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文言文知识归纳)

1.八年级上册语文版文言文知识归纳

八年级(上)全册文言文知识归纳(一) 通假字:通假 读音 字义 例句 出处 要——邀 yāo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具——俱 jù 详尽 具答之 《桃花源记》 有——又 yòu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八分有奇 《核舟记》 诎——屈 qū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衡——横 héng 横着的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甫——父 fǔ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简——拣 jiǎ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与——举 jǔ 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矜——鳏 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曾——层 céng 重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阙——缺 quē 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二) 词类活用: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陋室铭》 有灵性 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使……杂乱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爱莲说》 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 箬蓬覆之 《核舟记》 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记》 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 其色墨 《核舟记》 黑的 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名词 造化钟神秀 《望岳》 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认为……小 使动用法 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三峡》 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空谷传响 《三峡》 回声 形容词作动词 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坠落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词作状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观潮》 用银、用玉 形容词作动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穷尽 名词作动词 皆披发文身 《观潮》 画着文彩 形容词作动词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变白 名词作动词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词作状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 一词多义:之 a.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为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b.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c. 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 d. 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e. 中轩敞者为窗:是 d.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f.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属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焉 a. 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 b.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c. 属引凄异:连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舍 a. 便舍船:离开 志 a.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b. 屋舍俨然:房屋 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 a. 寻向所志:寻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b. 寻病终: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数 可 a. 高可二黍许:大约 云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b.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b.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行 a. 复前行:走 闭 a. 是故谋闭而不兴:封闭,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曾 a. 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虽 a. 老妪力虽衰:虽然 b. 荡胸生曾云:重叠 b. 虽乘奔御风:即使 自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绝 a. 沿溯阻绝:断,中断 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 绝崦多生怪柏:极 c. 自康乐以来:自从 c. 哀转久绝:消失 与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观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b. 天下之伟观:景观 c.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能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b. 以此夸能:能力,本领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 仅 a.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势 a. 势极雄豪:来势,气势 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 a. 上下一白:副词,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b. 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白 a.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者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人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 古今异义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

2.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重点?

第六单元 21、小石潭记(柳宗元) 西宁市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完成第11-14题。

(9分)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傲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2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影: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悄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有横线两处句子的意思。

(4分)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3。请用第④段中的两个四字短语,完成填空。

(1分) 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 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 , 。 14。

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 11。(1)鱼的影子。

(:)忧伤(的样子)。2分,各1分。

12。 (1)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中为之一乐。

(2)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每小题只要意思表达基本符合原意,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各2分,共4分) 13。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全写对给1分,写对1个或书写有错不给分,共1分) 14。

所写的句子含有劝勉安慰之意给1分,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给1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人名)。

(1分) 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2分) ①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 ②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 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译文: 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译文: 8。 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9。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 句子: 理由: 10。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 答: 答案: 5。

(1分) 柳宗元 6。(2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7。

(4分) 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 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

8。(2分) 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9。(3分) 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0。(4分)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2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作者:苏轼宋代文学家。文学成就:诗:宋诗的代表。

词:与辛弃疾齐名。 是豪放派的开创者。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二、理解句子 1、写月光如水景象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2、本文中心(作者心情):月夜闲游的情调和宁静脱俗的心境。

3、点睛之笔:闲人。 4、本文结构:一层:庭院漫步,交待夜游原因、时间、地点、人物。

二层:描写月光清澈。三层:叹息赏月人少,暗示世人为俗务所累,表明自己的高洁。

5、表达方式:记叙‖景物描写‖抒情 6、请写出《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复习资料,文言文,上册,人教版

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

八年级上册: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二、译句 答案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 3、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八年级上册:三峡 一、解释 答案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上 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 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 冲刷 8、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 11、良多趣味 良: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 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 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八年级上册:10、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 2、晓雾将歇 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落。 竞跃:争着跳跃 欲:将要。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未复有能与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可具有文学性。 三、填空 答案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之美。

山水相映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 之美。 色彩配合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 晨昏变化之美。

4.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中文言文单元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与朱元思书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风烟俱净 俱:全,都 2、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转:通“啭” 叫 7、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戾:到 息:平息 8、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经纶:经营 反:通“返” 返回 9、横柯上蔽 柯:树干 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致:买 2、援疑质理 援:提出 质:询问 3、益慕圣贤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悦 俟:等到 5、滕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 汤:热水 覆:蒙盖 6、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再:两顿 7、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跑 逾约:超过期限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肢体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报” 穿着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造饮辄尽 造:一来 2、箪瓢屡空,宴如也 如:若 3、兹若人之俦乎 俦:类 4、不戚戚于贫贱 戚戚:忧愁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许:地方 6、每有会意 会:领会 7、亲旧知其如此 旧:朋友们 八年级下册:五柳先生传 八年级下册:马说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答案 1、策之不以其道 策:驾驭 道:方法 2、执策而临之 策:鞭子 临:对着 3、其真无马邪 其:难道 4、其真不知马也 其:恐怕 5、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餐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喂 材:才能 7、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这样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 等:一样 9、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 表现出来 10、故虽有名马 虽:即使 11、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怎么 千里:日行千里 山水篇 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词语: 1. 水尤清冽 尤:格外。

2.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道路。见:出现。

3. 为坻,为屿,为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

嵁:不平的岩石。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大约。

5. 佁然不动 佁然:呆呆的样子。 6.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清:凄清。

居:停留。 7. 隶而从者 隶:跟从。

8.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向西。 9. 下见小潭 下:在下面。

10. 日光下澈 下:往下。 11. 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在空中。

1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那样。

13.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14. 似与游者相乐 乐:逗乐。

15.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16. 记之而去 去:离开。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范仲淹(宋)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

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

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

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

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

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

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

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

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

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欧阳修(宋) 一、词语解释: 1.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 环:环绕。环:包围。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样子。秀:秀丽。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飞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临:靠近。 5. 名之者谁 名:给……命名。

6. 饮少辄醉 辄:就。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寄托。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集。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回家。从:跟从。

11. 吾谁与归 归:归依。 1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香花。

秀:繁荣滋长。 13.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4. 休于树 于:在。 15. 山肴野蔌 肴:野味。

蔌:菜蔬。 16. 宴酣之乐 酣:尽兴的喝酒。

17. 非丝非竹 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8. 弈者胜 弈:下棋。 19. 觥筹交错 觥:酒杯。

筹:酒筹。 20.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乎:于。 21. 树林阴翳 翳:遮盖。

22. 鸣声上下 上:树的上部。下:树的下部。

23. 太守谓谁 谓:是。 满井游记 1. 恶能无纪 恶:怎样。

纪:通“记”,记载。 2. 冻风时作 作:起。

3. 局促一室之内 局促:拘束。 4.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乍。

5.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

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

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小石潭记: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

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

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

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

人教版八级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