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天平山记文言文答案(《清•顾彩髯樵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清•顾彩髯樵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明季吴县洞庭山乡,有樵子者,貌髯而伟,姓名不著,绝有力。每暮夜樵采,独行山中,不避蛇虎。
所得薪,人负百斤而止,髯独负二百四十斤,然鬻于人,止取百斤价。人或讶问之,髯曰:“薪取之山,人各自食其力耳。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吾力倍蓰①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
且值贱,则吾薪易售,不庸有利乎?”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髯目不知书,然好听人谈古今事,常激于义,出言辩是非,儒者无以难。
尝荷薪至演剧所,观《精忠传》。所谓秦桧者出,髯怒,飞跃上台,摔桧殴,流血几毙。
众咸惊救。髯曰:“若为丞相,奸似此,不殴杀何待?”众曰:“此戏也,非真桧。”
髯曰:“吾亦知戏,故殴,若真,膏吾斧矣!”其性刚疾恶类如此。洞庭有孤子陈学奇,聘邹氏女为室,婚有期矣。
女兄忽夺妹志,献苏宦某为妾。学奇泣诉于官,官畏宦势,无如何也。
学奇讼女兄,宦并庇兄不得伸。学奇窘甚。
一日,值髯于途,告之故,且曰:“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髯许诺:“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学奇感泣。
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显者以其多力而勤,甚信爱之,得出入内闼。
邹女果为其第三妾。髯得间,以陈情告。
女泣如雨,诉失身状,愿公为昆仑②。髯曰:“毋迫。”
一日,显者夫人率群媵游天平山,显者不能禁。髯嘿贺曰:“计行矣!”于是密具舟河干。
众妾登舆,髯舁第三舆,乃邹氏也。出门,绐③其副,迂道疾行,至河干,谓女曰:“登舟!”舟遽开,帆疾如驶。
群仆骇变,号呼来追。 髯拳三人仆地,不能出声。
徐去,则女舟已至陈门矣。学奇得室忻感,谓古押衙④不是过也。
髯谓学奇,亟宜鸣之官以得妻状。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询知义由于髯,赐帛酒花彩以荣之。
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自是义樵名益著。
(清•顾彩《髯樵传》)【注】①蓰:五倍。 ②昆仑:即昆仑奴,唐传奇《昆仑奴》中的义士。
③绐:欺骗。④古押衙:唐传奇《无双传》中的义侠,押衙为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鬻于人 鬻:卖 B。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 赡:赡养C。值髯于途 值:遇见 D。
迂道疾行,至河干 干:岸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①髯去,鬻身为显者舆仆 ②女泣如雨,诉失身状③髯曰:毋迫 ④于是密具舟河干⑤出门,绐其副,迂道疾行 ⑥官始不直显者,至是称快A。 ①④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髯樵胆量过人,常常在夜间独自上山砍柴,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B。为了更容易把柴卖出去,髯樵每次背负比别人多一倍多的柴。
C。以砍柴为生的髯樵,虽然目不知书,但有勇有谋,疾恶如仇。
D。营救邹氏、帮助陈学奇夫妇团圆的义举,使人们对髯樵褒奖有加。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1)由是人颇异之,加刮目焉(3分)(2)若素义激,能为我筹此乎(4分)(3)然需时日以待之,毋迫我也(3分)参考答案:4。
B(赡:胜任。)5。
A(①句表示髯樵为以后的行动作准备,④句也是为搭救邹女作准备,⑤句更是搭救邹女的行动。以上几句都与髯樵设计搭救邹女有直接关系。)
6。B(髯樵多背柴,并不是为了容易买)7。
