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字尧夫文言文翻译(《宋史邵雍传》翻译成现代文)

1.《宋史 邵雍传》翻译成现代文

原文: 邵雍字尧夫。

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

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义》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①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

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著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

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

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

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

或留信宿②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

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③,不设防畛④,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

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⑤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

投劾何益耶?” 嘉祐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

元祐中赐谥康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有删节) 译文: 邵雍,字尧夫。

邵雍年少的时期,也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欲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

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打扇子,夜里不睡觉地刻苦学习好几年。

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但唯有我自己没有去四方走走学学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

考察了西周的那些分封国的齐、鲁、宋、郑遗址,游历了很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地说道:“道就在这啊!”于是不再出行远游。 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

问邵雍说:“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系统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在这样的环境下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

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

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尽孝道,他倾其所有安葬了母亲,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了。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

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

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姓名的。

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有好事者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

名字叫“行窝”。 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

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

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表露自己。

不设置什么界限。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区别于他人。

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

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

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22分)邵雍字尧夫? 爱问知

【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B【小题4】D【小题5】(1)①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

(评分点:①燕:安定,闲适。1分。

②晡时:晚饭的时候。1分。

③辄:就。1分。

全句大意1分。②邵雍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

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评分点:①言:交谈。

1分。②就:接近,靠近。

1分。全句大意1分。)

(2)示例一:在极度贫寒的环境下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或“躬樵爨以事父母”)示例二: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

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 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

(或“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只要符合题意要求,其他答案也可,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知“雅”应解释为:非常、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而”“乃”“以”“之”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而:转折连词,但。 B.乃:①连词,于是,便;②副词,才。

C.以:①连词,表目的,用来;②介词,用,拿。 D.之:①动词,到;②助词,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 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

以上几点综合思考去做。作为选择题也要注意“排除法”的运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试题分析: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 回读原文结尾“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

元祐中赐谥康节。”可知D 项中“追赠秘书省著作郎同时赐谥号康节”说法错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5】(1)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 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

关键字:①“燕”“晡时”“辄” ②“言”“善”“恶”“就”“强”“语”。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了对文中人物“邵雍”的形象鉴赏、性格把握。

一定要审准题意,即找出体现邵雍“道德贤良”的事例。读懂原文可知,文中这方面的事例还是较多的。

同时若自己概括回答也一定要符合题意要求,表达言之成理。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文言文,翻译,邵雍字尧夫

3.跪求《邵雍传》翻译!!!!

邵雍、字尧夫、祖先是范阳人。

邵雍年少的时侯,自称有雄才大志的人,慷慨激扬的要求取功名。凡是书籍他都要去认真的去读。

开始为学就是艰苦而勤奋的。严冬不生炉子,酷夏不打扇子,几年夜里不上床睡觉。

在苦读中他叹息道:“ 过去的古人们,为求学尚好访友拜师的,而我却没有去过四方。”所以,他就越过黄河、汾河、徒涉江淮、汉江平原。

考察了齐、鲁、宋、郑遗址,用了好长时间。然后幡然归来感叹的说道:“道理就在这里了!”从此再没有出去跑过。

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曾经亲自造访他的家。问邵雍说:“孩子,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幸的话,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

邵雍就这样拜李挺之为师,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草删子挂着挡风避雨。

邵雍打柴为生,烧火做饭赡养自己侍奉自己的父母。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是周围的人所不能理解。

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按照礼数安葬了母亲。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贤人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了能经常一起交游,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

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衣食自足。 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去就乘着小车,随意所行。

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欢迎等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高兴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不再直呼他姓名的。

司马光像对待兄弟一样对待邵雍。他们二人的纯正品行为四周乡里所仰慕。

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你要是不好恐怕司马端明、邵雍先生知道的。”官员、读书的人到洛阳,有的不去官府,必到邵雍处拜望。

邵雍与人交谈,喜欢说人家的长处而不谈人家的缺陷。有向他问教的他总尽力的解答,从不用教训的口气说话。

待人不分贵贱和年纪大小,一样诚恳的接待。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

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熙宁年间推行新法,官吏都无法推行,有的辞官而去。

邵雍先生的门生、老朋友居住在州县的,都留下书信来拜访邵雍,邵雍说:“现在正是贤人应该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严厉,然而你们执行的时候能放宽一点,那么百姓就得到一点好处。辞官有什么好处呢?”嘉佑年间皇帝下诏书寻找隐士,留守王拱辰推荐邵雍应诏。

