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文言文阅读答案(搜神记华隆家犬文言文阅读答案)
1.搜神记华隆家犬文言文阅读答案
华隆家犬
【原文】
太兴中,吴民华隆,养一快犬,号“的尾”,常将自随。隆后至江边伐荻,为大蛇盘绕,犬奋咋蛇,蛇死。隆僵仆无知,犬彷徨涕泣,走还舟,复反草中。徒伴怪之,随往,见隆闷绝。将归家。犬为不食。比隆复苏,始食。隆愈爱惜,同于亲戚。
【译文】
晋朝太兴年间,吴地有个叫华隆的人养了一条跑得非常快的狗,名叫“的尾”,华隆常常将它带在自己身边。华隆后来到江边砍伐荻秸,被一条大蛇缠住,狗奋力与蛇搏斗,最终将蛇咬死。但此时华隆手脚僵硬倒在地上已失去知觉。狗围着华隆哭泣,徘徊不去,(然后)狗从江边跑上船,又从船上返回江边草丛中。华隆的同伴对此感到很奇怪,就随着狗来到江边,发觉华隆昏死在那里。大家就将他抬回家了。(在华隆昏睡期间),狗为此(一直)不吃东西,等到华隆苏醒过来,狗才开始进食。(自此之后)华隆(对这条狗)更加钟爱,把它看成亲戚一样地对待。
注:自译。
链接网址:/question/1959068088831580180
2.《搜神记》的阅读指导有哪些?
《搜神记》是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
它所收的传说有许多至今还流传在平民口头上,例如“蚕神的故事”、“盘瓤的故事”、“颛顼氏 二子的故事”、“细腰的故事”等;或者经过许多变化,而演变成今日流行的传说,成 为后代戏曲的素材,比如“董永的故事”、“擒娥的故事”等。《董永》、《三王墓》、《李寄》、《韩凭妻》、《毛衣女》、《神农》、《华佗》、《嫦娥》等篇甚至得到国 际民俗学界的重视。
我们读《搜神记》,可以看到很多我们很熟悉的故事的雏形,这是 很有意思的。《搜神记》中有不少故事是精彩的文言小说,有人物形象、曲折情节、生动细节乃至对话、动作等,欣赏它们能够获得美的享受。
然而也有些故事情节简单、形象单薄, 像简要新闻。当时小说发展尚处雏型阶段,对素材的整理加工还比较粗糙,不及后世的 精雕细琢。
任何事物的发展期往往如此,不能因为这些瑕疵而否定全书。
3.在线等,干宝<搜神记>译文搜神记的注释,译文
★《三王墓》 译文 楚国干将莫邪替楚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
楚王发怒,想要杀掉他。铸成的剑有雌雄两柄。
干将莫邪的妻子怀有身孕,即将临产。干将莫邪对妻子说:“我替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
王发怒,我去送剑,王一定会杀我。你生下孩子,假若是个男孩,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上’。
”于是干将莫邪就带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大发脾气,派人察看干将莫邪带来的剑。
剑有两柄,一雄一雌。干将莫邪只带来了雌剑,雄剑却没带来,楚王发怒,就把干将莫邪杀了。
干将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赤长大成人,就问自己的母亲说:“我的父亲在什么地方?”他的母亲说:“你父亲替楚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杀了他。 他临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上’。”
于是赤出门向南望,看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松木屋柱竖立在石砥之上。赤就用斧头砍开松柱的背面,拿到了剑,日夜想着向楚王报父仇。
楚王梦见一年青人额头很宽,说是想要报仇。 楚王就悬千金重赏,捉拿这年青人。
赤听到这个消息就逃走了,逃进山中边走边唱。一个游客遇见赤,对赤说:“你年纪这么小,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赤回答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想给他报仇。”
游客说:“听说楚王悬千金重赏要得到你的头。 把你的头和剑拿来,我替你向楚王报仇。”
赤说:“好极了!”马上就自杀,割下头,两手捧着头和剑送到游客面前,身躯直立不倒。游客说:“我不会辜负你。”
于是赤的尸身才倒下。 游客拿着赤的头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
游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在滚烫的镬中把它煮烂。 ”楚王就按着游客的话来煮头,煮了三日三夜还没煮烂。
头还从滚烫的水中跳起来,瞪大眼睛,显出怒气冲冲的样子。游客说:“这年青人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镬旁观看,这头就一定会煮烂。”
楚王就到镬旁看。游客用剑对准楚王的头砍下去,楚王的头随着剑势掉入沸水中。
游客也对准自己的头砍下,头又坠入沸水中。三个头一起煮烂了,不能识别。
人们只好从沸水中分出烂肉和三个人头一块儿埋葬,所以笼统地称作三王墓。地点在现在汝南北面的宜春县。
你可以去那里下载。
4.《搜神记》主要内容是什么
《搜神记》主要内容是记载鬼神怪魅,作者著此书的主旨在于“发明神道之不诬”,该书 是较早集中记述神话传说、俗闻逸事的专书,共搜集故事464篇。
书中故事大都源于神话传说、宗教演绎和民间传闻,虽然虚妄荒诞,却也各有理寓。讲忠孝节义的,反映儒家观点;讲神仙术数的,植根道教思想;表现因果报应的,源于佛学宗旨;劝善惩恶则是三教殊途同归的目的。
