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且今世之所谓(两句古文翻译)

1.两句古文翻译

动---举动

以---把

为---作为

故---要务,重要的事情

譬之若---比如,譬如

修---训练

原文: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①。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②。此官之所自立也③。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①撄(ying):触犯。

②天:指天所生育的生命。故:事。

③此官之所自立也:这是职官设立的来由。官,职官。自,从。

④所为(wei)立之:指设立职官的目的。

译文:

最初创造出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并使它成长的是人。能够保养上天创造的生命而不摧残它,这样的人称作天子。天子一举一动都是把保全生命作为要务的。这是职官设立的来由。设立职官,正是用以保全生命啊。如今世上糊涂的君主,大量设立官职却反而因此妨害生命,这就失去了设立职官的本来意义了。譬如训练军队,是用以防备敌寇的。可是如今训练军队却反而用以攻杀自己,那就失去了训练军队的本来意义了。

文言文所谓怎么翻译,所谓用文言文怎么说,所谓文言文例句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复蒋松如书 (1)而又以知君子之?

1。

A2。B3。

D4。A5。

(1)而且又因此了解了君子的内心,虚心善诱,乐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到了这种程度。(4分)(2)利禄的道路一打开,那些研究这种学问的人,把它当作获取富贵的手段罢了。

(3分)(3)汉儒的言论,并不是没有超过宋儒而应当吸取的内容。(3分)1。

试题分析:舍:谦辞。舍侄,侄儿。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文中无“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排除错误选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虚怀善诱”译为虚心善诱,“善”译为长处, (2) “途”译为道路,“学者” 指研究学问的人,“以为”译为以之为,把…。作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注释: [1]闾(lǘ)里:乡里。 [2]聩(kuì):天生耳聋。

霿(mèng):晦,昏暗。[3]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和凤凰一样,多作为吉祥的象征。

用来形容文章,则是指文辞优美有文采。[4]欣忭(biàn):欣喜愉悦。

忭,快乐。[5]识(zhì):通“志”,记。

行间:文字中间。 此句说自己见到蒋的大作后,回信表明看法。

[6]引绳:加以纠正。绳,纠正。

[7]高明: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指对方的见识、学术比自己高明。[8]被:受,承当。

专辄:专擅,专断。辄,车箱两旁可凭依处,引申为倚恃妄作之意。

[9]手书:亲笔信。[10]衷:内心。

[11]草木臭(xiù)味:草和木是同类的东西,气味相同,故喻同类的人为草木臭味。《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臭,气味。[12]曲:曲折深刻。

[13]古儒:此指汉代的经学家。拙滞:拘泥,笨拙。

[14]汉学: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 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推崇汉儒的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

到乾隆嘉庆年间,姚鼐、戴震等人更发展以汉儒的训诂方法,虽有成就,但也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与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学对立。[15]专己:自专,独断专行。

[16]因:所以。[17]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即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文体。

[18]戴东原: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思想家、学者,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

他以训诂探讨古书义理,有力的批评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19]钱献之:钱坫,字献之,江苏嘉定人。

清代书画家、学者。姚鼐曾作《送钱献之序》,畅谈当时理学、汉学之争。

[20]木铎(duóo):木舌的铃,古代用于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之。《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何必担心丧失官职呢?天下黑暗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孔子作为传播光明政治的喉舌。 [21]苏氏说:苏氏解释“木铎”一段,认为上天使孔子失位,周游四方,像木铎一样辛苦于道路。

[22]集注:即朱熹的《论语集注》。[23]盆成:人名,战国时人,仕齐而被杀。

[24]蓉庵:疑为蒋炳的号。蒋炳,字晓沧,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雍正举人,擢御史,为官三十余年,有政绩。 [25]颖州:府名,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此指蒋炳儿子蒋熊昌。熊昌曾任颖州知府,这里用官职称呼。

同年:乡试、会试同榜考取者称为同年。姚鼐与蒋熊昌同榜中进士。

[26]教言:教诲之言。对别人意见的尊称。

[27]愚陋:自我的谦称。[28]宥:原谅。

文言文,今世

3.《王安石海塘记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海塘记王安石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干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之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

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

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

君曰:“道以闳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较然者也。

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旱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 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暇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

