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冉字史云文言文(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
1.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
范冉 ,字史云,陈留外黄人。
范冉喜欢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做违背常理的事情。与河 内人 干王奂关系密切。
王奂后来担任考城令,考城和外黄接壤,王奂多次写信邀请范冉,范冉没去,等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启程,范冉才与弟弟步行,携带了麦子做的酒,在路边设坛等候王奂。范冉看见王奂的车子和仆从络绎不绝,于是不去招呼王奂,只同弟弟在路边相互辩论。
王奂听出范冉的声音,立刻下车与他对面作揖。王奂说:“赶路匆忙,不是畅人叙别情的地方,可一起到前面的亭子住下,叙叙别离之情。”
范冉说:“您以前在考城时,我很想跟着您。
2.(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
【小题】B【小题】D【小题】C【小题】D【小题】B【小题】C解析:【小题】语气助词,无义。
A、C、D,均用在动词后,相当于“于之”。【小题】此指妻子儿女。
【小题】A.以……为耻;B.赞赏;C.①邀请,②请允许我;D.征召。【小题】省“之”代范冉。
【小题】A.这里不是叙说阔别之情的地方;C.将要引起羡慕富贵的讥议啊;D.因为母亲病故,而没有去赴任。【小题】“鄙视”不当。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 范冉喜欢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做违背常理的事情。
与河内人干王奂关系密切。王奂后来担任考城令,考城和外黄接壤,王奂多次写信邀请范冉,范冉没去,等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启程,范冉才与弟弟步行,携带了麦子做的酒,在路边设坛等候王奂。
范冉看见王奂的车子和仆从络绎不绝,于是不去招呼王奂,只同弟弟在路边相互辩论。王奂听出范冉的声音,立刻下车与他对面作揖。
王奂说:“赶路匆忙,不是畅人叙别情的地方,可一起到前面的亭子住下,叙叙别离之情。” 范冉说:“您以前在考城时,我很想跟着您,但由于我身份低贱,就自己同富贵的朋友中断了往来。
现在您要到千里以久的远方,相见无期,所以就轻装赶来等候您,来跟您道别。如果我跟着您走,就会被人讥笑为羡慕权贵了。”
随即站起身告辞,挥衣而去。桓帝时,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因母亲去世,没去上任。
后来他被太尉府召用,因为性情急躁不能从俗,所以他在上朝时经常佩戴韦皮提醒自己。 有人提议想让他担任侍御史,他因此跑到梁国、沛国一带隐居起来以逃避。
范冉用小车推着妻子孩子,靠捡拾维持生活,有时他住在客店,有时靠在树荫下面过液。这样过了十多年,才搭了一个草屋子住下。
他住的地方很简陋,有时粮食吃光了,生活窘困,但他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 乡人歌唱他说:“锅里生尘的是范史云,锅里长鱼的又是范莱芜。”
后为三公府同时召用,于是他接受了司空府的任命。这时西羌反叛,黄巾作乱,天子下令各府的佐吏不得随便离开。
范冉自己首先主动交待罪行要求辞去官职,天子下诏书特地赦免他不予治罪。中平二年,在家中逝世。
他留下遗言吩咐儿子说:“我生在社会混乱的年代,遇到奢侈无度的风气,活着不能对当世有所匡正补救,死后怎么忍心和世人一样1我一断气就赶紧收敛,收敛时穿我平时的衣服,衣服够遮住身体,棺柩够容纳身子就行,收敛完立刻挖墓穴,挖好墓穴立刻埋葬。墓前的祭奠,干饭凉水,吃的东西,不要放入墓中。
坟堆的高低,能够遮掩就可以了。不要给乡人和宗族亲戚增加负担。”
这时,三公府累计范冉的事迹讨论他的谥号,大家都说应当谥为贞节先生。
3.古诗文阅读:范冉字史云少为县小史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也。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与河内王奂亲善。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及至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奂识其声,即下车与相揖对。奂曰:“行路仓卒,非陈契阔之所,可供到前亭宿息,以叙分隔。”冉曰:“子前在考城,思欲相从,以贱质自绝豪友耳。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如其相追,将有慕贵之讥矣。”便起告违,拂衣而去。
桓帝时,以冉为莱芜长,遭母忧,不到官。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议者欲以为侍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推鹿车,载妻子,捃拾自资,或寓息客庐,或依宿树荫。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是时西羌叛,黄巾作难,制诸府掾属不得妄有去就。冉首自劾退,诏书特原不理罪。
