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气词的用法(文言文中语气词用法)
1.文言文中语气词用法
其:本义为簸箕,假借为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今日其雨。”
〈助〉用作语助。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屈原·涉江》又云霏霏其承宇。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无后乎?” 《左传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尚书 益稷》:“帝~念哉!” 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 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夫将者,国之辅也。 (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 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如:壮士,能复饮乎? (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
/子其行乎? (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 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2)表感叹,相当于“耶”。
如:乾坤其易之门邪。
2.文言文的18个语气词是什么?
而 1:第二人称代词。
你 你的 2 连词:并列 转折 相承 3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如果”或,却 的意思 5如,像 何: 1背,扛 2 疑问代词,什么 3副词。多么 乎 1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2语气词。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或“呢” 3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4形容词词尾 乃 1第二人称代词 你 你的 2副词 于是 这才 3副词 却 竟然 4副词 只 仅仅 5是 就是 6语气词 7【乃尔】如此 其 1第三人称代词。
表示领有。相当于他的 他们的 2指示代词。
相当于 那,那些 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 4句中语气词。表是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5形容词词头(~的样子) 且 1连词。
而且,并且。 2连词。
况且。 3连词。
尚且,还。 4副词。
暂且,姑且。 5副词。
将要,快要。 6且(jū)。
语气词。
3.古文中“其”有没有句中语气词的用法?
有。
“其”字,一般用作代词,但在课文中表反诘、猜测等语气,出现过几次,也要重点掌握,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其李广将军之谓乎”中的“其”字表猜测语气。其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用作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4.文言文中语气词有哪些
其的四种词性及相关用法: qí 〈代〉 (1) (形声。
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jī),变成“其”。
(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
“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2) 彼、他 [he]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3) 又如:独善其身 (4) 她 [she]。
如:萨奇打他的妻子,将其打倒在地 (5) 它 [it]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6) 他们;她们;它们 [they]。
如: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7) 他的 [his]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滕文公下》 (8) 又如:其妻 (9) 她的 [her]。
如:其夫 (10) 它的 [its]。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11)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their]。
如:他们思想保守,固守其老一套做法 (12) 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的 [that]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 (13) 又如:正当其时 (14) 这样,如此 [such]。
如:不乏其人;其然(如此) (15) 姓 其 qí 〈副〉 (1) 也许;大概 [perhaps;probably;most likely]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其自桓叔以下。——《国语·晋语》 齐国其庶几乎。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齐其庶几乎。 其一旦将以不敬之民而驱之战。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2) 表示祈使。当,可 [can;may] 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君其详之。——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汝其善抚之。
——清·林觉民《与妻书》 弟其宽心勿畏可也。——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 (3) 将,将要 [should] 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 (4) 表示诘问。通“岂”,难道 [Does it mean…?Shouldn't it be?] 其为死君乎。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其可怪也欤。
——唐·韩愈《师说》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中国其果老矣乎。——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5) 极,甚 [very] 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韩非子·初见秦》 其 qí 〈连〉 (1) 如果,假设 [if] 其或未能处置,即且给公验。——唐·封演《封氏闻见记》 (2) 或许;大概 [perhaps] 我中国前途,其有望乎?——《负曝闲谈》 (3) 又如:其诸(或者);其者(或者) (4) 还是。
表选择 [still;yet] 其真无马耶。——唐·韩愈《杂说》 (5) 又 其真不知马耶。
其亦足乐乎。——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其 qí 〈助〉 (1) 用作语助。
(2) 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 又如:他们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这类好辞书,尤其需要;说得何其好哇! (4) 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虽僻远其何伤。
——《楚辞·屈原·涉江》 (5) 又 云霏霏其承宇。 其敢自谓几于成乎。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句中语气词 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孟子 梁惠文王上》:“始作俑者,~无后乎?” 《左传 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尚书 益稷》:“帝~念哉!”。
5.什么是语气词,请举例说古代汉语句首,句中,句尾语气词的用法