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

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以告后之人。

庆历八年七月日记。9。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冒其旁田者 冒:淹没,漫溢。

B。至君遂以文学世其家 世:继承。

C。其易知较然者也 较:比较。

D。而胜残去杀之效 胜:克制。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

①始堤之成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 ①而犹自以为未也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C。

①其不出于此乎 ②其孰能讥之乎D。①以告后之人 ②木欣欣以向荣11。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部体现谢君“仁民之心”的一组是①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②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③而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④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⑤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⑥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A。 ①③④ B。

①②⑥ C。②④⑤ D。

②③⑤12。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赞赏谢景初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行为,后来又听到他对天下事的议论,就为他记下了修堤坝的事,同时也可资后人借鉴和思考。 B。

谢景初具有实干精神,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共苦,组织、带领民众修筑拦海堤坝,充分体现了他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C。

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在交代写作缘由、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为政理念。 D。

谢景初批判了当世官吏哗众取宠之风,反对沉迷刀笔簿书之行,认为宋代近百年间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缺乏惠民思想。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完之以不隳。

”(5分)(2)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3分)(3)予良以其言为然。

(2分)参考答案:9。C(较:明显,明白。)

10。C(两者都是副词,表反诘语气。

A项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音节助词。B项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顺承。

D项①连词,表目的;②连词,表修饰。)11。

B12。A(作者先是听到了他对天下事的议论,而后才听说他的做法。

)13。(10分)(1)(5分)谢君用书信嘱托我为堤坝的建成作记的当初,说:“让后来人对此有可以考证的材料,能够终其任职使堤坝完好而不毁坏。”

(注意“以”“属”“考”“卒”“隳”等的翻译。)(2)(3分)他担任县令(或:治理县事),不因才能自负而忽视他的百姓的急难。

(注意“为”“以”“忽”等的翻译。)(3)(2分)我确实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注意“良”“以……为”“然”等的翻译。)。

4.古文在线翻译

在数千里以外,时常得到您老人家的来信,安慰我的长久想念,这已经十分幸运了。竟然还承蒙您赠送礼物,那么我更要用什么来报答呢?您在信中表达的情意十分恳切,说明您没有忘记我的老父亲,从而也可以知道老父亲是很深切地想念您老人家的。

至于信中以“上下要互相信任,才能和品德要与职位相符合”的话教导我,正是我所亲切感受到的。我的才能和品德与职位不相符,本来我就知道的。至于不能做到上下相互信任的弊病,在我的身上表现得更厉害。

且看当今社会上所说的上下信任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他从早到晚骑马去权贵人家的门口恭候的时候,守门的人故意为难不肯让他进去,他就用甜言媚语装作妇人的姿态,把袖里藏着的金钱偷偷地塞给守门人。守门人拿着名帖进去之后,而主人又不立即出来接见,他就站在马棚里,与仆人和马匹相处,臭气熏着衣服,即使是饥饿寒冷或闷热得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去。一直到傍晚,那个先前曾经接受金钱的守门人出来对他说:“相公疲劳了,谢绝会客,客人请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他又不敢不来。晚上他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脸梳头,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守门人发怒地说:“是谁?”他便回答说:“昨天的客人又来了。”守门人又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客人倒来得这样勤!难道相公能在这个时候出来会客吗?”客人心里感到受耻辱,只有勉强忍耐着对守门人说:“没有办法啦!姑且让我进去吧!”守门人再次得到他送的一笔钱,才起身放他进去。他又站在原来站过的马棚里。幸好主人出来了,在客厅上朝南坐着,召他进去见面,他就慌慌张张地跑上去,拜伏在台阶下。主人说:“进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来,起来后就献上进见的金银。主人故意不接受,他就一再请求收下;主人故意坚决不接受,他就再三请求。然后主人叫手下人把东西收起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起来后又作了五六个揖才出来。出来他就对守门人作揖说:“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守门人向他回礼,他就十分高兴地跑出来。他骑在马上碰到相识的朋友,就扬起马鞭得意洋洋地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很好!”并且虚假地叙述受到接待的情况。因此与他相识的朋友,也从心里敬畏他能得到相公的优待。相公又偶而对别人说:“某人好,某人好。”听到这些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并且一齐称赞他。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信任,您老人家说我能这样做吗?