若我们撩开其鬼怪世界的神秘面纱,能窥见民俗风情,能了解世道人心。书中有很多鬼故事:有的写人鬼相恋,如卷十六《紫玉》、《驸马都尉》、《汉谈生》、《崔少府墓》等,这些故事或者反映帝王扼杀自由恋爱的专制,或者反映女子对婚姻和生儿育女的渴望,都写得情节曲折,楚楚动人;有的写鬼扬善惩恶,如卷五《赵公明参佐》中勾魂使者徇情枉法,放还阳寿已尽的高官王佑,阴曹使者深情地述说放他生还的理由,“卿位大常伯,而家无余财。
向闻与尊夫人辞诀,言辞哀苦。然则卿国士也,如何可令死? ”又如卷十七《倪彦思》中,鬼魅痛斥前来驱鬼的典农:“汝取官若干百斛谷,藏著某处。
为吏污秽,而敢论吾!”那贪官污吏被揭疮疤,立即“大怖而谢之”,大快人心;有的写不怕鬼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卷十六的《宋定伯》。 宋定伯不怕鬼而能治鬼获利,很耐人寻味。
歌颂英雄人物的凛然正气与藐视鬼神妖怪是本书主题之一,这类作品中最传颂的是卷十九的《李寄》。无能昏官年年搜求童女祭祀巨蛇,巨蛇先后吃掉九个女孩。
童女李寄自告奋勇,愿作祭品,设法将巨蛇杀死。李寄的智勇双全,令人钦敬。
本书中的神怪故事都有“神道设教”警世醒俗的意味。神道一如人道,有正有邪有善有恶有宽有猛,秉性各不一样。
同样是凡人戏谑地指神像为婚,卷四《张璞》中的庐君义还二女,而卷五《蒋山祠(三)》中的蒋侯却逼死三子,贤与不肖相映成趣。魏晋人太信神,因此多淫祀,本书对这种现象有所揭示。
卷十九《丹阳道士》写龟、鼍之辈冒充庙神,徒费人间祭祀酒食。后来毁庙杀怪,地方才太平无事。
卷五《张助》更妙,桑树空洞中生出李树,目痛者偶然休息树阴下,碰巧病愈,宁是哄传有神,能使盲人复明。因此不论远近的人都来祭祀,“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后来被张助道出原委,拆穿骗局。 这则故事对当时滥信神者无疑是当头棒喝,具有反迷信色彩。
本书精彩篇章不少,脍炙人口的还有卷十一《三王墓》、《东海孝妇》、《韩凭妻》等。这些故事反映了的血海深仇以及他们渴望复仇申冤的强烈心态。
《三王墓》中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为报父仇毅然自刎,借手侠客,通过神奇的方式最终杀死楚王。 这种复仇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个故事虽然虚幻,结果却大快人心,因而被广为传诵。鲁迅先生还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小说《铸剑》,收在《故事新编》中。
《韩凭'妻》中荒淫无耻的宋康王活活拆散韩凭、何氏一对恩爱夫妻,并将他们迫害至死。结果韩 凭夫妇虽然未能同穴而葬,然而两墓各生大梓树,“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
树 上早晚栖息着一对鸳鸯,交颈悲鸣。在悲剧色彩中,显示他们没有被帝王的淫威所征服, 以超自然的力量重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表现出至死不渝、忠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这个故事 的结局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末尾“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 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很 相似,也和后世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末场彩蝶追随双飞情景相仿佛,都是不向黑暗势 力屈服的象征,有浓烈的浪漫色彩。《东海孝妇》是一个著名冤案,孝妇周青被昏聩的太守 判成死罪,行刑时鲜血逆流而上旗杆,行刑后东海枯旱三年。
这个故事与卷七《淳于伯》 情节类同,都是对“刑罚妄加”黑暗司法的控诉和揭露。总之,《搜神记》464篇小说中有很多貌似离奇,实则广泛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故事, 读者在品味怪诞情节的同时,也能够形象地了解历史,受到启迪。
5.搜神记华隆家犬文言文阅读答案
华隆家犬
【原文】
太兴中,吴民华隆,养一快犬,号“的尾”,常将自随。隆后至江边伐荻,为大蛇盘绕,犬奋咋蛇,蛇死。隆僵仆无知,犬彷徨涕泣,走还舟,复反草中。徒伴怪之,随往,见隆闷绝。将归家。犬为不食。比隆复苏,始食。隆愈爱惜,同于亲戚。
【译文】
晋朝太兴年间,吴地有个叫华隆的人养了一条跑得非常快的狗,名叫“的尾”,华隆常常将它带在自己身边。华隆后来到江边砍伐荻秸,被一条大蛇缠住,狗奋力与蛇搏斗,最终将蛇咬死。但此时华隆手脚僵硬倒在地上已失去知觉。狗围着华隆哭泣,徘徊不去,(然后)狗从江边跑上船,又从船上返回江边草丛中。华隆的同伴对此感到很奇怪,就随着狗来到江边,发觉华隆昏死在那里。大家就将他抬回家了。(在华隆昏睡期间),狗为此(一直)不吃东西,等到华隆苏醒过来,狗才开始进食。(自此之后)华隆(对这条狗)更加钟爱,把它看成亲戚一样地对待。
注:自译。
链接网址:/question/1959068088831580180
6.桃花源记和搜神记对比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搜神记现代小说。
7.《搜神记 李寄斩蛇》 翻译文言文
