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扩大(文言文中词义扩大的实例有哪些?)
1.文言文中词义扩大的实例有哪些?
① 菜 (1) 原义:专指蔬菜。
到了宋代,菜 仍不含肉、蛋等副食。如: 菜草之可食者。
《说文部》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礼记•学记》 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 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鹤林玉露》 (2) 扩大义:兼指肉、蛋等副食。 如: 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
《儒林外史》 ② 睡 (1) 原义:指打吨。如: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 睡,弗听。
《史记•商君列传》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 足。 《史记•苏秦列传》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秋声赋》 (2) 扩大义:泛指睡觉。如: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 妆。
《海棠诗》 ③ 粮 (1) 原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 旅行者吃的)干粮。如: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 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庄子•逍遥游》 居家为食,行道曰粮。《经典释文》 (2) 扩大义:泛指各种粮食。
如: 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 亲族。 《晋书•吴隐之传》 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
《后汉书•和帝纪》 ④ 江 (1) 原义:专指长江。 如: 江水又东,径巫峡。
《水经注•江水》 (2) 扩大义:泛指多条河流。 ⑤ 皮 (1)原义:指从兽身上剥取下来的 皮。
如: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礼记•坊记》 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说文•皮部》。 (2)扩大义: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 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如: 皮,被也,被覆体也。 《释名》 皮毛者,肺之合也。
《素问•咳论》 ⑥ 响 (1) 原义:专指回声。如: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水经注•江水》 (2) 扩大义:泛指声音。如: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沈。
《在狱咏蝉》 ⑦唱 (1) 原义:领唱。如: 叔兮伯兮,唱予和女。
《诗经•郑风•萚兮》 (2) 扩大义:泛指唱歌。如: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滕王阁序》 ⑧焚 (1) 原义:放火烧山林以进行围猎。 如: 象有齿以焚其身。
《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许行》 (2) 扩大义:泛指一切焚烧。
⑨雌 (1) 原义:雌性之鸟。 如: 雌,鸟母也。
《说文•隹部》 谁知鸟之雌雄。《诗•小雅•正月》 (2) 扩大夂:凡具有阴性属性的事 物都可称为“雌”。
2.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答案答案
《文言文启蒙读本》版 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 国家发展得好有他的功劳,楚国人常常称赞他。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小声的哭着回家。
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害怕离开母亲死了。”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母亲说:“你暗中做有助于别人的事,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
编辑本段注释 1、尝:曾经。 2、为:是。
3、婴儿:孩童,儿童。 4、两头蛇:长有两个脑袋的蛇。
5、泣:哭。 6、故:缘故,原因。
7、对:回答。 8、向:以前,先前。
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9、之:代词,两头蛇。
10、恐:害怕。 11、去:离开。
12、安:疑问代词,哪里。 13、安在:在哪儿? 14、阴德:暗中所行的好事。
15、报:报答。 16、令尹:楚国的国相称“令尹”。
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17、对:回答。
18、故:缘故,原因。 19、毋:(wú)不要。
20、治:治理。 21、闻:听说,听见。
22、及:等。《文言文启蒙读本》版 孙叔敖是楚国的国相, 国家发展得好有他的功劳,楚国人常常称赞他。
孙叔敖小的时候,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他小声的哭着回家。
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刚我看见了它,我害怕离开母亲死了。”
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叔敖又回答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母亲说:“你暗中做有助于别人的事,神一定会保佑你的,不要担心。”
编辑本段注释 1、尝:曾经。 2、为:是。
3、婴儿:孩童,儿童。 4、两头蛇:长有两个脑袋的蛇。
5、泣:哭。 6、故:缘故,原因。
7、对:回答。 8、向:以前,先前。
这里是“刚才”的意思。 9、之:代词,两头蛇。
10、恐:害怕。 11、去:离开。
12、安:疑问代词,哪里。 13、安在:在哪儿? 14、阴德:暗中所行的好事。
15、报:报答。 16、令尹:楚国的国相称“令尹”。
楚国掌握军政大权的最高官员。 17、对:回答。
18、故:缘故,原因。 19、毋:(wú)不要。
20、治:治理。 21、闻:听说,听见。
22、及:等到 23、治:管理,这里指治理国家。
3.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2009-07-30 22:37(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与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
4.文言文,放大如图,,,
站在海塘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直奔岸上。
稍稍靠近了一点,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如同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惊吓飞走。渐渐又靠近了一点,喷出水沫溅起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个落下。
又靠近了一点,像飓风一样逼来,气势将要拍打着岸而上。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
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喷到的地方都被湿了。快速向右翻滚,被龟山全挡住了,潮水的声音不寻常,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水像漫天大雪在半空中飞舞。
看到这样情景的人目瞪口呆,坐了好一会儿,脸色才镇定下来。
5.初中文言文扩展阅读10—12篇题目和文章
10.《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2.《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