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澄的文言文(文言文七吴澄传翻译)
1.文言文七吴澄传翻译
译文:吴澄字幼清,是抚州崇仁县人。
他的高祖吴晔,开始居住在咸口里。九岁时,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
长大成人以后,对于经传都学习精通。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刚归附蒙古,各处盗贼兴起。
乐安人郑松邀吴澄避居于布水谷,于是吴澄在那里作成《孝经章句》,并校定了《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仪礼》及《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元贞初年(1295),吴澄游学于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将他迎接到郡学,每日听他讲经论史,记录其问答大概有数千言。
左丞董士选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操持饮食,说:“吴先生是天下少有的士人。”他入朝为官后,举荐吴澄有远见卓识,朝廷提拔他为应奉翰林文字。
至大元年(1308),朝廷征召他为国子监丞。吴澄到任后,每日早晨在堂上点上蜡烛,国子监生按次序接受学业,但是拿着经书来向他请教疑难问题的人,络绎不绝。
吴澄根据学生的天赋,反复讲解,循循善诱,常常直到半夜。无论寒暑都不改变。
英宗即位,有圣旨要求搜集善于写书法的人,用黄金粉书写佛教《藏经》。皇帝在上都,派左丞速传诏令吴澄作序。
吴澄说:“撰写文辞,不可以给后世的人看,请等皇帝回京再上奏此事。”适逢皇帝去世,此事也就罢了。
泰定元年刚开设经筵,首先任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年时,诏命修建太庙,议论者常见同堂异室之制,于是修建了十三间祭室。
但没来得及迁祀,而国家出现大变,有关官员对诸位皇帝的排列次序有疑问,朝廷命令共同评议此事。吴澄提议说:“世祖统一天下,全都考定古制而推行。
古代天子有七庙,每一座庙都各自为宫,各自按次序依次提升,其庙的宫室,很像现在的中书省的六部。设立省部,也是仿照金、宋的官制,怎么能因为宗庙排序就不考定古制呢!”负责的官员急于办成此事,最终还是按照原来的次序做了。
当时吴澄已经有了辞职的想法,就出城乘舟离开。吴澄平时稍有闲暇就著书立说,直到生命将尽,仍不搁笔。
他对于《易经》《春秋》《礼记》,都各有自己的撰述,而且都能破除以前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来阐发书中的深刻道理,条分缕析,见解精到文笔简洁,见识卓越,成一家之言。起初,吴澄所居住的地方有数间草房,程钜夫为之题名为“草庐”,所以求学的人称吴澄为“草庐先生”。
天历四年吴澄就病逝了,享年85岁。原文: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
高祖晔,初居咸口里。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
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
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
既入朝,荐澄有道,摧应奉翰林文字。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
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
虽寒暑不易也。英宗即位,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
帝在上都,使左丞速诏澄为序,澄曰:“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会帝崩而止。
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
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
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等舟去。
