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贞文言文答案(语文文言文翻译!!!!游云门山记(明)王世贞这篇文章的全文)
1.语文文言文翻译!!!!游云门山记(明)王世贞这篇文章的全文
出青州南门五里以外就可以接近它了,称作云门山。
山下面平坦上面陡峭,快要到达上面的时候,好像有中空的山洞穿过山的背侧,向上望去,是镜子,是射击的靶子。正面与郡城的房子相对。
晴朗的时候看得十分清晰,下小雨的时候就笼上了一层浓密的雾。以前在官府供职,一直想来游览却没有机会。
恰逢吴维岳从东边的海上行驶路过青州,我才得以和他一同前往。 当时是春天雪刚刚开始融化,还没有完全消失,道路非常泥泞,轿子在坎坷的土地上缓缓前进着,轿夫和侍从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各占据了台阶的一半,像猿猴一样向上爬行,过了很久,才到达山洞。
洞有一丈多高,有两长多深,宽度是它的一半。我和峻伯就舍弃轿子徒步行走,经过洞口,攀登数百级台阶到达最高峰,上大下小形似甗的山石,可坐百余人。
向东望去一片浓雾弥漫的青葱山林,分辨不清天与地,那是大海升起的雾气吗?西南连接山脉,山峰连绵不绝,像斧头劈砍,像宝剑斩削,像骆驼,像狻猊,像率然大蛇一样吞吐云雾,与旭日交相辉映,晶莹别致,掩住了美丽的云气,紫色绿色状貌万千。 向下俯看郡城都会,城墙上的垛堞层层叠叠,雪宫的鹞鹰出没于松柏之间,就像翡翠戏兰花一样。
我命令拿酒来招待峻伯,喝完后,各自按照韵律做了一首七言绝句,完成,相互歌唱出来。我喜欢江南咏唱的羽声,朗声吹奏直冲霄汉,像雾气一样飘渺而落,与天籁之声会和。
山谷中传来回响,所有的林木一起发出震颤应和着节奏,觉得群山的秀色随时要沾上衣袖。我内心感慨峻伯的劝酒,踉踉跄跄的下山,由经过的洞穴西侧的小道遇见他,就再次到达小龙洞旁。
弯着腰进去了,洞深四丈有余,中间裂开变成山涧,水波清澈而不干涸。两旁有石头的床和枕头可以躺下,我于是非常高兴的和峻伯一起躺着喝酒。
一会相视说道:“当官的快乐,能比得上现在吗?卑微啊,牛山之涕,晏子的回答还在,掌刑狱之官有得不到的东西,齐国的君臣却因为悟出精深的道理而能够得到。至于今天,你我二人不用再自毁前程就能流芳千古了。”
当天喝完酒就回去了。 明天,就把是交给山里的僧人,使他刻在石头上记录下来。
2.王世贞什么州山人续稿卷六十三翻译
我于三月初一前往南京,从京口出发由陆路行走,走了将近一百里路,才到达龙潭驿。
天下着大雨,我在山峰高耸、崖壁陡峭的山脚下穿行,紧贴着长江向前行进。在这样的道路上一共走了二十里。
雨越下越大,长江和山峰的美景看起来就更觉得奇秀,美丽的景色不断呈现在眼前,让人应接不暇。喜悦自得,竟然忘却了衣衫鞋袜全被雨浸湿,水直往下滴。
到达驿站时,同我的儿子王骐以及一个叫张元春的书生一起饮了一会儿酒。我叫来了驿站的主管官吏,向他探问前往摄山的道路,他认为路很难行,说:“道路艰险,而且下雨之后变得泥泞,还是不要去了吧。”
但我的游兴大发,什么困难也不能阻挡我。天亮时我们就起来,顺着昨天打听到的路径行走。
这时,天刚破晓,天色微明,寺院的右边有一座高大的石碑,碑文是唐高宗撰写的,石碑的背面镌刻着“栖霞”两个大字,笔法雄健清丽,笔力飞动,想来是唐朝人的手笔。稍稍向东,踏着石阶一级一级向上走,就到了寺院的山门,一块石碑躺倒在地上,拂去了碑上的灰尘读了读碑文。
再踏着石阶向上,同元春、骐儿一道,从大殿的后面打开左边的门走了出去,去探寻人们所说的千佛岩。千佛岩的南面是一座石塔,塔不太高,但四壁上所雕刻的金刚力士像,颇为精巧别致。
石塔的左边是一个圆形的池子,一股泉水溢满池中,像一朵石莲花一样喷涌出来,寺院里的和尚都依靠这个泉池取水饮用,泉名叫品外泉。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泉水是陆羽不曾品评过的。
顺着千佛岩,沿着一条山涧向前走,山路蜿蜒曲折没有尽头,这时太阳已经升起,山间雾气渐渐消散,野草树木在阳光下显得苍翠葱茏、光亮润泽;大雨过后涧水猛涨,争抢着水道向下奔泻,那形状如同散乱的珍珠,那声音就像敲击玉石铿锵悦耳。寺院里的和尚带着酒和茶跟随我们,我们游兴极浓时就饮酒,走路疲倦了就品茶。
