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候观于军府文言文道理(晋候观于军府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1.晋候观于军府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晋侯观于军府

【原文】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左传·成公九年》)

【译文】

晋景公视察军用仓库,见到了钟仪。晋侯问道:“那个戴着南方帽子的囚徒是谁?”官吏回答道:“这是郑国人所献的楚国囚徒。”晋侯让人放了他,把他召来并且问候他。钟仪行再拜礼向晋侯叩头。晋侯问他世代所司官职,他回答道:“是乐官。”晋侯问他:“会奏乐吗?”钟仪回答:“这是我的祖先所从事的官职,我哪敢从事别的事情?”晋侯让人给了他一只琴,他演奏出南方的音乐来。晋侯问:“你们的君王怎么样?”他说:“这不是小人我所能知道的。”晋侯坚持问他,他说:“当他是太子的时候,师、保侍奉他,早晨去向婴齐学习晚上去向侧学习,我不知道别的了。”晋侯跟范文子说了钟仪的事儿,范文子说:“这个楚国囚徒是个君子啊。谈话时讲先人的职业,这是不违背根本;奏乐时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故里;举出楚君当太子时的事例,也没有私心;点名说到楚君的两位卿相,这是尊崇君主。不违背根本,这是仁;不忘故里,这是信;没有私心,这是忠;尊崇君主,这是敏。用仁来辨别事理,用信来守护它,用忠来成全它,用敏来推行它。事情即便很大,也必定能成功。您何不让他归去,以他来成全晋国和楚国的交往呢?”晋侯听从了范文子的话,重礼以待钟仪,使他归国去求和。

2.秋九月,晋候饮 讲述的内容及道理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传: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 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大,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讲述的内容是: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 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了出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 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虽然凶猛,又有 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 战死了。[

文言文,道理,晋候观,于军

3.度岭见长城古诗翻译,急求

①度岭:登越山岭,或指金山岭长城。

②岭坂:山岭起伏崎岖。风回:山高如壁阻挡空气流通,气流到此折回。

③“随阳”句:太阳渐渐下沉,光线渐渐昏暗,天上的大雁越飞越远,直到看不见,疑为已飞到天的尽头。

④秦女石:山海关旁有石,名望夫石,传说是秦代孟姜女寻夫哭倒长城之处,今遗迹犹在,建有姜女庙,为旅游景点。

⑤楚臣冠:《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⑥伊州:唐教坊的曲调名,白居易诗《伊州》:“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

4.解释下面这段文言文

王遇,字庆时,原名叫王他恶,是冯翊李润镇的羌人。王姓与雷、党、不蒙各姓都是羌中的强族。王遇自己说他的祖先姓王,后来改姓钳耳,世宗时又改姓王。 自晋朝以来,王氏一直是渠长。父亲王守贵在郡中做功曹,死于任上。王遇地位尊贵后,王守贵被追封为安西将军、秦州刺史、澄城公。

王遇因事犯罪,遭受腐刑,担任中散,后来升任内行令、中曹给事中,加授员外散骑常侍、右将军,赐爵富平子。升任散骑常侍、安西将军,进爵为宕昌公。被任命为尚书,改任吏部尚书,仍然担任常侍。依例降为侯爵。外放为安西将军;华州刺史,加授散骑常侍。幽皇后之前被废黜时,王遇说过许多幽皇后的过错。等到后来幽皇后回宫受到宠爱的时候,高祖与李冲等人谈话时申述幽皇后无罪,并说王遇有诽谤之罪。

李冲说:“果真如此,王遇应当被处死。”高祖说:“王遇是故旧,不忍心让他去死,只把他废黜掉就行了。”便派御史火速骑驿马去罢免王遇的官职,消去他的爵位,收回朝服,让他以百姓的身份返回私人宅第。世宗初年,王遇兼任将作大匠。不久,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重新获得爵位。

