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魏书于忠传答案(翻译一下下面的文言文)
1.翻译一下下面的文言文
时:当时。诸将:许多将领。皆:都。受:接受。魏官号:魏王封的官号。惇:夏侯惇。独:独自。汉官:汉王封号。乃:于是。上疏: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自陈:自己陈述。不当:不恰当。不臣:不合臣道。之礼:的地方。太祖:指曹操。曰:说。吾:指曹操。闻:听见,这里指知道。太:对夏侯惇的敬称。上:首先。师臣:做众臣的老师。友臣:众臣的朋友。夫:发语词,不翻译。臣者:做臣子的人。贵德:高贵,品质高尚。之人:的人。也:句末语气词。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太祖曰:吾闻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贵德之人也。”翻译:当时许多将领都接受魏王封赏的官位,只有夏侯惇是汉皇帝封的官位,夏侯惇于是向魏王上奏书陈述自己不合臣道的不恰当的地方,魏王说:我知道你首先是众臣的老师,其次是众臣的朋友。作为大臣,你是尊贵且品质高尚的人。
2.文言文翻译“于忠,字思贤
祚的弟弟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
年近二十岁时,被任命为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听政,法令颇严厉,身边的侍臣们,大多因小事而得罪。
于忠朴实直率,不爱说话,始终没有过错。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武骑侍郎,并赐名登。
屡迁至左中郎将,领直寝。 元禧之乱时,皇帝在城外,变乱发生得十分仓促。
于忠说:“我和父亲任领军,估计不必忧虑。”皇帝派于忠驰回观看情形,于烈已严加防备,果然就像于忠预料的那样。
于忠回来报告,皇帝抚摸着他的后背说“:你真能让人放心。先帝赐你名登,固然是美称。
我嘉美你的忠诚,现改名为忠,既表示坚定真诚,也使得名副其实。”后因父亲去世而离职。
后改任司空长史。 当时太傅、录尚书事、北海王详是皇帝的亲叔父,权重于时,将作大匠王遇经常听随元祥要求如数给他钱物。
于忠便当着元详的面对王遇说“:殿下是国家的周公,辅佐王室的重臣,你怎么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损公以肥私呢?”王遇感到不安,元详也因惭愧而谢罪。由于于忠有平定元禧之乱的大功,被封为魏郡公。
当他迁任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时,往往因为鲠直和义正辞严的语气,使北海王感到气愤,并当面责备他说:“我只担心你死在我的前头,不担心你看得到我死去。”于忠说:“人生命运自有定数,如果应当死在大王手里,就是躲避也不能免死;不然,大王也杀不了我。”
元详便乘于忠上表皇帝对封爵表示谦让的时候,暗地里劝告皇帝任命于忠为列卿,于是,停止了他的封爵,晋升为太府卿。 正始二年(505),下诏让于忠以本官职持使节、兼侍中,任西道大使,凡是州刺史、镇将贪赃罪恶显著的,将详情报告朝廷;郡守县令以下官员,便可亲自决定处置办法。
他和尚书李崇分别巡行两道。于忠弹劾并州刺史高聪贪赃罪行二百多条,论定为大辟之罪。
于忠又被任命为华州刺史,因继母去世守丧,没有赴任。守丧期满,迁任卫尉卿、河南邑中正。
于忠和吏部尚书元晖、度支尚书元匡、河南尹元苌等共同确定原代都各姓宗族门阀。高肇忌恨于忠的为人,便对宣武帝说,中山是个重要州镇,镇守必需是有才干的人员,于是任命于忠为定州刺史。
不久皇帝就改悔了,又任命于忠为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派使者见于忠,给予安慰和勉励。
延昌初年,任都官尚书,原领的左卫、中正职务如故。又加封散骑常侍。
曾经在一次侍宴时,皇帝赐给他剑杖,并举酒对于忠说“:你们一家世代忠贞有节操,所以一直将守卫宫廷的任务委托给你们。以前因为你的行为忠诚,所以赐名为忠。
如今因为你的才能可以抵御坏人,所以将我所用的剑杖相赐。循名取义,其中的含意不轻,进出时可经常用来防范。”
改任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以自己没有学识推辞。
宣武帝说“:有学识会文章的人不少,但都比不上你胸怀直率。所以要让你在下面辛劳,我也就能在上面没有忧虑了。”
皇帝去世的当夜,于忠和侍中崔光派右卫将军侯刚到东宫迎接明帝并即位。于忠和门下省商议,因皇帝年幼,未能亲理朝政,太尉高阳王元雍是皇帝长辈,位高望重,应当住进皇宫内的西柏堂,处置日常政务;任城王元澄有德行又是皇帝至亲,可任尚书令,总理百事。
当即奏明中宫,请即传旨授予。御史中尉王显想施奸计,和中常侍、给事中孙莲等人怒形于色,不予理会,压下了门下省的奏书。