澄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
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
天历四年六月,澄卒,年八十五。此文出自明代宋濂所著的《元史》扩展资料吴澄终生治经,孜孜不倦,从年轻时校订“五经”,到中年又“采拾群言”,“以己意论断”,再“条加记叙”,并努力探索朱熹研究五经“未尽之意”,直至晚年方才修成《五经纂言》。
除了《诗纂言》而外,其余《易纂言》《书纂言》《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四种以及《易纂言外翼》《仪礼逸经传》《孝经定本》《道德真经注》等书,均为《四库全书》所著录。朱熹的学说对吴澄影响很大,吴澄撰修《五经纂言》,在编次整理经文的同时,还特别对其内容从义理方面加以疏解,深入探讨其微言大义,发明张大朱熹之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史。
2.文言文七吴澄传翻译
吴澄字幼清,是抚州崇仁县人。
他的高祖吴晔,开始居住在咸口里。九岁时,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常常名列前茅。
长大成人以后,对于经传都学习精通。 至元十三年(1276) ,人民刚归附蒙古,各处盗贼兴起。
乐安人郑松邀吴澄避居于布水谷。于是吴澄在那里作成《孝经章句》,并校定了《易经》《尚书》《诗经》《春秋》《仪礼》及《大戴礼记》 《小戴礼记》 。
元贞初年(1295),吴澄游学于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将他迎接到郡学,每日听他讲经论史,记录其问答大概有数千言。左丞董士选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为他)操持饮食,说: “吴先生是天下少有的士人。
”他入朝为官后,举荐吴澄有远见卓识,朝廷提拔他为应奉翰林文字。至大元年(1308),朝廷征召他为国子监丞。
吴澄到任后,每日早晨在堂上点上蜡烛,国子监生按次序接受学业,但是拿着经书来向他请教疑难问题的人,络绎不绝。吴澄根据学生的天赋,反复讲解,循循善诱,常常直到半夜。
无论寒暑都不改变。 英宗即位,有圣旨要求搜集善于写书法的人,用黄金粉书写佛教《藏经》。
皇帝在上都,派左丞速传诏令吴澄作序。吴澄说: “撰写文辞,不可以给后世的人看,请等皇帝回京再上奏此事。
”适逢皇帝去世,此事也就罢了。泰定元年刚开设经筵,首先任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
在至治末年时,诏命修建太庙,议论者常见同堂异室之制,于是修建了十三间祭室。(但是)没来得及迁祀,而国家出现大变(指皇帝驾崩) ,有关官员对诸位皇帝的排列次序有疑问,朝廷命令共同评议此事。
吴澄提议说: “世祖统一天下,全都考定古制而推行。古代天子有七庙,每一座庙都各自为宫,各自按次序依次提升,其庙的宫室,很像现在的中书省的六部。
设立省部,也是仿照金、宋的官制,怎么能因为宗庙排序就不考定古制呢!”负责的官员急于办成此事,最终还是按照原来的次序做了。当时吴澄已经有了辞职的想法,就出城乘舟离开。
吴澄平时稍有闲暇就著书立说,直到生命将尽,仍不搁笔。他对于《易经》《春秋》《礼记》,都各有自己的撰述,(而且)都能破除以前一些牵强附会的解释,来阐发书中的深刻道理,条分缕析,见解精到文笔简洁,见识卓越,成一家之言。
起初,吴澄所居住的地方有数间草房,程钜夫为之题名为“草庐” ,所以求学的人称吴澄为“草庐先生” 。天历四年吴澄就病逝了,享年85岁。
原文: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高祖晔,初居咸口里。
九岁,从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长,于经传皆习通之。
至元十三年,民初附,盗贼所在蜂起,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元贞初,游龙兴,按察司经历郝文迎至郡学,日听讲论,录其问答,凡数千言。
左丞董士选延之于家,亲执馈食,曰:“吴先生,天下士也。”既入朝,荐澄有道,摧应奉翰林文字。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澄至,旦燃烛堂上,诸生以次受业,执经问难者,接踵而至。
澄各因其材质,反覆训诱之,每至夜分。虽寒暑不易也。
