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报恩文言文翻译(韩信拜将献策原文翻译)
1.韩信拜将献策 原文 翻译
原文淮阴侯韩信始为布衣时,贫,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①,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翻译淮阴侯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生活贫穷,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对那位大娘说:“我将来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的。”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看不起韩信,说:“你虽然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韩信你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全市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等到项粱带兵渡过淮河,韩信持剑追随他,在项粱部下,没有扬名的机会。项粱战败,又跟随项羽,项羽让他担任郎中。他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没有采纳。汉王刘邦进入蜀地,韩信逃离楚军归顺了汉王。因为没有什么名声,只做了接待宾客的小官。后来犯法判处斩刑,同伙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于是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滕公,说:“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滕公听到他的话很惊奇,又见他相貌堂堂,就放了他。滕公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向汉王谈到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汉王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出奇超众之处。
韩信多次跟萧何谈话,萧何认为他是位奇才。到达南郑,各路将领在半路上逃跑的有几十人。韩信揣测萧何等人已多次向汉王推荐,汉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把情况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有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走了。”汉王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走,为什么?”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去追赶逃走的人。”汉王说:“你追赶的人是谁呢?”回答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众将领逃走了几十人,你没去追赶的;说去追韩信,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物,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大王果真要长期在汉中称王,没有必要用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计议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怎么决策了。”汉王说:“我是要向东发展啊,怎么能够内心苦闷长期地呆在这里呢?”萧何说:“大王考虑向东发展,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韩信终归要逃走的。”汉王说:“我因为您,让他做个将军。”萧何说:“即使是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汉王说:“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大王向来对人傲慢,不讲礼节,如今任命大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大王决心要任命他,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要完备,才可以呀。”汉王答应了。
2.韩信报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年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给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韩信说将来一定要报答她。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扩展资料历史评价——司马迁:“韩信、卢绾非素积德累善之世,徼一时权变,以诈力成功,遭汉初定,故得列地,南面称孤。内见疑强大,外倚蛮貊以为援,是以日疏自危,事穷智困,卒赴匈奴,岂不哀哉!” [34] 班固:“周室既坏,至春秋末,诸侯耗尽,而炎、黄、唐、虞之苗裔尚犹颇有存者。
秦灭六国,而上古遗烈扫地尽矣。楚、汉之际,豪杰相王,唯魏豹、韩信、田儋兄弟为旧国之后,然皆及身而绝。
横之志节,宾客慕义,犹不能自立,岂非天虖!韩氏自弓高后贵显,盖周烈近与!”。
3.文言文韩信的翻译
是这篇吗?
原文: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选自《史记·淮阴侯传》
译文:
淮阴屠宰场里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即使长大了,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韩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
4.韩信拜将的译文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正义楚州淮阴县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集解李奇曰:“无善行可推举选择。”
[刘注1] 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集解张晏曰:“下乡,县,属淮阴也。”○索隐案:下乡,乡名,属淮阴郡。
南昌亭长○索隐案:楚汉春秋作“新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集解张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刘注2] 。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侯韩信,淮阴县人。
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因为家境贫寒,没有什么善行可以推荐做官。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吃,别人都很厌恶他。
曾经在下乡县南昌亭长家混了几个月,亭长的老婆没办法,就一大早做饭躲在被子里吃,韩信到了吃饭的时候去了,(亭长的老婆)却没有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知道原因之后,大怒,再也不去了。
信钓於城下,□正义淮阴城北临淮水,昔信去下乡而钓於此。诸母漂,◇集解韦昭曰:“以水击絮为漂,故曰漂母。”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正义音寺。(“食”音sì)吾哀王孙而进食,◇集解苏林曰:“如言公子也。”
○索隐刘德曰:“秦末多失国,言王孙、公子,尊之也。”苏林亦同。
张晏云“字王孙”,非也。岂望报乎[刘注3] !” 韩信没事就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
韩信很高兴,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女人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集解徐广曰:“袴,一作‘胯’。
胯,股也,音同。”又云汉书作“跨”,同耳。
○索隐袴,汉书作“胯”。胯,股也,音枯化反。
然寻此文作“袴”,欲依字读,何为不通?袴下即胯下也,亦何必须作“胯”。於是信孰视之[刘注4] ,俛出袴下,蒲伏。
□正义俛音俯。伏,蒲北反。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淮阴集市中卖肉的少年羞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壮实,还喜欢带着刀剑,实际上是个胆小鬼。”
当众挑衅韩信,说:“韩信你有胆量,就来单挑;不能的话,就从我裤裆里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看了看他,就真的趴在地上,从少年的胯下钻了过去。
整个集市的人都嘲笑韩信,以为他胆子真的很小。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集解徐广曰:“戏,一作‘麾’。”
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
◇集解徐广曰:“典客也。”○索隐李奇云:“楚官名。”
张晏云:“司马也。”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等到项梁渡过淮河的时候,韩信毅然仗剑从军,在军中并没有什么名气。项梁失败后,又跟随项羽,被任命为郎中。
韩信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没有被采纳。汉王(刘邦)进驻西蜀时,韩信就离开楚国,投奔汉王,也没有什么军功,被任命为连敖(官名)。
(有一次,)因为触犯法律理应处斩,一同的十三人被杀后,轮到韩信了,韩信傲然仰视,看到滕公,就说:“难道大王不想一统天下了,为何要杀有才之士?”滕公见韩信出言不凡,神态桀骜,就释放了他。滕公与韩信交谈后,认为韩信很有才能,非常高兴。
于是把韩信引荐给汉王,被任命为治粟都尉,但汉王并不认为韩信有什么出奇之处。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刘注5] ,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集解文颖曰:“事犹业也。”
张晏曰:“无事用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
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韩信与萧何交谈过几次,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人,(很有军事才能)。行军到南郑的时候,有很多将领都逃跑了,韩信估计萧何已经多次向汉王推荐过自己,汉王还是不重用,于是也走了。