(1)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共3分,“由是”“异”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2)你向来嫉恶如仇,能为我想办法(解决)这事吗?(共4分,“若”“素”“筹”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3)但是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不要催促我。
(共3分,“毋”“迫”各1分,写出大概意思给1分)附参考译文:明朝末年,吴县洞庭山的乡村中,有个打柴的人,满脸大胡子并且身材魁伟,姓名不为人所知,极有力气。常在夜间打柴,独自一人在山中行走,不怕碰上毒蛇猛虎。
打的柴草,别人只能背一百斤,髯樵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但是卖给别人,只收取百斤柴的钱。有人惊讶地问他,髯樵说:“柴取自山中,人们都是自食其力罢了。
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那么大。我的力量是别人的五倍,但吃饭并不比别人多,所以把价钱压低了。
再说,价钱压低了,我的柴又容易卖,这难道不是有好处吗?”因此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异的人,更加刮目相看他了。髯樵不识字,但是喜欢听别人谈论古往今来的事情,常常激于义愤,说出话来,争辩是非得失,就是读书人也没有办法难住他。
(有一次),曾经背着柴到戏场观看《精忠传》,那个扮演秦桧的演员出场了,髯樵大怒,飞步跳上台,摔倒秦桧殴打他,把他打得鲜血直流,几乎要死。 众人急忙来救。
髯樵说:“他做丞相,奸恶成这样,不打死他还等什么?”众人说:“这是演戏啊,不是真秦桧。”髯樵说:“我也知道是演戏,所以才打他,如果是真秦桧,就要用他的血肉润滑我的斧头了!”他性格刚烈,嫉恶如仇就像这样。
洞庭有个孤儿叫陈学奇,聘邹家的女子为妻室,婚姻已经定下了日期。 女子的哥哥忽然夺去妹妹的意愿,把妹妹献给姓苏的一个宦官为妾。
学奇到官府哭诉,官府害怕苏宦的势力,没有办法。
2.游天平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1、原文: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
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指天平山而游焉。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
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以上。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撑拄,不可名状。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索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泉上有亭,名与泉同。
草木秀润,可荫可息。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
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
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
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
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
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
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惟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
众曰:“诺!”遂书以为记。2、译文:至道元年,我寓住在汤阴。
不多久,桂林有个叫惟深的和尚,从五台山回来,承蒙他来见我,说:“从前您曾经同我谈论南岳衡山山水的秀美,是湖南最秀美之处;如今我到林虑,造访天平山,探寻尽了那里的美景。纵观那里的泉水奇石,超过衡山很远。”
