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龟的文言文(“王八”二字出于何处?)
1.“王八”二字出于何处?
王八 即“甲鱼”,又名“鳖”。
1。骂人的话。
即无赖。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十国世家˙前蜀世家:王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也。
隆眉广颡,状貌伟然。少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通俗编˙卷十一˙品目引七修类稿:今骂人曰:王八。 2。
亦写作“亡八”、“忘八”,事实上[王八]实属这[忘八]之讹,忘八者:言忘: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 3。
妇人有外遇,俗谑称其丈夫为王八。亦称为乌龟。
4。旧时妓女院中的仆役,亦称妓院老鸨的丈夫。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一回:述农道:这没有甚么蹊跷,不过他出身微贱,听说还是个王八,所以没有甚人去理他。 亦称为乌龟。
5。古人在作画乌龟的时候,由于乌龟壳的纹比较复杂,不易作画。
所以用简易横竖来表示,而这些线条刚好形成一个“王”字,在画乌龟的脚的时候,又刚好形成“八”字,所以用“王八”为乌龟的俗称。 “王八”一词的来历: 关于“王八”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往曾有各种各样的说法。
如有人根据《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的记载,说“王八”指的是五代十国时的前蜀主王建。因为王建年轻时乃是个无赖之徒,专门从事偷驴、宰牛、贩卖私盐的勾当,王建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所以和他同乡里的人都叫他“贼王八”。
另一种说是,“王八”即“忘八”的谐音,是指忘记了“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这八种品德的人。 (见赵翼《陔余丛考》)以上两种说法,虽然都不无道理,但所说的“王八”均非民间所忌讳的“王八”。
民间所忌讳的“王八”,指的就是乌龟。因为“王八”即乌龟的别名。
(民间俗称乌龟为“王八”)为什么乌龟又叫王八呢?这只要读一读《史记·龟策列传》就明白了。 在这篇由西汉史学家褚少孙增补的《龟策列传》中,作者根据远古时代三王、五帝以“神龟”和蓍草卜筮的传说,将“神龟”分为八种。
每一种都有一个名称,第八种名为“王龟‘,于是,后人便将这列在第八位的“王龟”简称为“王八”。久而久之,“王八”也就成了乌龟的别名,人们也常将乌龟与王八放在一起连用。
如明代郭勋编的《雍熙乐府》中有一首《叨叨令兼折桂令》,就将“龟儿”和“王八”连在一块,用来指同一种人:“虾儿腰,龟儿辈,玉连环系不起香罗带;脊儿高,绞儿细,绿茸毛生就的王八盖。”由此可见,所谓“王八”指的就是乌龟,是乌龟的别名。
既然乌龟又俗称王八,那么人们忌讳称呼“乌龟”的同时也就必然要忌讳称呼“王八”了。 《史记·龟策列传》载:“能得名龟者,财物归之,家必大富至千万。
一曰北斗龟,二曰南辰龟,三曰五星龟,四曰八凤龟,五曰二十八宿龟,六曰日月龟,七曰九洲龟,八曰王龟。”在贬龟之风日甚的时候,好事者将最后一种名龟“八王龟”简单地调换顺序,就成了“龟王八”或“王八龟”了。
人们的想象力实在惊人,玩起了文字游戏,将八项德行:“教、悌、忠、信、礼、义、廉、耻”也联系上了,因“王,忘”谐音,于是“王八”演化成“忘八”了。“忘八”便是八项德行中缺最后一项即无“耻”了。
事有凑巧,在北宋欧阳修撰《新五代史》中,书曰:“王建少时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盗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 ”于是演化出骂人的“王八蛋”,“王八羔子”等均寓有杂种语言的脏话。
王八又称甲鱼,鳖或团鱼。 王八一落千丈考 李敖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抓到一只大耿娼,带回南京,一时哄传。
