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御侮(“阋墙御侮”强调的是什么?)

1.“阋墙御侮”强调的是什么?

“阋墙御侮”语出《诗经。

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 务。

每有良朋,蒸也无戎。” “阋墙御侮”即由诗中提炼而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引用《诗经》这段话时,写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可见 《诗经》中的“务”同“侮”。《诗经。

小雅。常棣》的主题思想是强调“兄 弟们能共患难,御外侮”。

所以这四句诗中的“阋”是争吵,“阋墙”是在墙内争吵,“蒸”是却,“戎”是相助。今译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兄弟们在家内 也有争吵,抵御外侮则同心协力。

虽然你有良朋益友,却无人来真心相助。这 四句诗说明:真有了外侮,只有兄弟携手共同抵御最可靠,“良朋益友”也“献不出像兄弟所怀有的那种真心”。

“阋墙御侮”即从文中提炼而出,指 真有了外侮,只有兄弟携手共同抵御最可靠。用例为孙中山《第二次讨袁宣 言》:“殊不知阋墙御侮,浅人(言行浅薄的人)审其轻重。”

也作“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兄弟阋墙”。用例依次是中国共 产党中央委员会发出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1936年5月5日):“在亡 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精神,磋商抗日救亡的具体办法。

”此中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即是指必“一致抗日”。《民国 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回:“正是,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蜗角纷争,唯利是 务。”

《三家巷。二五》:“李民天提醒大家道:‘不管怎么说,兄弟阋墙,只能说是民族的灾难。

’”。

2.(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

【答案】【小题1】A【小题2】A【小题3】A【小题4】C【小题5】①现在他无缘无故地引来金国使臣,以“江南诏谕使”的名义同我朝谈判,这是想把我大宋当作臣妾,想把我大宋看作刘豫啊!②皇上一投降,那末宗庙社稷的神灵都将被金人所玷污,祖宗养育了几百年的人民都要衣襟向左改变风俗了! 【答案解析】【小题1】A、推举【小题2】A、代词 B……的原因/靠它来 C、竟然/就 D、将要/尚且【小题3】A、名作动 B、使动 C、名作状 D、一般动词【小题4】C、不是被打败,而是使之败,战胜了金国【小题5】①注意“今”“致”“臣妾”“刘豫”的用法;②注意“一”“屈膝”“左衽”等词的用法译文:我恭谨地考察过:王伦本来是一个行为轻薄奸邪的小人,街市上的狡诈之徒,前不久因宰相秦桧没有眼力,竟推举他出使金国。

他专事奸诈虚妄,欺骗皇上,突然得居高官,天下人无不痛恨唾骂他?现在他无缘无故地引来金国使臣,以“江南诏谕使”的名义同我朝谈判,这是想把我大宋当作臣妾,想把我大宋看作刘豫啊!刘豫象臣妾一样侍奉金人,面朝南做上了儿皇帝,他自认为这是子孙称帝而万代不会改变的事业,金人一旦改变主意,就把他揪住捆绑起来,父子都做了俘虏。 先例可鉴,记忆犹新,而王伦又想要皇上效法刘豫。

天下是祖宗创立的天下,皇上所居的帝位是祖宗传下的帝位。怎么能把祖宗的天下变为金人的天下,把祖宗的帝位变成金人附属国儿皇帝的地位呢!皇上一投降,那末宗庙社稷的神灵都将被金人所玷污,祖宗养育了几百年的人民都要衣襟向左改变风俗了!朝廷执政大臣都将降为陪臣,全国的士大夫都要废弃汉族的礼服,换上金人的服装。

到时金人的贪欲无法满足,怎么知道他们不会象对待刘豫那样用无礼的态度强加到我们头上呢!三尺儿童是最不懂事的,如果指着敌人要他跪拜,那他也会怫然大怒;现在,堂堂宋国,一个接一个地拜倒在敌人脚下,就是小孩于都感到羞耻,难道皇上忍心这样做吗?王伦的意见竟说:“宋朝只要向金人投降,那末徽宗的灵柩便可归还,太后便可回国,钦宗便可归返,中原便可收复。 ”唉!自从汴京沦陷以来,主张议和的人,谁不是拿这种话来引诱皇上呢?但是终究没有一桩应验的,金人是真心还是假意就已经非常清楚了。

而皇上还不醒悟过来,耗尽百姓的膏血却不知顾惜,忘了国家大仇却不思报复,含垢忍辱,拿天下来臣事金人却心甘情愿。即使金人一定可以讲和,完全象王伦所说的那样,那天下的后人又将会把皇上说成是什么样的君主呢?何况金人狡诈多端,而且王伦又用奸诈的手段帮助他们,那么徽宗的灵柩决不可能归还,太后决不可能回国,钦宗决不可能归返,中原决不可能收复。

然而膝盖一弯曲便不能再伸直了,国势一衰微便不能再振作了,真叫人为此痛哭流涕长叹不已啊!过去皇上辗转避难在海道上,危险得象垒起来的蛋一样,那个时候尚且不愿面向北方对敌称臣,何况现在国家形势逐渐好转,将领们竭尽锐气杀敌,士兵们渴望奋起抗战。就比如前不久金人势力到处侵扰,刘豫配合金人入侵,我军就在襄阳、淮水、涡口、淮阴等地击败过他们。

现在比起当时流离在海上那样的危险境遇,当然已经好了万倍。假使不得已而非用兵不可,我们难道就一定会败在金人之下吗?观在无缘无故地反而臣服于金人,要委屈皇帝的尊严,向金人俯首跪拜,三军将士不等作战士气就已经衰竭了。

这就是鲁仲连仗义不尊秦为帝的原因,不是舍不得那尊秦为帝的虚名,而是顾惜那天下大势不容许这样做。 现在朝廷内大小官员,朝廷外军队和百姓,异口同声,都想吃王伦的肉。

内外议论纷纷,皇上却不闻不问,我真担心一旦事变发生,祸害将不可预料。我私下认为不杀掉王伦,国家的存亡就不可想象。

纵然如此,王伦不值一说,而秦桧凭着朝廷心腹大臣的身份也做出这样的事。 皇上有唐尧、虞舜的才资,秦桧不能使皇上成为唐尧、虞舜一样的国君,却想诱导皇上做石敬塘那样的儿皇帝。

近来礼部侍郎曾开等人引用古人所说的道理来驳斥他,秦桧竟大声责备他们说:“你知道古人的事,我难道不知道吗!”秦桧坚持错误、不听别人的劝告,从这件事上就自然可以看清楚。 至于他提出建议,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共同讨论可否议和,这大概是害怕天下人议论自己,而让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共同来分担舆论的指责。

有见识的人士,都以为朝廷没有人才。唉!真痛惜啊!孙近附和秦桧的意见,于是做到参知政事。

天下人盼望太平如饥似渴,孙近却在中书省吃白饭,议事时完全不表示赞成或反对。 秦桧说对敌国可以讲和,孙近也说可以讲和;秦桧说天子应当向金人下拜,孙近也说应当下拜。

我曾经到过政事堂,多次提出质问而孙近却不回答,只是说:“已经命令御史台、谏院和左右侍从讨论了。”唉!参预决定国家大事却只求讨人喜欢,空占官位到了这种地步,如果敌骑长驱直入,还能抗拒敌人抵御外侮吗?我私下认为秦桧、孙近也应该斩首。

我充当枢密院一名属员,誓不与秦桧等同活在一个天底下。我的小小心愿,就是希望将秦桧、王伦、孙近三人斩首,把他们的头颅悬挂在竹竿上到藁街上去示众。

文言文御侮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