我大吃一惊说:“我在汤阴居住了两年,汤阴和林虑接境,平时从来没听见有人谈起过天平山。现在先生您欺骗我,这是认为我是魏地之人并且将要讨好我吗?”第二天,惟深和尚要离开,我趁机挽留他,说:“您昨天说的话如果真的不假,敢同我一起去游游吗?”惟深说:“好。”
一开始我们从马岭进入龙山,山间小路崎岖难行,我觉得有点疲倦。又走了几里,进入龙口谷,山色相映,曲折四环,树木苍翠,我或环绕观看,或俯视,或仰观,竟忘记了旅途的劳顿。
第二天,正午时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顺着山势绕回来,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
我坐在石头上,抚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清秀脱俗的景色,恍惚疑心是在人世之外,我慢慢走着,留恋忘归。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第二天早晨,惟深邀约寺里的和尚契园跟着我们游赏。往东经过通胜桥,到达苍龙洞,又到菩萨洞;再往下朝南走,观看长老岩、水帘亭,在山石凿成的路径上盘旋,往下鸟瞰白龙潭后回来。
第二天,往西到长老庵游赏,往上观看珍珠泉,穿过舞兽石,在道者庵休息后,往下到了忘归桥,由山涧往回转,又到昆阆溪、神仙献花台,在南边和白龙潭相会。双手攀援藤萝到了西山,沿着樵径小路,观望风云谷后回来。
第二天,契园请我们在佛殿的北边吃饭,回头看见周围的峰峦,秀丽得像一座围屏。契园说:“在东北方那座最高的山峰,就叫倚屏峰啊。”
我说:“这些山大多像围屏,为什么只有这座山峰得到这个名字啊?” 契园说:“它们出名的时间已经很久了,都是已经过世的师父们传下来的。”在倚瓶峰的西边有两座山峰,一座叫紫霄峰,上面有座秀士壁;一个叫罗汉峰,上面有座居士壁:都因为它们所相像的得名。
在六座山峰之外,在它南边隐约可见的山峰,人们称为扑猪岭。在它旁边的叫熨斗峰。
这些山峰都从茂密的树林和高大松树之间挺拔出来,陡峭的石壁有几千尺高,它们互相环绕连接,险峻的山岩陡峭高峻,即使是善于绘画的美术师也不能画出这般美丽的图画。我留在那里观赏了一共五天,不想离开,才知道惟深的话没错。
又感叹这么多年的时间,距离我居住之处才百来里远,这么秀丽的景色,我居然没听见过,面对惟深真有一种羞愧的神色。第二天我要离开这里,惟深和契园一再要我留下题几个字。
我害怕我的文才配不上这里秀丽的景色,不敢写诗描绘,因而只好把这几天中见到的情况记述下来。扩展资料 该文选自《高青丘集.凫藻集》卷一。
作于1362年(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九月,时作者二十七岁。天平山在江苏苏州市西吴县境内,离苏州十四公里,自唐宋以来,就逐渐成为风景游览区。
因山顶正平,故称天平。该文以细致的笔触,描写了游览天平山的经过,以及游览中的感慨。
它熔写景、记人、抒慨于一炉,文字生动逼真,让读者历历如见。
3.求游天平山记译文 (作者:高启)
注释: [1]至正二十二年:至正为元顺帝年号,二十二年相当于公元1362年。
[2]霖:连绵不停的雨。霁:雨停止。
[3]灏(hào)气: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大气。澄肃:澄澈肃清。
[4]寒:背弃。 [5]醪(láo):酒。
[6]坞:四面高中间低的谷地,这里指山坞。 [7]蒙翳:遮蔽。
[8]泠泠:清越。筑:古代一种打击的弦乐器。
[9]白云寺:在天平山南麓。 [10]狙杙(jū 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
[11]噬(shì):咬。 [12]蟠(pán):盘曲。
拏(ná):牵引。 [13]线脉萦络:形容泉水细如线,如脉,攀缠在一起。
[14]磴舟:石磴盘曲。 [15]龙门:为登山要道。
其地两岩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称为龙门,又名一线天。 [16]哦:吟哦。
[17]啕:号哭。 [18]蹇裳:提起衣裳。
武:步。 [19]浮浮:流动飘荡的样子。
[20] [风翏][风翏](liáo):风声。 [21]渺:渺远的样子。
悠悠:遥远,无穷尽。 [22]举:飞。
[23]筱(xiǎo):小竹子。 [24]谽(hān)呀:山谷空阔的样子。
[25]尤:责怪。 [26]恇(kuāng)怯:懦弱,胆小。
颓败:衰败。 [27]泛酒:犹言“泛觞”,在水边流觞饮酒。