各报驻京记者,都发专电报导。天下第一吝啬鬼成舍我,那时正是北平《世界日报》社长,第二天看到各报报导,都说是玳瑁,只有《世界日报》一家说是乌龟,于是打电报给《世界日报》驻京记者,查间真相。
为了节省电报费,成舍我只发了十个字,全文曰:“人皆玳瑁,我独乌龟,何也?”一时传为笑谈。 “玳瑁”英文是hawksbill,是turtle的一类,是水生的龟;“乌龟”英文是tortoise,是陆生的龟。
(淡水生的龟,多半水陆两栖。)中国最早有“鳖”与“龟”之分,《说文》上说:“鳖,甲虫也。
”《考工记》注:“外骨龟属;内骨鳖属,按鳖骨较龟稍内耳,实介属也。”就是说鳖,是有盖儿的爬虫。
骨头长在皮外面(有硬盖子的)是龟;骨头长在皮里面(有软盖子的)是鳖,全是背上长壳儿的动物。《说文》这种学名,在实际上、一般运用上,中国人是不大细分的,大多通称乌龟,俗称王人耳。
高高在上 乌龟在古代,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大戴礼》中说: 毛虫,毛而后生;羽虫,羽而后生,毛羽之虫,阳气之所生也;介虫,介而后生;鳞虫,鳞而后生,介鳞之虫,阴气之所生也。
惟人为僳匈而后生也(王聘珍校日:倮匈谓无毛羽与鳞介也),阴阳之精也。 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
由此可见,乌龟不但是“介虫之精者”、是有壳儿的动物的头头,并且跟“倮(裸)虫之精者”圣人同级。中国古人对它,歌颂崇拜,一直不断,在那时中国人眼中,神灵也、吉祥也、发财也。
长寿也、解人言也、像天地也、知吉凶也……种种好事,都跟它有关。它不但是圣人级的,并且还坐在圣人怀里,向皇帝“王八看绿豆”呢:《礼。
2.永泰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啊!听说那地方有个草丛,可以直接滑下去! 爱
两个人随便找个草从钻进去,又快活。
又浪漫。
永泰在福州 有温泉 青云山和蹦极可以玩 永泰旅游资源丰富,以“真山真水”为主要特性近年开发的青云山景区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全县有116处文化古迹和旅游胜地,东有方广岩、大漳溪漂流、青云山、赤壁景区,西有名山室、西山乐园、方壶岩,南有音亭寺,北有姬岩、塔山等景点,风貌独特,诱人无比,是天然的绿色旅游胜地。 位于永泰县葛岭镇,1999年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福州市目前唯一的旅游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总面积为6平方公里。该区离福州40公里,距长乐国际机场86公里,到马尾港80公里。
区内交通便利水电充足,通信便捷,基础设施配套生活设施日臻完善,基本适应开发需要。 区内有福州市乐峰赤壁景区有限公司、葛岭工艺品厂等多家企业,其产品木画、竹草编、密饯等远销东南亚。
开发区充分利用省政府赋予的优惠政策,切实做好整体规划和区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以旅游项目为先导,滚动发展,逐步建成一个管理先进、体制灵活、环境优美、效益显著的旅游经济开发区。 永泰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建县1200多年来,勤劳淳朴的永泰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志士。
宋乾道年间,七年三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名魁天下。黄龟年四疏劾秦桧,气壮山河。
张孟肩五子登科,三代人十八条官带,煊赫一时。 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干,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词作家之一。
明清代有贤人出,王称曾誉为闽中十才子之一,为编修《永乐大典》副总裁官。黄文焕著述不下数十卷。
黄任诗司工巧,名噪江南,被乾隆皇帝赞为“福建之宝”。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者、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的黄展云,原中共福建省委官烈旧址,现代林业专家俞新妥等名人名址彪炳史册。
3.如何以八卦命名?
