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大纲卷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金履祥字吉父,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金履祥字吉父,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

【答案】12.D13.C14.⑴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⑵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截断订正他们的意义,也有许多先儒没有阐发的(内容)。15.敏而好学,诲人不倦;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忧国而献良策;助人而不居功;立志为本,知行合一。

16.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解析】12.勒:编纂。 13.A。

其:代词,自己/他(李蟠)。B。

以:连词,表目的/介词,用。C。

且:连词,并且。D。

之:代词,此,这/助词,的。【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4.今年的翻译题三句减为二句,分值较往年的大纲卷减少2分。翻译时应注意联系前后文,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力求做到文从字顺。

今年翻译题的考点主要在一词多义和词的活用上,仅第二句涉及所字结构。 总体难度不大。

第(1)句注意“和怿”的翻译,意为“和乐喜悦”。第(2)句“正”活用为动词,订正。

“所引”“所未发”,所字结构,译为名词性短语“引用的”“没有阐发的(内容)”。该句连续出现两个所字结构,考点重复。

【考点定位】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5.本题与往年的大纲卷第十题考点是一致的只是把选择题改为问答题。

对考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提高了。【考点定位】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16.本题是课标卷新增的题型。断句时注意文中表句末语气的词,做到断句的意义单一性和完整性。

译文: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 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求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参考译文】金履祥字吉父,婺源兰溪人。 幼年时聪敏睿智,父亲兄长稍稍给他讲了书文,就能够背诵下来。

等到长大以后,更加鞭策勉励自己。到了壮年,倾慕周敦颐、二程的的学问,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一起投到何基的门下。

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干,而黄干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这以后(履祥)对学问的研习更加精深,造诣也更加深厚。

当时宋朝的国运已经无法回转,履祥于是决定放弃科举做官的意愿。但自负有经国济世的才略,也不忍心很快忘掉这个救世之心。

时逢襄樊的军队日益告急,宋朝官兵坐视危亡而不敢救援,履祥因此进言牵制(敌军)攻其虚弱的计策,请求派大军由海路直奔燕、蓟,那麽围困襄樊的(敌人的)部队,就可以不攻打就自行解围。 而且详细地叙述了海船经过的路线,所有的州郡县邑,以及大洋海岛,(途中的)困难与便利,(路程的)远和近,清楚分明,可依据而实行。

宋朝最终没有采用。等到后来朱瑄、张清向(元朝)献言海运的便利,而所经由的海道,对照履祥当年所上的策书,几乎没有丝毫差异,于是后人佩服他的精确。

德祐初年,(朝廷)用迪功郎、史馆编校(的职务)起用履祥,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江山易主,各地盗贼兴起,履祥隐居在金华的山中。

平时单独居处,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训导启迪后辈学子,诚恳殷切不知倦怠,尤其看重情分义气。

有位老朋友的儿子犯了事,母子二人分别惩罚给他人作奴隶,彼此不知死生已有十年,履祥不惜竭尽家产设法解救,终于将他们赎身出来母子团聚;后来那位儿子成为显贵,履祥始终不自己说出此事,相见(只是)问候辛苦而已。 履祥曾经说过司马光文正公作《资治通鉴》,秘书丞刘恕作《外纪》,以记载以前的事,不拘泥于经书,而相信各家的记载学说,是非评判与圣人孔子不同,不足以作为信史流传。

于是以《尚书》为主,向后涉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与诸子,以编年体记载史事,开始于唐尧以下,接在《通鉴》之前,编纂成一书,名字叫《通鉴前编》。 凡是引用的书籍,总是加上注解,用来截断订正他们的意义,也有许多先儒没有阐发的(内容)。

当初,履祥见到了王柏,首先询问请教治学的方法,王柏告诉他必须先立志,并且列举前辈儒家的话:居守恭敬用以保持自己的志向,立志用以确立自己的本性,志立于接事待物的表面,恭敬践行就深入了事物的内在,这是治学的基本方法。 等到见到何基,何基对他说:“会之屡次谈到贤者之所以为贤者,在于分清了天理和人欲,(这)应当从今天开始(实行)。”

会之,就是王柏的字。当时评议的人认为何基的清高耿直纯朴像尹和静,王柏的高超明达刚毅正直像谢上蔡,履祥则亲身得到二人(的传授),而且兼收并蓄充实于自身。

履祥居住在仁山脚下,学者因此称他为仁山先生。(他)大德年中去世。

元统初年,同乡吴师道当上了国子博士,传书给(家乡的)学官,在乡学中祭祀履祥。到了至正年间,赐(履祥)谥号为文安。

2.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2014年山东语文高考大纲:现代文阅读增加18分

命题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语文素养的要求,考查考生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注重对考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探究能力的考查。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语文考试内容。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作文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其中基础等级要求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发展等级要求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联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卷结构: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满分150分。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第Ⅱ卷为文言文翻译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和写作题等题型。其中:语言文字运用27分,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名句名篇共6分,现代文阅读共27分,作文共60分。作文题:字数不少于800;除诗歌外,其余文体都在考试范围中;所有的作文题型都在考试范围中。

