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赵公湖广武陵人(文言文《陶渊明记》的原文?)
1.文言文《陶渊明记》的原文?
作品原文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作品名称,桃花源记
创作年代,晋末宋初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陶渊明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18-1-26]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彻里,燕只吉台氏曾祖太? 爱问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D【小题4】(1)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2)皇帝认为他诋毁大臣,失去人臣礼仪,命令侍卫掌嘴。
(3)我的意思是你们难道是真正谋反的人吗,只是因为贪官污吏暴政而导致的。【答案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劳:慰劳,犒劳。【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C组两个“之”都译做“的”,结构助词。A组两个“以”前者是“用,把”,表凭借,作介词;后者表承接,是连词。
B组两个“且”前者表递进,并且,是连词;后者译做“将”,是副词。D组两个“其”前者表反问,难道,作副词;后者是“你们”的意思,作代词。
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句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的虚词能否翻译成同一个意思,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对教材基本篇目中的重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识记准确。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A组第一句为世祖的行为,张冠李戴;第二句表现彻里“奋不顾身”。
B组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耿直”。 C组第一句表现彻里“忧国忧民”;第二句表现彻里“勤于政事”。
D组第一句表现彻里“爱护百姓”;第二句表现彻里“廉洁无私”,符合题意。【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采分点:①所以,用来……的,1分;②安,怎么,1分;③鬻,卖,1分;④大意1分。 (2)①礼体,礼节规矩,1分;②左右,侍从,身边的人,1分;③批其颊,打他的脸颊,1分;④大意1分。
(3)①意,猜想,料想,1分;②良,确实,实在,1分;③污暴,卑污暴虐,1分;④大意1分。【参考译文】彻里是燕只吉台氏人。
曾祖父太赤,任马步军都元帅,跟随太祖平定中原,因功封给他徐邳二州,所以在徐定居。彻里幼年丧父,母亲蒲察氏教她读书。
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召见了他,他对答周详文雅,世祖非常喜欢他。他跟随世祖征讨东北边疆后返回,趁机进言大军所经过的地方,百姓承受不起烦扰,饥寒交迫将要死亡,应当予以赈济供给。
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赐给边疆百姓粮食、布匹、牛马,依靠这些存活下来的人很多。至元二十三年,他奉命出使江南。
这时行省正急于整理财政,卖掉所在地区的学田,用所得的钱充实府库。彻里说:“学田(收益)是用来供给祭祀仪式、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呢?”立即制止了这种做法。
回到朝廷把这件事情上报皇帝,皇帝很高兴地接纳了他的意见。至元二十四年,桑哥担任丞相,推荐任用他的党羽,查核全国的赋税,百姓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自杀以及死在牢里的人用百来计算,朝廷和地方都人心浮动。
朝臣们有所顾忌,都不敢讲话。 彻里于是在皇帝面前,详细地陈述桑哥奸诈贪婪误国害民的情况,言语十分激烈。
皇帝十分生气,(世祖)说他诽谤诋毁大臣,丧失了礼节规矩,命令身边的人打他的脸颊。彻里争辩更加激烈,并且说:“我和桑哥没有仇,之所以极力列举他的罪行而不顾全自身,正是为国家打算啊。
如果怕惹皇帝生气而不敢讲话,那么奸臣怎么能够除掉,百姓受到的伤害从何停止!并且使陛下蒙受拒绝劝谏的名声,我私底下害怕这个啊。”于是皇帝完全醒悟,就命令他率领三百羽林军前去抄桑哥的家,搜得的珍宝多达宫内收藏的一半。
桑哥不久被诛杀,各类被冤枉逮捕的人才得到释放。 彻里又遵照圣旨前往江南,抄没桑哥的亲家江浙行省大臣乌马儿和湖广行省大臣要束木等人的家,将他们全都在闹市处以死刑,天下人心大快。