和阴阳五行一样,八卦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产物,只要对周易的八卦有较 全面的了解,命名时就能运用自如。
运用八卦来命名,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使 用卦名。在用八卦进行占卜的同时,有人产生了运用八卦来命名的念头,这样做, 一方面可以趋吉避凶,一方面又可借助爻辞中的神秘力量增强自身力量。
八卦 最基本的空间结构较精密,有八个方位,八卦与八方的相配是:震为东方,巽 为东南,离为南方,坤为西南,兑为西方,乾为西北,坎为北方,艮为东北。 人们往往用八卦的方位来取名。
南宋末年有一位才学渊博的学者名叫黄震,他的字是东发。将名、字联系 起来,他的名字就将八卦与方位相对应起来。
《礼记。月令》记载仲春之月, “雷乃发声”;东发又与“万物出乎震”的意思暗合。
如北宋末将领杨震,字子 发。中国历史上以八卦取名的名人还有许多,如东汉大臣杨震、唐朝大臣郭震、南宋大儒朱震弟弟朱巽、明朝将领李震、明代哲学家王艮、明朝文学家茅坤、明朝学者吕坤等。
也有不用卦名,取意爻辞的。明朝万历进士高攀龙,字云从,其名也是取 自震卦交辞。
唐代茶圣陆羽,字鸿渐,其名字是摘取《易经。渐卦》中“鸿渐 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一句中的字而成。
有些人运用八卦来取名,他们不直接使用卦名,而是采用八个卦名中的卦 象命名。 如乾卦的卦像是:天、君、父、玉、金、冰、大赤、良马。
使用上述 卦象来命名的,其实质都寓含了一个“乾卦”之意。如明代文学家李梦阳,字 天赐,号空洞子,其名梦阳,正与乾卦为纯阳之卦象合。
字天赐的“天”,又是 乾卦卦象,号空洞子,又寓有“天”、“圜”之义。 又如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阳 冰,字少温,他的名字都与乾卦的卦象相合。
阳指乾卦,冰为乾卦的卦象;字 为少温,即寒、冰的意思,也与阳冰意思相合。如坤卦的卦象是:地、布、釜、均、大舆(大车)、文、黑。
凡是使用坤卦 卦象的命名,都包含了“坤卦”的意思。 如东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吕布,字奉 先,吕布的“布”是坤卦的卦象,奉先有“母”的含义,故可视为以坤卦命名。
至于以巽卦、坎卦、艮卦、离卦等卦象来命名的,历史上为数不少。如南 宋初官员黄龟年,龟年既有长寿之意,又与离卦卦象中的“龟”相合。
运用八卦来命名,是典型的中国智慧的运用。 由于《周易》深奥难懂,一 般民众很少使用八卦来命名,采用此种命名方式的大多是中国文士名流,或者 是精于算卦之人。
明清以前运用八卦命名,比较讲究含蓄、隐晦,以寓意曲折 绵密取胜。到近代,运用八卦来命名则一反前风,用比较简明、直接的方式来 命名,除前文所述之外,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熊秉坤也是一例,他字载乾,其名径取八卦中的坤卦名,其字也是取八卦的乾卦名,坤为地,乾为天,天地相 合,取意美满至极。
4.宋史黄龟年就是俊国公吗
《宋史 黄龟年传》
黄龟年,字德邵,福州永福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洺州司理参军,累官河北西路提举学士。吕颐浩见而奇之,入为太常博士。
靖康元年,除吏部员外郎,拜监察御史,寻除尚书左司员外郎、中书门下检正房公事,充修政局检讨官。乞令检正官察通进司,帝从其请。时颐浩再相,植党倾秦桧,引朱胜非奉京祠兼侍读,恐中书舍人胡安国持录黄不下,特命龟年书行,议者讥其侵官。