文言文,大纲

3.中学文言文大纲50篇 目录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四)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4.高考大纲规定的重点文言文翻译

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为洛州长史,洛阳令张昌仪恃诸兄之势,每牙,直上长史听事;元忠到官,叱下之。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及为相,太后召易之弟岐州刺史昌期,欲以为雍州长史,对仗,问宰相曰:“谁堪雍州者?”元忠对曰:“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太后曰:“季昶久任京府,朕欲别除一官;昌期何如?”诸相皆曰:“陛下得人矣。”元忠独曰:“昌期不堪!”太后问其故,元忠曰:“昌期少年,不闲吏事,在岐州,户口逃亡且尽。雍州帝京,事任繁剧,不若季昶强干习事。”太后默然而止。元忠又尝面奏:“臣自先帝以来,蒙被恩渥,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太后不悦。由是诸张深怨之。 司礼丞高戬,太平公主之所爱也。会太后不豫,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乃谮元忠与戬私议云:“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明日,太后召太子、相王及诸宰相,使元忠与昌宗参对,往复不决。昌宗曰:“张说闻元忠言,请召问之。” 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殿中侍御史济源张廷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左史刘知几曰:“无污青史,为子孙累!” 及入,太后问之,说未对。元忠惧,谓说曰:“张说欲与昌宗共罗织魏元忠邪!”说叱之曰:“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巷小人之言!”昌宗从旁迫趣说,使速言。说曰:“陛下视之,在陛下前,犹逼臣如是,况在外乎!臣今对广朝,不敢不以实对。臣实不闻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使诬证之耳!”易之、昌宗遽呼曰:“张说与魏元忠同反!”太后问其状。对曰:“说尝谓元忠为伊、周;伊尹放太甲,周公摄王位,非欲反而何?”说曰:“易之兄弟小人,徒闻伊、周之语,安知伊、周之道!日者元忠初衣紫,臣以郎官往贺,元忠语客曰:‘无功受宠,不胜惭惧。’臣实言曰:‘明公居伊、周之任,何愧三品!’ 彼伊尹、周公皆为臣至忠,古今慕仰。陛下用宰相,不使学伊、周,当使学谁邪?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灭!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诬之耳。”太后曰:“张说反覆小人,宜并系治之。”他日,更引问,说对如前。太后怒,命宰相与河内王武懿宗共鞫之,说所执如初。 当初,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魏元忠曾担任洛州长史职务。在魏元忠到任以前,洛阳令张昌仪倚仗几个兄长的权势,每次到洛州长史衙门参拜,都不按规定在庭下站立,而径直走上长史办公的大厅;魏元忠到任后,叱令他下去。张易之的家奴在神都的街市上横行不法,魏元忠下令将其用杖刑处死。在魏元忠入朝作宰相以后,武则天征召张易之的弟弟岐州刺史张昌期入朝,想要任命他为雍州长史。百官上朝奏事时,武则天向诸位宰相问道:“谁可以胜任雍州长史的职务?”魏元忠说:“现在众多的朝臣之中,没有哪一位比薛季昶更合适的了。”武则天说:“薛季昶长期以来一直在京府任职,朕打算另外任命他一个职务。你们认为张昌期这个人怎么样?”宰相们纷纷回答说:“陛下可算是真正找到了合适的人选了。”唯独魏元忠提出反对意见:“张昌期无法胜任这一职务!”武则天询问原因,魏元忠回答说:“张昌期还很年轻,不熟悉治理之道。以前他在岐州任官时,岐州户口逃亡严重,所剩无几。雍州地处京城,事情多、担子重,张昌期自然不如薛季昶精明强干、熟悉事务。”武则天没有再说什么。魏元忠还曾当面向武则天进言道:“从先帝在位直到现在,臣蒙受朝廷大恩,如今臣得忝列宰相之位,不能为国家竭忠效死,致使小人得以在陛下左右掌权,这是臣的罪过呀!”武则天听后很不高兴。张易之兄弟也因此而十分痛恨魏元忠。 司礼丞高戬,是太平公主所宠爱的人。恰好武则天生病,张昌宗害怕一旦武则天去世,自己会被魏元忠杀掉,于是诬陷魏元忠曾和高戬私下商议说:“太后年岁太大了,我们不如倚仗太子,这样才是长久之计。”武则天十分生气,下令将魏元忠和高戬逮捕入狱,并准备让他们两人与张昌宗在朝廷上当场对质。张昌宗暗地

5.2014年济宁高考语文文言文默写范围

高考大纲背诵篇目(高中段)B2:卫风·氓 离骚 前赤壁赋B3:蜀道难 登高 琵琶行 锦瑟 劝学 师说B4: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5:逍遥游Xx:阿房宫赋 虞美人卫风·氓(B2-4) 离骚(B2-5) 前赤壁赋(B2-9)蜀道难(B3-4) 登高(B3-5) 琵琶行(B3-6)锦瑟(B3-7) 劝学(B3-9) 师说(B3-11)念奴娇·赤壁怀古(B4-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B4-6)逍遥游(B5-6)阿房宫赋(X4-3)虞美人(X3-3)。

14大纲卷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