[28]板荡:《板》、《荡》,《诗经·大雅》篇名,都是写周厉王无道的诗,后因称政局混乱为“板荡”。`。
4.柳开《游太平山记》译文
至正二十二年九月九日,久雨后晴,天高气爽。
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登高之约不能背弃的缘故,于是准备好饭菜酒食,结伴去天平山游玩。天平山距离城西南从水路走有三十里。
我们到了后就弃船坐车,经过平旷的树林和山坞,路边有竹石遮蔽,有泉水藏而不见,只听见类似琴筑发出的清越的声音。我高兴地停下车听,很久还不愿离去。
到了白云寺,我们拜谒魏公祠,在远公庵稍事休憩,然后由这里的山脚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攀登而上。山上有很多怪石,有的像躺着有的像站着,有的像要抓人有的像要咬人,如龙盘曲搏持如柱撑天而立,无法一一形容描绘。
又有泉水从乱石间冒出,叫白云泉,泉水细如线,如脉,向下流坠入水潭中,用瓢舀来尝尝,那味道极是甘甜清冽。泉水上有个亭子,亭的名字与泉水相同。
泉边草木秀丽润泽,遮盖成荫可供休憩。过了这里,则峰回路转,登山的石道盘绕,十步一折,蜿蜒曲折而上,一直到龙门。
两面山崖壁立对峙,中通一小径,窄小险峻幽深黑暗,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山崖上有两间石屋:大的可坐十人,小的可坐六七人,都是空旷的石洞穴,有大石覆盖在上面使得石洞像个屋子一样。
进入石洞,寒冷森然好像会被压在里面一样,于是互相招呼牵引着离开了。到这里大概才到山的一半呢。
于是又解散队伍分头行动,竞相追逐幽深美好的景色,继续登山的,停下来休息的,吟哦感叹的,疲惫喘气的,惊恐而哭的,怡然而乐的,俯仰之间怅然感慨像有所悲伤的:虽然所遇到的看到的不一样,但都有收获。我走在最前面,越往上,越觉得岩石更怪,路更窄,山的景色更奇,而人也更疲惫了。
回头看后面的人跟不上我了,就独自提起衣裳奋步攀登,上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山上才平坦宽旷,坐在平坦拂净的石上,只看见山顶白云流动飘荡,自然之风吹拂有声,太湖的水渺远悠悠。
我超脱得就像要飞起来,恬静得像要睡着了,这样之后才知道这山没有辜负我此次游览了。接着想要下山,却发现找不到上山时的路了,树隐石蔽,越找越迷,终被困在荒草乱竹之间。
这时天将黑了,大风忽起,洞穴深谷空阔回响,鸟兽鸣吼。我心里恐惧,俯身向下大呼,有樵夫听到,终于引导我走出,到了白云亭,又与同游的人会合。
众人没有不指责我追逐奇景的过错的,而我也笑他们怯懦灰心,不能看到这山的绝美的风景。于是采来菊花在水边流觞饮酒,快乐地喝到一半时,我站起来,对众人说:“现在天下混乱,十年中,不能保住自己封地的诸侯,不能保住自己的家的大夫和士人,在四面八方奔走离散的人很多啊。
而我与各位承蒙皇恩,得以安心地隐居,在重阳佳节之际,登上名山眺望,饮酒尽兴,难道这是易得的吗!但是我担心盛衰无常,离合难保,请允许我把今天的游历记在石上,明年再来,能有所考证啊。”众人说:“好!”于是写下今天的事作为记载。
5.作文 游天平山记
登天平山的路有好几条,最富有意义的就是从“登天平路”的门口进入了。跨进“登天平路”,登山之路便展现在眼前,旁边有几座搭建的木屋,和屋后的小树林倒也成一体。 拾阶而上,过一茶社,前有一小亭。与小亭相对的是“一线天”,这里双崖壁立对峙,高约十数M,中有小道宽约30CM,仅容一人侧身而过,实为山中最险峻处。老柴拿着相机,扛着脚架,背着背包,不能侧身,只能硬挤过去。(减肥减肥,偶要减肥!)
穿过“一线天”景观,循向西行。天平山三绝之一“怪石”大多位于山左侧,只是此段登山之路坡陡,且均由乱石稍加斧凿而成。一路有“回音谷”、“飞来石”、“卧龙石”等景点。“回音谷”前有一约十来平米空旷之地,可远眺附近的山峦,只惜天空雾蒙蒙的,看得不是太远。
抬头仰望,“中白云亭”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藏在满山的绿荫中,顺着隐在绿色中的蜿蜒小路便到了“中白云亭”。觉得有些累了,在亭中小歇片刻。亭前为"望枫台",乃山中观枫佳处,可惜现在还未到深秋时节,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的绿树葱葱,远未体会到那丹枫烂漫锦妆成,要与春花斗眼明”的胜景。
再上,此时的路愈发难行,加上天热、人累,稍行一段便得停下来歇息一会,擦擦汗。此时的老柴犹如油锅中熬的猪油,汗水油水吱吱地直往外冒。(健身健身,偶要健身!)