彻里在执行这项命令的来回过程中,总共四次经过徐州,都是过家门而不入。他晋升为御史中丞,不久升任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漳等地的大盗欧狗长期不能平定,于是彻里引兵征讨他,号令森严,所经过的地方秋毫无犯。遇到前来投降的人,就用酒和食物来犒劳他们并且劝慰释放他们回去,说:“我猜想你们怎么会是造反的人呢?确实是因为官吏的卑污暴虐造成的。
现在既然来归顺,就成了平民百姓,我怎么忍心治你们的罪?你们返回家乡耕田采桑,安居在你们的田园里,不要害怕。 ”其他山寨的人听说这件事后,全部投降了。
不久,欧狗被他的党羽绑送到军营,被斩首示众,随从的人一个也不杀,汀、漳地区平定了。大德九年,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他去世的那一天,家产还不到二百缗钱,人们都叹服他的廉洁。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A.请发济南仓储减价以粜
1。
A2。D3。
C4。D5。
(1)①(贫民们)即使得到了食物,最终免不了倒地而死,请借给他们布匹和棉花(来御寒)。②到这次(他)遭到祸患,(人们)都知道他是被汪直诬陷的,却没有为他辩白冤情的人;(2)①牟俸巡察云南时,南宁伯毛胜镇守金齿,牟俸列举了他违法放纵的罪行,将吏们都被震惊;②牟俸任苏州、松江巡抚时,故意打击压制当地的世家大族,禁止他们收缴私租,并让富户们拿出大量粮食用来赈灾;③牟俸在江西时,与人一起造成了许聪的冤案,人们大多非议他利用法律条文给许聪加罪。
1。1】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使用。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1.所给句子与上文“俸又檄发东昌、济宁仓粟十万余石为军士月粮,而以德州、临清寄医疗库银易米振济”结构相同,上文用了表示并列的“而”,故本句根据语境也应用“而”;2.“且”与“而”确实都可以表并列,但“且”的语气明显更强,此处宜用“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注意:1.先将句子中“俸又言”删去,可见A.B明显节奏不合。
2.“乞开纳粟例”中,“纳”的宾语是“粟”,“开”的宾语是“例”,现代汉语中有“开……(先)例”之说,如果不在“例”之后断,则于句法不合;3.“令胥吏得就选/富民授散官”一句中,“令”是“使”的意思,“胥吏”与“富民”对举,故在“富民”前断开——全题得解。 此题需综合运用句法结构、文化常识答题,是全卷中最难的选择题。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4】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D项,“到九江迎接牟俸,两人一起乘船东下”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5】试题分析:第一问,考查句子翻译,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僵死”“贷”各l分,大意1分。“僵死”如译为“冻僵而死”也可;(2)“被”1分,“为直诬”被动句式1分,“白”1分,大意1分;第二问,考查文意理解,需要结合句中“牟俸巡察云南时”、“牟俸任苏州、松江巡抚时”、“牟俸在江西时”等加以分析概括即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参考译文】牟俸,是巴州人。
景泰初年中进士,被授予御史的职务,巡察云南。南宁伯毛胜镇守金齿,牟俸列举了他违法放纵的罪行,将吏们都被震惊。
天顺元年,他出京担任福建佥事。成化初年,晋升为副使。
不久,调任江西按察使。成化八年,牟俸以左佥都御史的身份担任山东巡抚。
当年年成不好,他请求打开济南仓库储备的粮食,降价卖给百姓,又让临清收关税时收米和麦子来救济百姓。他的意见都被采纳。
当时发生了大饥荒,百姓们虽然得到赈济,可是饥民太多,辗转迁移的人越来越多。牟俸请求朝廷下令邻近的巡抚和巡按根据灾民所到的地方加以安置,秋天收成的时候发路费给他们回家恢复从事的职业。
他又请求全部免除州县欠交的赋税。朝廷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又下令移用临清仓库储备的十万石粟米赈济灾民。
到当年七月,牟俸又进言说,公家和百姓都已陷入困境,救灾没有办法,请求放开私人捐粟买官的旧例,让小吏能被选为官员,富人能被授予没有具体事务的散官,并且截留漕运的粮食以备赈灾。十月又进言:“现在救灾只解救贫民的饥饿,没有考虑他们受冻。
贫民们即使得到了食物,最终免不了倒地而死,请借给他们布匹和棉花来御寒。 ”皇帝都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牟俸又发文书散发东昌、济宁的仓库十万石粟米作为军士每月的口粮,用德州、临清寄存的库银买米赈济灾民,他上书承认自己犯了擅自行事的罪行。皇帝特别宽恕了他。
不久,移用河南交纳的边粮救济山东,另外拨给银两作为边饷,山东应该交纳的租粮二十万石留给本地赈灾用。 成化十年又发生饥荒,他请求打开仓库借出粮食。
他担任山东巡抚五年,为赈灾之策尽心尽力,救活的饥民不计其数。牟俸以右副都御史的身份改任苏州、松江巡抚。
牟俸性情严苛。因为管辖的地方有许多世家大族,牟俸想故意打击压制他们,于是就禁止收缴私租,劝说富户拿出稻谷以备赈灾,数量动辄以千石计算,怨恨和非议声很多。
