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黜其思忧且幽文言文翻译(谁能给我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文言文翻译?)
1.谁能给我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文言文翻译?
参考一下吧,希望有用 我生之初尚无为①,我生之后汉祚衰②。
天不仁兮降乱离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④,民卒流亡兮共哀悲⑤。
烟尘蔽野兮胡虏盛⑥,志意乖兮节义亏⑦。对殊俗兮非我宜⑧,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⑨,心愤怨兮无人知。
【注释】①无为:无事,指社会安定。 ②汉祚衰:汉朝的国运衰落,指桓帝灵帝时的宦官专权,宦官外戚之争等。
祚(Zuò作),福,引申为运命。《诗经·兔爱》:“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灾祸)”,这里是化用其句。
③乱离:指从张让董卓之乱开始的汉朝政权崩溃、军阀混战,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民流离等事。可与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蔡琰的《悲愤诗》互相参看。
④寻:延续、接连不断。 ⑤卒:同猝,仓促、慌乱。
以上二句是说,每天都在打仗,道路极其危险,百姓逃难,慌乱悲伤。 ⑥胡虏:指匈奴人。
⑦志意乖:指与自己的意志相违背。乖,违背。
节义亏:指自己被匈奴人所虏娶而言。 ⑧殊俗:不同的风俗习惯。
⑨一会:一翻、一段。一拍:犹言一会。
这句是说,一段琴曲正好是相应的一段胡笳曲,指蔡琰用琴来演奏胡笳曲而言。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①,将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万重兮归路遐②,疾风千里兮杨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③,控弦被甲兮为骄奢④。
两拍张弦兮弦欲绝⑤,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注释】①戎羯:当时游牧于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名,这里用以代指匈奴人。
室家:古代用以指妻妾。将:挟持。
以上二句是说,匈奴人逼我做他的妻室,把我远远地带到了天边。 ②遐:遥远。
③虺(huǐ 灰)蛇:一种毒蛇。 ④控弦:拉弓。
控,拉。骄奢:骄傲蛮横。
以上二句是说,这些匈奴人都很暴猛,每天以披甲射箭互相争能。 ⑤张弦:上弦,这里即指弹奏。
越汉国兮入胡城①,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②,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③。
鼙鼓喧兮从夜达明④,胡风浩浩兮暗塞营⑤。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注释】①越:这里指离开。 ②骨肉震惊:指对异族的衣饰感到厌恶可怕。
③羯膻:指带有膻气的羊肉羊奶之类。揭(jié节),羊之阉者。
枉遏:委屈,不顺。以上二句是说,面对异族的服装,内心感到厌恶;面对异族的食物,也感到与自己的习性相违。
④鞞鼓:古代军中所敲的一种小鼓。 ⑤暗:迷漫、笼罩。
塞营:边塞上的营垒,这里即指匈奴人所住的篷帐。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①。
天灾国乱兮人无主②,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③,四拍成兮益凄楚。
【注释】①禀气含生:泛指人类,古人认为人都是禀天地之气而生。《论衡·骨相篇》:“禀气于天,立形于地。”
含生,指具有生命者。 ②无主:无聊赖,无依靠。
③涉历:经历。这句是说,追想自己的经历,那是多么艰难啊。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①,雁北归兮为得汉音②。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③。
攒眉向月兮抚雅琴④,五拍泠泠兮意弥深⑤。 【注释】①边心:边人怀乡之心。
②汉音:来自汉朝(故国家乡)的音讯。 ③愔愔(yīn音):静默深沉的样子。
以上四句是说,看到雁往南飞,就想拜托雁行把自己的怀乡之情带给故乡;看到雁行南来,就想得到故乡的消息,可是,雁行高渺,难以追寻,空使自己伤心肠断。 ④攒眉:皱眉。
⑤泠泠(líng伶):凄凉而清脆的声音。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①。
夜闻陇水兮声呜咽②,朝见长城兮路杳漫③。追思往日兮行李难④,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注释】①酪(là0烙):乳类制品。 ②陇水:陇山上下来的流水。
北朝乐府《陇头歌辞》有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
这里是化用其句。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
③杳(miǎo秒)漫:荒远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夜间听着汩汩的陇水,犹如呜咽;白天望着迤逦的长城,归路遥远。
④往日行李:指当初被掠来时沿途经受的苦楚。行李,行程。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①,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②,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③。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④,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
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⑤。 【注释】①边声:通常指边境上的战马与号角之声,也包括边野上的风声。
