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课外文言文语段(初中课外文言文语段)

1.初中课外文言文语段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

中考课外文言文真题,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2.初中课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文化常识】 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文言知识】 说“彼”。

“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

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

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

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

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文言知识】 说“卿”。

“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文言文,课外,中考

3.跪求!翻译精短初中课外文言文十篇[*字数越少越好*]!初中课外要?

《寇准求教》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

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 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 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心正则笔直》原文: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 ”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译文: 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管仲不谢私恩》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

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样子。

(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 《子贡问政》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 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死,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太宗论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龄奏:“阅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 ”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太宗罢朝》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 ”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

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陶母责子》原文: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 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

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 《荆人涉澭》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

4.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十篇!课外哦!~快点!急啊~~~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十篇(附答案)1、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①改之乎?不然,迨②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③,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④。”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音: 义: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⑤学而不思则罔 音: 义: 2.请补出孔子关于学与思关系的名句的下句: 学而不思则罔, 。

3.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并翻译。 李 生 说 之 曰 孔 子 云 学 而 不 思 则 罔 盖 学 贵 善 思 君 但 志 之 而 不 思 之 终 必 无所 成 何 谓 之 善 学 也? 4.王生认为“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便是善学,而李生则有不同的见解。

那么李生认为怎样才算是“善学者”?(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5.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做一个“善学者” 。 【参考答案】 1。

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yùn,恼怒;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流逝 ⑤wǎng,迷惑而无所得 2。 思而不学则殆。

3。 标点: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谓之善学也? 翻译: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一无所得’,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4。

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5。略。

2、逢蒙学射于羿 逢蒙学射于羿,(羿,夏之诸侯,善射,百发百中。逢蒙,羿弟子也,亦能百中。)

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 ”曰(A):“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

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曰(B):'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庾公之斯至,竟如孺子之所言。而曰:“我不敢废君事。”

故扣轮去镞,使不害人,乃以射孺子,四发而去。乘,四也。

孟子言是,以明羿之罪。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他之,何有逢蒙之祸乎? 1.羿与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 答: 2.文中曰(A)的说话人是谁?曰(B)的说话人是谁? 答: 3.上述两个“曰”后面都只有前引号(也就是上引号),没有后引号(也就是下引号),请把后引号补上(标在原文上)。

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译文: (2)发乘矢而后反。 译文: 5。

子濯孺子为什么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呢? 答: 6。 “抽矢叩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是指 。

“去其金”是为了 。 7。

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注解中有一句话说明了理由,请把这句话找出来,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解: 译文: 参考答案: 1。

都是师生关系。 2。

(A)孟子 (B)庾公之斯 3。 曰(A)全段结束处打双引号 曰(B)“我不敢废”后打单引号 4。

(1)虽然如此,今日的事是君主命令的事。 (2)射了四箭,然后回去。

5。因为他知道庾公之斯为人正直。

6。箭头 不伤害人(使不害人) 7。

注解: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 译文:假如像子濯孺子找到尹公之他来教那样,哪里还会有逢蒙之祸呢? 3、南歧之见(阅读附答案) 作者:- 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②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贤奕编?警喻》) 「注释」 ①瘿:(yīng)颈瘤病,即颈上生囊状瘤子。 ②群小:贬称见识浅陋的人。

③焦:细瘦。 1。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凡饮之者辄病瘿――西施病心而颦其里B。

其水甘而不良――出淤泥而不染C。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彼竭我盈,故克之D。

吾乡之人皆然――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 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异哉人。

5.中考课外文言文五篇(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精选100题(附答案)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1- 5题。

