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分析综合公开课(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乘 船华歆 王朗俱乘船避难,有)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乘 船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
1。
(1)一起 (2)当即 2。(1)(船上)恰巧还宽松,为什么不同意呢?(2)既然已经接纳了他的请求,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丢下他吗?3。
(1)幸尚宽 (2)贼追至 (3)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4。 华歆优,王朗劣。
优在华歆做事考虑周全,临危不惧,帮人帮到底;劣在王朗轻诺寡信,临危弃人(有理即可)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
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注意“辄”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翻译“幸尚宽,有何不可”时,要注意把“幸”(幸好,好在)、“尚”(尚且)、“何”(什么)这些字词翻译准确。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能够大致翻译文章,用原文回答即可。 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4。
试题分析: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例如文中的王朗,一开始就愿意伸手去帮助别人一把,可是在遇到危险的情况时,却只顾自己的个人安危和利益。 而华歆坚持帮人帮到底。
这篇短文的大概意思是: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王朗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了,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
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为的这一点呀。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便仍旧带着并帮助他。
世人凭这件事来判定华歆和王朗的优劣。由此看来,王朗和华歆各有其缺点,又各有其优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
1。
B2。D3。
C4。(1)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2)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1。
试题分析:责:负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①是说他有才能,④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⑥侧重被弹劾,都与“正直”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秩:任期。迁:升迁。
未足:没达标。不听离任:不允许离任。
(2)已而:不久,后来。得释:获得释放。
左迁:降职。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臵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A.陶澍就擢巡抚
1。
C2。A3。
D4。C1。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力求做到“信达雅”。
举,兴起,发动。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第一个“为”均是动词,成为;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沙洲阻水;C项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是所字结构,不译;D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以”是介词,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题考察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用排除法;①表现陶澍政治操守;②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考点: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2018年高考语文怎样读懂文言文ppt公开课
简单的,你要先先打好基本功(实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偏义复词、文学常识、古代修辞),没基本功你看古文就是在看天书.然后就是需要对文意和中心思想的总体把握,这就是你语感和技巧的应用:技巧就是要学会根据语境判断语意,联想类比确定词,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追求信、雅、达(即准确、通顺、流畅).像《史记》、《二十四史》等多以介绍人物为主,像《古文观止》等是以古文的散文形式为主,掌握这样著书规律,对了解文意主旨中心都有帮助的.读古文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我刚接触古文也是不知从何读起,但坚持读就精通了。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A.不复挺者 挺:直 ?
1。
D2。D3。
C4。C5。
(1)①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得分点:“生”1分;“假”1分;句意通顺1分。
共3分)②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得分点:“定语后置”1分;“上” 1分;“下” 1分;“一”1分。
共4分)(2)用来论证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的观点。(意思对即可,3分)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考察其同语境是否相符。 题中,D项的“假”解释有误,应是“借助,利用”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题中,D项的“焉”均为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 ;A项,第一个“于”是介词,相当于“从”;第二个“于”是介词,相当于“比”;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把”;第二个“以”是介词,相当于“按照”; C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第二个“而”是连词,表并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文言断句题,可先对文段做整体阅读,初步知道其大意,然后找出其中的动词,再正确确定该动词的宾语或补语,一般来说,宾语或补语之后便可断句;有时也可根据一些特殊虚词或句式作标志。
本题中的文段包括两个对称性句子,断句应该不算难。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文字进行对照,以发现正误。题中,C项错误在于,“凭借了自身内部的努力”的理解不正确,应是“凭借了外界条件”。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生”是通假字,通“性”;“假”是“凭借”之意。
第(2)句中的“上”作状语,意为“向上”;“下”作状语,意为“向下”;“一”是“专一”之意;“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分别译为“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王瑜,其先范阳人也父
【答案】【小题1】C【小题2】C【小题3】D【小题4】(1)高祖看到奏章感叹说:“像这样清廉正直谨慎的人,确实是良臣啊!”(2)出发的日期确定后,赵徽暗中召集党羽,在郊外等候。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 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可知,宁:省视、探亲。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表明王瑜生性狡诈。③王瑜性格凶残的一面;⑥赵徽的家人所为。
所以选C。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 项,“但终因寡不敌众,被盗贼所杀”与原文内容不符。原文内容是“王瑜当晚逃进山谷,削发为僧,后被樵夫所获,送往岐州,被侯益所杀”。
所以选D。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览、判断句“廉直清慎有如此者,诚良臣也。” 行、潜、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王瑜,他的祖先是范阳人。父亲钦祚,官做到殿中监,出任义州刺史。
王瑜生性凶狠狡诈,然而辩论出众骁勇果敢,有骑射办案的特长,也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离家出仕积官为从事,天福年间,授予左赞善大夫。
恰逢濮郡秋季庄稼丰收,但税收却不相称,命他乘车出使,检验审查制定对策。到郡后,他告诉校簿吏胡蕴、惠鹗说:“我生活贫圉很久了,家中没有增加财产,替我致意县令,暂且寻求借贷。
”因此濮郡境内五个县的县令一共收取五十万钱,私下进献给王瑜。王瑜随即列表上奏,高祖看到奏章感叹说:“像这样清廉正直谨慎的人,确实是良臣啊!”于是胡蕴、惠鹗二之以及五位县令立刻被罢免,擢升王瑜为太府少卿。
杜重威镇守东平时,王瑜的父亲王钦祚为副节度使。 等到杜重威改任镇守常山,王瑜就在杜重威那里设下诡计,让(他)上奏任命自己为恒州节度副使,竟然替代了他父亲的职位。
一年多以后,进京做了刑部郎中。丙午年,父亲王钦祚督察义州,王瑜回家探亲来到郡中,恰逢契丹占据了中原,何建率秦州归顺蜀国,王瑜劝父亲说:“如果不向西逃走,就要成为契丹的俘虏了。
”脸色严厉且多次劝谏,他父亲很生气,没有听从。因为他卧病在床十多天了,王瑜就握着剑威胁他说:“年老懦弱,缺少计谋,想赶着去受炮烙吗?不立刻想出计谋,就死在我的剑下吧。”
父亲不得已听从了他。当时驻扎在陇东的军队扼守了入川要道。
他打算向北赶往蕃部,因借路而和郡中盗首赵徽敌血为盟,把他当作兄长来侍奉,对赵徽说:“向西到成都,我做丞相,我父亲做大将,你就可以做一大郡的首领了,能现在就前往吗?”赵徽说:“好。 ”王瑜担心被(他)出卖,先招来赵徽的妻子儿女,安置在郡中。
出发的日期确定后,赵徽暗中召集党羽,在郊外等候。半夜,王瑜全家出动,辎重车辆连绵十多里,赵徽的家人,顺着水沟逃走,到了马峡路旁,举起火把互相接应,他的属下从埋伏的草丛中冲出,砍下了王钦祚的首级,穿在长矛上。
