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心文言文翻译(初中文言文意思并)
1.初中文言文意思并
并 bīng
名词义:
1、古地名。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宋·沈括《梦溪笔谈》
并 bìng
副词义:
1、全;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一起;一齐;同时。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连词义:
1、并且;连。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和;以及。
2.《“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
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
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
一岁中四迁偃。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
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
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即五鼎烹②耳。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
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
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 诸侯五,卿大夫三。
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贫,假贷无所得 假:借。
B.古者诸侯不过百里 过:经过。 C.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 亲:父母。
D.我厄日久矣 厄:穷困。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诸公宾客多厌之 / 强弱之形易制 B。
今以法割削之 / 亲不以为子 C。 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D。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
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9。
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余 虽 骨 肉 无 尺 寸 地 封 则 仁 孝 之 道 不 宣 愿 陛 下 令 诸 侯 得 推 恩分 子 弟 以地 侯 之 彼 人 人 喜 得 所 愿 上 以 德 施 实 分 其 国 不 削 而 稍 弱 矣 于 是 上 从 其 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7分)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
(4分)。
3.谁知道这个文言文的翻译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
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
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
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
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赏析: 拾得,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自己温饱能想到尚未得到温饱的人,而且能够想方设法使得那些人也能得到温饱。
有些人能想到,也许还能说上几句,可是,仅仅停留在想到、说及,仅仅表示同情、怜悯。这还不能称之为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要有行动。晏子是想到了齐国还有人在挨饥挨冻,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好找到机会启发景公来完成救济饥寒这件善事。
只要我们时刻想到目前还有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总会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尤其是有些地方遇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想到受灾害乡亲们的缺衣缺食缺水缺药,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
助人即是助己,受害灾区得到援助,恢复生产,减少了国家的负担,不也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全民的财富。因此,推己及人,也是一种颇识大体的生活美德。
4.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5.文言文的翻译
意译:刘繇一向以华丽严格的作风著称,喜欢褒贬世人。至于在乱世中聚集大量兵士拥兵自重(指谋反),这倒不是他一贯的作风(所擅长的)。
陶丘洪说:“假如有英明的使君先启用了公山(人名),又启用了(正礼),这就是所谓的在长路中驾御双龙,在千里中驰骋良马,不也是可以的吗?”
基一向命运多舛,隐身山林钻研黄老道术,并不为自己的困顿感到难过。他与自己的弟弟们住在一起,常常晚睡早起,连妻妾都很少见到他。他的弟弟们都很敬重畏惧他,待他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他不喜欢乱交朋友,家里登门的没有品行不端的闲杂人。而且长相俊秀,孙权非常喜欢也敬重他。
那时袁术在淮南,刘繇对他非常忌惮,所以不敢到州上去。他想要南渡长江,吴景、孙贲迎接到他并把他安置在曲阿(地名)。袁术有心谋反,已经攻下了周围数个郡县。刘繇派遣樊能、张英在江边屯兵用来抵御袁术。因为吴景和孙贲是袁术的人,所以不得不把刘繇从曲阿赶走了。于是袁术就私自置下扬州刺史的官位,与吴景、孙贲一起合力攻打樊能和张英,一年多没攻下来。汉朝廷下令加封刘繇为州牧(官名)、振武将军(官名),率领数万人。那时孙策从江东渡水而来,攻破张英、樊能的防线。刘繇不得不逃往丹徒县。
袁纪(字宏汉)说:刘繇肯定要由此到会稽去。许子将(人名)说:会稽是富足之地,孙策一向贪图此地,而且地处海边,不便前往。不如刘豫章(刘备),北边连着河南,西边连着荆州。如果让治下的官民纳入他的管辖,并且派遣使者纳贡,再与曹兖州(曹操?)互相联系,虽然有袁术(字公路)隔在中间,但他有狼子野心,为人凶残,必不能成事。您如果接受王命,曹孟德、刘景升必定会从左右相帮。”
刘繇听了他的话。于是逆江而上到了江南保刘豫章,驻扎在彭泽一带。笮融先抵达会稽,(笮音壮力反这句是对笮字的注意,不是原文里的。)杀了太守朱皓。
汉献帝的史官说:这年,刘繇屯于彭泽,又派遣笮融帮助朱皓讨伐刘表分封的太守诸葛玄。许子将对刘繇说:“笮融出兵是不顾名义的。朱皓(字文明)一向对人推心置腹,最好能让他提防笮融。”笮融到后果然使诈杀死朱皓,代理了郡里的大小事务,并住在郡衙里。
刘繇于是进而讨伐笮融,被笮融攻破,又再招募了下属地县的军队,攻破笮融军。笮融大败逃进山里,被当地山民所杀,刘繇不久也病死了,死时四十二岁。
以上均为意译,但求意会了。
6.范仲淹为将翻译快
翻译: 范仲淹做将军时,赏罚分明,爱护部属。
羌人各部有来归降的,都能推心置腹的接待,所以金人不敢轻易扰乱边境。西夏元昊请求与宋朝交好后,范仲淹被升为枢密副使。
王安石怯懦不能成事,谏官欧阳修等便进言说范仲淹有将相之才,请求罢免王安石任用范仲淹,于是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说:怎能因为谏官的言论就做宰相呢?于是坚决推辞,表示愿意与韩琦同去戍边。
后被任命为陕西宣抚使,没有成行,又被除去参知政事一职。赶上王伦在淮南造反,州县官吏不能坚守城池的朝廷就要处死他们。
范仲淹说:无人造反的时候不提养兵蓄锐的事,有人造反了又要杀守城之臣,能这样做吗?于是州县官吏才保全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