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环报恩文言文翻译(衔环报恩原文及译文)

1.衔环报恩原文及译文

此典故出自《搜神记》卷二十黄雀报恩,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

原文:

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鸮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

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鸮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

译文:

杨宝是汉代弘农郡人,九岁时,杨宝在华阴山北边,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击伤后坠落在树下,一群蚂蚁将受伤的黄雀围困起来。

杨宝怜悯黄雀,就把它带回家,放置在一个小木箱里,每天用菊花来喂养它。过了一百多天,黄雀的伤养好了,羽毛也长全了,它每天早上飞出去,晚上又飞回来。

有一天晚上,夜过三更,杨宝还在读书尚未睡觉。忽然,一个穿着黄衣服的少年来向杨宝再三拜礼,他对杨宝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奉命到蓬莱仙山出使,不小心被鸱枭击伤。

承蒙您怜爱救助,非常感谢您的大恩大德。”说完,黄衣少年送给杨宝四枚白玉环,并说:“让您的子孙像这白玉一样品行高洁,位居三公。”

扩展资料:

搜神记,大家都知道它是中国小说界里一部名著。不过,大家误认它是文人编造的“神怪小说,”其实,它是一部古代的民间传说,是一部古代的神话。

我们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除了楚辞,淮南子等几部书而外,就要说到它了。《搜神记》中所收的传说,有许多至今还流传在平民口上。例如“蚕神的故事”等,或至今整个的流传于民间,或经过许多变化,而演成今日流行的传说。

总之,《搜神记》是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而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搜神记

衔环报恩文言文翻译,衔珠报恩文言文翻译,衔环报恩文言文答案

2.臣本庸贱,谬蒙盼识,思报恩奖,不敢废官.文言文翻译

意思是:臣本庸贱,谬蒙盼识,思报恩奖,不敢废官:我本是一个平庸卑贱之人,得到您的错爱赏识,心中一直想着报答您的恩情和鼓励,从不敢有丝毫失职。

出处:唐朝 姚思廉《陈书·文学传·杜之伟》 从《陈书》中,我们只见到有两卷本纪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姚察在陈史撰述方面遗留给姚思廉的旧稿比梁史少得多。姚思廉撰《陈书》,主要是参考了陈朝史官陆琼、顾野王、傅縡等人有关陈史的撰述。

《陈书》在内容上和文字上都赶不上《梁书》,这一方面反映了姚氏父子在史学功力上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多少反映出陈朝时期各方面状况的江河日下。北宋人说:陈朝的特点就是苟且偷安,它没有什么“风化之美”“制治之法”可以为后世效仿的。

这话说得大致是不错的。 扩展资料: 《陈书》所记载的历史内容,有些还是有意义的。

唐朝的魏徵、宋朝的曾巩、清朝的赵翼都认为;《陈书》在记述陈朝“其始之所以兴”“其终之所以亡”方面,尤其是在揭示陈武帝的“度量恢廓,知人善任”和陈后主的“躭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方面,还是有它的历史价值的。 它还引用史学家臧荣绪的话说:“史无裁断,犹起居注耳。”

这也是史学史上的宝贵的思想遗产之一。《陈书》在总体上虽不如《梁书》,但它在编次上却有超过后者的地方,显得更加严谨、合理。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书。

文言文,报恩,翻译

3.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前者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爱妾已死 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取胜;后者讲有个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也说“衔环结草”

【衔环结草】 《左传·宣公十五年》:“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 颗(魏武子之子)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又《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父宝”李贤注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华阴黄雀》:“宝(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於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馀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以“衔环结草”为感恩报德的典故.

4.结草衔环是报恩的意思吗

结草: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衔环:嘴里衔着玉环。旧时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成语“结草衔环”的典故不仅向我们讲述了成就这美德的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是一亘古不变的天理。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撕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

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象这玉环一样洁白无暇。”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原文〗

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左传.宣公十五年》)

续齐谐记曰:“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 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汉书·杨震传》)

衔环报恩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