平生聚敛积集的金币数以万计,都被强盗劫掠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人,几乎都被杀掉。王瑜还单独与一千多人激战,箭不虚发,手上没有护套,手指都磨出了血。
等到陷入困境,就连夜逃进山谷,削发为僧。一个多月后,被砍柴人抓住,捆绑起来送到岐州,被侯益所杀,当时仅三十九岁。
7.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 一、考纲在线 《2012湖南卷考试说明》语文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的考试范围包括“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前者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C级。后者具体包括两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二、简要解读 一、“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准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认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议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张、品德形象的概括能力。 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学生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能力,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入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准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学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例如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8题、2011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就是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分析。 三、命题导向 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一般有两题,题型为选择题和主观题。
考查的内容集中在以下三点:一是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人物言行主张或品德形象等)的一组。二是考查对总体文意的叙述是否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断能力。
三是用主观题形式考查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 综合前边的分析,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将不会有大的变化,但每年仍有小的变化,考生只要读懂了原文,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 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这是考查考生全面 望楼主采纳!谢谢。
8.如何上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公开课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2、标准:信、达、雅.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3、方法:增、删、调、留、换.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尽量用原句,不能用原句的,答题线索一定在附近;审题要细,别看错,别遗漏. (一)、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 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 、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感想启迪类答题方法: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词句品味类答题方法: 词语品味答题方法: A.了解词性感情色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句子品味答题方法: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宝绘堂记 (宋)苏轼君子可以寓
1。
C2。A3。
C4。B5。
(1)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乐趣,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成为祸害。(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3)即使这样;下刀或处理;因为。(4)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害。
(5)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难道只是伶人才这样吗?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C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事物之中最值得喜爱、足以使人高兴而不足以改变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
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根据语境,释应为“舍弃”、“放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A.以:连词,因为/才;B.而:表转折;C.为:表被动;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判断词类活用,一定要识记各种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并根据句子结构来判断该词所处的位置。 C.形意动,认为……薄、轻视/形作名,没有厚度的刀;A.名作动,涂蜡/用木匣子装;B.形使动,使……高兴/使……兴盛;D.形作动,远离/保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准确解答分析、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2)题文对照,确定正误。(3)明确陷阱,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词语误解”、“曲解句意”、“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张冠李戴”六大类型。
其他还涉及到“误用因果”“强加关系”“以偏盖全”“夸大其辞”等等。B项,原文中是说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却并未废此四者,还暂且用来寄托心意。
该项的阐述与本文不符。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翻译句子,要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重点突破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保证落实到位。
(1)句要在译出大意的前提下,准确翻译出虽:即使,1分;尤物:特别的事物、珍奇的事物,1分;病:祸害,1分。 (2)句,惟:只、只是,1分;恐:担心,1分;“不吾予”,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
(3)句,即使这样;下刀或处理;因为。(4)句,以……为:把……当作,1分;始:才,1分;速:招致,1分。
(5)句,“忽微”,形容词作名词,1分;状语后置句,1分;“于”表被动,1分;“岂独……哉”:难道只是……吗,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
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成为祸害。 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人感到快乐。
老子说:“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五音使人的耳朵听不清声音,五味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未曾因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
刘备有雄才大略,却喜欢编织毛羽。嵇康为人旷达却喜爱打铁。
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给鞋子涂蜡。这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吗?但他们以之为乐并且终身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值得喜爱、足以使人高兴而不足以改变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 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这些都好比是因为小孩子玩的把戏而害了自己的国家,给自身招来祸患。这就是沉溺于外物所带来的祸害。
当初我年少时,也曾经喜爱这两样东西。 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画,(我)只怕失去它们;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怕他们不肯给我。
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轻视富贵而看重书,轻视生死而看重画,岂不是颠倒错乱,丧失了自己的本心吗?从那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书画)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收藏它,然而被人拿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
就像烟云从眼前飘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给我造成祸害。
驸马都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