中平二年卒于家。遗令敕其子曰:“吾生于昏暗之世,值乎淫侈之俗,生不得匡世济时,死何忍自同于世!气绝便敛,敛以时服,衣足蔽形,棺足周身,敛毕便穿,穿毕便埋。其明堂之奠,干饭寒水,饮食之物,勿有所下。坟封高下,令足自隐。勿令乡人宗亲有所加也。”于是三府累行论谥,佥曰宜为贞节先生。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如此十余年,乃结草室而居焉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①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②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①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②今老矣,无能为已
D.①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众俗
②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范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的一组是(
)
①奂后为考城令,境接外黄,屡遣书请冉,冉不至
②冉见奂车徒络绎,遂不自闻,惟与弟共辩论于路
③后辟太尉府,以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于朝
④议者以为待御史,因遁身逃命于梁沛之间
⑤后为三府所辟,乃应司空命
8.A(A项①是“才”的意思;②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B项都为“在”;C项都为“做,干”;D项都是“因为”。)
9.D(③是说范冉上朝佩戴韦皮是为了提醒自己。⑤说范冉应召到司空府就职。⑥是说民间歌谣对范冉家里穷的描述。)
10.C(乡人的歌谣并不是讥讽他)
11.(1)等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启程,范冉才与弟弟步行,携带了麦子做的酒,在路边设坛来等候王奂。
(2)现在您要到千里以外的远方,相见无期,所以就轻装赶来等候您,来跟您道别。
⑥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只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A.①③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冉极有个性,尽管与河内人王奂的关系密切,但并不因为王奂做官而攀附他,等到王奂远行到异地为官,也只是在路边见上一面就离开了。
B.桓帝时,曾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但因母亲去世,范冉并没有去就任。后来有人提议让他担任侍御史的官职,他又一走了之。
C.范冉甘于清贫生活,家里住的很简陋,生活窘困,他却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因此乡人也以歌讥讽他。
D.范冉认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有着奢侈风气的混乱社会,活着不能匡世济时,死后也不肯和世人一样,因此临终之时,他吩咐儿子自己的丧事一切从简。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步赍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6分)
(2)今子远适千里,会面无期,故轻行相候,以展诀别。(4分)
4.范冉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后汉 书•独行传》记载,范冉,汉时陈留 外黄人,字史云,曾游学于三辅之间,就学于马融。
汉桓帝时,授范冉 为莱芜长,范冉适遭母丧,弃官未就后在太尉府任职。范冉自知其 性耿介狷急,不能从俗,常佩韦以自警,但终未免党锢之祸,遂遁隐于 梁、沛之间,卖卜为生。
虽生计艰难, .家中有时断炊,但范冉却穷居自若。 闾里为之歌曰《“氰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故人又称其为 “范甑”或“范尘”。后人以“范”或 “范尘”为典,喻咏贫困自守之士。
唐•罗隐《寄大理徐郎中:“官序诜技 老,幽尘范甑空。”唐•张说咏尘:“独怜范瓿下,思绕画梁飞。”
5.入蜀记 二十三日 译文
【原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1],谒妙用真人祠[2]。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3]。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4],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5],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6],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7],宜为仙真所托[8]。祝史云[9]:“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10],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11]。”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12],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13],四顾无纤翳[14],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15],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译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回答者: 智齿001 - 助理 三级
