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汉阳帝有关的文言文(刘体乾的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1.刘体乾的文言文的全文翻译

明史刘体乾传 【原文】 刘体乾,字子元,东安人。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行人,改兵科给事中。

司礼太监鲍忠卒,其党李庆为其侄鲍恩等八人乞迁。帝已许之,以体乾言,止录三人。

转左给事中。帝以财用绌,诏廷臣集议。

多请追宿逋,增赋额。体乾独上奏曰:“苏轼有言:‘丰财之道,惟在去其害财者。

’今之害最大者有二,冗吏、冗费是也。历代官制,汉七千五百员,唐万八千员,宋极冗至三万四千员。

本朝自成化五年,武职已逾八万。合文职,盖十万余。

今边功升授、勋贵传请、曹局添设、大臣恩廕,加以厂卫、监局、勇士、匠人之属,岁增月益,不可悉举。多一官,则多一官之费。

请严敕请曹,清革冗滥,减俸将不赀。又闻光录库金,自嘉靖改元至十五年,积至八十万。

自二十一年以后,供亿日增,余藏顿尽。进御果蔬,初无定额,止眎内监片纸,如数供御。

乾没狼籍,辄转鬻市人。其他诸曹,侵盗尤多。

宜著为令典,岁终使科道臣会计之,以清冗费。二冗既革,国计自裕。

舍是而督逋、增赋,是扬汤止沸也。”于是部议请汰各监局人匠。

从之。累官通政使,迁刑部左侍郎。

改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隆庆初,进南京户部尚书。

南畿、湖广、江西银布绢米积逋二百六十余万,凤阳园陵九卫官军四万,而仓粟无一月储。体乾再疏请责成有司,又条上六事,皆报可。

马森去,召改北部。诏取太仓银三十万两。

体乾言:“太仓银所存三百七十万耳,而九边年例二百七十六万有奇,在京军粮商价百有余万蓟州、大同诸镇例外奏乞不与焉。若复取以上供,经费安办?”帝不听。

体乾复奏:“今国计绌乏,大小臣工所共知。即存库之数,乃近遣御史所搜括,明岁则无策矣。

今尽以供无益费,万一变起仓卒,如国计何?”于是给事中李已、杨一魁、龙光,御史刘思问、苏士润、贺一桂,傅孟春交章乞如体乾言,阁臣李春芳等皆上疏请,乃命止进十万两。又奏太和山香税宜如泰山例,有司董之,毋属内臣。

忤旨,夺俸半年。帝尝问九边军饷,太仓岁发及四方解纳之数。

体乾奏:“祖宗朝止辽东、大同、宣府、延绥四镇,继以宁夏、甘肃、蓟州,又继以固原、山西,今密云、昌平、永平、易州俱列戍矣。各镇防守有主兵。

其后增召募,增客兵,而坐食愈众。各镇刍饷有屯田。

其后加民粮,加盐课,加京运,而横费滋多。”因列上隆庆以来岁发之数。

又奏:“国家岁入不足供所出,而额外陈乞者多。请以内外一切经费应存革者,刊勒成书。”

报可。诏市绵二万五千斤,体乾请俟湖州贡。

帝不从,趣之急。给事中李已言:“三月非用绵时,不宜重扰商户。”

体乾亦复争,乃命止进万斤。逾年,诏趣进金花银,且购猫睛、祖母绿诸异宝。

已上书力谏,体乾请从已言,不纳。内承运库以白答刂索部帑十万。

体乾执奏,给事中刘继文亦言白札非体。帝报有旨,竟取之。

体乾又乞承运库减税额二十万,为中官崔敏所格,不得请。是时内供已多,数下部取太仓银,又趣市珍珠黄绿玉诸物。

体乾清劲有执,每疏争,积忤帝意,竟夺官。给事中光懋、御史凌琯等交章请留,不听。

神宗即位,起南京兵部尚书,奏言:“留都根本重地,故额军九万,马五千余匹。今军止二万二千,马仅及半,单弱足虑。

宜选诸卫余丁,随伍操练,发贮库草场银买马。”又条上防守四事。

并从之。万历二年致仕,卒。

赠太子少保。【译文】 刘体乾,字子元,是东安县人。

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中进士。授任行人之职,改任兵科给事中。

司礼太监鲍忠去世,他的同党李庆为他的侄子鲍恩等八人请求升迁。帝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因为刘体乾进言(劝谏),只录用了三个人。