封他做监主簿,又推举隐士,做颍州团练推官,邵雍再三推辞不得已而接受官职,可是他又称身体有病不去上任。熙宁十年,邵雍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4.关于邵雍的传记

邵雍字尧夫。其先范阳人,父古徙衡漳,又徙共城。雍年三十,游河南,葬其亲伊水上,遂为河南人。

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已而叹曰:“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于是逾河、汾,涉淮、汉,周流齐、鲁、宋、郑之墟,久之,幡然来归,曰:“道在是矣。”遂不复出。

北海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雍对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之才之传,远有端绪,而雍探赜索隐,妙悟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其所自得者。及其学益老,德益邵,玩心高明,以观夫天地之运化,阴阳之消长,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深造曲畅,庶几所谓不惑,而非依仿象类、亿则屡中者。遂衍宓羲先天之旨,着书十余万言行于世,然世之知其道者鲜矣。

初至洛,蓬荜环堵,不芘风雨,躬樵爨以事父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及执亲丧,哀毁尽礼。富弼、司马光、吕公着诸贤退居洛中,雅敬雍,恒相从游,为市园宅。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居曰“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旦则焚香燕坐,晡时酌酒三四瓯,微醺即止,常不及醉也,兴至辄哦诗自咏。春秋时出游城中,风雨常不出,出则乘小车,一人挽之,惟意所适。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至也。”不复称其姓字。或留信宿乃去。好事者别作屋如雍所居,以候其至,名曰“行窝”。

司马光兄事雍,而二人纯德尤乡里所慕向,父子昆弟每相饬曰:“毋为不善,恐司马端明、邵先生知。”士之道洛者,有不之公府,必之雍。雍德气粹然,望之知其贤,然不事表襮,不设防畛,群居燕笑终日,不为甚异。与人言,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有就问学则答之,未尝强以语人。人无贵贱少长,一接以诚,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一时洛中人才特盛,而忠厚之风闻天下。

熙宁行新法,吏牵迫不可为,或投劾去。雍门生故友居州县者,皆贻书访雍,雍曰:“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

嘉佑诏求遗逸,留守王拱辰以雍应诏,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颍州团练推官,皆固辞乃受命,竟称疾不之官。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佑中赐谥康节。

雍高明英迈,迥出千古,而坦夷浑厚,不见圭角,是以清而不激,和而不流,人与交久,益尊信之。河南程颢初侍其父识雍,论议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雍知虑绝人,遇事能前知。程颐尝曰:“其心虚明,自能知之。”当时学者因雍超诣之识,务高雍所为,至谓雍有玩世之意;又因雍之前知,谓雍于凡物声气之所感触,辄以其动而推其变焉。于是摭世事之已然者,皆以雍言先之,雍盖未必然也。

雍疾病,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晨夕候之,将终,共议丧葬事外庭,雍皆能闻众人所言,召子伯温谓曰:“诸君欲葬我近城地,当从先茔尔。”既葬,颢为铭墓,称雍之道纯一不杂,就其所至,可谓安且成矣。所著书曰《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诗曰《伊川击壤集》。

子伯温,别有传。

5.请准确翻译邵雍的几段话

善于教化天下人的人,只是按照天下的道行事罢了;善于教育天下人的人,只是尽力按道德行事罢了;善于讽劝天下人的人,只是完成自己的功德罢了;善于率领天下人的人,只是尽自己的努力罢了。

用道德的功力来教化人的人,才是人们说的皇了;用道德的功力来教育人的人,才是人们说的帝了;用道德的功力来讽劝人的人,才是人们说的王了;用道德的功力来领导人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伯了。用教化、教育、讽劝、领导的方式传播道理的人,就是所谓的《易》了;用教化、教育、讽劝、领导的方式宣扬道德的人,就是所谓的《书》;用教化、教育、讽劝、领导的方式完成功德的人,就是所谓的《诗》:用教化、教育、讽劝、领导的方式使用力量的人,就是所谓的《春秋》。

孔子称赞《易》,从伏羲、轩辕以下;他研究《书》自尧、舜以下;他删《诗》从文王、武王以下;修著《春秋》自齐桓公、晋文公以下。从伏羲、轩辕以下,是以三皇为祖;自尧、舜以下,是以五帝为宗;自文王、武王以下,是心三王为子;自齐桓、晋文以下,是以五伯为孙。

以三皇为祖,是崇尚贤德;以五帝为宗,也是崇尚贤德;三皇用天下规律崇尚贤德,五帝用道德来崇尚贤人。以为三王子,是崇尚亲戚;以五伯为孙,也是崇尚亲戚;三王用功德崇尚亲戚,五伯用实力崇尚亲戚。

