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必修5教材文言文复习(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1.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
1.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荆轲刺秦王》·《战国策》、《鸿门宴》·司马迁
2. 必修二:《诗经》两首 、《氓》、《采薇》、《离骚》·屈原、《孔雀东南飞》(并序)、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曹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兰亭集序》·王羲之、《赤壁赋》·苏轼、《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3. 必修三:《蜀道难》·李白、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背)、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劝学》·《荀子》、《过秦论》·贾谊、《师说》·韩愈
4. 必修四:柳永词两首《望海潮》《雨霖铃》、苏轼词两首(必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声声慢》、《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张衡传》·范晔
5.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滕王阁序》·王勃、《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
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3.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www.gushiwen.org/
2.必修1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字词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⑴ 可予不:(不,通“否”。)
⑵ 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双手捧着。) ⑶ 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⑷ 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 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⑹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⑺ 设九宾于廷(宾,通“傧”,接引宾客的人,傧相) ⑻ 肉袒伏斧质(质,通“鑕”,铁钻) ⑼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邪,通“耶”,yé,语气词,吗) 二、古今异义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遵守约定(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今义:宣告,表示政府的公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今义:卑鄙下贱 8.以往 古义: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指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表时间,从前,过去9.因而 古义:趁此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0.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和同族亲属等;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成员11.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12.美人 古义:妃嫔;今义:美貌女子13.布衣 古义:平民;今义:用布做的衣服14.走 古义:跑;今义:行。
15.去 古义:离开;今义:跟“来”相对 三、一词多义1.负 ① 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2.使 ①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 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 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3.引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 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 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④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 4.幸 ① 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③ 则幸得脱(侥幸) 5.以 ① 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 ②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 ) ③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来,连词,相当于“而” ) ④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 ) ⑤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因为 )6.徒 ① 徒见欺 (白白地) ② 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7.于 ① 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 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8.见 ① 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 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9.因 ① 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10.顾 ①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 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 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 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① 而相如庭斥之( 廷,在朝廷上 ) ② 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从小路 ) ③ 相如奉璧西入秦(西,向西) ④ 肉袒负荆(肉:把上身,作“袒”的状语)2.名词作动词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 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 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衣,穿;怀,怀里藏着) ④ 乃前曰(前,上前) ⑤ 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竖起) ⑥ 赵王鼓瑟(鼓,弹奏) ⑦ 臣乃敢上璧(上:献上)3.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归璧于赵(归,使……归) ② 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 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 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 ⑤ 臣舍人相如止之曰(止,使……止;阻止)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完璧归赵(完,使……完整)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6.形容词作动词 ①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形作动,尊敬) ② 大王必欲急臣(急,逼迫) ③ 秦王善为秦声(善,擅长,善于)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②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也) ③ 我为赵将(为,译为“是”) (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 ① 拜送书于廷(于廷拜送书) ② 君幸于赵王(君于赵王幸) ③ 使不辱于诸侯(使不于诸侯辱) 2.宾语前置句 何以知之(以何)3.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中心词+定语+者) (三)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被) ②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代词“之”) ② 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省略代词“之”) ③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介词“于”) ④ 请奉盆缶(于)秦王。
(省略介词“于”,状语后置句,请于秦王奉盆缶) ⑤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介词“于”) (五)固定句式1.孰与 / 与……。
3.高中语文必修1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
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
⑸竟然。⑹他的。
⑺乃至,甚至。⑻可是。
⑼而,又。⑽这样。
[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
⑶哪里。⑷多么。
⑸为什么。⑹怎么。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
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
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
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
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⑵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
「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
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⑸就是。⑹原来是。
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
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
⑵做。⑶作为,当作。
⑷是。⑸以为,认为。
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⑻指心理活动。⑼有。
(11)治理。(12)装作。
(13)为了。(14)给,替。
(15)对,向。(16)因为。
(17)则“于”,在,当 以1、为,由于。2、而。
3、把,拿,用。4、以为,认为。
5、凭,靠。6、按照,依照。
7、根据。8、通“已”,已经。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
「以为」1、把。
当作或作为。2、认为。
3、把。
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于⑴对,对于。⑵在。
⑶与,跟,同。⑷到。
⑸从,自。⑹在。
方面。
⑺比。⑻被。
⑼受。⑽向。
(11)给。 「于是」⑴在这时。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⑶在这件事上。
⑷在这种情况下。⑸对此。
「于是乎」于是。者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
的”或“。
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连用,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
似的”。 ⑶放在主语后,表提顿或判断。
⑷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
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相应的量词和名词)。⑼放在后置的定语后,“的”。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调整音节。(11)在陈述句末,表结束。
之⑴他,她,它(们)。⑵的。
⑶往,到。
去。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
4.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到必修5古诗文默写
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 3、……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4、此地有——————,——————;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如是而已。 6、吾师道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7、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8、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9、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 10、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11、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 1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1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1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16、锦色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7、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8、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9、——————————,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20、……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21、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2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 2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二十四桥仍在,——————,——————。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5、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26、《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夫——————————,——————————。
岂独伶人也哉。 2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而不知其所止;——————————,羽化而登仙。
28、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29、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30、……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1、李杜诗五首 3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3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4、剑阁峥嵘而崔嵬,——————,————————。
35、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36、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37、信是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君不见…… 38、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 3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 。
40、, ,其志洁,其行廉。 , 。
其志洁, ;其行廉, 。 4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 , ,又有 , 。 42 , 。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4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 。 44、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