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水之战文言文阅读(泓水之战原文译文及注释)
1.泓水之战 原文译文及注释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李玉华great泓水之战原文: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
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
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
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
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注释: 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城省西。既:尽,全部。
2.泓水之战 文言文 翻译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
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8),宋师败绩(9)。
公伤股(10),门官歼焉(11)。 国人皆咎(12)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3),不禽二毛(14)。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5)。
寡人虽亡国之余(16),不鼓不成列(17)。”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3),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4)?明耻教战(25),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6),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7)。
三军以利用也(28),金鼓以声气也(29)。利而用之(30),阻隘可也;声盛致志(31),鼓儳可也(32)。”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 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字子鱼。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7)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再次。
(14)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5)阻,迫也。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7)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8)勍(qíng)敌:强敌,劲敌。
勍:强而有力。 (1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0)赞:助。 (21)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32)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使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
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感想 真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干吗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
实在是前后矛盾得可以啊。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啊,否则伤了大腿还是小事,丢了卿卿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
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腐败,愚昧的君主。题解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
3.泓水之战文言文原文翻译一下,里是什么意思,每一个字又是什么意思
泓水之战
你没有提供原文。不知道你所说的是什么文言文。我手中又没有你说的书,只能泛泛的说一下当时两国交战的事态。供你参考。
泓水之战,是中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638年,宋国与楚国为争夺霸权而发生的一次战斗,以宋国失败告终。
泓水之役发生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县北30里)。
楚以优势的兵力、旺盛的士气、有利的地理条件,大败宋国,获得全胜。
泓水之战后,楚国在中原的扩张已无阻力。
在其后数年间,楚国势力一度达到黄河以北,直到晋楚城濮之战后,楚国的扩张势头才得到遏制。
宋国在泓水之战战败后沦为二流国家,未能在历史中发挥重要作用。
4.宋楚泓之战 译文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摘录如下: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县西)。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
’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君未知战。就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耆,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军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可也。
’” 译文: 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楚国发兵攻打宋国以救援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
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抛弃商朝已经很长时间了,你如果想振兴起来,必不会成功;不如不与楚军决战吧。"宋襄公不听。
这年的十一月初一,宋襄公的军队与楚军在泓水展开了战斗。宋军已经排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
司马子鱼说:"敌众我寡,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宋襄公说:"不可以。
"等到楚军渡过河,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趁机进攻。宋襄公说:"不行。
"等到楚军完全摆好阵势后,宋襄公才下令出击,结果宋军惨败。宋襄公下肢受伤,他的左右侍卫都被杀死。
战后,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不听司马子鱼的话,以致吃了败仗。宋襄公说:"讲仁义的人不忍心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自古用兵之道,不在形势险要的地方拦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但是我也不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司马子鱼反驳道:"主公不懂得战争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处于不利地形,又没有摆好阵势,这是老天在帮助我们。
乘机发动进攻,不可以吗?即使是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况且我们的敌人都是强大的军队,就是年老的敌人也应该俘虏他,不要管他头发斑白,不要管他头发斑白!我们平时教育士兵奋勇杀敌,认识到战败是可耻的,目的就是希望士兵在战场上能勇敢地杀敌,对于受伤但没有完全丧失战斗力的敌人,怎么可以不再杀伤他们呢?假若冷悯那些受伤的敌人,就不如不伤害他们。
如果怜惜年老的敌人,那就不如向对方投降。军队本来是按照有利的时机而作战的,金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
因此,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时机,那些迫敌于险地以求胜是可以的。造成声势而激起士兵的斗志,发动进攻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5.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淝水之战>>原文及翻译
秦兵逼肥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前秦的军队紧逼淝水而布阵.东晋的军队无法渡过.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然而却紧逼淝水部署军阵.这是长久相持的策略.不是想迅速交战的办法.如果能移动兵阵稍微后撤.让晋朝的军队得以渡河.以决胜负.不也是很好的事情吗!"前秦众将领都说:[我众敌寡.不如遏制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岸.这样可以万无一失."苻坚说:[只带领兵众稍微后撤一点.让他们渡河渡到一半.我们再出动铁甲骑兵奋起攻杀.没有不胜的道理!"苻融也认为可以.于是就挥舞战旗.指挥兵众后退.前秦的军队一退就不可收拾.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军队渡过河攻击他们.苻融驰马巡视军阵.
想来率领退逃的兵众.结果战马倒地.苻融被东晋的士兵杀掉.前秦的军队于是就崩溃了.谢玄等乘胜追击.一直追到青冈.前秦的军队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人.遮蔽山野堵塞山川.逃跑的人听到刮风的声音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将要来到.昼夜不敢停歇.慌不择路.风餐露宿.冻饿交加.死亡的人十有七八.当初.前秦的军队稍微后撤时.朱序在军阵后面高声呼喊:[秦军失败了!"兵众们听到后就狂奔乱逃.朱序乘机与张天锡.徐元喜都来投奔东晋.缴获了前秦王苻坚所乘坐的装饰着云母的车乘.又攻取了寿阳.抓获了前秦的淮南太守郭褒.
谢安得驿书.知秦兵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谢安接到了驿站传递的书信.知道前秦的军队已经失败.当时他正与客人玩围棋.拿着信放到了床上.毫无高兴的样子.继续下棋.客人问他是什么事.他慢条斯理地回答说:[小孩子们已经最终攻破了寇贼."下完棋以后.他返回屋里.过门槛时.高兴得竟然连屐齿被折断都没有发觉.
6.宋楚泓之战译文或教案翻译等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宋师败绩。公伤股(5),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7),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赞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14),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16)。三军以利用也(17),金鼓以声气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9)。”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陈必祥)
【注 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2)既:尽。济:渡过。
(3)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4)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5)股:大腿。
(6)门官:国君的卫士。
(7)重(chóng从)再次。
(8)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9)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0)鼓:击鼓(进军)。
(11)勍(qíng情)敌:强敌。勍:强而有力。
(12)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13)赞:助。
(14)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
(15)何有于二毛:即“于二毛有何(爱)。”
(16)服:向敌人屈服。
(1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1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19)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