12-16 21:03
【原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1],谒妙用真人祠[2]。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3]。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4],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5],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6],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7],宜为仙真所托[8]。祝史云[9]:“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10],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11]。”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12],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13],四顾无纤翳[14],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15],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
【译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
6.古文翻译
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
范冉喜欢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做违背常理的事情。 与河内人干王奂关系密切。
王奂后来担任考城令,考城和外黄接壤,王奂多次写信邀请范冉,范冉没去,等到王奂升为汉阳太守,将要启程,范冉才与弟弟步行,携带了麦子做的酒,在路边设坛等候王奂。范冉看见王奂的车子和仆从络绎不绝,于是不去招呼王奂,只同弟弟在路边相互辩论。
王奂听出范冉的声音,立刻下车与他对面作揖。王奂说:“赶路匆忙,不是畅人叙别情的地方,可一起到前面的亭子住下,叙叙别离之情。”
范冉说:“您以前在考城时,我很想跟着您,但由于我身份低贱,就自己同富贵的朋友中断了往来。现在您要到千里以久的远方,相见无期,所以就轻装赶来等候您,来跟您道别。
如果我跟着您走,就会被人讥笑为羡慕权贵了。”随即站起身告辞,挥衣而去。
桓帝时,任命范冉担任莱芜长,因母亲去世,没去上任。后来他被太尉府召用,因为性情急躁不能从俗,所以他在上朝时经常佩戴韦皮提醒自己。
有人提议想让他担任侍御史,他因此跑到梁国、沛国一带隐居起来以逃避。范冉用小车推着妻子孩子,靠捡拾维持生活,有时他住在客店,有时靠在树荫下面过液。
这样过了十多年,才搭了一个草屋子住下。他住的地方很简陋,有时粮食吃光了,生活窘困,但他若无其事,言谈和表情依旧。
乡人歌唱他说:“锅里生尘的是范史云,锅里长鱼的又是范莱芜。”后为三公府同时召用,于是他接受了司空府的任命。
这时西羌反叛,黄巾作乱,天子下令各府的佐吏不得随便离开。范冉自己首先主动交待罪行要求辞去官职,天子下诏书特地赦免他不予治罪。
中平二年,在家中逝世。他留下遗言吩咐儿子说:“我生在社会混乱的年代,遇到奢侈无度的风气,活着不能对当世有所匡正补救,死后怎么忍心和世人一样,我一断气就赶紧收敛,收敛时穿我平时的衣服,衣服够遮住身体,棺柩够容纳身子就行,收敛完立刻挖墓穴,挖好墓穴立刻埋葬。
墓前的祭奠,干饭凉水,吃的东西,不要放入墓中。坟堆的高低,能够遮掩就可以了。
不要给乡人和宗族亲戚增加负担。”这时,三公府累计范冉的事迹讨论他的谥号,大家都说应当谥为贞节先生。
7.轻尘生范甑,积雪拥袁门
这两个典故比喻贤人虽清贫却品行高洁,是汉代人物范冉和袁安的故事。
【甑生尘】《后汉书·范冉传》:范冉字史云,为莱芜长。“所止单陋,有时粮粒尽,穷居自若,言貌无改,闾里歌之曰:‘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蠹鱼)范莱芜。'”o咏生活清贫。
【袁安困雪】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见《后汉书·袁安传》。
8.《王彦章画像记》的译文
太师王彦章,字子明,郓州寿张人。在后梁任过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殉国,葬在郑州管城。晋天福二年,才赠太师称号。
在后梁,他以智勇双全闻名。到了梁朝末年,小人赵岩等专权,梁的大臣老将多因谗言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而梁朝也因此完全失去了河北之地。大势已去,军中将领对时局都抱观望态度,只有彦章发奋坚持不渝,没有丝毫退缩懈怠,报国之志虽未成功,但终于以死尽忠。彦章已去,梁也随即灭亡了,可悲啊!