转任左给事中。皇帝因为财用匮乏,诏令大臣集中讨论。

大多请求追收以前欠下的赋税,增加赋税。只有刘体乾上奏说:“苏轼曾说过:‘生财之道,只在于去掉那些妨碍生财的问题。

’如今最妨碍生财的问题有两个,这就是过多的官吏、过多的浪费。历代的官制,汉代有七千五百员官吏,唐代有一万八千员官吏,宋代极其繁多,达到三万四千员。

本朝从成化五年以来,武官已经超过八万。加上文官,大概有十万多。

如今因守边之功提升授任、祖荫勋贵传承请授、各官署添设、大臣恩荫,加上各厂卫、监局、勇士、匠人之类,每年每月都有增加,不胜枚举。多一位官吏,就多一份费用。

请求朝廷严格限制各署请授,清退冗余官员,减少俸资。又听说光录寺的库金,从嘉靖改元至十五年以来,已积累至八十万。

(但是)从嘉靖二十一年(1542)以后,各项供应日渐增加,以前积余的库存顿时用尽。地方进贡的果蔬,起初没有定额,只看内监内府的书面要求,来如数供应。

具体的账目不清,参与者动不动就转卖给市人。其他诸官署,侵吞盗用尤其杂多。

应当著专门安排人员按照规制经办,年终让专任官员严格核算,以便清除冗杂的费用。这两二点革除以后,国家的收入自然会丰裕。

舍弃这两条不办理却督促补收积欠、增加赋税,这是扬汤止沸。”于是提议请求各部淘汰各监局的人员匠人。

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不断升迁官至通政使,升任刑部左侍郎。

改任户部左侍郎,总管仓场。隆庆初年,进升南京户部尚书。

南畿、湖广、江西三地的银。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

1。

B2。D3。

C4。(1)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2)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1。

试题分析:责:负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①是说他有才能,④侧面表现他的威慑力;⑥侧重被弹劾,都与“正直”无关。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打击陷害于谦的是太监王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秩:任期。迁:升迁。

未足:没达标。不听离任:不允许离任。

(2)已而:不久,后来。得释:获得释放。

左迁:降职。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

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

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在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

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

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 ”诏令照此执行。

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臵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

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 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

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没有怨恨。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

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 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

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

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

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土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那么国家大计就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

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 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次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

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文言文,汉阳帝

3.《宽厚刘宽》文言文翻译

【全文译文】刘宽字文饶,弘农郡华阴县人。刘宽曾经乘牛车出行,有一个丢失了牛的人,就指认刘宽的驾车牛为他丢失的牛。刘宽没有说什么,卸下牛交给他步行而归。过了一会,指认牛的人找到了丢失的牛后将刘宽的牛送还,叩头谢罪说:“我对不起您这样的长者,任您处罚。"刘宽说:“事物有相似之处,事情也允许有错误,劳累你来把牛归还我,为什么还要道歉呢?”州里的人都很钦佩他的不计较。

延熹八年,朝廷征召他,授官尚书令,后升任南阳太守。先后主管过三个郡。他和气仁慈,多行宽恕,即使在匆忙之时,也从未有语言、神情急躁。刘宽一向认为若以刑罚来整治百姓,百姓就会只求逃避刑罚而没有了羞耻之心。属吏犯了过错,他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施刑处罚,只是为显示羞辱,始终不对其施加严刑。政务有了功绩,总是推让给下属。有时出现了灾异,他就引咎自责。每次巡视属县,都只是住在乡间客舍,看见老年人总是与他们谈农事和乡土之事,以示关切;对年轻人则用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教诲加以鼓励。人们被他的道德和行为所感化,风俗人心一天天地改善。

熹平五年,代许训担任太尉。灵帝很爱好学术技艺,每次召见刘宽,常让他讲解经书。刘宽曾经在座位上显出醉酒入睡的样子,灵帝问:“太尉是醉了吗?"刘宽仰起头回答说:“臣不敢醉酒,但深感责任重大,内心忧虑如醉。"灵帝很看重他的说法。

刘宽曾经招待客人,派仆人去买酒。隔了很久,仆人醉醺醺地回来了。客人忍不住,骂道:“畜生。”刘宽即刻派人去探视这个仆人,怀疑他会自杀。并对身边的人说:“他是个好人啊,骂他是畜生,还有什么样的侮辱比这更厉害呢?所以我害怕他会去死。”夫人想试试让刘宽发怒,待他准备上朝,已穿好官服的时候,让侍女送上肉汤,故意打翻沾污了官服。侍女匆忙收拾,刘宽神情不变,缓缓地对侍女说:“汤烫伤你的手了吗?”他的性情气度如此。国内的人都称他是长者。

