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小故事120篇译文(谁有文言文的小故事(带翻译))
1.谁有文言文的小故事(带翻译)
故事一:原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NFDA3其夫〔1〕。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2〕。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3〕。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4〕。”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5〕。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 〔1〕 御,驾驭车马的人。 门间,门缝。 NFDA3(kuī),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看。
〔2〕 拥,持。 大盖,大的车盖。 策,马鞭,用作动词,挥鞭赶车。
〔3〕 去,离开,离去。 志念,思虑。 自下,使自己处于别人之下。
〔4〕 乃,却。
〔5〕 抑损,谦卑。 怪,感到奇怪。
【译文】 晏子做齐国宰相,有一天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只见她的丈夫给宰相驾车,支起车上的大伞盖,挥鞭赶着驾车的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不久,车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丈夫问她离去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却做了齐国的宰相,名扬诸侯。今天我看他外出,思虑深沉,常常表现出谦卑的神态。而现在你身高八尺,却给人家做车夫,可是你的心意反倒自以为满足了,我因此要求离去。”从此以后,她的丈夫自己就谦虚谨慎了,晏子觉得很奇怪,便问他,车夫如实相告。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故事二【原文】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骖赎之,载归〔1〕。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2〕。晏子G91DD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3〕?”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4〕。”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注释】 〔1〕 越石父,齐国的贤士。 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子。 左骖(cān),马车左边 的马。
〔2〕 弗谢,没有告辞,主语“晏婴”省略。谢,告辞。 闺(guī),内室的小门。 久之,很长时间,“之”是助词,凑足音节。 绝,断绝交往。
〔3〕 G91DD(jué)然,惊异的样子。 摄,整理。 谢,道歉。 厄(è),危难。
〔4〕 诎(qū),屈;信,通“伸”。 感寤,有所感而觉悟。寤,通“悟”。
【译文】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他因犯罪而被绳索捆绑押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了他,晏子就解下车子左边驾车的马为他赎罪,同他一起坐车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好长时间,越石父就请求同他绝交。晏子大吃一惊,急忙整好衣冠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可是我把您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您为什么提出绝交这么快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屈辱,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到尊重。当我处在绳索捆绑之中时,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你既然觉悟到了并赎我出来,这就是我的知己;知己而待我无礼,那我还不如被捆绑好呢!”晏子于是就请他进来待为上客。
2.简短文言文小故事加译文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长:生长、发育的意思。揠:拔的意思。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病:劳累。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非徒:不仅只是。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3.简短文言文小故事加译文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悯:耽心、忧虑的意思。长:生长、发育的意思。
揠:拔的意思。芒:疲乏。
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谓:告诉。
病:劳累。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非徒:不仅只是。
(战国时候),宋国有个农民种了一块地。栽下禾苗后,他希望它很快长高。
结出果实。他每天都到地里去看,但禾苗长得很慢,他心里非常着急。
怎样才能让禾苗尽快长高呢? 天气很好,艳阳高照,他到地里去把禾苗一一拔高。回家后,他很得意地对家里人说:“累死我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他的儿子到地里一看,禾苗全枯死了。 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4.求文言文小故事带翻译的越少越好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 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
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 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
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原文: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
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
妻还怪问,乃省。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
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 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
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原文: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
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 抄之,名曰《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 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 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原文: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 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 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 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 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 自照。
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 耳!”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
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 子。
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 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
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 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
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 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
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 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
5.文言文小故事+注释+译文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舍: 家.
嬉: 游戏.
所以: 用来.
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
墓间之事: 指埋葬, 祭扫私人一类的事.
贾人: 商贩.
炫卖:沿街叫卖.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孟子小时候家离墓地很近,就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搬迁到集市旁边,孟子又做学商人卖东西的游戏。他母亲说:“这也不是我可以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学堂旁边。于是,孟子就又做些拱让食物的礼仪的游戏,他母亲说:“这里可以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他们就在那里住了下来。
6.简短的古文小故事及翻译
一、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二、翻译: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送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 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敢再说回去的事了
7.10则经典文言文小故事及翻译,要极短的那种
32.李存审出镞教子【原文】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生于膏粱,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参考译文】李存审出生于家境贫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说:“你父亲年轻时提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脱离危难,险境,得以生存(的情况)不只一次,拔出箭头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拔出的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父辈是像这样起家的.” 33.孙膑脱险【原文】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参考译文】孙膑曾经跟庞涓一起学习兵法。
庞涓在魏国做官,成为魏惠王的将军,自己认为才能比不上孙膑,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叫到魏国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他,就用办法惩罚(他),弄残了他两条腿,并在他脸上刺了字,想让他埋没不被发现。
齐国的使者到了魏国,孙膑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见(使者),说服齐国使者。齐国使者认为(他)才能出众,偷偷的用车把他带到齐国。
齐国的将军田忌对(孙膑)很友好,以宾客的待遇来接待他。34.陶母责子退鲊【原文】陶公少时,作鱼梁吏。
尝以坩鮓饷母。母封鮓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5.画鬼最易【原文】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日:“画孰最难者?”日:“犬马最难。”“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
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参考译文】有人为齐王作画,齐王问他:“画什么最难?” 他说:“狗、马最难画。”
齐王又问:“画什么最容易?” 他说:“画鬼怪最容易。” 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现在你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所以难画;鬼怪是无形的,不会出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羊,我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
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
【参考译文】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可以负得起责任。”
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 42.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原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
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
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3.陈万年父子 【原文】陈万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
善事人,赂遗外戚许、史,倾家自尽,尤事乐陵侯史高。
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万年任为郎。有异材,抗直,数言事,刺讥近臣,书数十上,迁为左曹。
万年尝病,召咸教戒于床下,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万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也。”
万年乃不复言。【参考译文】陈万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长讨好别人,用尽全部家产去讨好远戚许、史家,特别是乐陵侯 史高. 陈万年的儿子陈咸字子康,十八岁,凭借陈万年做了侍郎。
他资质与众不同,性子比较直,而且敢于说话。多次上书论及国事,讽刺皇帝身边的近臣。
这样的书奏大概上了数十次,结果被贬为左曹。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 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
8.文言文寓言故事(含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
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叶公好龙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郑人买履
郑国有个人想去买双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於在座位上。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带那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却说:「我忘记带尺码来了。」又转回家去取。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散,他终於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麽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自相矛盾
楚国有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称赞他自己(的盾)说:“我这盾牌的坚固,没有东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称赞他的矛说:“我这矛的锋利,对于任何东西没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说:“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这个卖东西的人不能够回应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9.文言文小故事(最好有翻译和重点字词的)
孟母断织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①学而归,孟母方绩②,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③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④之废学,若我断斯⑤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⑥居则⑦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⑧夕⑨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⑩矣。——选自《列女传》
【注释】
①既:已经。②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③以刀:用刀。④子:古代指你。
⑤斯:这。⑥是以:因此。
⑦则:就。⑧旦:早晨。
⑨夕:泛指晚上。⑩道:法则、方法。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10.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wenxinwen520中国寓言小故事文言文及翻译1、刻舟求剑原文: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下来后,他便从自己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船已经向前走了,而剑没有,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2、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东西穿不透的。”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并存的。3、郑人买履原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