我的儿子游兴还很浓,又拉着张元春一道去攀登栖霞山的顶峰。他们回来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
他们想要用我未能到山顶亲眼目睹的景致在我面前引为骄傲。我对他们说:“你们所看到的不就是长江吗?我在龙潭驿时,就已经饱览长江风光了。”
两个年轻人无言以对,只好去睡了。如今普天下名山和宏大的寺庙,到处都有,但是名山和寺庙两者不能相得益彰。
而其中最著名又最古老的,只有这座栖霞寺和济南的灵岩寺、天台的国清寺、荆州的玉泉寺而已。灵岩寺我在三十年前就去游览过一次,现在还像在梦境之中。
如今我已到了垂暮之年,却又得以观赏了栖霞寺的胜景。
3.《王世贞》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
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右都御史王忬之子。世贞禀性聪明,读书看过一遍,终身都不会忘记。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方十九岁便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爱好诗文,秉承前辈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文学主张,名声日高。在刑部任职,升为员外郎、郎中。
有个姓阎的奸人犯法,逃匿于锦衣卫都督陆炳家中,被世贞搜出,陆炳仗严嵩之势去说情,世贞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因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告下狱,世贞为他送汤送药,代其妻子写状申冤。继盛冤死,又给他安葬。严嵩恨世贞入骨。吏部两次准备提拔世贞为提学,(都因严嵩阻止)而没能得到任用,后被贬为青州兵备副使。王世贞的父亲王忬(在抵御外敌时误中敌计)致使泺河失守,被严嵩罗织罪名而身陷大牢,等待处决。王世贞去职离官,奔赴京城,和弟弟世懋跪倒在严嵩门前,痛哭流涕,请求严嵩宽恕。严嵩暗地里维持着王忬死刑原判,却常常以谎言宽慰王氏兄弟。两兄弟每天身穿囚服(代父之罪的意思)跪在路旁,拦阻达官显贵的车马,磕头哀求,请求他们仗言搭救。达官显贵畏惧严嵩的权势,不敢替王忬辩解,王忬最终在西市(明清时北京处决死囚的刑场,在今菜市口)被处决。兄弟俩哀痛欲绝,办理完父亲的丧事回来,三年吃素,也不入里屋就寝。守孝期满,还穿戴着粗布麻衣,也从不参加别人的宴会。隆庆元年(1567)八月,兄弟二人上朝为父申冤,直言父亲王忬是被奸人严嵩构陷。最后,在大学士徐阶的帮助下,父亲的冤案得以昭雪,王忬的官职爵位也得以恢复。
江陵人张居正当朝为相,因世贞和自己是同榜考中者,曾有意提拔世贞,而世贞却对张居正不太亲近依附。荆州发生地震,世贞引西汉人京房的卜辞说,地震是因为臣权过重,致使大地不安,借此以规劝张居正。张居正对世贞积怨难平,恰逢世贞调任南京大理寺卿,被给事中杨节弹劾,就趁机以皇上的名义罢了世贞的官职。后起用任应天府尹,又被劾而罢。直到张居正死后,世贞才起用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称病不赴任。许久以后,因其好友王锡爵执政,才出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等到世贞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说他曾多次被弹劾,不应享正三品爵位。世贞再三称病辞官,于万历二十一年病卒。
世贞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攀龙死后,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才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当时士大夫、山人、骚人墨客、和尚、道士纷纷出入于门下,凡受他片言只语赞誉过的人,其名声立即提高。他认为文章一定效法西汉,诗歌则须以盛唐为楷模,唐大历以后的书,太重于词藻,不要去读。晚年,批评他的人渐多,拜访他的人渐少。病重期间,刘凤去望他,见他还在玩味苏轼的著作。