五代从开始到结束,才五十四年,却更换了十三位国君,五次改朝换代,八姓先后掌握政权。士人不幸出生在这个时代,能保持自身不受污染,终生重视名节的实在太少了!彦章本来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夫,不懂文化,言语质朴,平生经常对人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他的义烈勇敢、忠诚守信都是出自他的天性。我编写《五代史》,曾怀有扬善贬恶的意图,写到彦章的传记,深为他的经历感愤叹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
康定元年,我因担任节度判官来到滑州,向滑州人寻求有关彦章的材料,终于找到彦章的孙子王睿所记录的《家传》,内容比旧史丰富,其中记得胜之战尤其详细。《家传》又提到梁朝宰相敬翔因恼怒梁末帝不肯起用彦章,想在末帝前自杀。还提到彦章因为用朝笏在地上指画山川形势,被御史弹劾。又说彦章五个儿子,有两个与其一道殉节。这些都是旧史没有的。彦章进攻得胜城的时候,在接受皇帝军令时,保证在三天之内破敌。后梁的将相们听到这样的话都在暗暗发笑。等到攻破得胜城南门的时候,果然只有三天。
现在我们宋朝有四十年没打过仗了,一旦赵元昊反叛,便打败我们的军队,杀死我们的将领,接连四五年如此,可我们到现在还没有制定出攻守的策略。我曾独自坚持出奇制胜的建议,但遗憾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同时人们在听到我的说法时,有人笑我狂妄,有人根本不予理睬。就是我自己也感到迷惘,不敢确定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等到读了王彦章家传,看到德胜大捷,才知道古来名将,必定是出奇才能制胜。不过,不能周密计划的人便难于出奇,并且出奇要迅速果断,这才是天下伟人的举动,不是那些被常规所束缚的人能办得到的。我每次读他的家传,总是想象王彦章的模样。
两年后,我又来到滑州做通判。今年正月,经过百姓所说的铁枪寺前,又找到并拜谒了王彦章的画像。王彦章善使铁枪,当时的人称他“王铁枪”,他虽然离世已有百年,现在人们还在用铁枪作为庙名,连小孩都知道王铁枪是一位良将。我之所以留心这幅画像的原因,只是由于钦佩到了极点。读他的书,尚且想象他的模样,何况得以拜谒他的画像,看到了他的模样呢?所以不忍心看到画像的损坏。画像修好之后,便在背后写下了我的感受,然后物归原主,让他好好保存。
9.过巫山 译文
【原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1],谒妙用真人祠[2]。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3]。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4],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5],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6],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7],宜为仙真所托[8]。祝史云[9]:“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10],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11]。”
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12],授符书于此。”
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13],四顾无纤翳[14],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15],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释】 [1]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巫山县东大宁河口至湖北巴东官渡一段长江称为巫峡。
由于长江横切巫山主脉的石灰岩层,峡谷特别曲折幽深,高峰均在海拔一千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就并列在这段江边。凝真观:即神女祠,在巫山飞凤峰下。
据《元一统志》说:“唐仪凤(高宗的年号)初置神女祠,宋宣和(徽宗的年号)改曰凝真观。” [2]妙用真人:后世为巫山神女所加的封号。
[3]巫山神女:据晋人习凿齿撰《襄阳耆旧传》说:“赤帝(古代传说的五天帝之一)女曰瑶姬,未行(未出嫁)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昼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之女,王因幸之,遂为置观于巫山之南,号为朝云。”
(据《文选·高唐赋》李善注引) [4]“峰峦”二句:写巫山峰峦的高危峭直。“霄汉”,云霄和天河,指天空。
[5]议者:议论的人。太华:即西岳华山,在陕西华阴境内。
衡:即南岳衡山,在湖南衡山境内。庐:即江西庐山。
[6]十二峰:即巫山十二峰,据《方舆胜览》载,它们的名称是:望霞、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都在长江北岸。不可悉见:谓从江上远望,不能把十二峰全部看到。
苏辙《巫山赋》说:“峰连属以十二,其九可见而三不知。” [7]神女峰:即望霞峰。
纤丽奇峭: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 [8]“宜为”句:谓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
仙真,指巫山神女。托,转身,化身。
[9]祝史:祠中主持祭祀者。 [10]丝竹之音:指优美动听的管弦音乐。
[11]达旦:直到天明。 [12]“夏禹”二句:这是关于巫山神女的另一个传说。
据《禹穴纪异》、《墉城集仙录》所记,神女从东海游玩回来,路过巫山。当时夏禹正为治水而驻扎在巫山下,于是神女命令侍女把“玉篆之书”(即本文所说的“符书”)送给夏禹,并派她的一些部下,帮助夏禹。
[13]天宇晴霁:天空晴朗。 [14]无纤翳(yì):没有丝毫云烟。
[15]鸾:旧时传说凤凰一类的鸟。 【译文】 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
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
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
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
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