迁殿中侍御史。会边报王伦来归,龟年劾桧专主和议,沮止恢复,植党专权,渐不可长。乃上书曰:"臣闻一言而尽事君之道曰忠,罪莫大于欺君;一言而尽辅政之道曰公,罪莫大于私己。臣人者背公而徇私,则刑赏僣滥。虑人主之照其奸,则合党缔交,相与比周,荧惑主听。故附下罔上之党盛,而威福之柄下移,祸有不可胜言者。伏见秦桧还自金国,陛下骤任,不一年而超至宰辅,乃不顾国家,盗威福在己,欲永塞言路。"书上,桧罢,并劾桧党王、王昞、王守道,皆罢之。桧乃授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官如故。龟年又奏:"比论桧徇私欺君,合正典刑,投诸裔土,以御魑魅。今乃任便居住,虽陛下曲全大臣之礼,秦桧奸状暴露,复宠以儒学最上职名,俾优游琳馆,听其自如。律断群盗,必分首从,为之从者皆已伏诛,独置渠魁可乎?"又曰:"臣闻恩莫隆于父子,义莫重于君臣。不义则后其君,不仁则遗其亲。君亲既然,则何忌惮而不为。桧厚貌深情,矫言伪行,进迫君臣之势,阳为面从;退恃朋比之奸,阴谋沮格。上不畏陛下,中不畏大臣,下不畏天下之议,无忌惮如此。欺君私己,有一即可黜,况桧之欺与私显著者为多乎?"章凡三上,遂褫桧职。复上章曰:"桧行诡而言谲,外缩而中邪,以巧诈取相位,奸回窃国柄,收召险佞,蟠结党与。陛下以智临而辨之早,以刚决而去之速,故端人正士,举手相庆,盖以公天下之同恶耳。臣愿陛下发明诏,以桧潜慝隐恶暴白于天下,使知陛下数易相位真不得已也;又所以破为臣奸胆,庶朋比之风不复作矣。"除太常少卿,累迁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给事中。
侍御史常同言龟年阴结大臣,致身要地,又交结诸将,趣操不正,罢归。司谏詹大方希桧意劾龟年附丽匪人,搢绅不齿,落职,本贯居住。卒,六十三。
龟年微时,永福簿李朝旌奇之,许妻以女。龟年既登第,而朝旌已死,家贫甚。或劝龟年别娶,龟年正色曰:"吾许以诺,死而负之,何以自立。"遂娶之。任子恩,先奏其弟之子,人皆义之。子衡,仕至湖南提举。
从宋史的记载看,黄龟年的官职并不特别高,功劳也不是特别大,并没有被封赠爵位。
5.舟山朱家尖大青山怎么去
很好的一个地方,现在试营业所以票价60,不知道以后正式开放了,票价会涨多少。
里沙的沙滩,是我没有想到的,沙子很细,虽然比不上海南的沙子那么白,但是沙滩的质量已经很好了,海水水质很好,水很清,沙滩很干净,非常喜欢。早上过金塘大桥的时候看到的都是黄黄的海水,所以看到大青山的海水那么好,真的很兴奋。
非常适合自驾游,公园全程可以开车,弯道很多,有点极品飞车的感觉,蛮有意思的,风景很好。乘着园区的大巴上了最高峰,景色真的很美,上山的路很陡,大巴却开得很快,很刺激。
大青山矗立于朱家尖岛南端,与朱家尖大山南北并峙,海拔378.6米,为全岛最高峰。因主峰北有大、小四鼓坪(又称四顾坪、舒姑坪、水姑坪),故当地群众习称此山为四鼓坪大山。南端向海伸突,犹如悬浮于乌沙门外洋,故又曰“乌沙悬山”。
景区北起筲箕湾、青山岙连线,南至猫跳,界于乌沙门与狼湾海域之间。北坡有简易公路可直达山巅,有山间磴道交通老鹰岗、大马潭、四鼓坪、牛头山和猫跳、彭安,犹有曲径沟通山上各主要景点。
大青山景区三面临海,岗峦依海起势,峰峦绵亘十余里,灵岩奇石计有二百余处。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山上常年云雾缠绕,“青山醉雾”为海山一大奇观。
相传秦时安期生到东海求仙,曾往来于桃花岛和朱家尖之间,并一度在大青山居洞炼丹。
主要景点有莲花峰、喷水洞、碧云庵遗址、打鼓岭(抗倭石堡遗址)、安期洞、石门头、青山角和西峰岛。
其他景点介绍:
迎客石:大青山从山脚到山顶有一条公路,旅客乘车上山确也饶有兴味。车快到山顶时,突然在拐弯处挡着一块大巨石,呈椭圆形,足有二层楼房高,其势犹如巨汉当道恭迎来客,当地人称其为“迎客石”。此石长年累月耸立在青山顶峰人口处,欢迎四方游客来大青山观光。