(连云港) 〔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节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③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④今贼适疲于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愿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B. 以奉先帝之遗愿 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辍耕之垄上 C. 而议者谓为非计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水落而石出者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4.翻译下面句子。 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 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并日而食5.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北伐的三个理由 ① ② ③ (连云港) 答案: 1、①寄:托付 ②攘除:铲除 ③宜:应该 ④适:正好,正逢 2、D 3.A 4、①这就是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②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两天才吃一顿饭。(意思正确即可,关健词不能译错 ) 5、①是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6-9题。 (海南省课改区题)(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6、下列划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浩浩汤汤( tang1 ) B、衔远山( xian2 ) C、互相轩邈( miao3 ) D、泠泠作响( ling2 )7、、解释句中划横线的词。 (1)横无际涯 (2)先天下之忧而忧 (3)猿则百叫无绝 (4)窥谷忘反 8、翻译句子。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译文: 。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

9、在景物描写方面,甲段主要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突出洞庭湖 的景色特点。乙段则从视觉和 角度进行描写,体现从富阳至桐庐沿途 (用原文作答)的特点。

答案: 6、A7、(1)涯:边 (2)先:在……之前;把……放在前面 (3)绝:停止 (4)反:通“返”,返回 8、(1)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2)(有时飞速的)急流比箭还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予、求、心、奔“等几个词落实较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分,翻译的句子与愿意相差甚远,不给分。

9、雄伟 听觉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一个空如填“壮阔”“横无际涯”或“雄伟”的近义词 为对;第三空只填“奇山异水”或“天下独绝” 也对。(三)、阅读《三峡》一文,完成10——14题:(岳阳市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11.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13.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

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例:碧绿的潭水,怪异。

6.给我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及其翻译

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了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襄公十五年》 1. 解释下面划线的字词。

(1)示: (2)故: (3)尔: (4)为: 2. 下列各组中划线的字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1)A以示玉人 B我以不贪为宝 (2)A宋人或得宝 B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3)A若以与我,皆丧宝也B不若人有其宝 (4)A献诸子罕 B投诸渤海之尾 3.翻译划横线句子。

4.从上文可看出子罕具有怎样的品质? 蝙蝠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

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之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个无奈他何!” 《笑府》 1.文中划有横线的“责”字的意思为( ) A责难 B责骂 C责问 D斥责 2.文中划有横线的“何以”意思为( ) A什么 B为什么 C哪里 D怎样 3.“汝”是人称代词,可以指:A单数,译为“你”“你的”;B复数,译为“你们”“你们的”。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用法。 (1)贺汝何用?( )(2)吾与汝毕力平险。

( )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4.蝙蝠不给凤凰祝寿的理由是什么?不给麒麟祝寿的原因又是什么? 5.生活中也有这类蝙蝠式的人物,他们变幻脸谱,跳来跳去,其目的就是为了( )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 解释文中划有横线的字的意思。 (1)暮: (2)戏: (3)闻: (4)善: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1. 解释下列句中划有横线的字的意思。

(1)去而顾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2)伯乐乃还而视之。 见渔人,乃大惊。

2.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都有“看”的意思,请辨别它们意义间的细微区别。 (1)往见伯乐。

(2)子墨子见王。 (3)于是见公输盘。

(4)去而顾之。 (5)还而视之。

3.选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 ) A臣有骏马欲卖之。

B愿子还视之。C去而顾之。

D臣请献一朝之贾。 4.翻译句中划有横线的句子。

人莫之知。 5.找出下列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解释。

(1) 愿子还而视之。 (2) 臣有骏马欲卖之。

(3) 落花时节又逢君。 (4) 尔安敢轻吾射。

(5) 汝亦知射乎! (6) 尝贻余核舟一。 (7) 予谓菊,花中隐逸者也。

(8) 彼与彼年相若也。 6.文中“马价十倍”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磨杵成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一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1. 解释文中划有横线的字的意思。

(1)去: (2)方: (3)还: (4)卒: 2. 解释下列句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 问之,曰:“欲作针。”

(2) 学而时习之。 (3) 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

(4) 子墨子闻之。 3. 翻译文中划有横线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 4. 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答案: 《人有其宝》: 1(1)给……看(2)所以(3)你(4)当作 2C 3如果你把它给了我,我们就都失去宝贝了。

4廉洁不贪 《蝙蝠》 1C 2为什么 3(1)A(2)B(3)A 4有足,属于兽;有翼,属于禽。 5投机取巧(或:想钻空子,占便宜。)