4.王世贞文先生传的翻译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我从儿时就知道我们吴郡中有文先生。现在的文先生,不管是农夫、妇女、儿童,说到“文先生”都啧啧称赞不离口,但是他们大体上是因为书画而知道(文先生)的。而学士大夫自己假称了解文先生的,就说文先生有高尚的节操,坚定地践行君子之道,他的行为足够表现(他的节操和君子之道),却痛惜他的道德品行被书画才能掩盖。书画才能确实无法使世人看重文先生,但是文先生难道能够弃除书画才能吗?上天不因为看重星辰而鄙薄雨露,终究也不因为百谷的用处而舍弃百花,上天大概是一样看重(星辰、雨露、百谷、百花)的。
文先生,最初叫璧,字徵明。不久以字行,改字徵仲。先生到八九岁时说话还不太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慧,惟有温州公觉得他奇特,说:“我儿也许年岁大了才有成就,没有什么关碍。”先生长大以后,到外面的私塾去读书,聪颖超群,一天能记得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曾经跟随温州公在滁州做官,拿文章向郎中庄昶请教,庄公读了之后觉得他奇特,写诗赠送给他。回家后做邑里诸生,文章日益进步。十六岁,温州公告诉他生病的消息,先生为温州公顾不上吃饭带着医生骑马快跑,赶到时温州公已经死了三天。悲恸地哭泣得晕了过去,很长时间才醒过来。郡里的同僚集聚了几百金为温州公办丧事,先生坚决推辞不接受,说:“辛苦各位了,我不愿意拿活着的人来玷污死者。”郡中的官吏和士子认为温州公一生恪守廉洁,而文先生是能继承先人美好品德的后辈,于是修葺从前的却金亭来配享以前的太守何文渊,并记事铭德。先生除去孝服以后,更加自我发奋勉励,放下帷帐读书,常常到深夜也不休息。写文章以已故的吏部侍郎吴宽为师,书法以已故的太仆少卿李应祯为师,绘画以已故的沈周先生为师,感慨自愧,认为自己不如他们。吴郡中才能杰出的文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天天来交游,祝允明精于书法,唐寅擅长绘画,徐祯卿的诗神采焕发有建安风骨。这些人都放荡自赏,对同辈无所谦让,惟独很敬畏先生,不敢用轻慢的态度对待(先生)。先生和他们遵循的原则不同而喜好相同,天天欢快无间地在一起。
中丞俞谏,是先生叔父的同年。念文先生贫寒而认为文先生有才能,想要送钱给他,对他说:“你天天不感到苦吗?”文先生说:“早晚的厚粥都有。” 俞公特意指着先生的蓝衫说:“衣服破旧到这个样子吗?”先生假装不懂,说:“雨暂时把我的衣服弄破旧了。” 俞公最终不忍心说送钱的事情。一天,经过先生的房屋,门前(因为沟渠不通而)低湿,俞公回头说:“把这个沟渠打通,如果从风水来看,科举考试应当高中。”先生谢绝说:“您还是不要想这个渠的事情,渠打通了,会损坏旁边的民房。”后来有一天,俞公自己后悔说:“我要为文生打通那个渠,为什么要先说呢?我终究不能被文生感激啊。”先生的学业更加精通,名声更加显著。
5.王世贞题《海天落照图》后译文
《海天落照图》,相传是小李将军李昭道(唐代画家)所画,宣和(宋徽宗年号)被秘密收藏在宫里,不知道哪一年被常熟人刘以则(明代收藏家)得到,有流落到吴城的汤家。嘉靖(明世宗年号)年间,有个郡守,我不想说出他的姓名,奉严嵩之子严世蕃(字大符)的意图索要此图。汤家人发现事情不一般。于是请来仇项(字实父,明代画家),临摹了一幅,想效仿米芾的狡猾以假乱真,却被仇家揭发。郡守非常恼怒,将要治汤家的罪。汤家人不得已,割下了陈缉熙(明代画家)等人题在仇项画末的三首诗,并交出了真迹,邀请了和他家关系很好的彭孔嘉(书画家文征明的学生)等人,设置酒席,哭着告别,把玩了三天后交给郡守,郡守把它送给了严世蕃。严世蕃家里名画将近一千卷,都比不上这幅画。不久严世蕃犯法被处死,此画被没收入宫。隆庆(明穆宗年号)初年,一个受皇帝宠幸的小太监拿来出来,却不是很珍惜,被他属下的小宦官偷去了。当时朱希孝(谥号忠僖)统领锦衣卫,暗地重金求购此画,太监追查的很急,小宦官因为害怕把它扔进了火里。这是癸酉(明神宗万历元年)秋天的事了。