《易》从三皇开始,《书》从二帝开始,《诗》从三王开始,《春秋》从五霸开始。我们所说的皇帝王霸,不只是叫三皇五帝、三王五霸罢了,只是因为无为就叫则皇,用恩信就叫帝,用公正就叫王,用智力就叫霸。

6.·邵雍 是谁

(1011~1077)北宋哲学家。

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北宋真宗四年,即公元1011年,卒于神宗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67岁。他生于河北范阳,后随父移居共城,晚年隐居在洛阳。

邵雍,虽然不象三国的诸葛孔明那样家喻户晓,但是,无论从才干和品德来讲,他都不亚于诸葛亮。只不过,因为长期隐居,名字不被后人知道而已。

宋朝理学鼻祖之一的程颢曾在与邵雍切磋之后赞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少年时,邵雍就胸怀大志,发愤刻苦读书,于书无所不读。据《宋史.邵雍传》记载:邵雍"始为学,即坚苦自励,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后来,为了增长见识,他还游学四方,越黄河、过汾河,涉淮水、渡汉水,到过齐、鲁、宋、郑等各地,回来后,说道"道在是矣。”于是就不再云游。

当时有高人李挺之,见其好学不倦,就传授了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等易学秘奥。以邵雍的聪颖才智,他融会贯通、妙悟自得,终于成为一代易学大师,风靡遐迩的鸿儒。

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独特的宇宙观,对于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的规律了如指掌。《宋史》记载道:他对于"远而古今世变,微而走飞草木之性情”都能"深造曲畅”,通达不惑,而且"智虑绝人,遇事能前知”。

北宋理学的另一位始祖程颐说他:"其心虚明,自能知之”。于是,他著书立说,撰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等著作共十余万言。

他认为历史是按照定数演化的。他以他的先天易数,用元、会、运、世等概念来推算天地的演化和历史的循环。

对后世易学影响很大的《铁板神数》和《梅花心易》都是出于邵雍。后人也尊称他为"邵子”。

中年后,他淡泊名利,隐居洛阳,著书教学。当时的名流学士,如富弼、司马光、吕公着等人都很敬重他。

曾集资为他买了一所园宅,题名为"安乐窝”,邵雍也自号为"安乐先生”。他不仅学贯古今、奇才盖世,而且品德浑厚,待人至诚。

这使他远近驰名,所到之处士大夫们争先请他留宿,有人还把邵雍留宿过的地方,称为他的"行窝”。他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可见一斑。

今天,熟悉邵雍及其作品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在民间仍然流行着他所说过的一些警句。

比如,人们常说的:"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就是出自邵雍。邵雍,这位遇事先知的奇才,对于后世的历史发展做出了惊 人准确的预言,写下了他的传世之作 --《梅花诗》,预言了他身后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演变。

当然,和所有预言一样,他采用了很隐诲的语言。并非很容易理解。

有的部份,如果不是懂得道学佛理的修炼人,是不易弄懂的。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

嘉祐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

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

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

《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

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

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

7.邵雍读音是什么

邵(shào)雍(yōng)

邵雍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先为范阳人,后随父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人称他为百源先生。屡授官不赴。后居洛阳,与司马光等人从游甚密。根据《易经》关于八卦形成的解释,掺杂道教思想,虚构一宇宙构造图式和学说体系,成为他的象数之学也叫先天学。传说他的卜术很准。 仁宗皇佑元年(一○四九)定居洛阳,以教授生徒为生。嘉佑七年(一○六二),西京留守王拱辰就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琦宅故基建屋三十间,为雍新居,名安乐窝,因自号安乐先生。仁宗嘉佑及神宗熙宁初,曾两度被荐举,均称疾不赴。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程颐、程颢、张载等退居洛阳时,恒相从游。熙宁十年卒,年六十七。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有《伊川击壤集》二十卷。《宋史》卷四二七有传。 邵雍诗,以张蓉镜、邵渊耀跋明初刻《伊川击壤集》为底本。校以一九七五年江西星子县宋墓出土之《邵尧夫先生诗全集》九卷(简称宋本)、蔡弼重编《重刊邵尧夫击壤集》六卷(简称蔡本),及元刻本(简称元本)、明隆庆元年黄吉甫刻本(简称黄本)、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底本编末之集外诗与新辑得之集外诗合编为第二十一卷。著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

邵雍字尧夫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