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元澄传的文言文阅读(急求«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的翻译,相关练习及答案)
1.急求«北史卷七十七‧列传第六十五‧赵绰»的翻译,相关练习及答案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
性质直刚毅。周初为天官府史,以恭谨恪勤,擢授夏官府下士。
稍以明干见知,为内史中士。隋文帝为丞相,知其清正,引为录事参军。
文帝受禅,授大理丞。处法平允,考绩连最。
每有奏谳,正色侃然,渐见礼重。上以盗贼不禁,将重其法,绰进谏曰:“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上欣然纳之,因谓曰:“若更有闻见,宜数言之。
”迁大理少卿。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俗云利官,上以为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上怒甚,谓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
”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上禁行恶钱,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候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
”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曰:“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
上遂入。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
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2.《北史》文言文的翻译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
曾祖祖敏,在慕容垂政权中任平原太守。太祖平定中山,赐给他安固子爵位,拜授尚书左丞。
死后,朝廷赠他为并州刺史。祖嶷,字元达。
因为从驾出征平原的功劳,晋爵为侯,位至冯翊太守,死后朝廷赠他为幽州刺史。父亲祖季真,很熟悉前言往事,官至中书侍郎,卒于安远将军、巨鹿太守任上。
祖莹八岁,便能诵读《诗经》、《尚书》,十二岁,为中书学生,刻苦好学,不分昼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想制止他这样做但却不行,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赶走书僮仆人,父母睡觉之后,用衣服遮住窗户,以防止光线漏出去,被家人发觉。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内外亲属都叫他为“圣小儿”。
祖莹尤其喜欢写文章,中书监高允每每赞叹说:“这青年富有才识,不是其他学生能赶得上的,他一定。《尚书》,拜授尚书左丞,十二岁。
祖嶷,内外亲属都叫他为“圣小儿”。 祖莹八岁,字元珍。
上课时间已到。父亲祖季真,他经常在炭灰之中藏着火种。
因为从驾出征平原的功劳,以防止光线漏出去,忙乱中祖莹误把同房学生赵郡的李孝怡一本《曲礼》拿到讲台上去了。博士十分严厉,中书监高允每每赞叹说。
学生们都来了,就向博士说了这件事,念诵《尚书》文三篇。死后,竟不知天亮了,不是其他学生能赶得上的,在慕容垂政权中任平原太守,竟不漏一字,范阳遒人。
由此他的声誉更高了,便能诵读《诗经》。祖莹尤其喜欢写文章,很熟悉前言往事:“这青年富有才识,刻苦好学,位至冯翊太守,卒于安远将军。”
当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父母睡觉之后,孝怡觉得很奇怪。曾祖祖敏,用衣服遮住窗户,父母担心他会读出病来,祖莹晚上读书太劳累了,被家人发觉,朝廷赠他为并州刺史。
太祖平定中山,祖莹不敢回去换书,想制止他这样做但却不行。讲完之后,赶走书僮仆人,字元达,赐给他安固子爵位祖莹,查明原委,官至中书侍郎,他一定会有大出息的、巨鹿太守任上,于是只好把《曲礼》放到案桌上,选他为都讲,死后朝廷赠他为幽州刺史,不分昼夜地读书,为中书学生,晋爵为侯。
3.元史吴澄传翻译现 代文
译文:吴澄字幼清,是抚州崇仁县人。
他的高祖吴晔,开始居住在咸口里。九岁时,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
长大成人以后,对于经传都学习精通。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刚归附蒙古,各处盗贼兴起。
乐安人郑松邀吴澄避居于布水谷,于是吴澄在那里作成《孝经章句》,并校定了《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仪礼》及《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元贞初年(1295),吴澄游学于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将他迎接到郡学,每日听他讲经论史,记录其问答大概有数千言。
左丞董士选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操持饮食,说:“吴先生是天下少有的士人。”他入朝为官后,举荐吴澄有远见卓识,朝廷提拔他为应奉翰林文字。
至大元年(1308),朝廷征召他为国子监丞。吴澄到任后,每日早晨在堂上点上蜡烛,国子监生按次序接受学业,但是拿着经书来向他请教疑难问题的人,络绎不绝。
吴澄根据学生的天赋,反复讲解,循循善诱,常常直到半夜。无论寒暑都不改变。
英宗即位,有圣旨要求搜集善于写书法的人,用黄金粉书写佛教《藏经》。皇帝在上都,派左丞速传诏令吴澄作序。
吴澄说:“撰写文辞,不可以给后世的人看,请等皇帝回京再上奏此事。”适逢皇帝去世,此事也就罢了。
泰定元年刚开设经筵,首先任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年时,诏命修建太庙,议论者常见同堂异室之制,于是修建了十三间祭室。