孙莲等人想假传太后命令,任命高肇为录尚书事,王显和高猛任侍中。于忠当即在殿内抓住王显并杀了他。
于忠于是主持门下省,又总管宫中禁卫,因而执掌朝政,权倾一时。起初,太和年间,军国事务繁多,孝文帝因为费用不足,让百官都减去四分之一的俸禄。
于忠执政以后,想施行恩惠来加强自己的地位,便恢复了被削减的全部俸禄。有职位的人晋位一级。
过去规定,百姓们交纳一匹绢布之后,再加交绵、麻八两,于忠全部给了官员们。他又告诉高阳王元雍,说宣武帝原来答应给他晋升的。
元雍慑于于忠的威力和权势,便顺从他的意愿加封为车骑大将军。于忠又自以为在新旧权力更换之际,自己有安定社稷的大功,便让百官们上奏请求给予奖赏。
太尉元雍、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难以违背他的意愿,又封于忠为常山郡公。于忠难以独自接受封赏,又上奏朝廷,给在门下省的同僚们也加封食邑。
尚书左仆射郭祚、尚书裴植因于忠权势越来越大,便劝元雍把于忠放到外地任职。于忠知道以后,强迫有关部门诬告两人有罪。
郭祚原是皇帝师傅,有恩于帝,裴植带着土地来归顺魏国的,于忠假传旨意将他们都杀了。朝野愤慨,无不咬牙切齿,王公以下官员,人人害怕受到牵连。
于忠又想杀害高阳王元雍,侍中崔光坚决反对才罢休,于是免去元雍太尉职务,以王爵回府。从此以后,下诏传命、生杀大权,全由于忠决定。
又尊称灵太后为皇太后,居住在崇训宫,于忠任仪同三司、尚书令、崇训宫卫尉,侍中、领军如故。 灵太后临朝听政,免除了于忠的侍中、领军、崇训宫卫尉职务,仅保留了仪同三司、尚书令职务。
于忠任尚书令十多天,灵太后召来门下省侍从官员,询问于忠在端右门的声望如何,众人都说实在不称职。于是让于忠出任冀州刺史。
太傅清河王等人上奏说“:于忠擅。
3.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
一、译文田畴传,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
喜好读书,善于击剑。初平元年(190),关东义兵兴起,董卓将汉献帝迁至长安。
幽州牧刘虞叹息说:“贼臣叛乱,朝廷流亡失所,四海倾覆,谁也没有坚定的信念。我身为皇家宗室的遗老,自然不能与众人相同。
现在我想请一使臣前去朝廷尽我作为忠臣的礼节,怎样才能得到不负使命的人士呢?”众人议论,都说:“田畴虽然年轻,但很多人称他是个奇人。”田畴这时才二十二岁。
刘虞随即礼貌周全地请来田畴相见,对他十分满意,于是让他担任从事,为他置办车马。二、原文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
好读书,善击剑。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于长安。
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四海俄然,莫有固志。身备宗室遗老,不得自同于众。
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曰:“田畴虽年少,多称其奇。”畴时年二十二矣。
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三、出处《三国志》·《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二、作品赏析《三国志》主要善于叙事,文笔也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也倍加赞赏,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竟毁弃了自己本来的著作。
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寿的《三国志》可以同《史记》、《汉书》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还一直流传到今天。
三、作者简介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人。西晋史学家。
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蜀国天文学家),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
4.于忠列传全文翻译,翻译成白话文
弱冠授职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鲜卑族,代郡人,北魏散骑常侍、征北将军于烈之子。
于忠在弱冠之年时,被授予侍御中散之职。冯太后临朝执政,刑政颇为严峻,其左右侍臣,不少人由于对她稍有指责而被治罪。
