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悬剑文言文答案(《季札悬剑》的阅读答案)
1.《季札悬剑》的阅读答案
季札①将使于晋②,持宝剑而行,过③徐君④。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未之献:未献之)也,然其心许之矣。
反(同“返”),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送给)嗣君⑤。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谦辞,冒昧的意思)受。”
季子乃(就)至墓,以剑县⑥徐君墓树而去。 【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
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过:此指顺路拜访。
④徐君:徐国国君。 ⑤嗣君:继位的国君。
⑥县:同“悬”。 【译文】季札将要出使到晋国,带着宝剑前行,顺路拜访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看了剑,没说(什么)话但流露出想要(剑)的神色。季札为了有出使晋国的使命,没有(把剑)献给徐君,然而他心里已应承了这件事(把剑给徐君)了。
返回时,徐君已经死了,(季札)为这件事(当时没把剑给徐君)后悔,因此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死去的国君(即父亲)没有托咐,我不能冒昧地接受。”
季札就到(徐君的)墓地,把剑悬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而离去。[文化常识] 国君的自称。
古代国君多用“孤”及“寡”作为自称。上文“孤不敢受”,意为我不敢收下。
2.季札悬剑文言文答案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季札之初使( ) ②岂以死倍吾心哉( )
2.“始吾心已许之”与前文何处形成照应?
3.李白在拜谒季子庙后,曾写下诗云:“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多少年来,季子的德行品节,一直是后人仰慕叹羡的典范,你从季子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4.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史记》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有震铄古今的帝王,有家喻户晓的朝臣,有百战百胜的名将……,读后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结合以前所学,“博浪一击震天地,圯桥三进升云霞”说的是其中的哪一位?
答案
1.①出使 ②违背
2.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3.不违背本心,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失去本性;诚信守义。
4.张良
译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而违背自己的良心,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
3.季札挂剑 原文翻译 及其问题
原文1 ① 延陵季子②将西聘③晋,带宝剑以过[11]徐君④。
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⑤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⑥,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⑦。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
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
爱剑伪⑧心,廉者不为也。”遂脱⑨剑致之嗣君。
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⑩,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译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
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
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
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
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原文2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1)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2)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3)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译文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
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
(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4.季扎悬剑文言文翻译
季札①将使于晋②,持宝剑而行,过③徐君④。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之献(未之献:未献之)也,然其心许之矣知。反(同“返”),徐君已死矣,悔之,于是解剑致(送给)嗣君⑤。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谦辞,冒昧的意思)受。”季子乃(就)至墓,以剑县⑥徐君墓树而去。
【注释】
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吴国在今江苏苏州市一带。 ②晋:晋国;晋国在今山西、河南一带。③过:此指顺路拜道访。 ④徐君:徐国国内君。 ⑤嗣君:继位的国君。 ⑥县:同“悬”。
【译文】
季札将要出使到晋国,带着宝剑前行,顺路拜访徐国国君。徐国国君看了剑,没说(什么)话但流露出想要(剑)的神色。季札为了有出使晋国的使命,没有(把剑)献给徐君,然而他心里已应承了这件事(把剑给徐君)了。返回时,徐君已经死了,(季札)为这件事(当时没把剑给徐君)后悔,因此解容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国君。继位的国君说:“死去的国君(即父亲)没有托咐,我不能冒昧地接受。”季札就到(徐君的)墓地,把剑悬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