歇轿岩:在大青山,相传南宋中书舍人黄龟年因反对秦桧专权被谪后,偕兄弟黄鹤年等来到朱家尖(当时称马秦山),隐居于大青山,往来于保宁、碧云等寺庵,常与众好友聚会,饮酒赋诗。《昌国州图志》载:“歇轿岩,在马秦山上,有石平广五丈许,昔者黄给事结庵山侧,往来停车(轿)于此”,故名歇轿岩。
五志士墩:大青山炼丹峰下西荷村近处有个叫“五志士墩”的地方。据书载,明朝末年,张苍水在舟山抗清,多人蒙难。跟随张苍水抗清的五位志士尸体在炼丹峰下择地掩埋,并命名此地为“五志士墩”以示纪念。今尚有遗址可考。
老虎岩:位于打鼓岭南约500米的仙桃峰山腰。仙桃峰因状似仙桃得名。侧旁的岗峦称桃源岭,路口有一巨岩突兀而立,犹如一只半蹲着的老虎在守护着桃源,故称此岩为“老虎岩”。
弥陀岩瀑布:位于云德泉东南,四鼓坪北侧,因旁有灵石曰“弥陀岩”得名。
弥陀岩瀑布:由四鼓坪的诸多小溪泉汇聚而成,从苍崖间进落,落差100余米,纷纷扬扬,如雾似霰,令游人顿生“水从天半驭云飞”之情趣。
交通
一般从南沙包面包车前往,约15元/车,行程15分钟。
6.王八这个名字的由来
王八一落千丈考 李敖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抓到一只大耿娼,带回南京,一时哄传。
各报驻京记者,都发专电报导。天下第一吝啬鬼成舍我,那时正是北平《世界日报》社长,第二天看到各报报导,都说是玳瑁,只有《世界日报》一家说是乌龟,于是打电报给《世界日报》驻京记者,查间真相。
为了节省电报费,成舍我只发了十个字,全文曰:“人皆玳瑁,我独乌龟,何也?”一时传为笑谈。 “玳瑁”英文是hawksbill,是turtle的一类,是水生的龟;“乌龟”英文是tortoise,是陆生的龟。
(淡水生的龟,多半水陆两栖。)中国最早有“鳖”与“龟”之分,《说文》上说:“鳖,甲虫也。”
《考工记》注:“外骨龟属;内骨鳖属,按鳖骨较龟稍内耳,实介属也。”就是说鳖,是有盖儿的爬虫。
骨头长在皮外面(有硬盖子的)是龟;骨头长在皮里面(有软盖子的)是鳖,全是背上长壳儿的动物。《说文》这种学名,在实际上、一般运用上,中国人是不大细分的,大多通称乌龟,俗称王人耳。
高高在上 乌龟在古代,地位是高高在上的。《大戴礼》中说: 毛虫,毛而后生;羽虫,羽而后生,毛羽之虫,阳气之所生也;介虫,介而后生;鳞虫,鳞而后生,介鳞之虫,阴气之所生也。
惟人为僳匈而后生也(王聘珍校日:倮匈谓无毛羽与鳞介也),阴阳之精也。毛虫之精者曰麟,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
由此可见,乌龟不但是“介虫之精者”、是有壳儿的动物的头头,并且跟“倮(裸)虫之精者”圣人同级。中国古人对它,歌颂崇拜,一直不断,在那时中国人眼中,神灵也、吉祥也、发财也。
长寿也、解人言也、像天地也、知吉凶也……种种好事,都跟它有关。它不但是圣人级的,并且还坐在圣人怀里,向皇帝“王八看绿豆”呢:《礼记》中说:“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
圣人抱龟南面,与皇帝北面二比一,皇帝还真吃蹩呢!《史记》有“龟策列传”,记用乌龟知吉凶时,称它为“玉灵夫子”,古人对它的马屁,可真不小呢!《诗经》中有“我龟既厌,不我告犹”的诗,可见古人对乌龟拍马屁,有时它还摆上架子、爱理不理的呢! 你龟我龟 正因为乌龟这么风光八面,所以中国人在对它马屁之余,在称呼上,多想跟它发生牵连,于是,大家就你龟我龟起来了。春秋战国时宋有公子围龟、楚有斗韦龟、汉有京兆尹陈龟、幽州刺史朱龟、曹魏有典农刘龟、北魏孝明帝以“神龟”纪年(公元五一八一五一九),孝昌年间(五二五一五二六)有大臣叱列伏龟,正始年间(二四0-二四八)有羽林监王元龟、唐宗室有楚王灵龟、嗣曹王龟年、大臣有崔从龟、王龟、刘崇龟、李权龟、庶僚有乐朋龟、薛元龟、协律有李龟年、进士有张仁龟、处士有陆龟蒙、道士有解元龟、白居易叫他侄子做龟儿、字文籍字夏龟、张志和本名龟龄、王俌字兴龟、贺知章称殷践猷为五总龟,以龟千年五聚,问无不知也。