英宗即位,先是有旨集善书者,粉黄金为泥,写浮屠《藏经》。帝在上都,使左丞速诏澄为序,澄曰:“撰为文辞,不可以示后世,请俟驾还奏之。”
会帝崩而止。泰定元年,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珪、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
在至治末,诏作太庙,议者习见同堂异室之制,乃作十三室。未及迁奉,而国有大故,有司疑于昭穆之次,命集议之。
澄议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而行之。古者天子七庙,庙各为宫,各以次递迁,其庙之宫,颇如今之中书六部。
夫省部之设,亦仿金、宋,岂以宗庙叙次而不考古乎!”有司急于行事竟如旧次云时澄已有去志即出城等舟去。澄少暇即著书,至将终,犹不置也。
于《易》《春秋》《礼记》,各有纂言,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
初,澄所居草屋数间,程钜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之为草庐先生。天历四年六月,澄卒,年八十五。
此文出自明代宋濂所著的《元史》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成吉思汗建国以前,蒙古人还没有文字,后来借用畏兀儿文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到1260年,忽必烈又命国师八思巴用藏文创制“蒙古新字”,作为官定的蒙古文。
因此蒙古建国前和建国后的一段历史,都是后来追述的,比较简略,也有错误。蒙古太宗(窝阔台)到宪宗(蒙哥)时期编成的史书《元朝秘史》,就是用畏兀儿字的蒙古文写成的。
这部史书对了解十二至十三世纪上半期蒙古族历史有重要价值。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
由参知政事王鹗建议,忽必烈始设翰林国史院,开始纂辑国史。至元年间,又设立蒙古翰林院,专用蒙古文记录史事。
这些机构的设立,使元朝除了元顺帝的“实录”缺失,其他十三帝都有较为完整的“实录”,为撰修《元史》提供了主要史料依据。后来由于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无实录可据,明太祖为了弥补元顺帝一朝历史,派欧阳佑等十二人为采访官,到北平(今北京)、山东等地,搜集史料,以备续编。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
3.文言文吴澄传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主要是通过翻译文章达到理解的目的,然后做题目就容易了。
这里提供翻译内容,然后读懂内容自己可以回答了: 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自幼聪敏,三岁能诵读古诗,五岁每日受课千余言,读书通宵达旦。母亲怕他勤奋过度,不让他多读.澄候母亲就寝后,又燃灯读书.九岁与其他子弟参加乡校考试,吴澄总是名列前茅。
长大成人之后,学习经、传,致力于圣贤之学,曾参加进士考试,未中。 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刚归附于蒙古,各处盗贼兴起,社会尚不安宁.乐安郑松邀他避居于布水谷.吴澄在那里著《孝经章句》,并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戴记》、《小戴记》.侍御史程钜夫奉诏至江南求贤,吴澄被荐选至京师,但不久因母病辞归.钜夫奏请将吴澄所著各书置于国子监,以供诸生学习.元贞初年(1295),吴澄游学于龙兴时,按察司经历郝文迎他于郡学,每日听他讲经论史,记录其问答凡数千言.行省官员元明善,常以文学自负,但听了吴澄讲解《易》、《诗》、《书》、《春秋》诸经典的含义之后,不禁赞叹道:“同吴先生谈论学问,如同探索大海一般,深不可测.”遂终身拜吴澄为师.左丞董士选把吴澄请到家中,亲自敬茶奉饭,极力向朝廷推荐,说他道德文章都优于常人.朝廷擢引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当地官府多次敦请,方去赴任,但不久辞职南归.以后又任命他为江西儒学副提举,到职仅三个月,又因病离去. 至大元年(1308),朝廷召他为国子监丞.在此之前,许文正公衡为国子监祭酒,以《朱子小学》等书教授国子生.吴澄到任后,每日清晨向学生授课.