具放在座 位右边作摆设(也是这个意思);有的人拿它来比拟美好的德行而藉以自勉,有的人拿它来 惩戒不良的想法而藉以自警;(这样)在提高道德修养方面是有帮助的。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 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
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
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 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的确,内里有什么也会表现在外 面,因为(天赋的真性)常常表现在形体上。
这样,就拿节来说明竹子,还有比节更值得崇 尚的吗?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 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关于“节”字的含义,在《易经》里已解释得十分充分了,用不着另外再寻求解释。
花 草树木的节,确实是枝叶所生的地方,生气聚集在那里,筋脉也汇合在那里。所以得到这个 节的中和之道,就可以畅旺茂盛,枝条通达,而长成美好的植物;得不到这个中和之道,就 变成流出汗液、生出赘瘤、枝干弯曲的坏草木,因而戕害了它的生命。
5.文言文阅读(19分)钱谦益 br/
【答案】【小题1】A【小题1】B【小题1】C【小题1】(1)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有一个坑洼在那里,是大雁住的地方。
(2)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 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答案解析】【小题1】过:拜访【小题1】①说他有孝心 ⑥表现他对黄石斋的友情之笃厚【小题1】原文有“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可见应是静闻跟随徐霞客,而非徐霞客跟随静闻。
【小题1】看懂意思 字字落实 灵活处理:(1)间道,从小道;扪,攀,拉。句子意思2分(2)创,伤害;函,用盒子装;瘗,埋葬;句子意思1分。
【参考译文】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 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
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
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几天忍受饥饿,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
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
陈木叔问他:“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不敢肯定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
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
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
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
说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是抄袭,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大多于中原之内。
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丙子年九月,辞家西行。
僧人静闻希望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致死。
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 (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
唐朝玄奘奉皇上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识徐霞客,是通过漳州人刘履丁。 刘履丁对我说:“徐霞客从西方回来,呼吸困难。
听说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就派他的长子辗转崎岖的山路,前往探视,三个月才回来,他儿子对他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他这个人为人就像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