对于前面所说的权贵人家,我除了过年过节例如伏日、腊日投一个名帖外,就整年不去。有时经过他的门前,我也是捂着耳朵,闭着眼睛,鞭策着马匹飞快地跑过去,就象后面也人追逐似的。这就是我狭隘的心怀,因此经常不受长官欢迎,而我则更加不顾这一切了。我常常发表高谈阔论:“人生遭际都是由命运决定的,我只是守自己的本份罢了!”您老人家听了我的这番话,或许不会嫌我过于迂阔吧!

家乡多次遭遇灾祸,不能不触动旅居在外的人的愁思。至于您老人家的怀才不遇,也使我心情悲伤而有所感触。上天赋于您的才德是很优厚的,不要说您老人家不愿轻易抛弃它,就是天意也不愿让您轻易地抛弃啊。希望您安心等待吧!

5.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

《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景公至自畋,晏子侍于遄台,梁丘据造焉。公曰:“维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且平;奏鬷无言,时矣祛帯!?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流,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公曰:“善。”《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晏子谏 》

春秋史话中有关于齐景公与晏子的一段对话,公无前522年(鲁照公二十年)的冬天,一次景公打猎归来,晏婴陪同他在遄台休息,梁邱据也匆忙赶去,景公对晏婴说:“只有梁后据同我的关系和好。”晏婴说:“你们之间只是‘同’,不是‘和’。”景公奇怪地问道:“难道‘和’与‘同’还有区别吗?”晏婴说:“区别很大。‘和’就像做菜汤一样,厨师用鱼肉加上醋盐等调料,进行烹调,人们吃起来津津有味,身心愉快。君臣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君主认为是正确的,其实含有不正确的成分,当臣下的就应该提出自己的意见,改正君主意见中不正确的部分,使合理的部分更完善;被君主否定的东西,也可能是正确的,臣下就应该陈述可以肯定的理由,帮助君主改正他的错误意见。这样做,国家的正治稳定,矛盾减少,这就是‘和’,它与做汤调味的道理一样。”

晏婴又用音乐曲调来比喻‘和’的含义,他说:“乐师们作曲,用‘五音’相配合才能成为曲调,使人听起来悦耳,感到心情舒畅。”随即把话题转到梁邱据身上,他说:“梁邱据这人,可不是这样。他对君主随声附和,君主认为是错的,他就说‘不对’。君主认为是正确的,他就连声说‘是’。这样,就好比在水里加水,毫无味道;好比曲调只有一个声音,谁会听它!可见,在政治上,不允许大家发表不同的意见,实行绝对的‘同’,完全是坏事。”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下面这一段古文,能不能用现代汉语解释

当代有学问的人,都知道尊崇孔、孟,鄙视杨、墨,摈弃佛道。

圣人的道义,似乎光照天下了。然而我按照他们的标准去寻求也没见到真正的圣人。

有能像墨子一样兼爱的人吗?有能像杨朱一样以自我为本的实在人吗?有能像老子清净自守、佛家探究心性一样的人吗?我为什么用杨、墨、老、释四家来反思这种现象呢?因为他们与圣人之道相异,然而尚且有自己的可取之处。当世的学者只会玩弄章句来媚俗,暗藏心机,巧言令色,相互粉饰,说什么圣人的道义已经劳苦没有功效,不再是人力所可以办到,然后自己可以堂而皇之的发表一些流于言辞的诡辩文章;古人有终身研习圣人之学而不能通达者,而今我都只是能说个大概也就自以为足够了,这样下去圣人之学就渐渐荒废了。

那么现在所令人担忧的,难道不是记诵辞章这类陋习?然而再探究弊端的由来,又可以发现难道不是这些辞章解析得太过详细、精心所造成的吗?(限定了一个人自我思考的能力)杨、墨、老、释,探求仁义、性命之学,不得其要而偏离,当然不同于现在的一些学者以为仁义已经不可学到,性命之学也无益处了。(因为他们都以那些注疏为唯一正解)现在若有人内学仁义,探求性命之学,外虽记诵辞章,但不按照它实行。

即使他陷于杨、墨、老、释的偏离境地,我尚且把他当做贤人,因为他的内心还是追求自我领悟的。追求自我领悟,然后才可以与他谈论圣人之道。

文言文且今世之所谓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