东越国闽中郡有座庸岭,高几十里。庸岭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条大蛇,长七八丈,大十多围,当地人时常担惊受怕。东冶的长官都尉和他所管辖的各县城行政长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旧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时给人托梦,有时告诉巫、祝,要吃十二三岁的童女。郡、县的长官都为这事担忧。只是大蛇(仍然)无休止地肆虐逞凶。他们一同寻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连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养着。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来吞吃童女。多年这样,已经用了九个童女。
这时,又预先招募寻找,没有招募寻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将乐县的李诞,家里有六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小女儿名寄,要应征前往。父母不答应。李寄说:“父母没有福气,只是生了六个女儿,没有生一个儿子,虽然有孩子跟没有孩子一个样。女儿我没有淳于缇萦帮助父母那样的功绩,既不能供养(父母),白耗费了穿的吃的,活着没有什么好处,不如早点死了。卖了我李寄的身体,可以得到一点钱,用来供养父母,难道不好吗?”父母慈爱,终究不让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没办法制止。
李寄就去访求好剑和会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先拿来几石糯米做的糍团,用蜜和炒米粉调灌糍团,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来了,头大得像谷仓,眼睛像两尺长的镜子,闻到糍团的香气,先吃糍团。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就咬,李寄从后头斫出几处伤口。受伤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来,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进去探看洞穴,找到九个童女的头骨,全都拿了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胆小软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怜。”于是童女李寄缓缓迈步回到家里。
越王听到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为王后,授她父亲为将乐县令,母亲和姐姐都得到赏赐。从这以后东冶没有再出现妖邪的东西,有关李寄的歌谣到现在还有。
!!!!!!!!!!!!!!!!!!!!!!!!!!!!!!!!!!!!!!!!!
8.黄赭选自搜神记文言文翻译
黄赭负义
【原文】
鄱阳县民黄赭,入山采荆杨子,遂迷不知道。数日,饥饿,忽见一大龟,赭便咒曰:“汝是灵物,吾迷不知道,今骑汝背,示吾路。”龟即回右转,赭即从行。去十余里,便至溪水,见贾客行船。赭即往乞食,便语船人曰:“我向者于溪边见一龟,甚大,可共往取之。”言讫,面即生疮。既往,亦复不见龟。还家数日,病疮而死。
【题解】
《搜神记》,西晋志怪小说集。西晋干宝撰。其《后记·佚文》收录《黄赭》一文,当属选自《搜神后记》的文章。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东晋志怪小说集。题为东晋陶潜撰。《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初学记》卷三十均引作《搜神后记》。顾希佳选译《搜神后记》收入。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入《佚文》。所记有元嘉十四年、十六年事,其伪不可待辩,皆陶潜死后事,故疑此书为伪托,或以为经后人增益。
《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该书共10卷。《搜神后记》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群书中是颇具特色的。它内容上略为妖异变怪之谈,而多言神仙;艺术上是芜杂琐碎的记叙减少,成片的故事增多。
从题材内容上,全书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类是神仙洞窟的故事,如《桃花源》《韶舞》等,主要讲了服食导养、修道求仙之事。
一类是山川风物、世态人情的故事,如《贞女峡》和《舒姑泉》就是有关当地风土的民间故事。作者赋予这些山川风物丰富的人情美,所以显得美丽动人。
一类是人神、人鬼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有《白水素女》《徐玄方女》等。这类题材写得绚丽多姿,极富浪漫梦幻意味,且往往加以悲剧的结尾,使他们成为全书引人注目的篇章。
再一类是不怕鬼的故事,叙事机智诙谐,是《搜神后记》区别于其他志怪小说另一颇具特色的地方。
《黄赭负义》,文题原作“黄赭”。
【译文】
鄱阳县有个叫黄赭的县民,到山里去摘采荆杨籽,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路。几天了,饥饿不已,忽然看见一只大乌龟,黄赭就对它发誓说:“你是神灵的动物,我迷路不知道怎样回家,现在我骑在你的背上,告诉我回家的路。”那乌龟随即向右回转,黄赭就跟着乌龟行走。走了十多里,就到了溪河,看到有商客坐的船。黄赭随即上前去讨取吃的,就对船上的人说:“我刚才在溪河边看见一只乌龟,非常大,我们可以一起去把它捉来。”话刚说完,黄赭脸上立即长出疮来。前去捉乌龟,也再看不到那乌龟了。黄赭回到家里几天,就患疮病而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