五代时前蜀有京兆李龟祯、宋吕蒙正之父名龟图弟弟名龟祥,就是吕夷简的爷爷,何承矩之子名龟龄、范雍的爷爷名从龟、王大宝字元龟,又有员外郎董龟正、郎中王龟从、陈尧封之子陈渐自号金龟子、陈季常做“龟轩”、杨时号龟山、有侍御史黄龟年、有直讲彭龟年、洪朋字龟父、何兑叫龟津学者、龚开号龟城叟、沈与求号龟溪、王十朋字龟龄、陆游叫龟堂病叟、又做“龟堂”、又以龟壳做帽子,又有张龟寿、元谢应芳自号龟巢老人、室名“龟巢”、所著有《龟巢集》、又戴良自署其居曰“龟毛庐”、明方渊号龟鹤山人、清黄丕烈号龟巢老人,潘恭寿号龟潜,潘祖荫做“龟盫”……这种你龟我龟甚至传到月本,日本有龟井昭阳、有龟井南冥、有龟谷省轩、有龟田莺谷、有龟田鹏斋、有龟田绞濑……日本人之乌龟也。 龟蛇同组 不料乌龟虽然一路风光,不幸慢慢被人造了谣言,集谣言大成的,是《说文》这部书。
《说文》作者许慎(约五十八-约一四七),字叔重,河南郾城人。他是汉朝的古文学家,以博通经籍闻名,大家推服他,称他做“五经无双”。
许慎在公元一百年左右,完成了一部书——《说文》,这书本是打笔仗的书,是用来驳斥今文学家解经的说法的,不料书中对中国文字的整理,显出了它的另一层意义,从此以后,它就成为中国第一部以偏旁编排的字典了。 《说文》全书分五四0部,共收九三五三字。
它决定了两千年中文字典的形式,同时在文字学、语意学等方面,又有着最具影响力的功劳。许慎写这部书的重点,在说明为什么一个字要那样写,他要找出每个字的原始意义,再从原始意义上说明它那样写的理由。
就这样的,这书收存了小篆和晚周的许多文字,使我们可以溯源寻根,从而解决进入古典的许多问题。(《说文》就是《说文解字》,它的真正的价值,直到清朝才被认出来。)
在《说文》中“龟”字条下,有这样权威的解释: 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
从它(蛇)。龟头与它(蛇)头同。
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蛇)为雄。 这就是说,乌龟是没有雄性可言的(《列子》中说它是“纯。
7.宋代士庶婚姻成为风俗的原因
宋代士庶婚姻成为风俗的原因: 首先,“婚姻不问阀阅”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的一条家规。
鼎鼎大名的司马光便在《温公书仪》卷三《婚仪》中要求家人,凡议婚姻,“勿苟慕其富贵”。朱熹诵读之后,深表赞同,并在其所撰《朱子家礼》卷三《昏仪》中加以征引。
谁都知道,《朱子家礼》影响很大,被许多家庭奉为圭臬,作为制定家规的重要依据。 南宋中期,袁采为了“厚人伦而美风俗”,写了一本专门教人如何立身行事的《袁氏世范》。
该书卷一《睦亲》主张:“议亲贵人物相当”,“男女议亲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南宋末年的陈元靓很重视这个主张,将它编入家庭日用大全式的类书《事林广记》前集卷九《人事类》,广泛提供各个家庭予以参考。
婺洲浦江(今浙江浦江县)郑氏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封建大家族,其族规《郑氏规范》规定:“不可慕富贵,以亏择配之义。” 北宋教育家胡瑗的主张稍有不同,他在《遗训》中训导子孙后代:“嫁女必须胜吾家者,胜吾家则女之事人必钦必戒;娶妇必须不若吾家者,不若吾家则妇之事舅姑必执妇道”。
⑨即使如此,也是同唐代婚姻一味崇尚门阀的社会风气大异其趣的。 其次,“婚姻不问阀阅”不仅见于家规,而且被不少家庭和个人加以恪守,以致“士人对俗人结姻”⑩在宋代相当普遍。