宦官汪直到南京办事,有人诬陷。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每小题3分)br/
【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C【小题4】D【小题5】①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
评分点:时(时常),问(慰问/赠送),辞(推辞)②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 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
评分点:竖子(童子,小孩子),此……也(判断句),徒(只)③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拿政事得失情况向他询问,鲁恭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评分点:迁(升任,晋升),数(屡次,多次),问以得失(翻译能体现状语后置),异(与众不同)【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知“雏”在这里用作动词,应解释为“孵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而”“为”“以”“之”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D代词,代鲁恭兄弟。
A连词,表顺承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B介词,“被”;动词,担任。
C介词,“把”;介词,“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结合原文内容可知 ①是说鲁恭兄弟俩读书专心。
②是说鲁恭体谅弟弟。④是说鲁恭性谦退。
这三句都不能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均不符合题意。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4】试题分析: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
可知D “选拔任用官员”是在公爵位之时。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5】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
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达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1)“时”“问”“辞”,(2)“竖子”“徒”,(3)”迁”“数”“异”。
特殊句式:此……也(判断句),问以得失(状语后置句)。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
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
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闭门诵读。
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慰问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
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
建初初年,鲁丕被举荐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赵憙又以“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
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
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
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
掾史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 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
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
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间,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
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不能害它)。 ”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别说:“我之所以要来,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
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
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 鲁恭在位三年,适逢母亲去世,辞官,官吏百姓都很想念他。
后来被授予《鲁诗》博士,从此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
拿政事得失情况向他询问,鲁恭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
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略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 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鲁恭在公爵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 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
5.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的全文翻译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苏辙
高安太守朝请大夫毛公,与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赵公,里人也。公始以老归故乡,大夫适方家居,与公出入相从,为山林之游,朝夕无间。公好为诗,而大夫以诗自名,遇其得意,辄以诗相属。
元丰三年,大夫来守高安,簿书期会,非其意也。间与客语,有归欤之叹,曰:要当从公于松石之间,逍遥以忘吾老。时又出公之诗,以夸其坐人。公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盖老而益精,不见衰惫之气。卒然观之,不知其既老之为也。
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晬然①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②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间而闻之公之乡人,见之公之诗书,其风力骨骼有加而无损,亦与始见无异。然后知公之所以过人者远甚。
盖人必有不可变者,然皆汩没于尘垢,与物流转而不返。于是索然茫然,与发皆白,与齿皆落,忽然失之而不自知也。若夫公之不可变者,辙亦安足识之,盖亦见其见于外者而已。
大夫将刻公诗于石,而属辙为记。
翻译:
陶琰,字廷信,绛州人。父亲陶铨,考中进士,担任陕西右参议。陶琰考中成化七年乡试第一名。十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弘治初年,晋升员外郎,历任固原兵备副使。操练士兵看,广积粮草,九年后,管辖范围内安定和平。迁任福建按察使、浙江左布政使。
正德初年,以右副都御使的身份任河南巡抚,迁任刑部右侍郎。陕西游击徐谦弹劾御史李高。徐谦本来是刘瑾的党羽,想陷害李高,传主陶琰调查发现是诬告,结果得罪刘瑾,刘瑾找个理由把陶琰关押起来,革除其公职,还罚米输边。
刘瑾被杀后,陶琰被起用担任左副都御使,总管漕运兼任淮、扬等府的巡抚。正德六年,转任南京刑部侍郎。第二年,贼寇刘七等想进犯江南,王浩八又进犯衢州,。朝廷晋升陶琰为右都御使,巡视浙江。陶琰到达时,刘七等已被消灭,王浩八归顺了。
遇到宁波、绍兴临海地区飓风大作,民众被淹没的有上万人。陶琰拿出国库中的钱财救济灾民,并大修萧山至会稽的堤岸五万多丈。
陶琰上奏请求设置兵备道防守要害之处,谨防王浩八的党羽出没,派遣将领斩杀寇贼首领。于是修筑开化、常山遂安、兰溪城。境内得以安宁,又命他总管漕运,他七次上书请求回乡。世宗继位后,起用他担任原职。他共三次总管漕运,军民习惯于他的管理,不严厉但整肃有序。
陶琰生性清廉节俭,每餐只有一个菜,每次上升和离职,行李只有三个竹箱。不久升迁为户部尚书,嘉靖元年,召拜为工部尚书。
这年冬天,改为南京兵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未满一年,陶琰多次请求退休,朝廷加封他太子太保,让他回归故里,有关官员每年按时前去问候,九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四岁。追赠少保,谥号恭介。儿子陶滋,以进士拜授行人,谏阻武宗南巡在宫阙下受到杖打,被贬为国子学正。
嘉靖初年,历任兵部郎中,率领同僚跪伏在宫阙外争议“大礼”,再次被杖打,被贬成守榆林,兵部尚书王时中等人说,陶琰年老多病呻吟不止,希望父子相见一次,请求改调就近卫所。皇上不同意,嘉靖十五年,陶滋被赦免回乡,去世。
扩展资料:
作者苏辙,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