于忠为人朴直少言,所以始终没有犯什么过失。太和年间,授任武骑侍郎之职,因此赐名为登。
又转任太子翊军校尉。[1] 改名为忠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宣武帝元恪即位,迁任于忠为长水校尉。
不久任左中郎将,领直寝。元禧阴谋反叛之际,宣武帝在外,由于事发仓猝,不知如何才好。
于忠向宣武帝进言说:“臣世代蒙受朝廷特殊的恩宠,忠心于王室。我父亲任领军,被委付留守京城之重任,早已有所防备,皇上您不用有什么担忧的。”
宣武帝立即派于忠骑马驰赴京城观察动静,而其父于烈已分兵严加防备,果然如他所料。宣武帝回宫后,抚着于忠的背说:“你真是善知人意。”
赐给他帛五百匹。又对他说:“先帝赐给你名为登,实在是一个美称,我赞赏你的忠诚,现在给你改名为忠。
既表示忠贞坚强的诚心,也是要使得名实相副。”[2] 元详忿恨于忠因为父亲去世居丧而去职。
没过多久,又被起用而官复原职。后改授司空长史。
当时太傅、录尚书、北海王元详因是宣武帝的叔父权势很大,将作大匠王遇经常随元详心之所欲而给他营造各种东西。后来有一次因为公事,于忠当着北海王元详的面对王遇说:“殿下是我们魏国的周公,辅佐王室,他所需要的各种材料用具,你自然应当向朝廷禀报,为什么要阿谀附势,损公而惠私。”
王遇听了坐立不安,元详也感到惭愧自责。于忠又迁任征虏将军,其余官职仍予保留。
因为平定元禧反叛有功,被封为魏郡开国公,食邑九百户。不久迁任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
于忠每每由于其耿直的气质和正直的言辞,被北海王元详所忿恨。元详当面斥责于忠道:“我担心你会死在我前面,而不担心我会死在你前面。”
于忠说:“人生于世,生死自有定分,如果我应当死于你北海王之手,想要逃避也不能幸免;如果天命不是这样,你北海王也不能杀死我。”元详借于忠上表辞让之机,暗中劝宣武帝把于忠作为列卿,令其解除在皇帝左右的职务,听任他辞让爵位。
于是宣武帝诏令停止于忠的封赐,优厚地让他进为太府卿。[3] 高肇畏惧正始二年(505年)秋,宣武帝令于忠以本官任使持节,兼侍中,为西道大使,凡是刺史、镇将当中有贪赃之罪和明显暴虐行为的人,就写具罪状申报朝廷,太守县令以下的官吏有违法的,可以立即进行处置。
于忠和抚军将军、尚书李崇分别出使两路。于忠弹劾并州刺史高聪贪赃枉法的罪行二百余条,朝廷论罪处以极刑。
于忠返回京都,授任为平西将军、华州刺史。刚好遇上继母去世,未能成行。
服丧完毕,被授任为安北将军、相州刺史。又任卫尉卿、河南邑中正。
宣武帝令于忠与吏部尚书元晖、度支尚书元匡、河南尹元苌等人推定代郡的地方姓氏宗族。高肇畏惧于忠的为人,想要秘密地把他逐出京师,就向宣武帝进言,说中山是一个要镇,加强保卫需要人才,凭于忠的才识和能力,最适合担当此任。
于是于忠出任为安北将军、定州刺史。宣武帝不久就后悔这样做,再次任命他为卫尉卿,兼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秘密派遣中使传令给他。
[4] 帝赐剑杖延昌初年(512年),授于忠都官尚书之职,担任安南将军,兼左卫、中正如故。又任散骑常侍。
有一次趁于忠侍奉宣武帝饮宴,宣武帝赐给他剑杖,并举酒嘱咐于忠道:“你父子两代保持贞节,所以长期以来把宫中禁卫的重任都委托给你们。过去因为你行为尽忠,特赐名叫忠。
现在凭你的才干可以抵御敌侮,就把我所用的剑杖相赐予你。就其名而求其义,我的期望很高。
你在宫禁中出入周旋,可以常用它来防身。”于忠跪拜行礼表示感谢。
宣武帝又授予他侍中、领军将军之职,于忠当面推辞说:“臣没有学识,不能同时受文武之重任。”宣武帝说:“当今有学识有才华的人为数不少,但秉性刚直这方面却不如你。
你在下面勤劳辛苦,我在上面就无所忧虑了。”[5] 拥诩杀显延昌四年(515年),宣武帝驾崩,于忠连夜与侍中崔光派右卫将军侯刚到东宫迎奉太子元诩即位,是为孝明帝。
于忠与门下省计议,因为孝闵帝尚在幼年,不能亲自处理朝廷政务;太尉、高阳王元雍辈分高、名望重,应当入宫居于西柏堂,处理决断各种政务;任城王元澄是有德才的皇亲,可以任尚书令,总领朝中文武百官。于是把这样的安排进奏皇帝,请求立即敕令授任。
御史中尉王显想要施逞奸计,与中常侍、给事中孙伏连等人声色俱厉,拒不接受,将门下省的奏章搁置起来,并把朝中侍中、黄门叫来,命他们将授官簿录上官员的姓名送来,孙伏连等人暗中想要诈称太后之令,以高肇录尚书事,王显与高猛任侍中。于忠就在殿中逮捕王显并把他杀掉。
[6] 权倾朝野于忠既官居门下省,又总领宫中禁卫,把持朝政,权倾一时。当初,太和年间军国之事繁多,孝文帝因为财务用度不足,把文武百官的俸禄减去四分之一。
于忠既然擅权,想要用小恩小惠笼络百官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就全部归还所减去的俸禄,所有官员都进位一级。原有的制度规定:天下百姓每人每年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