在下午休息期间,来向他请求解答《经》书中疑难者,接踵而至.澄根据学生的才能,反复讲解,循循善诱,直到深夜.无论寒暑都是如此. 皇庆元年(1312),升吴澄为司业,以程纯公(程颢)《学校奏疏》、胡文定公(胡安国)《六学教法》、朱文公(朱熹)《学校贡举私议》为教材.教学分为四科: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但这套教学计划未能实施.他常对学生说“: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学问,而陆子(象山)则以静心修养德性为主.如果求学不以德性修养为本,则必然偏重于语言文字,舍本逐末.若以德性修养为本,那就可望获得许多知识.”所以有人认为吴澄属于陆象山学派,违背许衡尊信朱子之本意.然而,这些议论者也并不知陆、朱之学是什么.吴澄辞司业之职而去,从学诸生中,有人不告假也随先生南行.不久,朝廷又召澄为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催促迅速回京.但行至真州,因病不能继续前往. 英宗即位,越级提升吴澄为翰林学士,进阶太中大夫.至治三年(1323)英宗驾崩,泰定帝即位,设经筵,首命吴澄与平章政事张王圭、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朝廷修纂《英宗实录》,命吴澄主持其事.数月后《实录》修成,尚未进呈,澄称病请求还归故里.中书左丞许师敬,奉旨赐宴于国史院,向吴澄表示朝廷挽留之意,吴澄坚持不肯,宴罢立即出城乘舟南下.中书闻讯,派官员追赶,终未追上,回朝奏告皇帝说:“吴澄是我朝名儒,德高望重的老臣.今告老还乡,朝廷亦不忍使他过于操劳,应该嘉奖才是.”于是,诏令加吴澄为资善大夫,赐金织文绮二件及钞五千贯. 吴澄诲人不倦,对于别人提出的疑难,总是不厌其烦地进行解答,直到明白为止.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自己系统的见解,认为从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颜、曾、孟、周敦颐、二程、张载直到朱熹,是一脉相承,以后还要继承发展.他自青年时代就以继承传统文化为己任.无论入朝为官还是隐退归家,凡所经过的郡县,其士大夫们都争着请他去教育子弟.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跋山涉水,来向他求学者,常不下千百人.平时稍有闲暇,即著书立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方才搁笔.对于《易》、《春秋》、《礼记》都有自己的解释,破除以前注释中穿凿附会的陋习,阐发书中深奥的道理,条理分明,文笔简洁,见识高超,成为一家之言.著有《学基》、《学统》二篇,使学者明了做学问之要本所在,懂得求学的途径,循序渐进.他的学术思想,尤得益于邵雍的学说.他还校订了《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乐律》以及《八阵图》和郭璞的《葬书》. 吴澄故居有草房数间,程钜夫为之题名为“草庐”,因此学者称吴澄为“草庐先生”.天历三年(1330),朝廷因吴澄年事已高,特任命其次子吴京为抚州教授,以便就近奉养.天历四年,吴澄病逝,享年八十五岁.朝廷赠为江西行省左丞、上护军,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
4.把《元史·吴澄传》翻译成现代汉语
具体翻译看24史全译吧.〖吴澄〗(1249-1333年)字幼清,元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
尝举进士不中。入元官至翰林学士。
所居草屋,程□夫题曰“草庐”,故学者称草庐先生。乐安郑松招澄居布水谷,著《孝经章句》,校定《易》、《书》、《诗》、《春秋》、《仪礼》及大、小戴《记》。
侍御史程□夫奉诏求贤江南,起澄至京师,未几以母老辞归。□夫请置澄所著书于国子监以资学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录之。
后除江西儒学副提举,居三月以疾去官。至大元年(1308),召为国子监丞,继许衡以朱子小学等书授弟子。
后又升为司业,以程颐《学校奏疏》、胡瑗《六学教法》、朱熹《学校贡举私议》约之,为教法四条:一日经学,二日行实,三日文艺,四曰治事。但未及行。
又尝为学者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