《师旷论学》 1(1)晚(2)戏弄(3)听说(4)好 2B 3哪里有做别人的臣子却敢戏弄他的国君的呢? 4活到老,学到老。(意思同即可) 《马价十倍》 1(1)离开;距离(2)于是,就;竟然 2(1)拜会(2)拜见(3)召见(4)回头看(5)观察 3D 4别人不知道这匹马。

5(1)子:您(2)之:它(3)君:您(4)尔:你;吾:我的 (5)汝:你(6)余:我(7)予:我(8)彼:他 6原因是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说明人们往往盲目迷信权 威。

《磨杵成针》 1(1)离开(2)正(3)回去(4)完成 2(1)她,代老妇人(2)学过的知识 (3)它,代书画(4)这件事 3太白被她的诚意感动。 4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或:要有恒心、毅力) 携手同心,竭诚解答,沈师外院,问问团队。

7.求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

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

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

④调:谐调。⑤诱:引导。

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ī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

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

③掘:挖。 解释加点的词 春往而冬反( ) 迷惑失道( ) 遂得水( ) 翻译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文中故事是成语 的来历,现比喻 参考答案: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赵襄主学御 全文译文:赵襄主向王子期学习驾车,学了不多久,就和王子期驾车比赛,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在了后面。

襄主说:“你教我驾车,没把技术全教给我。”王子期回答说:“技术是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误。

凡是驾车赛马,最要紧的是马套在车上舒适安顺,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之后才可以追上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现在您落后时想赶上我,领先时又怕被我赶上。

实际上赶马上路,远途竞赛,不在先就在后,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1、.向 2、穷尽 3、被 4、发语词 二、1、技术已经全教给你了,(但你)在使用时出了错。

2、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才可以追上那跑得快的,到达远方的目的地。 3、而不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谐调呢? 三、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谐调,注意力在前方目的地,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王子期身上。

赞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二)、老马识途 全文译文: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去征伐孤竹国,春天出发,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归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能够利用。”

于是放开老马,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归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蚁窝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会有水。”

于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三、老马识途 有经验, 能带领新手工作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二) 浦口区桥林中学语文组 一、《学者有四失》① 学者有四失②,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③,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④。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⑤。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 ①选自《礼记·学记》。②失:过失,缺点。

③失则多:意思是,失之于学得过多。④止: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

⑤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或失则多 (2)、然后能救其失也 _________ (3)、或失则易 _______________ (4)、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项用法不同的是( ) A、教者必知之 B、虽与之俱学 C、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D、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3)、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二、《杨布打狗》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①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②也。向者使③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矣?” 注释: ①缁衣:黑色的衣服。

②犹是:像这样。③使:假使。

阅读训练 1、下面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杨朱之弟曰布 B、迎而吠之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衣素衣而出 _______________ (2)、衣缁衣而反 _______________ (3)、子亦犹是也 3、翻译句子。

(1)、。

8.求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篇

1.芒山盗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jué)。

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且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

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

呜呼!异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 (2) 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对下列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芒山有盗临刑 (3)愿如儿时一吮母乳 (2)盗一菜一薪 (4)母与之乳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C、(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D、(1)与(2)不同,(3)与(4)相同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2.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翻译文中句子。

1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2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默而识之 D、学而时习之 这则短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3.衰溺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济,船破,皆游。 2.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是? 4.七录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是者六七始已 2.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予适有瞀病,有长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

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黄帝曰:“夫为天下者,则诚非吾子之事。

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

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2.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适遇牧马童子(适合) B.问涂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6.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解释下列句子。 1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2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曾子对妻子说的话,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 7.盲人坠桥 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堕深渊矣。过者告之曰:“勿怖,第放下,即实地也。”

盲子不信,操楯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曰:“嘻!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解释下列句子。

1.蚤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 2.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 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 8.外科医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

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

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解释下列句子。

1.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 2.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

本文写外科医生的可笑,讽刺了什么? 9.苛政猛子虎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

新中考课外文言文语段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