我从小就听旧货商相互谈论,相互慨叹这幅画的妙迹永远消失了。今年春天,我回到弇园修养,赶上汤家人拿出仇项所画的副本出卖,我很惊喜,不管多少钱就买下了。
按《宣和画谱》(记载宣和时宫内藏画的册录,宋徽宗时编)记载,说李昭道有《落照》、《海岸》两幅画,没说过有所谓《海天落照》这幅。这幅画有宋徽宗的题字,是否有瘦金(宋徽宗创作的字体)、瓢印(宋徽宗的瓢形印章)也无从辨清考证了,只要看到临摹的这幅画的美妙,就能想象到李昭道(隆准,高鼻梁,古时以为帝王之相。李昭道为唐宗室,故称)的画技惊世了。仇项的手法就像能把玉石雕刻成叶子状的工匠,就算临摹的这本也不必王羲之临摹的《宣示表》、欧阳询临摹的《兰亭序》差!老夫我向来眼馋,今天一饱眼福了!题于其后。
6.古文《竹里馆记》王世贞求翻译
竹里馆记 王世贞
(1)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髙而临深。其江曰练江,泓渟万仭,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其清可以酿,其膏可以粳秫、蔬茹。邑人汪惟一之业在焉。计亩而延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
(2)惟一之言曰:“吾日三商而起,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间一开吾巻,而琅玕①之色流润缃碧②,初阳拂梢,则少文之图若益而青葱者;微飔流响,则少文之琴若益而琮琤③者。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④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至于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凉风之飒于夏,吾无不与竹宜者。吾之与此君真足以终其身而不知老者。”
(3)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曰:“惟一多游吴越间,而意不能舍其竹以往,得子文而时时寓其目,是惟一不恒有竹而竹恒在也。”惟一曰:“非是之谓也。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予不能辞,乃次而授之为记。
①琅玕:指竹子。②缃碧:代指书卷。③琮琤:玉石碰击声。④尾翮:代指竹梢。
距离新安城三里的地方,地势高耸,下临深渊。有江叫练江,江水清澈平静有万仞之远。黄山、白岳绵延起伏、高可接天,它们虽远在几十近百里之外,树木的青翠茂盛似近在眼前。江水清澈可用来酿酒,土地肥沃可种植稻谷、蔬菜等。当地人汪惟一的别业就 在此地。算一算面积纵横约有二十亩,竹子则占据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惟一造了几间房舍,在里面读书,并用竹子遮蔽,不再建造围墙。
惟一说:“我每天三刻起床,取江水煮茶,用多余的水清洗竹子,用竹壳剪裁成帽子,天热就把竹壳扔掉。有一对鹤张开翅膀,边鸣边舞,我就起身应和,竹子成了我的辅助。偶尔打开书卷,竹子那流动清润的色彩便洒在书上。初升的太阳洒在竹梢上,(此时)缺少文彩的图案好像变得苍翠起来;微风轻拂,发出流动的声响,那质朴的琴声就愈加叮咚悦耳了。我放声歌唱,歌声在竹梢间回响,却不夹杂着尘世的喧嚣,不下落到世俗之耳中。到那下雪的清晨,明月的夜晚,白天那明丽的白云,夏日突然吹来的凉风,于我没有不与竹子相适宜的。我和竹子真可以相伴一生而忘记自己已经年老了啊。”
吴兴的徐 子与觉得很惊奇,(给惟一的这几间房舍)取名为“竹里”。他写信来嘱我作记文。他说:“惟一常到吴越去游历,感情上不能抛弃了竹子独自出游,如能得到您的文章常常阅读,惟一虽然不能常有竹(相伴),竹却像常在身边一样。”惟一说:“不是这样的说法。您的记文须依赖我的竹才能写成,而我的竹子也须依靠您的记文才得于不消失,这到底是两相依赖呢?还是两相成就呢?”我不能推辞,便一一叙写下这些交给他们,就是这篇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