废皇后冯氏出家为尼时,朝廷和官员个人很少有进献物品以示体恤的。王遇却同平常一样前去侍奉,往来拜谒,不改往日的恭敬,时常进献一些衣服、食品和杂物,废皇后也不推让,一概接受。废皇后还到王遇的家中去,王遇夫妻来迎往送,谒见叩拜,站在一旁服侍,恪守奴仆的礼数。

王遇生性灵巧,善于部署安排。北都方山灵泉道俗房屋和文明太后的陵庙,京城洛阳东郊的马射坛殿,文昭大后墓园的修茸扩建,太极殿及东西两堂、内外诸门的规模标准,都由王遇监督实施。虽然年寿已高,王遇仍然朝夕不知疲倦地骑马奔驰,分担青壮年的劳苦。王遇还善于处理人情事理,注意酒席饭桌间的事情,每当遇到旧日的同僚,就备办食物果品,酒饭精美丰盛。然而,王遇热衷名利,趋附权门。赵倚得宠时,王遇往来奔走,拜见逢迎,接受命令为赵脩监造宅第,超过了原来的要求,还用鞭子等打工匠,工匠无不慨叹愤怒。王遇在任上死去。起初,王遇得了病,太傅、北海王与大妃都前去探问,见他病危,为之泪下。他善于侍奉各位贵人,才使得贵人为他如此悲伤。朝廷追封他为使持节、镇西将军、雍州刺史,仍为侯爵。

5.南冠,楚囚 是什么典故

南冠楚囚”的出处在现存文献中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南冠”二字 本意不过是指“南方的帽子”或“楚国的帽子”的意思。后人取晋景公之言,以“南冠”代指钟仪。“南冠”虽有“楚囚”、“囚犯”之解,但并非本义。“南冠”还在古代诗文中通常是那些被冤枉和诬陷而陷入困境的人的自喻。在近代被升华为爱国之士的自称,后世也用“南冠”比喻有才学的人。

“南冠楚囚”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楚共王七年(公元前584年),楚大将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钟仪随军出征,此战楚国战败,郧公钟仪沦为战俘,郑国把他抓住后,为转嫁矛盾,又把钟仪转送晋国,成了“楚囚”。虽然 作了阶下囚,郧公的头颅依然高昂,听凭跳蚤、臭虫和老鼠们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肆意横 行,每天正冠沐面、朝南而坐,遥视楚国、遥想故园。

楚共王九年(公元前582年),被关了两年的钟仪终于得到晋景公的接见,晋景公见到“楚囚”钟仪,就问别人道:“兵器库里那个头戴南方式帽子的人是谁?”随从回答说:“那人是郑国转送来的楚囚”。景公对这个被关押了两年,还仍然带着自己国家帽子(楚国在晋之南,所以他的帽子被称为“南冠”)的人,十分感佩。晋景公想了解一下这个长期戴着楚国帽子(南冠)的怪人。就下令把钟仪释放出来,并立即召见,以示抚慰。景公问起钟仪他家世,他讲出自己家世是职业乐师,晋景公让他弹琴,他演奏的是楚国乡乐;晋文公又问起楚共王的情况,钟仪只讲楚王儿时的小事和大臣的名氏,但拒不评论共王的为人。景公把这些事告诉大夫范文子,文子感慨地说:“这个楚囚,真是既有学问,又有修养,弹的是家乡调,戴的是南方帽,爱的是楚君王,有诚有信,不忘根本。这样的人,应该放他回去,让他为晋楚两国修好起一些作用。”范文子还说,这个人是不背离根本,不忘故旧,没有私心,尊敬君王的表现呀!是仁、信、忠、敏的标志。文子评价说:以仁爱对待事物,以信实作为守则,把忠诚贯穿始终,凭明智办理事情,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重大的事情,他都能够完成的。大夫范文子建议景公释放他。 让他为晋楚两国修好起一些作用。景公本来对钟仪有些好感,听了范文子的建议,就采纳了范文子的意见,放了钟仪。钟仪回到楚国后,如实向共王转达了晋国愿意与楚国交好的意愿,并建议两国罢战休兵。共王采纳了钟仪的意见,与晋国重归于好。

晋候观于军府文言文道理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