②烽戍:烽火台与戍卒的营垒。 ③俗贱句:《史记·匈奴列传》:“自君王以下皆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毡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
按:历史上历来轻视少数民族,有不少带有侮辱性的不实的记载,我们应有所分析。 ④逐有水草句:《史记·匈奴列传》:“逐水草迁徒,无城郭常处耕桑之业。”
逐,随着。葺垒,搭帐篷,修营垒。
⑤流恨:指抒发怨恨之情。恶居于此:为何让我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恶(wū呜):为何。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①?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②?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③?我不负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④?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注释】①为:同谓。
②何事:为何。 ③负:亏欠,对不起。
殊匹:不同类。 ④殛(jī急):诛杀。
这里是惩罚的意思。越:流。
2.《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第四十七》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班固 【说明】本传叙述盖宽饶、诸葛丰、刘辅、郑崇、孙宝、毋将隆、何并等七人的事迹。
这是一篇刚直之臣的类传。盖宽饶,“刚直高节”,为司隶校尉,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莫敢犯禁。
指刺宣帝崇尚刑法、信用宦官,以此被迫自杀。 诸葛丰,“特立刚直”。
任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外戚许章不奉法度,乃举节欲收捕之,被元帝收其节。
后因上书忤旨,被免官。刘辅,上书谏成帝立赵婕妤,触犯帝威,被系于狱,辛庆忌等上书为其说情,仍被处刑。
郑崇,“名公直”,为尚书仆射,上书谏哀帝封傅商为侯,帝不采纳,又以董贤贵宠过度谏,由是重得罪,被诬陷而死。 孙宝,“经明质直”,为丞相司直,揭发外戚王立侵占公田。
为司隶,因奏请覆治冯太后自杀事忤旨,又为郑崇鸣冤,被免官。后为大司农,揭发孔光、马官等阿谀王莽,又被免官。
毋将隆,敢直言,上疏谏赐董贤武库兵,劾奏傅太后贱买官婢事。因不附王莽,被劾,免官,流放。
何并,为吏尚严,不畏权贵,为颖川太守,诛锄豪侠。后病卒。
这七人,名为刚直,主要是敢于举劾权贵豪强。班固以七人合传,允为“邦之司直”,乃其“不抑抗”的表现。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1)。明经为郡文学(2),以孝廉为郎(3)。
举方正(4),对策高第(5),迁谏大夫(6),行郎中户将事(7)。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侍中阳都侯彭祖不下殿门(8),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
彭祖时实下门(9),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10),左迁为卫司马(11)。 (1)魏郡:郡名。
治邺县(在今河北磁县南)。(2)明经:通晓经术。
文学:官名。教官。
(3)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科目之名。(4)方正:汉代选举官吏科目名。
(5)高第:优等。(6)谏大夫:官名。
掌谏议。属郎中令(光禄勋)。
(7)郎中户将:《公卿表》郎中令属官有郎中车、户、骑三将,盖各以所主管为名。 户将,主管户卫。
(8)张安世:张汤之子。《张汤传》附其传。
不下殿门:谓过殿门不下车。(9)实下门:谓实际上过殿门曾下车。
(10)非是:谓不实,不对。(11)左迁:降职之意。
卫司马:官名。属卫尉。
先是时,卫司马在部(1),见卫尉拜谒(2),常为卫官繇(徭)使市买。 宽饶视事,案上令,遂揖官属以下行卫者。
卫尉私使宽饶出(3),宽饶以令诣官府门上谒辞(4)。尚书责问卫尉(5),由是卫官不复私使候、司马(6)。
候、司马不拜,出先置卫,辄上奏辞(7),自此正焉。 (1)在部:在屯部。
(2)卫尉:疑为“卫官”之误。 吴恂曰:“‘卫尉’乃‘卫官’之误,此专言卫司马与卫官事也。
玩‘在部’二字可知。”(3)卫尉:“卫官”之误。
吴恂曰:“亦‘卫官’之误,上文‘常为卫官市买’,及下文‘由是卫官不复私使候司马’可证。”(4)官府门:“宫府门”之误。
吴恂曰:“当为‘宫府门’之误。 《史记·滑稽列传》可证宫府门者,盖尚书台门也,以出纳王命,故尊同两府,其言宫者,以别外耳。”
辞:谓辞离职守。(5)尚书:官名。
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章奏。卫尉:官名。
掌管宫门警卫,主南军。汉九卿之一。
(6)候、司马:皆小军官。(7)出先置卫,辄上奏辞:如淳曰:“天子出,为天子先导。
先天子发,故上奏辞。” 宽饶初拜为司马,未出殿门,断其衣(1),令短离地,冠大冠,带长剑,躬案行士卒庐室(2),视其饮食居处,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3),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
及岁尽交代(4),上临飨罢卫卒(5),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供)更一年(6),以报宽饶厚德。 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7),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
擢为司隶校尉(8),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廷尉处其法(9),半用半不用,公卿贵戚及郡国吏繇(徭)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1)禅衣:单衣。
(2)躬:亲自。案行:巡视。
(3)抚循:安抚。(4)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
(5)上:指皇帝。飨:汉仪,正月五日,大置酒飨卫士。