故议者以澄为陆九渊之学,已非许衡尊信朱子本意。后澄谢职去。
再拜集贤直学士,特授奉议大夫,因疾作未能到任。英宗即位,超迁翰林学士,进价太中大夫。
泰定元年(1324),初开经筵,首命澄与平章政事张圭、国子祭酒邓文原为讲官。修《英宗实录》,帝命澄总其事。
后请老而归。吴澄在当时声望甚高,“出登朝署,退归于家,与郡邑之所经由,士大夫皆迎请执业。
而四方之士,不惮数千里,蹑□负籍来学山中者,常不下千数百人”(《元史·吴澄传》)。吴澄世代业儒。
十五岁始读朱嘉《大学章句》;十六岁在场屋中识饶鲁学生程若庸,拜程为师,遂为饶鲁的再传弟子。其后,又师事程绍开;程以“和会朱陆”为学旨。
澄为学,折衷朱陆两派,而终近于朱。他曾作《道统图》,以朱子之后道统的接续者自居。
对于道统,他借董仲舒之说,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又据《周易》的元、亨、利、贞排列,将道统的历史顺序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元、亨、利、贞四个小段。
将两宋请儒列入近石阶段。对于近古的理学阶段,吴澄从周敦颐到朱熹,按元、亨、利、贞细加排列,朱熹只是处于“利”,而不是终结之“贞”,显然,他自己欲以“贞”为己任。
在经学方面,澄完成《五经纂言》。他从青年时即进行五经校注,中年以后,又“采拾群言”,“以己意论断”,并探索朱熹的“未尽之意”,费时数十年,到晚年方告成。
在诸经中,吴澄于三礼“用功最勤”。他因朱熹筹画之意,以《仪礼》十七篇为经,仿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例,将《礼记》分类编次,纂成《仪礼逸经》八篇,把《礼记》中的《投壶》、《奔丧》、《大戴礼记》中的《公冠》、《诸侯迁库》、《诸侯庙》,郑玄《三礼注》中的《中溜》、《□于太庙》、《五居明堂》,辑成二卷八篇。
另外,又将大、小戴记中的《冠仪》、《昏仪》等八篇,与《礼记》中的《乡射仪》、《大射仪》二篇,辑成《仪礼传》十篇。经此整理,使号称难读的《仪礼》得见崖略。
吴澄在编次整理的同时,还对其内容以义理加以疏解,探其大义,张大朱熹之说,而摆脱了汉、唐局限于文字训诂的方法。其《书纂言》,从吴□与朱熹之说,疑《古文尚书》及《礼传》为伪书。
在天道观方面,他提出,天地、日月和人物的形成,本于“一气”。“一气”就是“太一”,而“不名为太极”。
“太一”即“混元之气”。他称:十二万八干九百岁为一元,一元分十二会,一会为一万八百岁,每会又分为二,即五千四百岁。
每个五千四百岁终了时,就是一个毁灭,同时也是另一个五千四百岁的开始,此谓“贞下元”。这个开始即为“混沌太始”,也即“一气”、“混元之气”的出现。
此“混元之气”再分而为阴阳清浊之气,于是就有了天地、日月、星辰,乃至万物与人。“太一”不能自行生成与演化,而顺靠“太极”为之。
“太极”乃“天地万物之统会”,是“至尊至贵无以加者”,也就是至高无上的“道”。“太极”之“全体自然”谓之“天”;其“主宰万物”谓之“帝”;其“赋与万物”谓之“命”;“物受以生”谓之“性”;其“具于心”谓之“仁”。
“太极”不仅是宇宙的本体,也具有道德属性,故为人生最高的理想和极则。他有时也把“太极”说成是理、天理。
对于理气关系,他认为“理在气中,原不相离”,而“理”为“气”的主宰。在心性论方面,“和会”朱、陆及诸家之说。
认为,人性得之于天,而为本然之性,但因其气质不同而有善恶之分。他主张,性有善恶之分。
但即使是那些因气浊而恶的人,其天地之性亦在“其中”,只是“拘碍沦染”于浊气而已。对于如何体认天理,以恢复天地之性的问题,他并未沿用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而是主张从自身去发见善端,扩充善端,此即“身上实学”,这又与陆九渊的先识本心的方法相接近。
故他认为为学至要在于“心”,同时,他也推崇朱熹的“格物”和“诚意”之说。其著作除上述者外,还有《三礼叙录》、《批点考工记》等。
吴澄与许衡同为元代名儒,时有“南吴北许”之称。人谓吴比许尤为“正学真传,深造自得”。
黄百家称“朱子门人多习成说,深通经术者甚少,草庐《五经纂言》,有功经术,接武建阳(朱熹),非北溪(陈淳)。
5.古文翻译成的现代汉语 《松友说》吴澄