早在五代后期,江南一带“士庶婚姻寖成风俗”。到了宋代,更是“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的确,在当时的社会实际生活中,嫁娶“不顾门户”的事并不少见。如号称“文儒继出,有公有卿”的山阴(今浙江绍兴县)陆氏,便恪守“婚姻不求大家显人”的准则。
上面是从一家一姓来说。就个人而言,象真宗时,开封茶商马季良居然娶了红极一时的外戚刘美的女儿;而刘美的儿子又娶来“起自裨贩”的嘉州(治今四川乐山市)土豪王蒙正的女儿;晏殊“少年孤立”,“有大族欲妻以女,殊坚拒之”,真宗称赞他“造次不逾矩”,并因此“甚为搢绅所器”;仁宗时,屯田员外郎凌景阳竟“与在京酒家户孙氏结婚”;大约同时,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看中状元冯京,他“方负官掖,欲妻以女”,并且声称“此上意也”,来头如此之大,实在咄咄逼人,但冯京照样“不肯就,力辞之”;英宗时,翰林学士范镇的孙媳妇庞氏,其祖父庞直温不过是一位以教书为业的“乡先生”;徽宗时,洪皓刚刚考中进士,王黼、朱勔等炙手可热的人物“皆欲婚之”,洪皓“力辞”;初初步入仕途的博士潘良贵也“不肯托昏富贵之家”,王黼、张邦昌“欲妻以女”,潘良贵“拒之”;河南寿安(今河南宜阳县)人张绎“家甚微”,“为人庸作”,后虽“从人受学”,但仍“执劳苦之役”。
道学家程颐晚年竟“以族女妻之”,且婚后“甚相致待”;孝宗时,夏皇后想让他的弟弟夏执中“择配贵族”,先通过他人劝告,“执中弗能动”,后来皇后“亲为言”,依旧“不能夺”。 不仅普通官僚,就连位极人臣的宰相在挑女婿、先儿媳时,也常常不大看重门第。
如被仁宗誉之为“全德元老”的宰相王旦,便是“婚姻不求门阀”;宰相李迪的儿女亲家柳某,不过是柳开的“门下客”。宰相富弼的女婿冯京虽是状元,但出身在商人家庭。
吕蒙正、范仲淹、韩琦、王安石无疑全声名卓著的宋朝宰辅。经查,他们四位共有女婿十人,其中居然有五人门第不足称道,以至家世难于考索。
吕蒙正的大女婿孙暨、三女婿周渐、六女婿扬巽、韩琦的大女婿王景修,不仅门第无足称道,他们本人当时也仅仅是刚刚入流的八品官。正是这些小小八品芝麻官竟做了宰辅之家的乘龙快婿,与唐代宰相往往“女为王妃,男尚主”相比,差别显而易见。
正因为宋代“婚姻不问阀阅”,所以在同一个家族之内,常常“诸妇之家贫富不同”,“母家富而夫家贫”者有之,“夫家富而母家贫”者也有之。 此外,当时某些地区还出现了招赘上门、男到女家的风气,如:“川、峡富人多招赘婿,与所生子齿,富人死,即分其财,故贫人多舍亲而出赘”。
招赘上门的女婿与亲生儿子地位相等,同样享有财产继承权,这显然不能同汉代的“家贫子壮则出赘”、“民待卖爵赘子”混为一谈。如果说汉代的出赘无非是“以身为质”、“与人为奴”的代名词而已,那么,宋代的招赘则是贫富通婚的一种形式。
宋代招赘之风盛行于某些特定地区,固然有其具体原因,但这毕竟也是其时不大讲究门当户对的一种表现。 再次,不慕著姓、不婚名族在宋代不光普遍存在,并且受人称赞。
当时,徐州肖县(今属安徽)有个以两姓世代通婚而闻名遐迩的朱陈村,苏轼特意为此村题诗一首,加以赞许:“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嫁崔卢”陆游也曾写下不乏自豪之感的诗句:“寒士邀同学,单门与议婚。”不婚名族,深受赞颂;议婚单门,感到荣耀。
这种风气较之唐代“好求山东婚姻”的陋习,相去何止十万八千里! 北宋中期,有个名叫刘廷式的读书人,先前曾与一位田家女立下婚约。到他考中进士之后,女家以“庸耕不敢姻士大夫”为理由,请求辞婚。
而刘廷式呢?他“坚不可”,终于同这位“家极饥困”的女子成婚,并且婚后“闺门极雍睦”。丈夫贵为士大夫,妻子卑为田家女,在封建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