语气词是表示种种语气的虚词,它常常用在句尾,有时也用在句首,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古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有也、矣、乎等。一、也 语气词“也”从在句中的位置上看,经常地、大量地用在句尾,有时也用在句中;从句式上看,“也”字经常用在判断句句尾,但也可以用在陈述句句尾。
判断句句尾使用“也”字,作用是帮助判断,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使听者或读者对判断深信不疑。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
这种用法的“也”字现代汉语中没有和它对应的词。一般可以不译出。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破蔺相如列传》) ③成安君,儒者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正因为“也”字有加强肯定的作用,所以也常用在陈述句句尾,以加强陈述语气,使读者或听者坚信所陈述的内容。
用在陈述句句尾的“也”字,和用在判断句句尾的“也”字,在用法上仍然是相通的。这种用法的“也”字可译成“啊”或“呢”,或不译出。
例如: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也”字用在因果或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句尾,也含有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语气的作用。
因为解释原因,说明真相,预测结果,进行推理都带有论断性质,而论断本身必然有所肯定和确认,“也”字正好表达了这种语气。例如: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左传•庄公十年》)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孟子•梁惠王上》) 以上是因果复句中后一个分句句尾使用“也”字。④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⑤距关毋内诸侯,秦也可尽王也。(《史记•项忌本纪》) ⑥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自至也。
(欧阳修《答吴充称才书》) 以上是假设、让步复句中后一分句名尾使用“也”字。“也”字用在祈使句和感叹句尾,使祈使、感叹语气更加坚决、肯定和强烈。
“也”字的这种用法是跟上述的基本用法相一致的。可译成“吧”或“啊”。
例如:①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城濮之战》)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以上是祈使句句尾使用“也”字。③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④拔剑割肉,壹可壮也!(《汉书•东方朔传》) 以上是感叹句句尾使用“也”字。
“也”字有时也出现在疑问句句尾。“也”字所在的疑问句往往有“问”、“问曰”等明确表示问话的词语,或者有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
“也”字在疑问句句尾出现,并不是说“也”有疑问语气词的用法,“也”字仍然是表示确认的语气。由于“也”字的使用,就便得这种疑问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往往是对已经确认的某种事实提出的疑问。
例如:①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论语•为政》) ②二世问左右:“此乃鹿也?”(《史记•李斯列传》) ③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④君王舍甲兵之威以临使之,而胡重鬼神而自轻也?(《诸稽郢行成于吴》)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⑥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庄子•齐物论》) 例①、②的疑问语气由“问”表达出来;例③、④的疑问语气由“何”、“胡”这样的疑问代词表达;例⑤、⑥“也”字后出现疑问语气词“与”和“邪”,足以说明“也”字并不表示疑问语气。句中的“也”字表示顿宕,兼有强调和提示作用。
这种“也”字往往用在句中的主语、状语后,表示语气上的停顿和隔断,对上文是强调,对下文是提示。例如:①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郑伯克段于鄢》) 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③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以上诸例是主语后面使用“也”字。④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
(《许行》) ⑤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同④) 以上二例是状语后面使用“也”字。二、矣 “矣”字经常用在叙述句句尾,把事物发展变化的情况告诉别人,含有运动过程和时间因素,是个表示动态的直陈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矣”字所表示的动态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来或从前就有这种情况,说话人把它当作一种新情况提出来加以陈述,或告知别人。
例如:①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②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③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二是现在还没有出现某种情况,但预料、推断这种情况将必然出现,说话人也可以用“矣”字把这必将出现的新情况提示出来。
例如:①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受公子兵,事必危矣。(《史记•魏公子列传》) ②吾且柔之矣。
(《城濮之战》) ③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第一例是表示可能的倒述句,含有原来不可以,。
6.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是那些
这是别人回答的 我借用一下回答你文言文常见的语气词有以下几个:1、也:(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夫将者,国之辅也。(2)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如: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2、矣:(1)用在句尾表示陈述语气。
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2)用在句尾,表示疑问、感叹、祈使语气。
如: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可疾去矣,慎勿留。3、乎:(1)用在句尾表示疑问语气。
如:壮士,能复饮乎?(2)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祈使语气。如:天乎!吾无罪。
/子其行乎?(3)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4、者:(1)表停顿语气。如: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2)用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昔者吾舅死于虎。
(3)用在句尾表疑问。如:无差,谁为多与者?(《狱中杂记》)5、耶:(1)用于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于句尾疑问中略带测度,相当于“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用于句尾表反问,相当于“吗”。
如:呜呼!州县者真驿耶?(4)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时耶,命耶?从古如斯。
6、邪:(1)表疑问,相当于“呢”“吗”。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2)表感叹,相当于“耶”。
如:乾坤其易之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