松树,是树木里贞洁坚挺的。那么它的朋友是谁呢?《鲁论》赞美它凋谢迟晚,蒙庄赞美它冬夏常青,都与柏树并称。但是柏树是松的朋友吗?《戴记》赞美它连续四季不凋败枝叶,那么就不值与柏相同了,而又与竹一样那么美好。世俗也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但是竹、梅是松的朋友吗?可以与松作朋友的人,必定像柏、像竹、像梅而后才能够相交。盘桓与孤独的松树旁边,松树所交的朋友,是晋代的陶渊明。吟诗哦歌与两株松树之间,松树所交的朋友,是唐朝的斯立。番阳的陈圣举,嗜好书,有清单雅致的品格,用「松友」来为自己的居所命名。那些不认为自己在与松交朋友而认为松树与自己是朋友的人,他的节操他的心胸应当有并肩陶渊明而超越(这个崔不知道是谁,暂且认为是崔颢吧)崔颢的程度。要不然,松树之所以是松树,如丝萝那样善变,又以什么做表率而特立于柏,竹,梅之上呢?临川的吴澄为松树做《松友说》。
自己译的……累死了
写作背景这个查不到= =不过可以推测出来。看文中大概述说的都是松树的品格和能与松树交朋友的人。那么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就可能社会人心浮躁,人人多城府多心计,善变,不能保持松树那种始终如一的品质。也可能作者刚遭遇了变故,又或者只是一时怀古罢了。
至于写作技巧……这个我也不强,只能说作者善于引用和重复比兴。
6.古文翻译成的现代汉语 《松友说》吴澄
松树,是树木里贞洁坚挺的。那么它的朋友是谁呢?《鲁论》赞美它凋谢迟晚,蒙庄赞美它冬夏常青,都与柏树并称。但是柏树是松的朋友吗?《戴记》赞美它连续四季不凋败枝叶,那么就不值与柏相同了,而又与竹一样那么美好。世俗也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但是竹、梅是松的朋友吗?可以与松作朋友的人,必定像柏、像竹、像梅而后才能够相交。盘桓与孤独的松树旁边,松树所交的朋友,是晋代的陶渊明。吟诗哦歌与两株松树之间,松树所交的朋友,是唐朝的斯立。番阳的陈圣举,嗜好书,有清单雅致的品格,用「松友」来为自己的居所命名。那些不认为自己在与松交朋友而认为松树与自己是朋友的人,他的节操他的心胸应当有并肩陶渊明而超越(这个崔不知道是谁,暂且认为是崔颢吧)崔颢的程度。要不然,松树之所以是松树,如丝萝那样善变,又以什么做表率而特立于柏,竹,梅之上呢?临川的吴澄为松树做《松友说》。
自己译的……累死了
写作背景这个查不到= =不过可以推测出来。看文中大概述说的都是松树的品格和能与松树交朋友的人。那么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就可能社会人心浮躁,人人多城府多心计,善变,不能保持松树那种始终如一的品质。也可能作者刚遭遇了变故,又或者只是一时怀古罢了。
至于写作技巧……这个我也不强,只能说作者善于引用和重复比兴。
7.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
昊澄,字幼清,抚州崇仁县人。
三年,聪颖天发,教的古诗,随口背诵。五年,每天接受一千多说,晚上读到天亮,母亲担心他过多,节灯火,不多和,澄候母亲睡觉,燃火再学习。
九年,从一群子弟试乡校,每中前列。既然长,在《经》、《左传》都练习相通的,知道用力圣贤的学问,曾经举进士不中。
至大元年,召为国子监丞。先是,许文正公衡任祭酒,开始以《朱子学》等书给学生,长时间的,渐渐失去原来。
高澄到,一旦点燃蜡烛堂上,学生们依次学习,太阳偏西,后燕居的房子,执经提问者,接踵而至。元澄各因其材质,反复训练诱导的,每到深夜,虽然寒暑不容易啊。
元澄一晚上去世了,诸生有不请假而从之南的。
8.元代吴澄《咏雪》的原文及释意
咏雪
[元]吴澄
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剩添吴楚千汪水,压倒秦淮万里山。
风竹婆娑银凤舞,云松偃蹇玉龙寒。
不知天上谁横笛,吹落琼花满世间。
【注释】
腊:腊月,农历十二月。鸿钧:指自然界的变化。
吴楚:泛指今江苏、安徽、湖北一带,这里古代分属吴国和楚国。
婆娑:形容盘旋的样子。
偃蹇(yǎn jiǎ n):形容屈曲盘绕的状态。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冬日雪景的诗。诗的大意说:大自然运转到腊月,一年也就快过完了,寒冷的东北风把水剪成片片雪花,降落到天坛。大雪纷纷,铺天盖地,更加增添了吴楚一带的千条江水。皑皑白雪,气势磅礴,仿佛要压倒秦淮流域的万里群山。雪压竹枝,在阵风的吹拂下,摇曳不定,宛如银凤飞舞。高高的云松,像屈曲盘旋的玉龙,令人望而生寒。不知谁在天上吹奏横笛,吹落这琼瑶碎玉般的雪花撒满人间。
这首诗是吟咏雪的,但诗的通篇没有出现一个“雪”字。可是读起来,会觉得句句都是在写雪,并且写得巧妙、新奇、夸张、形象,这是这首诗的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