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辙
6.求越州赵公救灾记 翻译
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
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平抑那价格价格卖给百姓。
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
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
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
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
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词语解释 所被者几乡(覆盖) 当廪于官者几人(赈济、供给粮食;名词作动词) 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雇;处)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多余;簿籍;实存)注音 僦民使治之者 ( jiù ) 给其食而任以事 (jǐ) 无得闭粜 (tiào) 使籴者 ( dí ) 处疾病之无归者 (chǔ ) 使在处随收瘗之 (yì ) 或便宜 (biàn) 民不幸罹旱疫 (lí) 公所拊循 (fǔ) 所以经营绥辑 (suí)(jí) 委曲纤悉(xiān) 盖灾沴之行(lì) 则有间矣(jiàn) 家于衢(qú)。
7.寻《陆押官》全文翻译
全文翻译如下: 赵公,是湖广武陵人,官至太子詹事,后来辞去官职回家了。
有个年轻人在门庭之下等候,请求为赵公掌管抄写文书的工作。赵公召见了他,见他长得清秀文雅,询问他的姓名,自称陆押官,说是干事不要工钱。
赵公留下了他,他比一般仆人聪明。往来的书信奏折书,任意作书答复,写得都很工整精巧。
有一次赵公和客人下棋,陆押官在旁观看,只要他稍加指点,赵公就可赢棋。因此,赵公就更加器重他。
同主之仆见他很受主人看重,开玩笑要他请客。陆押官答应了,问:“属吏一共多少人?”加上别墅的管事们大约共有三十多人,众人把这个数字告诉他来难为他一下。
陆押官说:“这很容易。只是客人多了,我自己仓卒间不能办好筵席,只有到酒店里去请。”
于是把所有的同僚都请来,到街口的酒店。大家都坐下。
刚开始喝酒时,有人按着酒壶站起来说:“各位暂且不要喝,请问今天是谁做东道主?作东的应当先拿出钱来押着,然后大家才可尽情吃喝;否则,一动筷子就几千个铜钱,吃完一哄而散,店主向谁要钱付账呢?”众人都望着陆押官。陆押官笑着说:“是不是觉得我没钱?我当然有钱。”
他站起来,从盆中捻起一团拳头大小的湿面,然后又把面团捏碎成小块小块的放在桌上,一会儿这些小块面团化成了一只只小老鼠,在桌上乱跑。陆押官随手捉了一只剖开,老鼠啾啾叫着,从鼠肚中取出一块银子;然后又捉了一只,又像刚才那样。
一会儿老鼠被捉光了,碎银则放满了桌子,于是对大家说:“这些银子是否够喝酒用?”众人感到奇怪,于是大家尽情地饮酒。等吃喝完了,共需付三两银子,大家把碎银一称,正好是这个数。
众人要了一块碎银带回,向主人说了这桩奇事。主人要他们把银子拿来看看,一搜索已经不见了。
返回去询问店主,店主说银子都变成了蒺藜。仆人告诉赵公,赵公便问陆押官。
陆押官说:“朋友们逼着要我请客,可我口袋里又没钱。我年轻时学了点法术,所以就试了试。”
众人仍要陆押官去还酒钱。陆押官说:“某村的麦草里还有麦子,再去簸扬一次,可以获得两石麦子,用来还酒钱还有多余的。”
于是便找了一个人一同前往。当时,那个村的管事正要回去,便与陆押官一同去了。
到了麦场,只见那场子中有几斛干净的麦子堆着。众人由此更加认为陆押官奇特了。
一天赵公去朋友家中喝酒,友人家中的堂屋有盆兰花长得很茂盛,赵公很喜爱。回家后还在赞叹。
陆押官说:“您如果真的喜欢这兰花,我不难给您弄到。”赵公没有相信。
第二天早上到书房,忽闻异香扑鼻,见有一盆兰花摆放在房里,而且花杆、叶片的多少,跟在朋友家见的一样。赵公怀疑是陆押官偷来的,于是审问陆押官。
陆押官说:“我家养的兰花,不下千百株,何必去偷别人的呢?”赵公不相信。恰逢那位朋友来了,朋友看见兰花吃惊地说:“怎么和我家的兰花一模一样?”赵公说:“我刚刚买来的,也不知卖花人从哪里弄来的。
你出门的时候,见兰花还在吗?”那友人说:“我来时不曾去书房,不知花在不在,但它怎么也不会跑到这儿来呀。”赵公看着陆押官,陆押官说:“这也不难分辨。
您家的花盆破了,有补镶的痕迹,这个花盆没有。”客人仔细察看才相信。
晚上陆押官对主人说:“原先我说我家养了很多花,现在就委屈您走一趟,乘着月色去观赏一下。但其他人都不能跟着去,只有阿鸭可以。”
阿鸭是赵公的书僮。赵公便接受了他的邀请。
赵公出家门,便看见已有四个人肩抬轿子,正恭候在路旁。赵公坐进轿子,轿子行走得像奔马一样快。
一会儿就进了深山,只闻到奇香沁人骨髓。进到一个洞府,只见房舍光彩夺目,和人间的绝然不同,到处都摆设了花石,花盆精美,鲜花艳丽,香气四溢,单是兰花一类就有几十盆,都长得很茂盛。
观赏完毕,像来时一样赵公被轿夫抬回了家。陆押官跟随赵公十多年,后来赵公无病而终,陆押官便和阿鸭一起离开了赵府,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