4.文言文中有《文王》片段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裸将于京。

厥作裸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翻译

文王天上有英灵,光辉照天最显明。

歧周虽然是旧邦,接受天命气象新。

周家前途无限好,天命周家长兴盛。

文王上升又下降,常伴上帝在天庭。

文王勤勉日夜忙,美好声誉永不亡。

施恩布德兴周邦,后世子孙都为王。

文王子孙相继传,嫡亲旁支百代昌。

周家群臣和贵族,也都世世显荣光。

世世代代都显贵,谋事小心多仔细。

群臣众多都贤能,生在这个王国里。

王国能把贤士生,都是周家骨干臣。

人才济济满朝廷,文王在天得安宁。

文王端庄行为正,光明磊落又恭敬。

天命伟大不可违,殷商子孙都信听。

殷商子孙数量多,成万成亿数不清。

上帝已经发命令,服从周邦为周民。

殷商称臣服周王,天命运行本无常。

殷商诸士多勤勉,助祭镐京登庙堂。

他们助祭行灌礼,仍然穿戴殷时装。

都是周王进用臣,牢记祖先不可忘。

牢记祖先别忘记,进德修业要努力。

天命永远须配合,自己多多求福气。

殷商未失民众时,行为也能配上帝。

殷商灭亡应借鉴,永保天命不容易。

永保天命不容易,不要丧失在你身。

美好声誉要发扬,殷朝兴亡有天命。

上帝做事不可测,既无气味也无声。

效法文王好榜样,天下信任又尊敬。

5.江乙对楚宣王的文言文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兵甲也--犹百兽之畏虎也。"------选自《战国策》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野兽以便吃了充饥。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掌管森林中的野兽,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6.文言文,刘毅这篇的翻译

刘毅, 字仲雄,东莱掖县人。

从小就有孝敬父母的品行,年轻时磨练高洁的操守,但喜欢评论人物优劣,那些王公贵人望见他的仪容风采也敬畏他。寄居在平阳的时候,太守杜恕请他做功曹,他淘汰了郡里的官吏一百多人,在三魏一带出了名。

当时的人们做歌谣唱道:“只听说刘功曹,没听说过杜太守。”魏末,依据分部考察的结果的结果推荐他为孝廉,征召他做了司隶都官从事,京城一带官吏都谨守法度。

刘毅要弹劾河南府尹,司隶校尉不准,说道:“捕捉野兽的狗,小老鼠也可以爬上它的背。”刘毅说:“如果既能捕兽,又能杀鼠,对狗有什么损害呢?”丢掉任官的符信就离开了。

晋武帝即位,因刘毅忠贞正直,让他掌管谏官。后来又转任司隶校尉,督察管理豪门大户,京城官吏都谨守法度。

他管辖范围内的违纪官员听到他任职的消息后弃官而逃的很多,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的诸葛丰、盖宽饶。皇太子朝见,乐队快要进入东掖门了,刘毅认为这是(对皇帝)不敬,把他们阻挡在门外,并且上表弹劾太子师傅以下官员。

直到皇帝下诏赦免他们,他们才得以进入皇城。 晋武帝曾经到南郊外祭祀,祭祀仪式完成之后,武帝感慨地回刘毅说:“你把我比作汉代的哪个皇帝?”刘毅回答说:“你可以比作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

武帝说:“虽然我的德行不如古人,还是能克制自己(尽力)为政。我又平定了江南,统一了天下,你把我比作桓帝、灵帝,恐怕太过分了吧?”刘毅回答说:“桓帝灵帝卖官,钱收进国库里;您卖官,钱却收进私人家里,从这一点来看,(您)恐怕还不如(桓帝灵帝)啊。”

晋武帝大笑说:“桓帝灵帝的时代,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现在有(这样)耿直的臣子,所以我和桓帝灵帝还是不同啊。”

刘毅整天忙于公事,每天天不亮就等着上朝,言谈议论恳切直率,不屈不挠,被朝廷内外的人所敬仰。(即使)他的妻子儿女有过错,也要马上惩罚。

他做事就是这样公正,但由于严峻刚直,没能作到三公辅相。皇帝因为刘毅清贫,赏给他三十万钱,并且每天供给米粮和肉食。

太康六年刘毅去世,晋武帝手抚着几案震惊地说:“我失掉了这样一位有名的大臣,没能让他活着作到三公的官职。”当即追赠和三公相同的仗,派使者监管护卫他的丧事。

与汉阳帝有关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