罢:汉代卫卒服役期满(一年)即可罢归。(6)供更:意谓再服役。
(7)太中大夫:官名。秩比千石。
属郎中令(光禄勋)。 (8)司隶校尉:官名。
汉武帝时始置,掌纠察京师百官所辖附近各郡,相当于州刺史。(9)廷尉:官名。
掌刑狱。汉九卿之一。
平恩侯许伯入第(1),丞相、御史、将军、中二千石皆贺(2),宽饶不行。许伯请之,乃往,从西阶上,东乡(向)特坐(3)。
许伯自酌曰:“盖君后至。”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
丞相魏侯笑曰(4):“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坐者皆属目卑下之(5)。酒酣乐作,长信少府檀长卿起舞(6),为沐猴与狗斗,坐皆大笑。
宽饶不说(悦),卬(仰)视屋而叹曰:“美哉!然富贵无常,忽则易人(7),此如传舍,所阅多矣。 唯谨慎为得久,君侯可不戒哉!”因起趋出,劾奏长信少府以列卿而沐猴舞,失礼不敬。
上欲罪少府,许伯为谢,良久,上乃解。 (1)入第:始入新居。
(2)御史:指御史大夫。中二千石:汉时高秩,每月百八十斛。
九卿秩皆中二千石。(3)东乡(向)特坐:汉时以东向坐为尊。
盖宽饶自以司隶校尉,故“东向特坐”,以上宾自居。(4)魏侯:指魏相。
3.文言文翻译
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出自《史记 屈原列传》原文: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
《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
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
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
因此被放逐。”扩展资料:本文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其中又删去了屈原《怀沙》赋全文。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其中最强盛的是秦、楚二国。屈原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
最后,毅然自沉汨罗,以殉自己的理想。本文以强烈的感情歌颂了屈原卓越超群的才华和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虽然事迹简略,但文笔沉郁顿挫,咏叹反复,夹叙夹议,是一篇有特色的评传式散文。
4.屈原忠而被( )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5.《仲尼弟子列传》古诗原文及翻译
仲尼弟子列传原文: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
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
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於齐,晏平仲;於楚,老莱子;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
颜渊问仁,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闵损字子骞。
少孔子十五岁。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
冉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
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冉雍字仲弓。仲弓问政,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以仲弓为有德行,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父,贱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
为季氏宰。季康子问孔子曰:“冉求仁乎?”曰:“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
仁则吾不知也。”复问:“子路仁乎?”孔子对曰:“如求。”
求问曰:“闻斯行诸?”子曰:“行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子华怪之,“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曰:“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子路喜从游,遇长沮、桀溺、荷丈人。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
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
於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於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
是时子贡为鲁使於齐。宰予字子我。
利口辩辞。既受业,问:“三年之丧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於汝安乎?”曰:“安。”
“汝安则为之。君子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故弗为也。”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义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宰我问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宰我为临菑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贡既已受业,问曰:“赐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卫公孙朝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子贡问曰:“富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