上过“卓笔峰”后地势稍平,少顷便到了天平山最高处--"上白云",天平山顶峰较平,天平之名也因此而来。山顶绿荫颇少,奇石纵横错落,皆危耸向上,似古代大臣朝见皇上时手捧的朝笏。于此俯览群山,倒也令人心旷神怡。该处有一圆型巨石面向太湖,名“照湖镜”,据说天清气爽的时候还能远眺太湖(只是我当时没看到,只见到远处白茫茫一片)。
歇毕,由东侧下山,下山之路则好得多了,多为人工铺设置石板路,间或掺杂着少许乱石路,也不是太陡。经刚才登山之后,老柴的体力略有不支,身上的背包虽然只放了几件衣服,但此刻也觉得重担在肩,差一点没把三角架当作拐杖使了。东侧没啥景点可观,找了个荫蔽处好好休息了一会儿。
路两旁自然以枫树为多,天平山的枫叶有它独特之处,其叶呈三角形,叫“三角枫”,又俗称“鹅掌枫”,入秋后的红叶变化有个奇特的过程,先是由青变黄、再变橙、变红,最后变紫,故有“五色枫”和“五彩枫”之美称。深秋时节,只要拾级登上“观枫台”,放眼俯视,那一树树、一簇簇、一团团的丹枫,仿佛云锦裹住了天平山麓,又宛如熊熊烈火,火舌且伸又缩,汹涌澎湃。只是时节未到,老柴只能凭想象来感受这一胜景。
起身下山,回头望了一下走过的路,正想感叹一番,却不经意之间瞥见不远处一摸红色在风中摇曳,这不就是那红枫吗。当下喜出望外,直奔过去摄之,却有心不由甘,伸出贼手采之。(偶错了,但要是再遇上这事儿,偶还会这么做的。)
下得山来,过一石桥,便是枫林。枫林东侧是桃花涧、范坟古墓群。忽闻马蹄声,是个跑马场?这儿的跑马场还要换古装啊,倒是很有特色。待定睛一看,原来是拍电影的。是哪位著名导演著名演员在这儿拍戏啊,待偶过去签个名来。一看演员,不认识,再看导演,样子挺像导演的,大呼小叫,还不停的喊着“卡、卡”,可惜鄙人眼浊,不认识。本想好玩拍张PP,刚举起相机,一位仁兄嗖地一声挡在面前,但见此位仁兄,身高体阔,行走如风,每一步走的是稳稳当当,估计其吨位至少在0.1吨以上,眯着眼睛对着我摆手示意不能拍照。建议枫林以后招募的保安也按此为标准。
向西有一水池十景塘,池中曲折的宛转桥卧居水上。塘南有乾隆帝御赐"高义园"汉白玉牌坊,旁有接驾亭。
十景塘西侧即至天平山庄。庄内有岁寒堂、翻经台、听莺阁。来燕榭、芝房等古建筑。东邻咒钵庵,相传为范仲淹母亲的住所。西侧为"高义园"古建筑群,建筑凡四进,依山构建,渐进渐高。第二进为"乐天楼",宏敞精致,为纪念白居易而建,此楼也称"御书楼"。最后一进厅堂内,高悬乾隆帝手书"高义园"盘龙金匾。两侧设有椅几,供人休憩。堂前有木兰两株。堂东院内有古罗汉松一棵,相传为江南才干唐伯虎手植,均为名贵古木。
天平山庄往西御碑亭,八角重檐,古朴精美,内立乾隆帝游天平的诗碑。亭西为范文正公忠烈庙。庙前有"先忧后乐"石坊,为二间四柱五阁式,端庄凝重,为1989年纪念范仲淹诞生1000周年时新建。仪门上悬"第一流人物"匾,两侧为碑廊,进门有方池,过小桥即至忠烈庙大殿。殿内有范仲淹彩塑坐像,两壁分列其四子之石刻像,殿内悬"济时良相"、"学醇业广"匾额,庄重肃穆。
公园大门正对着范文正公忠烈庙,沿路两旁栽有有蝴蝶兰,一时兴起,摄之。此为题外话,暂且不表。
出园门,打理好相机行囊,开车回青浦。途中迷路、遇友,皆为题外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