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说文言文答案魔方格(文言文)
1.文言文
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焉。既久而遂安②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①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顾②(22)谓童子取土平③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说:文体的一种,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蓉:作者自称。少:年少,年龄小。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
俯:低头。
弗得:没有心得。
旋:徘徊。
径尺:直径一尺。
浸(qīn)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履:踩,走。
若:总是。踬(zhì):绊倒。
先君子:就是自称死去的父亲。先,称已亡故的前辈时使用的尊称。
㊤顾:看。
何……为:哪里还谈得上……。
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平:填平。
蹶(jué)然:猛然。
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
既:已。
中(zhòng)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
适:适应。
故:缘故。
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碍。宁:安宁。
㊦顾:回头看。
习:积习、习惯。
语之:对他谈了这事。
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大。
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
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样。
窒:阻碍。
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译文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刘蓉)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向四周看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刘蓉很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适应。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2.《老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势如破竹》文言文答案,
9.作者对松柏的认识和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第①段写“在风雪的旷野里,所有的树都失去了颜色”的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文中“生命的风范”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第②段文意从三个方面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结合全文的主题来看,本文中的“严寒”和“松柏”各象征什么?(2分) “严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① 小时候.认为松柏不属于自己;读书之后还是认为它不属子自己,不喜欢它;后来认为它是很可傲的树。(每阶段1 分,共3 分,答“由不喜欢到喜欢(崇敬,赞美)”也可给3 分。)
② 因为知识和阅历逐渐丰富,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2 分,答出“看遍了人世的冷暖沧桑”即可)10.(2分)反衬松柏的不畏严寒(或“与松柏的不畏严寒形成对比” )(只答“反衬”或“对比”给1分)11.(3分) ① 超脱尘俗的崇高② 甘受寂宽的淡定③ 抗拒苦难的顽强(或“超脱红尘之外、能够承受寂寞、顽强)12.(2分)“严寒”象征“严酷的社会环境”(或“老家三十多年的动乱”)“松柏”象征“老家劳苦、沉默而坚强的人们”(或“坚强的愈志”,或“顽强的生命”)《习惯成自然》 9.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 10.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4分) 11.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4分) 12.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3分)1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4分) 参考答案:9.(3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0.(4分)①列举了观察、劳动、读书、做好公民四个事例;②阐明懂得了事物的道理并非具备了相应的能力。 (各占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11.(4分)不能去掉。一般而言,"知"比"不知"好;但在这里,作者用"似乎"强调了"知"与"不知"并无两样,因为"知"仅仅是懂得了道理,并没有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答"不能去掉"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2.(3分)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意思对即可得分)13.(4分)要点: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答出要点得2分,结合实际、表述清楚得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势如破竹》文言文答案: 1、解释括号里的字的意义。 所向皆克(克)—— 昔乐毅借济西一战(借)—— 譬如破竹(譬)—— 径造建业(造)—— 2.翻译 百年之寇,未可尽克。
方春水生,难于久驻。宜俟来冬,更为大举。
—————————————————————————————— 答案: 1.克,攻克。借,凭借。
譬,比喻,比方。造,原意拜访,这里是攻打之意。
2.横行很长时间的寇贼,不能够一下就消灭,如今春天来了水涨起来了,(军队)长久难于驻扎,最好是等到冬天来了,再作大的进攻。
3.《习惯说》 阅读答案 文言文
您的问题,阅读理解
以下理解 仅供参考
1当人们表示不仅要有远大理想,而且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时,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2 文中表明居室主人学习勤奋的语句有哪些?
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
3 地面不平,走起来要跌跤,以后却不会跌跤了;把坑洼填平,走起来反而要跌跤了。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习惯造成的影响,培养好习惯不容易,克服坏习惯也不容易
4 “一室之不治,何以家国为?”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
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您的采纳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希望能帮到您~
4.文言文《习惯说》的阅读,既答案
文章翻译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刘蓉)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他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他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人处于习惯之中不得了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编辑本段包含道理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文章注释
蓉:作者自称。 少:年少,年龄小。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 俯:低头。 弗得:没有心得。 旋:徘徊。 径尺:直径一尺。 浸(qīn侵)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履:踩,走。 踬(zhì):绊倒。 若:总是。 先君子:就是自称死去的父亲。先:称已亡故的前辈时用的尊称。 语之:对他谈了这件事。语:告诉。 何……为:那里还谈得上……。 顾:看。 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蹶(jue)然:猛然。 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 既:已。 窒:心中觉得阻塞。 宁:安宁。 中(zhòng众)人:击中、深入于人。 嗣:后来。 猝然:突然。 中:深入影响。 说:文体的一种。 中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 适:适应。 故:缘故。 窒焉:受阻碍的样子。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刘蓉(1816年—1873年)字孟容,号霞轩,清代湖南省湘乡县人,是桐城派古文家,他做过曾国藩的幕客,与郭嵩焘、罗泽南有往来。咸丰五年(1855年)二月,翼王石达开总攻湘军水营,烧毁湘军战船百余艘。曾国藩座船被俘,“文卷册牍俱失”“公愤极,欲策马赴敌以死”,由刘蓉等人力劝乃止。从罗泽南援武昌,将左营,克崇通,与胡林翼会师攻蒲圻,弟刘蕃先登陷阵中枪亡。扶榇归养,无意再出。曾国藩、胡林翼均疏荐才堪大用,诏出治军。十年佐骆秉章督四川军务,荐擢知府,选将练兵,举萧启江、刘岳昭、黄醇熙三军入川,未三年,四川太平军全被镇压,擒石达开。同治元年,督军川北。二年七月授陕西巡抚,回湘增募,进屯陕南。四年克阶州,受言官妒议夺官,十月复职。西捻入陕,率军堵击,溃于灞桥十里坡,免官终养。刘蓉为人勤奋好学,写了不少古文、诗词,“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就是出自于其散文《习惯说》的名句,选录自《养晦堂诗文集》。曾国藩评“吾友刘君孟容,湛默而严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壮岁,则已泊然而外富贵矣。既而察物观变,又能外乎名誉。”(《养晦堂记》)。著有《思辨录疑义》、《养晦堂诗文集》等书。
5.《习惯说》练习及答案
1.答案:A.少:少年 A“少”可以读成“shao”、“shao”,这里根据语境应读第四声,解释为“少年”。
B.“履”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踩、走”。C.“顾”有“回头看”、“探望”等意思,这里由前一义项引申为“看”。
D.“窒焉”根据语境应解释为“受阻碍的样子”。 2.答案:①一个小小的房间尚且管理不好,(……隐藏……)平平坦坦的,(才记起)那块地早已平整过了。
一会儿又走到那里还是有这样的感觉;时间久了就又习惯了。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脚本来踩在平地上,不能适应凹陷的地方;等到日子久了,踩在洼地上就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假使久了又踩到平地,反而觉得有阻碍而不习惯。因此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在开始的时候就要谨慎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