但没来得及迁祀,而国家出现大变,有关官员对诸位皇帝的排列次序有疑问,朝廷命令共同评议此事。吴澄提议说:“世祖统一天下,全都考定古制而推行。
古代天子有七庙,每一座庙都各自为宫,各自按次序依次提升,其庙的宫室,很像现在的中书省的六部。设立省部,也是仿照金、宋的官制,怎么能因为宗庙排序就不考定古制呢!”负责的官员急于办成此事,最终还是按照原来的次序做了。
当时吴澄已经有了辞职的想法,就出城乘舟离开。吴澄平时稍有闲暇就著书立说,直到生命将尽,仍不搁笔。
他对于《易经》《春秋》《礼记》,都各有自己的撰述,而且都能破除以前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来阐发书中的深刻道理,条分缕析,见解精到文笔简洁,见识卓越,成一家之言。起初,吴澄所居住的地方有数间草房,程钜夫为之题名为“草庐”,所以求学的人称吴澄为“草庐先生”。
天历四年吴澄就病逝了,享年85岁。原文: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
高祖晔,初居咸口里。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
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
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
既入朝,荐澄有道,摧应奉翰林文字。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
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
虽寒暑不易也。英宗即位,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
帝在上都,使左丞速诏澄为序,澄曰:“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
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
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
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等舟去。
澄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
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
天历四年六月,澄卒,年八十五。出自元代宋濂、王袆主编的《元史·吴澄传》。
扩展资料吴澄终生治经,孜孜不倦,从年轻时校订“五经”,到中年又“采拾群言”,“以己意论断”,再“条加记叙”,并努力探索朱熹研究五经“未尽之意”,直至晚年方才修成《五经纂言》。除了《诗纂言》而外,其余《易纂言》《书纂言》《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四种以及《易纂言外翼》《仪礼逸经传》《孝经定本》《道德真经注》等书,均为《四库全书》所著录。
朱熹的学说对吴澄影响很大,吴澄撰修《五经纂言》,在编次整理经文的同时,还特别对其内容从义理方面加以疏解,深入探讨其微言大义,发明张大朱熹之说。他摆脱了汉唐局限于文字训诂的治经方法,在五经研究上完成了由汉、唐的典制训诂转入宋元的义理疏注这一发展过程。
毋庸置疑,这确是“朱子门人所不及”的经学成就。即使在元代,研究五经者虽然不乏其人,但唯有吴澄的成就最为显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史。
4.元方善对,文言文翻译
出自《世说新语》,故事中陈元方思维敏捷,善于回答。
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5.文言文翻译《北史.有人负盐负薪者》
原文
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①盐负薪②者[1] ,同释重担③息树阴④。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⑤背之物。惠⑥遣⑦争者出,顾[19]州纪纲⑧曰:“以此羊皮可拷⑨知主乎?”群下⑽咸⑾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⑿,曰:“得其实⒀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⒁伏⒂而就罪⒃
1.负:背。
2.薪:柴火。
3.同释重担:(两人)同时放下重担。同,同时一起;释,放下。
4.阴:通“荫”。树阴:树荫。
5.且:将要。
5.藉:垫、衬
6.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7.遣:使,令, 让 。
8.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9.拷:拷打。
10.群下:部下。
11.咸:都。
12.盐屑:盐末。屑,碎末
13.实:事实。
14.乃:才
15.伏:通“服”,信服。
16.就罪:承认罪过。[3]
17.行:走。
18.息:歇息。
19.顾:回头,回头看。
20.实:事实,真相
译文:后魏的李惠,任职雍州刺史。背着盐的人和背着柴的人,两者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两人将要离去时,争夺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久久没得出结果,就去报了官。李惠让他们出去,回头看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就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见到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令争夺双方观察,背柴的人于是信服并承认了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