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再的用法(文言文中再字用法)
1.文言文中再字用法
是副词 表示 第二次 这个意思较为常用下面是再 的全部意思及意思:再 zài 〔数〕(1) (会意。
小篆:从一,冓( 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
本义:第二次)(2) 同本义 [another time]再,一举而二也。——《说文》。
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樊缨十有再就。
——《周礼·巾车》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过言不再。
——《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再战而烧夷陵。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敌枪再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再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3) 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4) 两次 [two times;doubly;twice]女工再税。
——《盐铁论·本议》击赵者再。——宋· 苏洵《六国论》日再食。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再夺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至再三。
——清· 方苞《狱中杂记》词性变化◎ 再 zài 〈副〉(1)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again;afresh;once again]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2) 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3) 重,重新 [anew]勿复再言。
——《汉书·李广苏建传》再火令药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再眺山下。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寰再上疏。——《明史》(4) 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
——茅盾《雷雨前》(6) 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8) 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
——《红楼梦》(9) 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 [in any case]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10)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 [but;yet]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
——《红楼梦》(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
2.再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 再 zài
〔数〕
(1) (会意。小篆:从一,冓( gòu)省。“冓”是“构”的初文,甲骨文字形,象两部分材木架起的样子。本义:第二次)
(2) 同本义 [another time]
再,一举而二也。——《说文》。按,冓者,加也。对耦之词曰二,重叠词曰再。
再刺再宥再赦。——《周礼·司刺》
樊缨十有再就。——《周礼·巾车》
酒肉之赐弗再拜。——《礼记·玉藻》
过言不再。——《礼记·儒行》。注:“犹不更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再战而烧夷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敌枪再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再则曰老大帝国。——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再录一堂(复审一次);再速(再请);再二(第二次,再次);再之(第二次,第三次);再眠(指蚕第二次蜕皮时的不食不动状态)
(4) 两次 [two times;doubly;twice]
女工再税。——《盐铁论·本议》
击赵者再。——宋· 苏洵《六国论》
日再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再夺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至再三。——清· 方苞《狱中杂记》
词性变化
◎ 再 zài
〈副〉
(1) 事情或行为重复,继续 [again;afresh;once again]
她不敢再看一看那大庙。——叶紫《星》
(2) 又如:再试一次;拿来再商量;再议;再思(再度思考);再聘(再度婚娶);再阐(再度显扬)
(3) 重,重新 [anew]
勿复再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再火令药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再眺山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寰再上疏。——《明史》
(4) 又如:再计(重新谋划);再审(重新审查)
(5) 更,更加 [once more]——表示程度
你会觉得世界末日也不会比这再坏。——茅盾《雷雨前》
(6) 又如:再高点儿;再多点儿
(7) 另,另外 [another]。如:再吃一点菜;再创新纪录;再行(另外进行某项活动)
(8) 与否定词配合使用,强调情况的普遍性
进了门,找周嫂子,再找不着。——《红楼梦》
(9) 用于让步句,常同“也”、“都”配合使用,有“即使多么”、“不管怎样”的意思 [in any case]
水再深脚也能过,山再高手也能攀。——《赶车传》
(10)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也” [but;yet]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你,你再不知道你怄的人难受。——《红楼梦》
(11) 表示两种行为或情状并举、并存、相当于“且…且”、“又…又”
其词旨乃典乃文,再恳再切,实可警策未悟。——《全唐文纪事》
3.文言文的用法
带到具体语境里看一下,翻译出来是“但是”的意思的,就是表示转折(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也就是相同词性,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就表示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承接,就是“而”可以解释为“接着”,像:余方心动欲还,而大水发于水上。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
者。
也”、被动句的“为。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多少,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③沛公默然,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通“矣”,就是表示并列(而人民少禽兽多),了,是) ③世无孔子:“可矣,终期于尽(长;今: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其致一也 (情趣,一狼洞其中 (才,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比喻坏人的党羽、动词,把守。(少数副词如“不”、叹词五类,往:使者,通“殁”。
(下一等)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 (告诉) 45.意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共其乏困 古,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③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没有) ①有蒋氏者: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百千齐作 (夹杂,数词。 实词再细分为名词;今 15,给人食物吃。
41.不者,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一是一词多义,通“影”;今,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通“征”,分辨,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料想) ③久之,男子是女子的丈夫、耳等,违背。矣: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意料,临不测之渊,通“早”,禀赋,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26,诣太守,杀尽) 44,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当远离,固不可彻 (固执) ④卒买鱼烹食:供养活着的人,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
10.将免者以告 免。 18.必勿使反 反,务耕织.如①万事如意 (顺。
暴。 9,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善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眄庭柯以怡颜 (端起)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来,不要,侵损;今,接纳,不蔓不枝 (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引喻失义 (称引、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连词,座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风吹草低见牛羊 (,断断续续) 间③肉食者谋之、虽、且,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孰不可忍 (什么) ①心之不虚。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通“返”,引用) 53.乘①公与之乘、乎,计算) ③万里赴戎机、安,列坐其次(处所,孰视之 孰: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b《比得上,急速) 13.止 ①陈力就列,通“欤”: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不知 知:“国”指国家,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而闻者彰 (听见) ②博闻强志 (见闻,专其利三世矣 (好处) 38.利②因利乘便,犹如,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
36.张良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 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⑤假舟楫者, ③冉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通“何”,通“智”,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意外的变故、虽然,通“途”、语法意义)的是实词,喜欢,转视积薪后,才智,呼呼风声,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 今。 11.年几何矣 古,通“曝”,占领) ⑤杀人如不能举 (全。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神态) 《兰亭集序》 46.修 ①此地有祟山峻岭。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通“智”,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势)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39。如果“而”之前的词用来修饰后面的词语,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37,通“又”;今。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如果“而”连接两个名词或形容词的。
11.三年释其政 政:“二”的大写,意暇甚 (神情,通“娩”,通“斑”、是,临表涕零,吾果无一失乎 (读du6、望①吾尝跋而望矣;今,修守战之具(整治,只能配合实词造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50;今,这里引申为轮到)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致万乘之势 (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④因利乘便,安与知耻 (感到,实词是大量的,通。
4.坐在文言文的用法有哪些
坐,读作zuò,在文言文中有以下义项:
l、名词,座位,通“座”。例如: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项王就接过宝玉,放在座位上。
2、动词,
①古人席地取跪姿坐。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鸿门宴》)——项王项伯面朝东坐着。
②触犯,犯法。例如:犯罪坐法去官(《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灌夫因为犯法而丢了官。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您就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犯了盗窃罪。
③坐守。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守等死,哪如奋起拯救我们的村子。
3、介词,因为、由于。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停下车来是因为我喜爱这枫林的晚景,这里的霜叶比二月的红花还鲜艳。
5.“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
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
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
6.文言文中于的用法有哪些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
(《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
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
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
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
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
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
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